APP下载

头穴透刺联合隔物灸对颈源性晕眩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颈椎功能的影响

2022-09-21周慧萍刘吉昌张爱婷钟爱勤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16期
关键词:颈源流速颈椎

周慧萍,刘吉昌,杨 清,张爱婷,钟爱勤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200)

颈源性晕眩是由于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产生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为眩晕,部分患者伴有呕吐、耳鸣等表现,该病发病较急,治愈较为困难[1]。颈源性晕眩属于中医“眩晕”“筋痹”等范畴,病因主要为痰火、风邪,治则以疏风散邪为主。研究表明,头穴透刺可有效改善颈源性晕眩患者血液微循环,缓解其眩晕症状[2]。隔物灸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等功效,通过辐射作用、温热效应和药物效应等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选择颈源性晕眩患者30例,观察头穴透刺联合隔物灸对其VA-BA血流速度及颈椎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颈源性晕眩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6例,女24例;年龄17~84岁,平均(48.77±19.16)岁;病程1~24个月,平均(12.25±2.16)个月。观察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17~77岁,平均(52.57±15.36)岁;病程2~24个月,平均(12.84±2.21)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要求[3]。

1.2 纳入标准 ①西医诊断参照《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中的标准制定:突然或反复发作眩晕,因头位、体位变化导致,也可出现轻度脑缺血症状,至少伴有恶心呕吐、内耳疼痛、枕部疼痛、走路摇晃等1种以上的症状,且病因明确,MRI检查存在椎动脉局部狭窄、椎间孔狭窄[4]。②中医诊断参照《针灸学》中眩晕气血不足证的标准制定:主症为头晕目眩,甚至昏晕欲仆;次症为面色淡白,神疲乏力[5]。③近3个月内未接受相关药物治疗。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有肝肾功能及神经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及器官衰竭者;晕针或过敏体质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治疗依从性差,无法配合研究者;治疗中途退出研究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头穴透刺联合普通针刺治疗。①头穴透刺:对施针处皮肤行常规消毒,取环球牌一次性无菌毫针(0.35 mm×40 mm)由神庭向上刺至上星,由百会向上刺至通天,由左、右头临泣分别向上刺至左、右神聪,由脑户向下斜刺至天柱,进针深度约35 mm,行捻转手法,留针30 min。②普通针刺: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对施针处皮肤行常规消毒,取一次性无菌毫针于双侧颈夹脊、足三里及太溪直刺,深度分别约为33、26、26 mm,再从风池进针,向侧口角及鼻尖方向刺入,深度约为33 mm,行提插捻转手法,至患者出现酸麻胀痛感后,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两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隔物灸治疗。针刺治疗结束后,取2 cm长的8段艾炷点燃并放置于砭石上,温热后分别放置于双侧颈夹脊、足三里及太溪,每穴灸3 min。隔物灸期间注意保护患者皮肤,避免烫伤。每日治疗1次,治疗两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VA-BA血流速度:治疗前后采用美国Natus Sonara/Tek型经颅多普勒检测仪测定,将检测仪探头频率设置为2 MHz,检测结果标准值为(41.00±10.00)cm/s,由此分为高流速型及低流速型,进而分析血流变化情况。②颈椎功能:治疗前后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评估,分值为0~50分,分数越低说明颈椎功能越好。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均数±标准(±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VA-BA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BA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高流速型VA-BA血流速度慢于治疗前(P<0.05),低流速型VA-BA血流速度明显快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流速型VA-BA血流速度慢于对照组(P<0.05),低流速型VA-BA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颈源性晕眩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cm/s,±s)

表1 两组颈源性晕眩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cm/s,±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高流速型 低流速型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91.32±11.56 72.48±10.25△▲ 35.58±6.45 51.24±8.58△▲对照组 30 91.41±11.34 78.54±10.32△ 35.42±6.28 45.31±8.15△

(2)颈椎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源性晕眩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颈源性晕眩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观察组 30 37.27±5.91 16.57±4.58△▲对照组 30 36.16±4.82 22.04±2.76△

4 讨论

颈源性晕眩指颈椎及相关软组织发生功能性变化或器质性改变等引起的眩晕,主要由于血管受到压迫,导致椎基底动脉血流减少,出现供血不足而产生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6]。目前中医主要采用头穴透刺、针灸治疗该病,在改善患者颈椎功能方面效果较好,但也存在治疗时间长、易反复的缺点。

中医认为,颈源性晕眩属“眩晕”范畴,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精气不足、痰瘀阻络等密切相关,其中气血两虚是该病发病的根本原因,因此治则以通经活络、固本温阳为主。头穴透刺具有疏利气机、活血化瘀之效,且可舒筋活络、通利关节;隔物灸可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在颈夹脊穴、足三里及太溪等穴进行隔物灸,可养气补血;两者联合应用,具有温通经络、疏风散邪、补气养血之效[7]。现代医学认为,头穴透刺能增强脑部血流速度,通调脑部气血,进而发挥解痉作用,缓解眩晕状态[2];隔物灸可增强病灶血管通透性,进而改善血液黏滞性及浓稠性,并改善血流速度及血液供应情况[8]。此外,艾条产生的热能可有效改善血管痉挛状态,从而加强局部血液供给,减轻组织对血管造成的压迫,缓解眩晕等症状[9]。

椎基底动脉是大脑后循环的重要供应系统,若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则易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出现血液动力学紊乱,以致眩晕,因此改善血液循环及血流速度至关重要[10]。吴翠娟等[11]研究显示,灸法有助于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高流速型VA-BA血流速度慢于对照组,低流速型VA-BA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说明头穴透刺联合隔物灸在改善患者VA-BA血流速度方面效果更好。此外,治疗后观察组NDI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头穴透刺联合隔物灸在提高患者颈椎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综上所述,采用头穴透刺联合隔物灸治疗颈源性晕眩,可改善患者VA-BA血流速度及颈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颈源流速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超声引导下C2 C3脊神经后支注射松解治疗颈源性头疼
保护母亲河
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流体压强与流速
爱虚张声势的水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之:冠心病可能与颈椎有关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