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9-21张铃丽
张铃丽
(许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互联网+”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打破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某些局限性,让传统教育焕发新的生机[1]。混合教学模式能够将传统课堂和在线学习融合起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便携智能设备的普及,为混合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硬件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也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混合式教学也逐渐在各个高校得到广泛应用。
《大学计算机》是面向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信息技术类公共必修课程[2]。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形成采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和处理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在“互联网+”时代如何丰富教学形式,如何让课程为信息化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支撑,是目前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来新的要求,大学生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近年来,团队成员对课程也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目前,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的起点已经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地域差异的存在,学生基础差异较大[3]。学生来自省内不同的高中,甚至不同的省份,同一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水平差异较大。课程多采用大班教学,难以满足全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更谈不上因材施教。学生基础的差异为课程教学增加了难度,造成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课程内容与专业方向结合不够紧密
目前,课程目标定位细分至理工、文史和艺术类,课程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并不紧密,不能很好地支撑学生专业发展。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也不完全相同,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个性化需求。
(3)课程内容多且知识点分散
《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广泛,基础理论知识比重大且知识点分散。课程内容虽然与专业课程并不直接相关,但却是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必备课程,然而学时并不充足。教师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2 “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改革与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大学计算机》课程应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加强与各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4]。为了处理好“基础性”与“应用型”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重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MOOC正在改变着学习理念、方法和手段。结合课程实际情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实施“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此外,还全面完善了考核方式,提高了过程性评价的比重,以突出对应用技能的考核。
2.1 结合学生专业重构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地推动高素质人才培养,对各个专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具体专业需求,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并建设了高质量的MOOC资源,重构后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七个模块,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内容模块划分及学时分配
根据重构后的教学内容,按能力要素与理论知识结构的对应关系设置教学任务,并最终以学生完成相对应的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建立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思维模式,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此外,在与专业课教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共同制定针对各个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课程的授课内容依据专业需求而制定,尽管属于同一门课程但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能更好地支撑学生专业发展。与学生的具体专业相结合,对于各个教学模块设计体现专业特点的教学案例,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专业的相关性。
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同一知识模块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例如在讲授Excel数据分析与统计时,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以人事管理系统为例,分析相关的功能与需求,总结实现人事管理系统的技术问题,最后提供解决方案。此外,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的一体化,各模块的教学重难点均设计相应的虚拟仿真实验,帮助学习者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2.2 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信息化时代,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与创新性,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MOOC 的出现打破了师生交流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灵活把握学习的时间和进度[5]。课程以中国大学MOOC 平台为依托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所带来的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教育传播学理论为依据,结合办学定位、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该模式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如图1所示。学生借助于优质的MOOC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任务进行在线学习,在面对面课堂教师对学习的共性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完成知识内化。
图1 “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
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根据学生专业和课程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内容并准备电子资源,然后进行学习资源的开发与设计。课前学生通过MOOC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将知识学习前置,完成知识的初步内化。
课中教师根据课前学习情况进行快速测评,针对重点难点以及共性问题进行深度教学,并发布课堂任务。学生分组完成课堂任务,并进行分组汇报、组间互评,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课后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做好课后备课,并将优秀案例、拓展资源和任务上传至MOOC 平台。课后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完成知识内化,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深度学习完成拓展任务。
课程组教师根据具体课程内容,实现混合教学模式和传统课堂的优势互补。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分小组完成任务,小组成员需要参与到学习中,承担相应的学习任务,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3 完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
为了更好地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提高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形成知识与应用技能并重的多元化考核方式。考试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两部分组成,分别占40%和60%,其中平时成绩由MOOC平台学习成绩和小组作品展示两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总评成绩的组成
MOOC学习成绩由单元测验(20%)、单元作业(30%)课堂讨论(20%)及在线考试(30%)四部分组成。每讲发布单元测验题若干题,主要考查学生对MOOC 视频中主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教学模块内容布置单元综合作业若干题,学生需在平台上完成上传提交,参与作业的自评和互评,系统会自动生成作业得分。根据课堂交流区的学生参与情况,MOOC平台生成讨论成绩。在开课即将结束时,平台开放期末考试模块,并要求在一个小时内完成。
小组作品展示主要衡量分组任务完成情况,根据任务完成时间及功能的完善程度进行评定,由组内自评(20%)、组间互评(30%)和教师评价(50%)组成。教师根据学习评价和实际教学情况,完善混合教学模式,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期末考试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系统,考试时间:110 分钟,题型分为:基础题(35 分)和操作题(65 分),基础题包括填空题和选择题。通过准确界定题库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实现考试试题难度把控,能够较为合理地反映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实际掌握能力。
3 改革成效
《大学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较快,持续开展了课程建设和改革。在“互联网+”背景下,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依托建设了资源丰富的课程网站,教学过程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以讲授工具软件为主的体系结构,强调“概念、系统和计算”,突出“理论、方法和实验”,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实现了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堂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转变。
在课程授课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影响。共发放问卷调查60 份,回收60 份,有效问卷60份。两个班级专业相同、人数相同且入学成绩相当,可以认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两个班级的基础水平一致。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学生能力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能力情况
图中前三项是合作探究能力指标,后三项是自主学习能力指标,从图中可以看出,实验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均高于对照班,分别高出30.00%、20.00%、16.67%、33.33%、30.00%、26.67%。实验班混合教学模式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从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的兴趣、学生对学习资源的满意度、混合教学模式的学习效率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100%,数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的态度统计表
从表2 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感兴趣,对课前学习资源感到满意,认为混合教学模式的学习效率也较高。但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中,将知识传递前置,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的初步建构。
此外,在进行教学改革后对学生进行大面积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6811 份,其中76.64%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的评价是“非常满意”,18.53%学生的评价是“满意”,92.35%的学生认为混合教学模式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智能时代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改革与创新任重而道远。《大学计算机》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信息技术类课程,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重构,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各专业的交叉融合。利用MOOC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实现传统教学与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此外,完善考核方式突出过程性考核,体现互联网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继续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使《大学计算机》课程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建设,把计算机新技术与学生专业深度融合,为“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