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物类普及读物出版现状初探

2022-09-21李欣蕊

全国新书目 2022年7期
关键词:读物传统文化

◎文/李欣蕊

“名物”一词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周礼》中,是生活和礼俗专有名词的分类。现代“名物研究”则是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博物馆学等学科中的一项基础研究内容。而作为面向广大读者进行名物知识普及的通俗读物,名物类普及读物中“名物”的定义相对宽泛,除了器物之外,还泛指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有重要意义的一类事物。

名物类普及读物在介绍我国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引导青少年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出版人有责任让名物研究成果进入中小学生的视野,让青少年充分感受辉煌的中华文明,从而激发起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一、名物类读物的出版现状

目前市面上的名物类读物以专题名物研究专著居多,如《诗经名物新证》《红楼梦西洋名物考》《考工记名物图解》《红楼梦与中华名物谭》等。此类著作以《诗经》《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或古代物质文化为专题切入,内容旁征博引,具有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涵盖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如衣食住行、工艺品、文具、农具、乐器、武器等。作者以专家型学者居多,以当代视角解读传统文化,时有精辟之见。

在国家文化政策的倡导下,关注日常生活、多角度展现名物内容的图解类读物也越来越受到出版社的青睐。如日本江户时代汉学家细井徇所编《诗经名物图解》,被多家出版社重新包装,风靡一时。

此外,一些出版社注意到中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课本里出现的名物不甚理解,打造了一批“泛博物化”的名物普及读物,如《万方名物》《古诗词里的博物课》等。这类读物从博物视角出发,讲解统编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传统文化相关知识,涉及历史文化、节气风俗、人文地理、科学常识等,配以原创手绘插图,形式活泼生动。但此类图书内容略显庞杂,讲解简略,对教科书中出现的名物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充分的阐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名物类研究的成果相当丰硕,相关读物也逐年丰富,并开始照顾到不同层次的读者。但“小众学问的大众化”依然道阻且长,缺乏市场占有率高、社会影响力大的精品图书,未能满足大众对名物知识的需求,与国家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弘扬文化自信的导向仍有差距,面向中小学生的名物类普及读物更是起步较晚。如何通过名物教育帮助青少年解决课堂学习中的困惑,同时打好中国底色,是出版人应努力解决的问题。

二、名物类普及读物的出版策略

对于名物类读物的出版现状,出版界、学术界和相关文博社教机构应予以重视,相关各方要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本,以形式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引领,以资源整合为路径,才能为广大读者打造出科学易懂兼具古典趣味性、艺术性的名物类普及精品读物。

1.站在文化传承的高度,结合考古研究成果

名物类普及读物的意义不仅仅是教人识名辨物,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展示的过程中让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具象的认识,拓宽读者对古代文明的想象空间,从而由衷生发出文化自信。而考古研究成果正可作为名物学宝贵的实物证据。例如,被列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汉文帝霸陵出土的一件十分完整的铜漏壶。漏壶是古人在夜晚或阴雨天计量时间的计时器,“更漏”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果以这件实物佐证名物解说,通过传世文献与新出土文物互证,读者就能很容易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更漏”为何物,在进一步了解汉代人计时方式的同时感受古人的智慧。

2.讲好名物背后的“故事”,注重对“物”的人文 意义阐发

好的名物类普及读物一方面要用通俗简洁的语言明确该物的用途与功能,释义精当,一览易晓;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名物背后的掌故趣事,通过名物追溯文化源流,观照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以“虎符”为例,在解释“虎符”时,除了介绍这是一种以虎的形态铸造的古代象征兵权的兵符之外,如果与《史记》中“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联系起来,既能够使读者对信陵君的智勇双全印象深刻,也能使其对“虎符”的人文内涵有更深的体会。

因此,“讲故事”可以说是名物类普及读物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形式。市面上大量的名物类普及读物没能把知识普及出去,多半是被限制在“术语”文本里。这就要求作者不仅能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能理解的语言,还要具备一定的“讲故事”能力,在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的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添油加醋,妄言臆想。发掘合适的作者去创作专业人士和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都能读懂并接受的精品书,是名物类普及读物打开市场的关键。

3.关注呈现形式,打造视觉盛宴

鉴于名物的具象性特征,名物类普及读物一定要落实到所指实物上。如果一本讲解名物的书没有图像辅助展现实物原貌,无疑是有缺陷的。名物普及的目的就是让大众了解一器一物的真实面貌,让留存于想象中的“死知识”鲜活起来。相比手绘插图,高清实物彩色照片可以实事求是地呈现事物的本来面貌,且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性。名物类普及读物的插图要注意图片来源的多样性,可采用传世文物、出土文物、历代名画、现代馆藏,也可适当穿插解说性的手绘线描图,参考图典、图说、图鉴、图解等呈现形式,直观立体地展示文化成果,令读者开卷了然,调动视觉观感,丰富审美体验。

4.满足青少年学生的学习需求

随着传统文化内容在各学科教材中的比例进一步上调,相关普及读物的需求也会相应增长。例如,统编语文教科书的古诗词中出现有“兜鍪”“箜篌”“缠头”“锦瑟”等名物,学生仅凭书下注释恐怕很难形成具象的认知,对名物概念的一知半解也会使文本解读难以深入。名物类普及读物可以从学生实用角度出发,立足各学科教材,有针对性地厘清学生应重点掌握的一些名物概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作为教科书的有益补充。以语文学科为例,当学生了解了名物的外形、功用和内涵后,会对“物”在文本中所传递的情思和意蕴有更深的感受,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我们应该通过“名物”架起一座贯通文史的桥梁,引导青少年“乐读”古诗词、文言文等传统文化经典,发现此中“别有洞天”,使名物类普及读物为学生学习语文、历史等学科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名物类普及读物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精准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出版单位应鼓励更多专业作者积极参与创作,共同承担起文化普及、大众教育的社会责任;同时,与相关学术机构、文化机构共同努力,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守正创新、推陈出新,不断提高名物类普及读物在文化出版市场的占有份额,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猜你喜欢

读物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有声读物发展中的版权挑战及应对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数学阅读指南
清明节的传统
美国有声读物市场:稳步持续增长
文化之间的摇摆
别忘了,人家也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