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支持的潍坊市老年人生命质量评价
2022-09-20黄静雯周佩雨徐景菊王啸宇刘玉琢秘玉清
黄静雯,周佩雨,徐景菊,王啸宇,刘玉琢,陈 彤,栾 烨,秘玉清,李 伟,罗 盛
1潍坊医学院管理学院,山东潍坊,261053; 2焦作市温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河南焦作,454850;3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山东潍坊,261053;4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潍坊,261053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已达到19064万,占总人口数的13.5%;山东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已达到1536万,占山东省总人口数的15.13%[1]。人口老龄化为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表现为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压力日益增加,养老服务供给针对性不足、精准性欠缺的问题不断加剧,但与此同时与养老产品和服务相关的“银发经济”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它不同于传统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而是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结合,其中“医”包括各类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等[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康老龄化已成为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健康老龄化不仅表现为老年人生命的延长,更重要是生命质量的提高[3]。在我国长期以来对人民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关注较多, 但对社会健康关注不足[4]。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和社会交往活动的减少,随之而来的孤独感会对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产生负面影响[5]。社会支持带来的主观情感慰藉及客观物质支持对老年人的生命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6]。因此,在关注老年人生命质量时,不仅要对躯体和生理健康重点关注,还需要结合社会学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能帮助老年人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进而提高生命质量水平[7-10],本研究旨在了解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状况,比较不同特征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的差异,探寻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水平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2020年山东省潍坊市经济发展水平,于2021年7-9月,随机抽取潍坊市3个县(市/区),在每个县(市/区)中随机抽取3个街道(乡镇),从中各抽取80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年龄≥60周岁;潍坊市常住居民;自愿加入,能够理解调查员提出的问题并予以明确回答。共发放问卷720份,回收有效问卷702份,问卷回收率97.5%。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面对面调查的形式,使用自编结构化问卷进行现场调查,在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其了解调研内容并具备一定的现场调研能力。问卷填答以调查员问答方式进行,保证问卷填答的可信性与准确性,所有问卷当场收回。
调查问卷的内容由3部分构成:①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居住地区、年收入、养老模式等。②中文版36条目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和健康变化(HT)等9个维度[11],其中健康变化维度不参与评分,其他8个维度分别属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类。此量表的得分换算公式为:换算得分=(实际得分-该方面的可能的最低得分)/(该方面的可能的最高得分-该方面的可能的最低得分)×100,各维度的得分范围是0至100,得分越高说明健康状况越好[12]。 SF-36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alpha为0.910,各维度Cronbach's alpha均大于0.8,KMO值为0.92,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6.10%,量表信效度较好。③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包括10个条目,评价社会支持情况的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等3个维度,各条目得分范围是1-4分,总分为66分,得分≤22分为低水平, 23-44分为中等水平, 45-66分为高水平[13]。SSRS量表在本研究中的的Cronbach's alpha为0.865,各维度Cronbach's alpha均大于0.8,KMO值为0.879,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3.35%,量表信效度较好。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在对问卷进行统一编码后进行双录入。使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分析,组间差异比较使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方法。在进行卡方检验后,以差异有显著性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中影响生命质量总得分的主要因素。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男性278人,女性424人;平均年龄为(75.10±9.11)岁,其中60-69岁265人,70-79岁217人,80-89岁192人,90岁及以上28人;已婚418人。
2.2 老年人生命质量现状
2.2.1 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总分的均值为(485.58±142.78)分,各维度生命质量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MH、BP、SF、PF、VT、RE、RP和GH,8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精神健康(74.76±13.59)分,最低的是一般健康状况(56.20±18.55)分。见表1。
表1 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均值
2.2.2 不同特征下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的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居住地区、年收入和养老模式的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总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农村老年人相比,城市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更高;与年收入低的老年人相比,年收入高的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更高;在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社区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和居家养老模式。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的t检验、方差分析
2.3 老年人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2.3.1 老年人社会支持得分。被调查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总分的均值为(35.31±6.95)分,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支持利用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见表3。
表3 老年人社会支持得分均值
2.3.2 不同特征老年人社会支持得分的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居住地区和养老模式的老年人,社会支持总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高龄老人相比,年龄较低的老年人社会支持得分更高;与婚姻状况为丧偶和其他的老年人相比,已婚的老年人社会支持得分更高;与居住地区为农村的老年人相比,居住地区为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得分更高;在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社会支持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养老和居家养老,选择社区养老模式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得分更高。见表4。
表4 不同特征老年人社会支持得分的t检验、方差分析
2.4 基于社会支持的老年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4.1 不同社会支持得分下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的单因素分析。以均值为界限[14],按得分将生命质量总得分划分为高与低量两组,对应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分为支持利用度高与低量两组、主观支持高与低量两组和客观支持高与低量两组,以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为自变量、生命质量总分为因变量。将备选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之前, 运用卡方检验方法对分类变量进行单因素显著性检验[15]。在生命质量总分、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以均值为界限划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后,以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作为分类变量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支持利用度得分的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有差异(P<0.001),因此保留在logistic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为支持利用度。见表5。
表5 不同社会支持得分下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的卡方检验
2.4.2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生命质量影响的回归分析。以支持利用度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利用度是生命质量得分的影响因素,偏回归系数为0.71,优势比为2.02,说明支持利用度对生命质量会产生正向影响,即支持利用度水平越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评价越高。
3 讨论
3.1 潍坊市老年人生命质量水平较低,社会支持呈中等水平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在生命质量方面,与我国一般人群相比[16], 潍坊市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各维度得分均处于中等偏差水平,在各维度得分上与徐实对长春市老年人的调查结果相似[17]。在各个维度中,代表生理健康类的一般健康状况得分和生理职能得分最低,这可能与老年人因年龄的增长,相应的生理职能和一般健康状况随着身体机能下降而衰退,导致在该维度内健康相关生命健康评价得分降低。
在社会支持方面,潍坊市老年人社会支持呈中等水平,说明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仍有待提高,在总得分水平上与齐玉玲对山东省老年人的调查结果相似[18]。在各个维度中,主观支持维度得分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人在社会中受尊重、被理解的情感支持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3.2 不同居住地区、年收入和养老模式的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状况存在差异
研究表明,在生命质量方面,不同居住地区、年收入和养老模式的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总分存在差异。其中,居住在农村、年收入低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较低。这与现有的研究一致[19-20]。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地区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得分远高于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农村地区受条件限制,提供的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可能并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要通过重视疾病预防的方式避免老年人过早的出现身体机能的严重衰退,从而实现老年人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3.3 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居住地区和养老模式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状况存在差异
在社会支持方面,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居住地区和养老模式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总分存在差异。其中,高龄、丧偶、居住地在农村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社会支持得分较低。独居老人是老年人口中最弱势的群体,提升老年人社会支持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应首先考虑独居老人[21]。因此应重点关注由于高龄、丧偶、儿女外出打工等原因而留守的独居老人,倡导将在家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为其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慰藉。鼓励亲友、邻里朋友与老年人加强联系与沟通,保持和睦关系;鼓励老年人多接触新事物、保持好奇心;通过促进城乡互助、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向空巢、特困、失能失智等特殊老年人提供合理的优待政策和生活照料,为其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养老保障和社会支持。
3.4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有正向影响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支持利用度是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老年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越高,其生命质量也会随之提高。基于这一现实,政府应通过社交媒体、社区宣传和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宣教等手段,尊重老年人的养老意愿,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积极引导老年人利用养老和医疗资源,关注个人身心健康状况,使其在生病时能主动就医,在出现负面情绪时愿及时排解。基层组织和医疗卫生机构应了解老年人的养老诉求,引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养老观念,提供更多旨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休闲娱乐服务(如学习健身操、组织棋牌活动、开设老年课堂等);建立老年人协会和互助组织,发挥自身余热,使其体现自身价值,感觉自己仍被社会需要。老年人应在生活中积极与沟通交流,遇到困难时及时向亲朋好友、街道服务人员寻求帮助;通过学习疾病预防和养生保健知识,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习惯,患病后及时就诊、按时服药、配合康复,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通过参与文娱活动丰富个人生活,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实现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和适当锻炼,缓解孤独、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保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