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性与悟性”的开释
——中国岩彩画艺术的现代性语言建构

2022-09-20侯霍玉

流行色 2022年8期
关键词:媒材彩画悟性

一、从“物性”到“悟性”的观念嬗变

自西方现代艺术产生以来, “物”及“物性”受到越来越多艺术创作者及艺术理论研究者的关注。从科学范畴上讲,物性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属性。物体是可以眼观手触、在感觉与情绪上能够感知的有形之物,其所感知到的就是物体的性质。而当把“物性”放置在绘画艺术中,它就演变成了绘画材料的物性。此时的物性在呈现材料物质属性的同时,也在传达着一种再生的文化语意,具有自然层面和人文层面的双重属性。即绘画艺术中的 “物性”不仅仅是指绘画作品的大小、颜色、肌理、质地、存在方式等特征,同时也包容着文化属性、情感属性等特质。对于绘画中的物性,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认为,“现代主义绘画是一个不断抛弃传统绘画再现特征而转向绘画媒介特质,抛弃立体幻象而转向二维平面的过程”。在绘画艺术作为视觉图像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中,作品载体——绘画媒材的物性,已经从隐形角色逐渐走到视觉前台,彰显出物性在艺术视觉视界中具有的灵性气脉。

从认识论角度而言,“悟性”是人对事物的感知、洞察、理解、思考和觉悟的能力。从方法论角度而言:“悟性”是人在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之上所具备的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一人一悟性,并且悟性不依据特别理性的分析,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智慧。

从本体论角度而言,“物性”侧重于物理属性范畴,而“悟性”则侧重于精神属性范畴,看似截然不同的两者之间在绘画中实则有着紧密的递进与互通关系:首先,画面中所使用材料的形状、色彩、和肌理是第一层次,它们是材料本身天然的特性,即材料的质感物性;其次,材料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内容是第二层次,即材料的记忆物性。第一层次的材料质感物性是开启第二层次材料记忆物性的钥匙;另外,创作者使用材料的意图和该材料在观者心理上的深入是第三层次,即材料的心理悟性。在这一层次上材料的物性与悟性得以递进与互通。如:水质-含摄万物;木质-自然纯朴;铁质-锐钝共存;石质——雄伟庄严;纤维-温暖柔和;玻璃-明析透彻……这些都是材料所具有的心理悟性。当人们的心理意识投注在绘画艺术作品上时,其绘画媒材的物已不再只是“物”,此时的物性转述了观者心中的想法与感受。“物性的观察”与“悟性的观照”得以并置互融。而这一系列心理活动并不是在观者对画面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中产生的。在绘画作品中,观者可以感知到绘画材料、绘画形象等各种元素,这些元素中所承载的“物性”是生发出“悟性”的起点。由于观者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视界,他们对绘画作品的“悟性”感悟也不尽相同。

自现代艺术诞生后,在具象绘画形式、文化拼贴图式以及线性叙事方式上附着的文化隐喻开始从泛意义的文化语境中逐渐退场,艺术创作者带着对绘画媒材物性价值的尊重态度,开始探索在绘画媒材层面找到延展绘画本体语言与内涵的表达方式,绘画本体的方法论延拓也与材料语言的塑造相结合。例如,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之一的安塞姆·基弗,在艺术材料和艺术观念上均展现出了开放性和革命性的探索(图1)。基弗不仅拥有新颖的创作构思与绘画技术,还突破传统架上绘画媒材的限制,大量运用油彩、树脂、铅、钢铁、稻草等综合材料。借助所使用的绘画媒材的质感物性和记忆物性,唤起材料在观者内心引发的关于战争或者国家文化命运的心理悟性共鸣。

图1 《拉马努金求和》(2019,660 x 665 cm)

综上所述,如何让绘画媒材的“物性”成为精神品质的载体,从而实现形而上的“悟性”超越,成为绘画艺术现代性语言建构的重要研究方向。吴兴明认为,“艺术中的物性出场是视觉现代性品质的基本内容,它是感性现代性的自我确证在艺术领域的直接产物,它本身就是感性价值的自足构成”。在艺术创作者的感性价值与绘画媒材的物性价值所产生的互动中,艺术的本体意义从精神意象转化为视觉语言,其作品所包含的物性品质深刻体现出现代艺术创作者的哲理认知。这一从“物性”上升到“悟性”的探索开启了新的现代艺术领域。

二、中国岩彩画艺术的归来之路

1.“物性”的遮蔽

岩彩画是以天然岩石为媒介进行绘画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创作者运用从大自然中提取的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岩石颗粒,与黏合剂相调和后绘制在墙壁、木板、麻布、麻纸等媒介之上。在世界绘画史中,岩彩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文脉,最早可溯源到约公元前15000年的拉斯科洞窟、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摩崖壁画、半坡彩陶;公元前后的阿旃陀石窟壁画;三世纪开始经历数代绘制而成的敦煌壁画……亘古以来,一脉相承。但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等中国古代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下,岩彩绘画材料的材质本体特征一度被忽视。例如,在敦煌壁画中,题材内容、形式意味和绘画技法是彰显其艺术价值的首要因素。而岩彩矿物颗粒作为绘画媒介只是作为图像存在的隐性载体服务于绘画主体。绘画创作者在与绘画媒材的互动中并没有释放出物性的精神需求。

此后,管状化学颜料的发明,剥离了矿物颜料丰富的材质意象,绘画媒介所固有的天然物性被极大弱化,只剩下单一的绘画媒介性质。“去质取彩、去杂取纯”的绘画材料与画面的关系逐渐松脱,只剩下图像感知这一条路径,缺乏物性能量的绘画与其历史原点之间的关联走向疏离。

2.“物性”的释放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观念的蔓延颠覆了传统艺术观念,在艺术多元化的局面中,艺术运动的变革使绘画媒介成为现代艺术创作中的一种突破局限性的表达语言和审美思维方式。其中,关于“物性”的探索,体现了物质因素在现代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被赋予的新内涵。

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的影响下,中国艺术创作者走出传统思维框架,对于“器”产生了新的美学观。绘画媒材所具有的“物性”语言品质开始凸显,材质成为“悟性”的载体被艺术创作者通过新的现代形式推向审美感悟的前沿。

“以人为本”的传统绘画艺术所探索的主题意义和形式意味留下的是人为痕迹。而现代绘画艺术中对绘画媒材的“物性”彰显,则是呈现出 “自然为本”的理念。绘画中的媒材同样在绘画本体语言中静默地表达着自身的意义,其所构成的艺术作品是物性与悟性的聚合与升华。受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中“物性”理论的启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中国岩彩艺术创作者开启了对于绘画媒材的物性探寻。创作者在对作品绘画媒介进行现代转型的历境中,不断探索出新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式。在传统与现代的艺术联系中打破再现性符号的统治局面,通过绘画媒介的物性出场来凸显岩彩颜料材质本体的“悟性”艺术语言。

岩彩画所使用的矿物颜料是地球的基本物质,其自身虽没有生命,没有思想,没有情感,但是其物性价值在与绘画创作者的感性价值相交融之后,生发出了审美因素的纯粹意味以及其存在和衍生的“悟性”意义。《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是古人对创造的一种审美标准,其中“材有美”在现代岩彩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岩彩作为绘画媒材所承载的悠久历史文脉和多维表达形式使其在现代视觉艺术的特定场域中有着无限可能。

三、以物载道——岩彩艺术的现代性语言建构之路

1.以语言物性的内生性为特征开启现代性的多元形式

随着“物性”在现代艺术创作理念上的转变,现代岩彩画创作者将关注点从绘画符号转向材料语言的“物性”释放,摆脱材料的传统功能性,充分挖掘各种矿物颜料具有的审美属性,以及其承载的精神内涵。

岩彩画中的矿物颜料,其“物性”价值不在于材料本身的复杂与特殊,而在于对以自然矿物为媒介的绘画语言的审美拓宽。一些艺术创作者会以“材质”的纯粹性去理解并遵循自然规律,摒弃程式化创作方式或者符号意义的书写,更注重材料“物性”的随机发挥,正所谓得天命并顺乎材质秉性。例如,鲁剑桥创作的《物语》系列作品,呈现出层层叠加的色层厚重感,肌理效果与偶然因素水乳交融。一些创作者甚至会主动利用“意外之象”去创作,将偶然性变成有利因素。例如,用粉质矿物色来表现生活中斑驳的事物,或者利用岩彩颜料丰富的色彩体系,通过冲撞,流淌的手法作出种种材料肌理效果。通过材料传达出的直接物感,使材料的物性在画中自由发展,彻底释放,将自然物性与心灵悟性巧妙连接。

此外,一些创作者将岩彩与综合材料相结合,通过作品中多种材料在相互的对比映衬下形成物质性的张力,让材料的物性无穷延展。例如,添加宣纸、水墨、金属、棉、麻等材料,营造出一种与传统岩彩画截然不同的现代艺术风格和视觉效果,使画面呈现出新异而又自然真切的视觉感受。

岩彩画绘画媒材的“物性释放”不仅与材料自身的物性价值有关,还取决于艺术创作者的悟性深度,它是在创作者与材质的互动中悄然生成的。物性释放得越彻底,作品越具穿透力。例如胡明哲的作品《都市幻影一浮光》,利用材料美学,做出框中有景,画中有框的艺术效果,使材料成为艺术观念来表达创作者内心的都市镜像。创作者给“物化”的媒介材料赋予了“精神含义”,将对“物性”的探索通过现代视觉语言的方式上升到对“悟性”的转化。创作者的内在感知特性与材料媒介的物性之间的默契,正是岩彩画的现代艺术性本源所在。

2.以题材物性的宽广性为特征打开现代性的多维空间

现代绘画艺术由西方起始,继而影响蔓延至全球。但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现代化转变不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原发”复制,而是在对现代性观念的自觉应对中,从全球化面向现代民族性的自我建构,是一个在对本土文化不断深化认知的基础上建立的新的价值体系。中国现代岩彩艺术正是在这个整体趋势中不断探寻与建构,形成了其独特的现代性话语与实践,拓展了中国现代岩彩画题材物性形态构建的多维空间。

中国有着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艺术,其品质魅力的背后都有其生成的“土壤”——物质材料。这些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因不同艺术形式与题材所特有的文化属性而具有了超越自身的文化意义。在文化发展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现代岩彩画结合并容纳了众多文化因子,将传统基因与开放多元的现代性贯通。以岩彩材质作为表现形式的转换载体和表现语言的建构基础,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意象进行延展。创作者立足于本土地质和本土文脉,从中国戏剧、皮影、画像石、民间工艺等传统艺术中寻求现代岩彩画语言形式同传统文化题材的联姻,探索两者之间的逻辑对称点和融合点,运用拼贴、重叠、组合、超时空等现代表现手法,通过现代符号语言营造象征意味的“悟性”语境,丰富和拓展岩彩画题材物性的现代表现力。例如,吴竑的作品《须弥山》,运用了叙事重构、材质转换等手段,用现代绘画表现形式传达对话古代经典。

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一些艺术创作者尊重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吸收一切积极的文化意识,探寻材质物语的现代创作思维,反映当今社会现象和时代特征,也为未来岩彩艺术展览开启新的思考和丰富的可能性。例如,蒲建英的系列作品《生生不息》(图2),创作者运用在自己家乡采集的五色土和原生作物,用材料的在地性来与创作思想相契合,挖掘其物性中承载的个体生活记忆,来言说质朴的生命关怀。

图2 《生生不息》系列NO.1 150cm*180cm 2016 岩彩

结语

岩彩画中的矿物颜料来自大自然,其自身的物性非常适合承载现代艺术思想观念。岩彩艺术创作者对绘画媒介物质属性直达内在精神的现代性语言探索,体现出中国现代艺术以唤醒凸显绘画媒介“物性”与“悟性”的方式走向了现代艺术精神。今天的中国岩彩艺术创作者已然站立在全新的文化语境和时代背景中对岩彩画艺术进行新的探索与建构,在民族艺术本体语言与精神图式的表达方式上,找到了自身存在的方式与前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媒材彩画悟性
赋材料以生命一一自然媒材单元课程教学探索
残葵余姿——基于媒材拓展的儿童线性写生实验
悟性
清早期 午门西番草三宝珠彩画
赵丹娜作 岩彩画《忘却》
清 碧云寺菩萨殿天花彩画
徐冰作品选
混凝土媒材在城市雕塑中的潜在特性
中国岩彩画的开拓者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