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达木红色资源的精神密码

2022-09-19郭启才张蕾

党的生活·青海 2022年9期
关键词:柴达木青藏铁路西藏

●郭启才 张蕾

省委书记信长星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柴达木红色资源形成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呈现不同的特质,但有高度的共同性,国家至上,民族和睦,创新理念成为柴达木红色资源的精神密码。

一、国家至上是柴达木红色资源的使命密码

(一)青藏驼队——援藏固疆。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定后,青藏驼队577 名驼工,牵着1300 峰骆驼随十八军独立支队于8月22日从都兰县香日德出发运送物资。面对空气稀薄、地势高寒以及死亡的威胁,他们坚守祖国至上的崇高信念,翻越唐古拉山、穿过藏北高原,到达西藏拉萨。1952年,青藏驼队百名驼工牵着万余峰骆驼完成护送十世班禅返藏任务后,在返回途中三百多峰比较强壮的骆驼和人的口粮全部被土匪抢走,他们四十多天没吃过一粒粮食,只能吃死骆驼肉来维持生命。1953年春天,在外国反动势力的怂恿下,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对进藏部队实行经济封锁,扬言要把解放军困死在拉萨,驻藏部队和驻拉萨的党政机关陷入困境。根据党中央“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西北军政委员会组建西藏运输总队,1200名驼工牵着2.8万峰骆驼再次进藏。途中30 多名驼工牺牲。据统计,平均每向西藏运进五袋面粉就有一峰骆驼死亡。靠着对理想的执着,青藏驼队愈挫愈勇,从困境中奋起,写成千里驰援的悲壮凯歌,使革命的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雪域高原。

(二)柴达木农垦——保粮稳供。1954年,为响应国家开发大西北的号召,成千上万的开发建设者浩浩荡荡来到柴达木。为解决开发建设者的吃饭问题,解放军指战员、党员干部和青年,面对浩瀚无垠的戈壁、漫无边际的沙滩,不顾风吹日晒、条件艰苦,凭自己的双手和一些简单的原始工具,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边生产、边探索、边总结,在盐碱滩、沙柳包中开出万顷良田。1957年、1958年粮食全面丰收,建成被誉为“戈壁翡翠”“柴达木奇迹”的瀚海绿洲,为青海省的粮食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柴达木红色基因——艰苦创业。1954年6月,国家燃料工业部、石油地质总局等单位组织了13 个地质勘察队对柴达木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勘察,从此,柴达木盆地以“聚宝盆”的美誉呈现于世。数以十万计的青年,相继聚集柴达木,成为开发建设柴达木的主人。他们用汗水,用鲜血甚至生命唤醒沉寂了千万年的瀚海戈壁,将满目荒凉变成一片热土。在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漠,开拓不止、钻机不停,为振兴石油工业,形成敢打硬仗、为油而战的石油精神;跋涉茫茫大漠,奔波万里荒原,形成为祖国寻找宝藏,以天作被地当床的勘探精神;以矿山为家,艰苦奋斗,不断进取,形成舍弃自己小家、顾全祖国大家的矿山精神;扎根盐滩、无私奉献,形成产业报国、以支农肥的“压舱石”为目标的盐湖精神;一代一代以养路为业,形成确保畅通,甘当瀚海铺路石的道班精神。

二、民族和睦是柴达木红色资源的人脉密码

西藏地域广袤壮阔,重峦叠嶂,山隔雪阻,因为没有路,才使得西藏远离祖国内地。道路是动脉、是中枢,决定着西藏的前途和命运。

(一)青藏公路。1954年西藏运输总队的1200 多名驼工在世界屋脊沿人畜小道修建通往西藏的天路,历时7 个月零4 天,创造了高原快速修路的传奇。1954年12月25日,穿越“世界屋脊”、长达1283 公里的简易公路通车,这是首条把青海与西藏连接起来的通道。青藏公路被西藏人民誉为“通往北京的金桥”,成为一条彰显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的进步之路,孕育了“养路为业,道班为家”“人在路上,路在心上”“艰苦创业,勤俭养路”“甘当路石,奉献终身”等红色基因,赓续了“秉承传统,以路为家”“一条通天路,三代养路人”的红色血脉。

(二)关角隧道。“打通关角山、铺就青藏线”。关角山位于天峻县西南,是进出柴达木的“东大门”。1958年9月,在兰青铁路开工四个月后,铁道兵十师在青藏铁路西格段、海拔3700 米的关角山开凿隧道,这是一期工程的“咽喉”。1961年3月,青藏铁路全线停建。1974年10月,铁道兵十师四十七团再上关角山,打开封口坐木筏看,积水2 米多深;石头都泡松软了,清理了半年多,1975年才开始正式施工。以牺牲51 名铁道官兵为代价,1977年攻克了当时海拔最高、全长4010 米的关角隧道,缩短了内地与西藏的距离;为助推西藏发展、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谱写了一曲“舍身忘死救战友、团结一心战塌方”的英雄赞歌。

(三)青藏铁路。1979年,青藏铁路铺轨至格尔木时宣布停工。2001年6月2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格尔木宣布青藏铁路开工。他说:“修建青藏铁路,对于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西藏自治区同全国其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铁路建设者在5年的建设过程中,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斗冻土,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这条铁路是条改变历史的路,是沟通内地与边疆的和谐之路,是连接南亚诸国的友谊之路,是带动高原经济发展的经济之路,更是一条构建小康社会、加强民族团结的和睦之路。

三、创新理念是柴达木红色资源的基因密码

柴达木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科学技术在开发建设中的作用,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

(一)盐湖资源开发。根据盐湖的特点,经过盐业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实践探索,研制成功“泵式采盐机”,甩掉清朝就开始使用的采盐“四大件”(铁钻、铁勺、铁耙、铁锨);发明研制CY-1 采盐船,填补了盐业采掘技术的空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立,成为柴达木资源开发的“点睛”之作。

(二)农牧业生产。柴达木人崇尚科学务实的态度。根据柴达木的自然条件,乌兰县茶卡牧民创造“改良羊分群接育法”,在牧民中点燃科学火花;可鲁克湖试养淡水鱼成功,发展高原淡水养殖业;都兰县香日德镇柳相祖长期探索科学种田,引进选育春小麦新品种,在试验田创造了春小麦亩产超千公斤的世界高产纪录,高产小麦品种76-338 走出盆地,并迈向全国;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牧民自行培育“柴达木绒山羊”,使柴达木特有的牲畜品种自身价值提升,也为牧民创业增收开辟一条途径。

(三)青藏铁路。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全长1142 公里,其中,穿越多年冻土地段约550 多公里,海拔高于4000 米的地段960 多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三大世界性难题: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经过努力,建设者在多年冻土隧道开挖、冻土区桥梁施工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新成果。风火山隧道建设攻克了含土冰层、富冰冻土、冰川裂隙等灾害性地质,标志着中国高原冻土隧道的施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青藏铁路创造了“高原病零死亡”的纪录,体现了依法环保、全员环保、科技环保的理念,成为中国第一条生态铁路。

柴达木红色资源丰富厚重,挖掘柴达木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红色资源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的嘱托,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把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热情转化为党员、干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

猜你喜欢

柴达木青藏铁路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青藏铁路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青藏铁路ITCS系统CMU移除方案设计
浅谈青藏铁路改造施工中的ITCS仿真试验
柴达木映画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