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GeoGebra分析一道中考压轴题的源与流

2022-09-19赵玉叶

中学数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位线小亮动点

赵玉叶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 215228)

中考数学试题由专家组精心命制而成,而数学压轴题历来在数学中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些试题看似超乎寻常,实则抽丝剥茧后都能寻到基本的“知识源”,拥有很深的基础性和生命力.GeoGebra数学软件(简称GGB)具有动态、交互、开放、共享、简单、易用等特点,可以创建开放的探究环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静态向动态教学的转变.本文基于GGB软件分析2021年连云港中考数学27题这道动点轨迹压轴题,旨在对其解法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初步的思考,从思路摸索中感悟模型的根源,从猜想验证中体验本质的提炼,从可视化探究中思考问题的推广,实现压轴题的“寻源”与“显流”.

1 试题呈现

在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中,小亮进行数学探究活动.

图1

(1)△

ABC

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

E

是边

AC

上的一点,且

AE

=1,小亮以

BE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

BEF

,如图1.求

CF

的长

.

(2)如图1,△

ABC

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

E

是边

AC

上的一个动点,小亮以

BE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

BEF

,在点

E

从点

C

到点

A

的运动过程中,求点

F

所经过的路径长

.

(3)△

ABC

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

M

是高

CD

上的一个动点,小亮以

BM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

BMN

,如图2.在点

M

从点

C

到点

D

的运动过程中,求点

N

所经过的路径长

.

图2 图3

(4)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3,

E

是边

CB

上的一个动点,在点

E

从点

C

到点

B

的运动过程中,小亮以

B

为顶点作正方形

BFGH

,其中点

F

G

都在直线

AE

上,如图3.当点

E

到达点

B

时,点

F

,

G

,

H

与点

B

重合.则点

H

所经过的路径长为

,点

G

所经过的路径长为

.第(1)小题是典型的全等三角形模型——“手拉手”模型.我们很容易证明△

BAE

≌△

BCF

(SAS),求得

CF

=

AE

=1.

下面主要探讨第(2)~(4)小题.

2 寻源:方法初探——“按图索迹”

2

.

1 动点轨迹:模型归纳

后三小题考查的是动点的轨迹问题.初中数学中的动点轨迹有两种模型:直线型、圆弧型.受函数图象画法三步骤的指引,解决动点轨迹问题可以分为三步:(1)画图,取3个特殊位置(一般是起点、中点、终点);(2)连线,判断曲直;(3)求解,求动点路径的线段长或弧长.

图4 图5

图6

新授课探讨函数图象至少是用五点来作图,但初中的动点轨迹最终只有线段和圆弧两种,所以3个点就够判断曲直.对于第(2)、(3)小题,如图4、图5所示,分别取动点

E

M

的起点、中点、终点三个位置就能分别画出线段轨迹

CD

EF

.容易证明△

BCD

是等边三角形,四边形

ABDC

是菱形.根据已知条件,可以计算出

CD

=

AC

=3,对于第(4)小题,如图6所示,同样取三个特殊位置就能画出点

H

和点

G

分别经过的路径:与再分别找到圆心

I

、半径

BI

和圆心

M

、半径

BM

,就能求得两个圆弧的长:

2

.

2 图形变换:本质提炼

上述常规解法需要画图确定动点的轨迹,所以比较费时费力.如果从图形变换的角度去思考动点轨迹的问题,往往可以发现从动点轨迹与主动点轨迹是有关联的.本题所有图形运动的实质都是旋转加位似,共同特征是正多边形共顶点.在这样的图形变换下都会形成“手拉手”模型.

如图7所示,第(3)小题中由围绕点

B

的四条“拉手线”

BA

=

BC

BM

=

BN

,就能找到△

BAM

≌△

BCN

(SAS).所以点

N

的运动轨迹长等于点

M

的运动轨迹长

DC

.同理,如图8所示,第(4)小题中由围绕点

B

的四条“拉手线”

BA

=

BC

BF

=

BH

,能找到△

BAF

≌△

BCH

(SAS),也就是点

C

G

H

三点共线.于是在Rt△

ACG

中,点

G

在以

AC

为直径的圆上,在Rt△

BCH

中,点

H

在以

BC

为直径的圆上.

图7 图8

解题的成功要依靠正确思路的选择,要从最接近它的方向攻克.解初中的几何题理所应当提倡“以图为纲,按图索迹”.对于动点轨迹问题,我们可以从局部去分析动点的轨迹模型,判断直线型或圆弧型;也可以从整体出发关注图形变换(平移、对称、旋转、位似).点动成线,线藏于形,解题时双管齐下,方可使思路并蒂开花.

3 显流:深度拓展——“按图索GGB”

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当你找到第一个蘑菇后,要环顾四周,因为它们总是成堆生长的.”在进行完上述探究过程后,学生对本题的动点轨迹和图形变换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掌握,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向学生展示点的动态运动,并对其他特殊动点和一般化图形作进一步推广.下文探究“按图索GGB”的可视化拓展,利用GGB展开探索.

3.1 验:验证动点的轨迹

利用GGB使试题中的动点轨迹可视化.如 图9~图11所示,利用GGB软件,我们可以动态演示出随着主动点的运动,第(2)、(3)小题从动点形成的确实是直线轨迹

CD

EF

,第(4)小题中从动点

H

G

形成的轨迹确实是和

图9 图10 图11

3

.

2 探:探索其他的动点

问题1-1

第(2)小题中等边三角形

BEF

的各边中点形成了怎样的轨迹?

图12

先利用GGB探究:输入等边三角形

ABC

→在边

AC

上任取一点

E

→连结

BE

,输入等边三角形

BEF

→输入中点

K

,

N

,

H

→分别选择中点

K

,

N

,

H

关于动点

E

的轨迹.如图12,可发现各边中点的轨迹也是线段.

证明

中位线

NI

中位线

HM

易证明△

BCD

是等边三角形,则菱形

ABDC

的中位线

KL

问题1-2

若将第(2)小题中等边三角形

ABC

和等边三角形

BEF

都换成一般三角形,那么第三个顶点的轨迹会有怎样的变化?

图13

先利用GGB探究:输入任意三角形

ABC

→在边

AC

上任取一点

D

→连结

BD

,标记∠

BCD

α

→顺时针旋转△

BCD

,旋转角为

α

→作位似三角形

BED

→选择点

E

关于动点

D

的轨迹.如图13,可以发现点

E

的轨迹不再与

AB

边平行,但保持直线型轨迹.

证明

因为△

CAB

∽△

FCB

,所以可由求出点

E

的轨迹长

CF

问题1-3

若将第(2)小题中等边三角形

ABC

和等边三角形

BEF

都换成一般三角形,那么各边中点的轨迹会有怎样的变化?

图14

先利用GGB探究:输入中点

H

,

M

,

L

→分别选择中点

H

,

M

,

L

关于动点

D

的轨迹.如图14,可发现各边中点的轨迹也是线段.

证明

中位线

LJ

中位线

MK

中位线

HI

问题2

若将第(3)小题的中点

D

换成一般位置的点,其轨迹会有怎样的变化?

图15

先利用GGB探究:输入等边三角形

ABC

→在边

AB

上任取一动点

D

→连结

CD

,在边

CD

上任取一动点

E

→连结

BE

,输入等边三角形

BEF

→选择点

F

关于动点

E

的轨迹.如图15,拖动点

D

可发现点

F

的起点

G

随之运动,终点

H

保持不变,轨迹依旧呈现直线型.拖动点

E

,点

F

随之在线段

GH

上运动.

证明

根据

BD

=

BG

,利用“手拉手”模型,我们容易证明△

BDE

≌△

BGF

(SAS),所以点

F

的轨迹长

GH

等于点

E

的轨迹长

CD

问题3

若将第(4)小题中动点

E

从边

BC

换到直线

BC

上,那么点

G

H

的轨迹会怎样变化?

图16

先利用GGB探究:输入正方形

ABCD

→在直线

BC

上任取一动点

E

→连结

AE

→过点

B

BF

AE

于点

F

→以

BF

为边作正方形

BFGH

→选择点

G

关于动点

E

的轨迹、点

H

关于动点

E

的轨迹.如图16所示,可发现点

G

、点

H

的轨迹由圆弧变为整圆周.

证明

在Rt△

ACG

中,点

G

在以

AC

为直径的圆上;在Rt△

BCH

中,点

H

在以

BC

为直径的圆上.

数学解题总是从分析已知元素和未知元素开始,二者的关联越不明显,就越值得探究.本道中考压轴题难度较大,区分度明显,学生很难观察出从动点与主动点的直接联系,更难将轨迹和图形变换分析出来.但运用GGB,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动点间的联系和要求的动点轨迹.具象化地展示试题的完成和拓展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试题本质、理解数学问题,有助于其养成反思的好习惯,落实“低起点,高落点”的目标.

4 结语

中考数学命题十分重视回归教材、重视基本知识,而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看题观点,这是中学数学教学的本源.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亲历问题的探索过程、锻炼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在实践中逐步具备丰富的策略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时、适量地使用信息化平台,能够突破数学“难以意会,无法言传”的障碍,真正做到“教懂、教活、教深”,引导学生将更多精力集中在高层次的数学思考上,实现有意义的解题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猜你喜欢

位线小亮动点
小亮归来
如何构造三角形中位线
巧构中位线解题
构造三角形中位线,巧证几何题
送猪肉
一类动点路径模型及其应用
突破二次函数动点问题
动中求静
活用中位线的性质解题
解析几何中两动点间的距离的最值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