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国传统民族艺术的特色、传承模式与发展机制探析

2022-09-17郭元兵

艺术探索 2022年4期
关键词:泰国民族传统

郭元兵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4)

泰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班清文化被学界认为是泰国史前文化的代表。泰国传统民族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曲、建筑和手工艺等。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泰国传统民族艺术不仅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还能不断发展创新,这与泰国人民热爱传统民族艺术,重视传承与实践息息相关。

一、泰国传统民族艺术的样态与特色

泰国位于亚洲东南半岛,其传统民族艺术受到中华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直接影响,在发展中还融合了西方文化。从内部来看,南传佛教是泰国传统民族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北方农耕文化和南方渔民文化造就了其形式的多样性。

(一)泰国传统民族艺术的样态

泰国传统民族艺术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六大类。一是音乐,有泰国宫廷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等;二是舞蹈,有泰国民间舞蹈、古典宫廷舞蹈;三是戏剧,有孔剧、洛坤剧、木偶戏或皮影戏等;四是绘画,有壁画、版画等;五是建筑,包括宗教建筑、宫殿和民居等;六是民族手工艺,包括雕刻、陶瓷、镶嵌、丝织、编织、印染、铸造等。

(二)泰国传统民族艺术的特色

泰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风俗,造就了其传统民族艺术的独特性。

一是鲜明的民族性。泰国传统民族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泰国人能歌善舞。泰国古典音乐大多是为戏剧演出而创作的,如史诗《拉玛坚》和孔剧等。民歌可以表达情感、表现日常生活、讲述历史传说,对人们进行宗教教义、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传统器乐既能为传统歌舞伴奏,又可以单独演奏或与乐队合奏。泰国传统器乐根据不同的表演风格和形式可分为三种:一是打击器乐,如铜鼓、手鼓、围锣和排琴等;二是拉弦乐,如鳄鱼琴、三弦胡和都旺胡等;三是管吹乐,如排竹笙、竹管圈笛和竖笛等。在泰国,儿童会走路以后,父母就会教他们跳一些传统舞蹈。最常见的舞蹈叫南旺舞,这是流行于泰国北部、中部、东北部和南部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南旺舞舞姿端庄,步伐轻盈,手势优美。跳舞时男女成对,女子以面颊、上身、手臂向男子作情致委婉状,男子则以双臂拱护女子,在其周围环绕而舞。南旺舞的每套动作都有相应的音乐和歌曲,较著名的歌曲有《好月光》(จันทร์เจ้า)、《嘿嘿哈》(ฮือ ฮือ ฮา)、《十二月月儿明》(วันเพ็ญเดือนสิบสอง)等。泰国南部流行的传统舞蹈叫诺拉舞,是泰国最古老的民族舞蹈之一,起源于南方的洛坤府。诺拉舞舞姿婀娜,舞步多变,富于韵律感,手、指、臂、脚和躯干等动作细腻多样。

二是浓郁的宗教性。佛教是泰国的国教。泰国学者披耶阿努曼拉查东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泰国文化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即宗教。这是因为一切艺术、文学、社会制度、风俗习惯都是围绕它的宗教而发展并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泰国传统民族艺术与佛教密切相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建筑艺术,寺庙和佛塔遍布全国。此外,绘画艺术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功不可没,寺庙和宫殿的壁画大多描述佛教人物和故事。由于佛教传播的需要,很多传统民族艺术的实践和传承都在寺庙里或建造寺庙过程中进行,一大批具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工匠或艺术家由此产生。

三是超强的包容性。戴圣鹏在《论文化的包容性》中提出:“文化的包容性是指文化在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中,可以吸收借鉴其他文化优秀与先进之处为自己所用并对其他优秀文化采取友好与相容的态度,而不是对其采取排斥与对立的态度,更不是在文化交往与文化发展中以侵蚀、吞并、消灭其他民族文化为目的。对于文化的包容性而言,一种文化只有对另一种文化有用与有利,才会对其采取包容性态度,而不是排斥与对立的态度。”泰国传统民族艺术同样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泰国传统民族艺术的发展同时受到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的直接影响。而泰国所处的东南亚中南半岛曾出现过由孟人或高棉人统治的多个城邦国家,彼时孟人和高棉人的文化艺术都取得过卓越成就,泰国传统民族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自然也有所吸收借鉴。

二、泰国传统民族艺术的传承模式

泰国传统民族艺术的传承模式可大致归为两类:一是自发式传承,包括家庭(族)式、作坊式、社团式和部落式,主要以休闲娱乐、满足兴趣爱好和谋生为目的;二是正规教育,致力于传统民族艺术的普及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注重传统民族艺术的传承和普及。

(一)家族化:以代际相传为主

泰国传统音乐和舞蹈世代相传,父母教孩子,年长的教年幼的。人们最早接触的是摇篮曲、儿歌和童谣等。如在北部清迈府、清莱府等8个府,人们会给婴儿唱一种名为“鸣沙沙”(อื่อชาชา)的摇篮曲,此曲歌声柔和,曲调轻慢,没有固定歌词,节奏也较随意。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家庭所传授的民族歌曲也不一样。泰国的早期音乐是没有乐谱的,人们学习音乐主要靠听家人唱,然后模仿。专业的音乐表演者则要拜师,一般在老师家中学习。孔剧的传承也是以家庭为主,徒弟一般要住在师父家里。孔剧的伴奏乐器木琴就没有乐谱,学习者全靠老师手把手传授。

(二)寺庙化:以口传心授为主

寺庙会教授佛教知识、传统礼仪、文化和科学知识,以及绘画、雕塑、建筑、传统手工艺等艺术知识。阿育陀耶王朝时期每座寺庙都是一所学校,每个僧侣都是老师。曼谷王朝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国王在位期间(1868—1910年),大力支持在寺庙中设立学校。随着寺庙学校越建越多,其逐渐成为泰国教育的主要力量。直到现代教育制度建立,泰国寺庙学校依然存在。

(三)大众化:以中小学为主

为了普及传统民族艺术,泰国现代教育制度建立以后,相关内容逐渐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根据泰国1999年《国家教育法》,为了适应泰国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发展需要,泰国教育部开始进行基础教育改革,于2001年宣布实施统一的“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泰国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基础教育核心课程》(以下简称《课程》)。《课程》对各年级的艺术教育授课时间都有明确规定。(表1)

表1 泰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时间安排①数据来自泰国教育部2008年《基础教育核心课程》。 单位:小时/学年

根据《课程》要求,各年级都有专门的艺术教育教材。如小学有《艺术基础教程》, 初中有《音乐与舞蹈基础教程》《视觉艺术基础》,高中有《音乐基础教程》《视觉艺术基础》《戏剧艺术基础教程》等。除此之外,各学校还有自选教材,如《泰国传统艺术》《从传统艺术看泰国》《泰国传统艺术和社会》《泰国传统艺术之美》等。

在中小学还有一些传统民族艺术的兴趣组织或团体,如传统民族舞蹈队、民乐队等。在一些大城市,有天赋和才艺特长的学生还有机会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亦可经常参加学校和社区的相关活动,使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了弘扬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传统艺术,泰国从1912年开始举办学生传统艺术和手工艺比赛。比赛分为三轮:第一轮是学校选拔,第二轮是教育区的分区赛,第三轮是全国决赛。决赛分为东北部、北部、南部、中部4个赛区。截至2019年,该项比赛已举办了69次,涉及面广,影响大,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泰国传统民族艺术的兴趣,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专业化:以高校培养为主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泰国的专业艺术院校都开设有相关专业,进行传统民族艺术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此外,许多知名的国立大学、皇家大学或私立大学如朱拉隆功大学、曼谷大学、泰国国立法政大学等也设有相关院系和专业。(表2)

表2 泰国部分高校传统民族艺术专业设置情况②资料来自各院校官方网站。

泰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最早的综合性大学是成立于1917年的朱拉隆功大学,艺术系是该校最早成立的专业系部之一。1936年,该校共有872名学生,其中一半以上在艺术系和科学系。泰国艺术大学更是一所以艺术为特色的综合性公立大学,在传统民族艺术教育方面也培养了大批艺术家,如当代著名佛教壁画艺术家查隆猜昆斯帕(Chalermchai Kositpipat),其代表作品是位于泰国清莱府的白庙壁画。

(五)职业化:以职业学校和培训中心为主

泰国职业教育主要依托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社会公益培训中心组织实施。泰国职业教育的初衷是提高人口素质和劳动者的生存技能,包括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既有学历类也有非学历类。泰国的社会公益职业培训中心更是不计其数,影响力较大的要数泰国王室赞助或发起成立的公益培训机构,如国王拉玛九世普密蓬·阿杜德倡仪的“王室工程”及他的王后诗丽吉·吉滴耶功创立的手工艺培训中心和泰国工艺美术中心等。

三、泰国传统民族艺术的发展机制

(一)王室重视:王室成员垂范与引领

泰国历代王室不乏对泰国传统民族艺术的重视。吞武里王朝建立后,国王郑信组织人力重新整理史诗《拉玛坚》,并亲自参与修订,由宫内戏剧班子演出。拉玛一世王郑华在郑信基础上,继续组织宫廷文人整理完善《拉玛坚》。拉玛二世王郑佛将《拉玛坚》改编为泰国舞剧,让演员身着华丽的服装、戴着面具表演。拉玛九世王普密蓬·阿杜德本身多才多艺,擅长音乐、绘画等。他从18岁开始写歌,一生创作作品48首。泰国民众听到他创作的歌曲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心中都充满着激情。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他的作品《下雨》()称为“亚洲之歌”。1969年他在泰国北部山区发起了“王室工程”,旨在改善山区人民的生活状况,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传统手工业。1992年,他建议成立“王室项目基金会”,作为“王室工程”的资金支持。

拉玛九世王的王后诗丽吉·吉滴耶功同样非常支持传统手工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她的倡议与支持下,泰国于1976年成立了“副业及相关技术推广基金会”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Supplementary Occupation and Related Techniques),帮助农村家庭通过加工特色手工艺产品补贴家用,同时保护和传承当地传统手工艺;1978年,在曼谷吉拉达宫创立了手工艺培训中心,为边远地区贫困人员进行免费的手工艺培训,2010年更名为“诗丽吉王后学院” (Queen Sirikit Institute)。此外,在她的倡议下,泰国7个城市成立了泰国工艺美术中心。(表3)

表3 泰国工艺术美术中心一览③资料来源:https://www.saranukromthai.or.th/sub/book/book.php?book=21&chap=6&page=t21-6-infodetail08.html。

这些工艺美术中心既能创造就业岗位,又为泰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推广做了巨大贡献,同时培养了大批知名工匠,很多精品还被泰国国家艺术博物馆收藏。

如今,经官方认可的技艺高超的工匠由泰国文化部艺术促进厅管理,为王室修缮皇宫、寺庙和制造各种工艺品,肩负着传承传统民族艺术的责任。

(二)法律保障: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族艺术,1997年《泰王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应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艺术;社区具有保存和恢复传统风俗、艺术、文化和地方智慧的权利;地方行政机构负有保护传统艺术、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地方智慧的职责。其中多个条款都对个人、社区、政府官员在保护民族艺术、文化、传统风俗方面的权利与义务作了相关规定。2004年,为保护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泰国文化部也制定了相关办法。其中明确提出: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宗教、艺术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工作;要开展宗教、艺术和文化活动,促进民族团结;以宗教、艺术和文化为媒介,加强国际合作。泰国政府的相关法规、规定体现了泰国对传统民族艺术的重视,使泰国传统民族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受到法律保障,也使各级各类行政机关从事相关工作时有据可依。

(三)举国体制: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泰国政府于1938年成立了文化局,该局隶属文化部,专门负责文化和艺术管理工作,主要任务是保护民族艺术和文化遗产,发掘民族艺术和文化遗产价值,制定艺术和文化管理标准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文化部的职能不断调整:1952年,文化部下辖宗教事务司、美术司等5个职能部门;2002年开始,文化部下辖专门负责宗教、艺术和文化管理的职能部门增加到7个;目前,文化部下辖7个职能部门和3个社会组织机构。文化部的主要任务是:维持泰国宗教、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宗教、艺术和文化领域的教育、研究、管理和创新,起草宗教、艺术和文化相关的法律法规,拟订相关规划和措施,修订相关管理办法,以及创新相关管理机制。

泰国政府官员当中也不乏对传统民族艺术的支持和保护者。泰国前总理蒙克立·巴莫亲王既是一位政治家,也是孔剧的铁杆“票友”,他把自己在曼谷市区的家改造成孔剧剧场,为孔剧的交流、表演提供平台。他的后人于2000年将他的故居改建成孔剧博物馆,这成为传统民族艺术保护的典范。

在泰国,无论是传统节日、政府和王室的重要活动,还是日常社会活动都是传统民族艺术的实践良机。泰国的宋干节(也称泼水节)是泰历新年,其间人人着民族服装,和着传统音乐载歌载舞;外国政要到访时,经常会安排孔剧表演;拉玛九世王80大寿时,王室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了孔剧演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娶、开业和退休仪式等都有传统的民族歌舞和戏剧表演。

结语

泰国传统民族艺术体现了泰国人民勤劳、温厚、包容、细腻的性格。泰国人把传统民族艺术融入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人人能歌善舞,处处皆有能工巧匠。

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对泰国传统农业社会造成了冲击,外国文化艺术的大量输入,也挤压了泰国传统民族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然而,泰国王室、政府、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有识之士出于对传统民族艺术的热爱、重视,不遗余力地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传统民族艺术传承和实践氛围。这有效促进了泰国传统民族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使其成为东方乃至人类艺术的瑰宝之一。

研究泰国传统民族艺术的传承模式与发展机制,不仅可以追溯泰国传统民族艺术的文化渊源,还可以了解泰民族的文化基因,为我国传统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尤其是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泰国民族传统
MINORITY REPORT
新年游泰国
少年力斗传统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去泰国啦
我的泰国之旅
民族万花筒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