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调剂模式在住院药房的应用效果
2022-09-17郭海飞
孙 丹 郭海飞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83
目前, 口服药调剂模式主要包括传统摆药模式与智能化调剂模式。 传统摆药模式由药师对药品进行调剂,工作强度较大,工作效率低,调剂过程中易出现各种差错,还可能增加药品被污染的风险。 智能化调剂模式则是通过全自动单剂量锭剂分包机(以下简称“自动包药机”)快捷而准确地对口服药完成分包调剂,使药师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并实现了对口服药医嘱的闭环管理, 提高了住院药房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近年来,智能化调剂模式已经逐步取代传统摆药模式,普遍应用于住院药房的药品调剂。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以下简称本院)为加强药房现代化管理,提高药学服务质量,于2020年10月引进日本TOSHO 公司生产的Xana-2040EU 型自动包药机,从而开启了智能化调剂模式的应用时代。 本研究主要对智能化调剂模式在住院药房的应用效果做进一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7月至12月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情况相关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将2020年7月至9月采用传统摆药模式下的药品调剂情况作为对照组(n=67 864),将2020年10月至12月采用智能化调剂模式下的药品调剂情况作为研究组(n=74 308),每组纳入50 例住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对照组中,男26 例,女24 例;年龄15~58 岁,平均(37.0±12.6)岁。 研究组中,男23 例,女27 例;年龄16~60 岁,平均(36.7±13.5)岁。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纳入研究的住院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②认知功能良好;③病情处于临床稳定期;④年龄15~60 岁。排除标准:有暴力倾向者。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摆药模式,药师登录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打印医嘱单,持医嘱单手工摆药,根据患者的病床号及服药时间将每一种口服药加入到相应颜色的药杯中,药杯一般为3 种颜色(绿色、白色、红色),分别对应服药时间点为8:00、12:00、20:00,调剂完成后由药师核对,护士复核发放至患者。 研究组采用智能化调剂模式,医嘱通过HIS 执行后, 其信息被传入到包药机运行软件中,自动包药机接收指令执行医嘱,将患者所需药物分包于药袋中, 且药袋上印有患者用药的详细信息及二维码;分包完成后由药师核对,护士复核发放至患者,其中非整片药品需要药师通过备用药品槽辅助加药。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的差错事件总发生率、单剂量调剂时间及患者总满意度。 ①差错事件总发生率(%)=差错事件总数/总例数×100%, 差错事件总数主要从摆错药品、摆错数量、摆错时间点(串袋)以及漏摆药品四个方面计算。 ②单剂量调剂时间为调配1 包(杯)药品所用的时间(s)。 ③两组患者的满意度通过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评价,问卷回收率为100%,信度系数Cronbach′s α 为0.855。 调查问卷涵盖药品卫生、用药方法认知两项内容,每项满分为50 分,总分为100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总分90~100 分为非常满意,总分60~89 分为比较满意,≤59分为不满意。 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差错事件总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组的差错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差错事件总发生率的比较(n)
2.2 两组单剂量调剂时间的比较
研究组的单剂量调剂时间为(3.6±0.2)s,短于对照组的(8.8±0.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412,P<0.05)。
2.3 两组患者总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总满意度的比较(例)
3 讨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药品调剂工作的智能化建设已成为药学部门发展的新方向。 在既往的传统摆药模式中,药品调剂时间长、差错事件发生率高、药品被污染风险率高等问题日渐严重,难以达到药房工作要求与医院药品质量管理水平。 智能化调剂模式的启用可促进药学服务水平提升,有助于药品质量控制,给药房管理模式带来新的变化,是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与此同时,药师可从繁琐的摆药工作中解放出来, 有更多时间提升知识储备,培养临床思维,在保障药品供应的基础上加强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参与临床用药指导,促使医院药学工作重心向服务型转移。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差错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单剂量药品调剂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智能化调剂模式在住院药房的应用效果良好,可使药品调剂质量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林璇等的研究显示,智能化调剂模式的启用能提高住院药房的工作效率,减少调剂差错率,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自动包药机的药盒是按照药品的尺寸专门定制,在上机前工程师会对每个药盒的落药情况进行严格调试,使得落药数量更为精准,同时智能化调剂模式可以规避一些人为因素导致的调剂差错,如果在该模式下出现分包错误时,自动包药机可识别出来重新分包并在错误的药袋上标有特殊标记,提示药师注意核对,从而进一步确保药品调剂质量。 传统摆药模式需要药师对应患者的病床号、药品信息、服药时间,将每一种口服药加入到不同颜色的药杯中;智能化调剂模式在住院药房的应用简化了医嘱执行流程,调剂过程中只需要通过备用药品槽手工加入非整片服用、储存条件特殊、价格昂贵、使用频率低的药品,从而使药品调剂时间缩短,工作效率提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方面,在传统摆药模式中,药品以裸片形式摆放于药杯中,经药师调剂核对、护士复核易被污染,且药杯为非封闭状态,如运输及核对过程中出现意外,药品易散落、丢失。 自动包药机分包药品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过程,可使智能化调剂模式中的药品直接包封于药袋中,确保不受外界污染,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使口服药品的卫生状况得到改善,患者用药体验尚佳。 另一方面,药袋上注明患者姓名、床位号、服药时间以及药品信息, 患者可以明确自身的用药情况,放心服用,尊重患者知情权,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使患者满意度增加。 徐炎景等的研究显示,住院药房应用智能化调剂模式后患者对摆药情况的满意度高于应用前,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智能化调剂模式下的药品均需拆除包装后使用,经自动包药机长时间运行会产生药品碎片、粉尘等残留物,零件可能因药粉覆盖而导致感应失灵,故会发生摆错数量、摆错时间点(串袋)等差错事件。 为确保分包药品的准确性,规定工作人员每周清理1 次自动包药机,其次工程师需要每月对自动包药机和系统软件进行维保,确保机器运行状态良好,同时更换药盒中的干燥剂,保证调剂的药品质量。
为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减少医疗纠纷,本院住院药房为患者办理退药、改药现象十分普遍。 采用智能化调剂模式后,个别患者会因药师改药方式处理不当而使得满意度评分较低。 以往医生修改医嘱、调整给药剂量时,药师只将原药袋拆开进行改药,未重新分包,因此破坏了药袋的密封状态,并且对药袋上的药品信息进行手写修改,使患者无法通过二维码扫描获得药品信息,导致其用药体验不佳。 为改善这一状况,药师现将需要更改的药品全部收回,医生重新开医嘱,再次分包,确保药袋上的用药信息与药品一致,从而减少患者用药顾虑且后期效果反馈良好。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调整给药剂量, 所需药品剂量时常小于最小单元包装量, 药师需将药品分割成适当的规格以满足临床需求。 本院非整片药品的使用率极高,且目前不适合包药机自动调剂, 需药师结合备用药品槽手工加药,操作时间约占自动包药机总运行时间的50%, 耗时较长,使单剂量药品调剂时间增加,为降低摆药差错风险,应进一步提升智能化调剂效率。 本院后期将引进智能半片台用于非整片药品的调剂。自动包药机分包药品虽然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过程, 但也会产生差错,因此复核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本院处于人工核对阶段,后期会引入全自动药品核对机,提高药品调剂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上述三者的联合应用可实现口服药品从分包到复核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住院药房的调剂水平会进一步提高,为患者提供的服务会更优质。
综上所述,智能化调剂模式在住院药房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药品调剂质量、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提升, 符合药房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后续对智能化调剂模式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继续加以总结与改进,完善管理制度,优化操作规程,为临床提供更高质量的药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