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朴出奇迹

2022-09-16真浅

新民周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传记片潜水员洞穴

真浅

这场不可能完成的救援,天不时、地不利,却人和。

关于极限救援的电影,隔三差五总有精品涌现,比如2001年引进大片《垂直极限》和2015年引进大片《火星救援》,这类项目在策划之初都是剑走偏锋,直奔刷新耳目而去,但也多为想象力和杜撰的结果,感官刺激多于心灵触动。在《13条命》这种改编自真实极限救援案例的影片之前,2011年曾有过一部关于洞穴自救的电影《夺命深渊》,故事改编自编剧安德鲁·维特的一次澳大利亚探险亲历,并因卡梅隆坐镇监制而采用《阿凡达》同款3D摄影,算是搭上技术革新的首班快车,但终因叙事平庸淹没于时间长河。

相比之下,《13条命》从4年前的营救奇迹,再到纪录片《泰国洞穴救援》的二度传播,注定是人类救援史上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一页,也注定了它不成功必成仁的改编命运。影片由奥斯卡获奖导演朗·霍华德操刀,其传记片业绩本上《阿波罗13号》《美丽心灵》《对话尼克松》《极速风流》等赫然在目,在传记片领域确是好莱坞的一把尖刀。

《13条命》没有成为声名在前的纪录片内容的搬运工,也没有因为商业的考量用视听语言刻意放大或拔高救援的点滴,通篇基本都在一个比较克制的情绪下寻找对事件本身的客观还原。影片对13个孩子和教练的困境尤其克制,除了发现孩子们奇迹生还时个别细节镜头之外,摄影机对他们惜墨如金。正是这种节制的态度,避免故事陷入消费苦难以及底端煽情的窠臼。

影片除了开篇孩子们入洞的段落,余下都是救援视角,而且是专业洞穴救援的视角。表面上有“白人英雄主义”和“东方他者”的嫌疑,但故事并没有因为英国人的拯救和美国人的拍摄而强调“白人英雄主义”,它甚至让纪录片里支线人物的篇幅匀给了“东方他者”,增加了水利工程师带领村民排导雨水、农民牺牲稻田、民众祈祷以及教练教导孩子们用冥想对抗饥饿和恐惧等,把这场不可能完成的救援还原成了“天不时、地不利却人和”的结果。

从事件本身来看,是个双重奇迹。孩子们被突如其来的暴雨封在洞穴深处十天而不命绝,已经是人间奇迹,原本只是人道主义捞尸的潜水员把不会潜水的孩子们全数救出,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客观来说,英国洞穴潜水员的到来,是这些孩子们唯一的生机,因为只有英国有类似的洞穴让潜水员有经验可循。陌生洞穴、能见度低、没有主绳、无明确气量,能花数小時安全进出的精英放眼全球屈指可数,能想到麻醉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冒险营救者,举世无双。然而这场救援并非只有白人,来自各国包括中国的救援队火速集结,尤其泰国本土的海豹潜水队付出了两人牺牲的代价。孩子们悉数得救,是典型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结晶。可惜这种不分肤色、不分国籍和种族的全球性互助救援,随着疫情以及地缘政治的洗牌,变得异常脆弱。

《13条命》拍摄的技术难度并不算高,洞穴场景和水下场景通过成熟的建模体系完成,镜头的运用也是朴实无华。这些制作理念与我们当下的国产灾难片似乎背道而驰。近年国产灾难片以《天·火》《紧急救援》《峰爆》为代表,无一例外均追求大制作、大场景以及大特效,恨不得把救援队拍成超人。同样涉及洞穴救援的《峰爆》,不仅让主角飞天遁地,五毛质感的特效更是间离看客的共情。反观《13条命》,朴实的视听语言和朴实的讲述,却恰到好处地还原了一个紧张到令人窒息的救援奇迹。

猜你喜欢

传记片潜水员洞穴
热爱照亮生命
少年洞穴救援记
“现代洞穴”公寓
潜水员
“美梦成真”之潜水员
迷宫
潜水员中耳气压伤的发病特点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