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个蓝色星球,绝非人类独享

2022-09-16不小可

新民周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深海大熊猫熊猫

不小可

丫丫和美美。

神奇动物,顾名思义,神秘,罕有,少见,稀奇。这样的动物,总是居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丛林、深海、沙漠、峭壁,从不轻易进入视野。但他们越是神秘,越是激发我们无穷的好奇心。能够徒手攀岩或潜入深海或探险亚马孙的人毕竟是少数,还好,我们还有纪录片,感谢伟大的自然纪录片从业者,是他们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上山入海,带来神奇动物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消息,把它们的“衣食住行”,乃至最为私密的繁衍过程都展露无遗。让我们知道,这个蓝色星球,绝非人类独享。

6年前,一部纪录片电影在中国院线上映,以6600多万元的总票房,刷新了中国纪录片电影的票房新纪录,并在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喜获最佳纪录片奖。这就是陆川导演、周迅配音旁白的《我们诞生在中国》。

左图:《我们诞生在中国》海报。右图:金丝猴一家。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中国神奇动物聚集在这部纪录片里——栖息于四川竹林的大熊猫、隐居于雪域高原的雪豹,攀缘于神农架的金丝猴,还有丹顶鹤、藏羚羊。来自法国、英国、美国、德国四国的五位摄影师,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深入卧龙、神农架、可可西里、三江源、盐城等多个自然保护区,拍摄了35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只剪辑成80分钟的电影。

其中最最吸引人的神奇动物,毫无疑问,是我国的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大熊猫。尽管由于我国已经建立了13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多年保护的成果使得大熊猫在2016年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从濒危动物一栏除名(变成了易危动物),但这并不妨碍“滚滚”仍然稳居国人最热爱的动物榜首。原因似乎也不需要多讲,非要讲的话就是太可爱了,怎么可以这么可爱。

《我们诞生在中国》里出镜了两只大熊猫——熊猫妈妈丫丫和熊猫宝宝美美。这部纪录片抓住了大熊猫的一个重要特征:爱上树。出生不久,美美就要上树,却被护犊的妈妈拿住不放。整个故事就在女儿犟脾气要上树和妈妈犟脾气不让女儿上树中展开。美美第一次上树以咕噜噜滚下山坡告终,妈妈看见了露出欣慰的笑容……但美美作为一只基因里就刻下了“上树”技能的大熊猫,总是会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攀登,等她终于成功之时,也就是可以脱离母亲的庇荫独立生活之日。

这部纪录片让我想起了成都基地的大熊猫——三十几度的大夏天,我起了个大早翻山越岭去拜见他们,看到的却是一帧又一帧的熊猫JPG,只有因为天热急促呼吸带出的浑身毛发些微抖动在提醒我,他们至少还会稍微GIF一下。但奇怪的是,尽管天气热得每只熊猫都不想动弹,他们依然会选择爬上高高的树杈,有的甚至高达几十米,真不知道这些细细的枝条是如何能够撑住成年大熊猫几百斤肉身的。

科学告诉我,爬树是大熊猫的成人礼,在远古时代就帮助他们从食肉动物口中逃生,因此被刻写下来,到了养尊处优的和平年代依然不忘居安思危——忘了说,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成功熬死了和它们同时代的大多数动物,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在被称为“大熊猫”之前,它被《书经》称为“貔”,《诗经》称为“白罴”,《峨眉山志》称为“貔貅”,《兽经》称为“貉”,《本草纲目》称为“貘”,《蜀中广记》称为“猛氏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会以它为座驾,骑着它们打仗去——黑白花的萌物迈着八字小碎步去前线杀敌,这画面简直不能想象。

不过大熊猫是猛兽这件事却也是毫无疑问的。大熊猫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熊科——它们其实不是猫,是熊啊。最早的时候它们也是吃肉的,也不知道怎么了,进化着进化着,不爱吃肉了,改成吃竹子,一种又难啃又没营养的粗纤维禾本科植物,为了果腹,不得不时时都在进食,甚至还进化出一根“橈侧籽骨”,就是一节专门用来抓牢竹子的拇指。一只体重200斤的成年大熊猫,每天要花十几个小时,吃掉重达三四十斤的竹叶和竹竿,同时排出二十几斤粪便,才能维持新陈代谢的平衡。这是因为他们到底是食肉目动物,体内没有食草动物用来消化植物的器官(比如四个胃什么的),肠胃也缺少能发酵植物纤维素的细菌和纤毛虫,于是只能快吃快拉、随吃随拉。形象上是不怎么好看,但是也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大熊猫的便便可以入药,而大熊猫吃竹子,是可以让人看上一整天的解压小视频。国宝果然,浑身都是宝。

虽然进化成了“吃素的”,但滚滚其实还是很有战斗力的一种萌物。《功夫熊猫》诚不我欺,这种拥有手术刀般锋利的爪子和獠牙,牙齿咬合力介于狮子和美洲豹之间的猛兽,身高1米8,体重200多斤,在自然界其实很少有天敌。而它的呆萌之处在于,如果遇到敌人,它首先选择的不是进攻,而是爬树逃跑,实在要是跑不过,索性抱住敌人滚下山去——它的另一个大杀器是皮糙肉厚,皮肤最厚处有1厘米,树枝石头都伤害不了它们。这种空有一身武艺却只防御的战术,估计也只有国宝大熊猫会使了。有人说它黑白花的外观就代表了“阴阳”,所以好莱坞拍《功夫熊猫》,没少拿它做文章。而对大熊猫的热爱非中国人民专属,至今《功夫熊猫》也是梦工厂最赚钱的动画片,风靡全球。

在《史前星球》里,我们能看到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各种各样的恐龙。

和平年代的滚滚,武力值都用在抢花花的竹子、对抗谭爷爷收猫上了——压力大的时候我最喜欢看熊猫频道,看看成都基地大熊猫“和花”的竹子今天又被谁抢了,谭爷爷有没有单独派发一个小苹果以资安慰;看看今天又是哪只小熊自挂东南枝成瘾不肯神兽归笼,非要谭爷爷拿水管子浇才肯索索下树……真的太上头了。

外国人也跟我们一样痴迷看熊猫。英国ITV电视台拍过一部讲大熊猫产崽全过程的纪录片《熊猫宝宝》,吸引无数英国观众守在电视机前面,连跨年派对都取消了。评论区的粉丝疯狂到大发弹幕:“如果你可以让我生个熊猫宝宝出来,我现在就想要个孩子!”

如果说全世界范围内还有哪种神奇动物的影响力可以与大熊猫抗衡,那我想只有恐龙了。虽然早在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无踪,但哥不在江湖,江湖却总流传着哥的传说。先有斯皮尔伯格名垂影史的《侏罗纪公园》三部曲在全球范围点燃恐龙狂热(虽然第三部不是他导演),后又有全新的《侏罗纪世界》三部曲在全世界狂揽百亿元票房——恐龙粉丝千千万,我想我也算一个——读中学的时候午休回家吃饭,总要和我的恐龙模型腻歪一阵,回想起来,不是没有《老友记》ROSS既视感的,就差没有买一条恐龙领带了。

如果你也是恐龙迷,那今年新出的5集纪录片《史前星球》一定让人双厨狂喜——96岁高龄的自然纪录片老熟人大卫·爱登堡担任旁白,还有数不清的恐龙!有你早就知道的暴龙雷龙三角龙长颈龙翼龙迅猛龙,还有你可能没听说过的单爪龙恐手龙驰龙盗冠龙镰刀龙沧龙泰坦巨龙,堪称一场恐龙盛宴。

恐龙6500万年前就灭绝了,所以这部纪录片设定的发生时间是6600万年前的史前星球,自然,这是一部“伪纪录片”——当年《侏罗纪世界》自称是从远古时代的一颗琥珀中找到一只蚊子,蚊子曾经叮过恐龙,于是科学家利用蚊子血里的恐龙DNA复原了整个侏罗纪主题公园。而现在,虽然蚊子血复刻恐龙并未成真,但科学家们的研究已经发展到对恐龙生存的世界、与它们共生的动植物都有相当丰富的了解,于是在CG技术的加持下,得以用伪纪录片的方式还原出整个生态系统。

在《史前星球》里,我们能看到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各种各样的恐龙。

左图:《史前星球》海报。右图:6600 万年前的恐龙生态。

天上飛的是翼龙,光翼龙就有许多种:翼龙喜欢把巢筑在悬崖峭壁上,一天能够飞行几百公里;巴巴里翼龙长着奇怪的鹿角,走起路来像拄着拐杖;跟它们相比,身高2米7的风神翼龙那简直像踩着高跷一样威武地出场;比它更高大的是哈特兹哥翼龙,身高足有4米5,庞然巨物,只见它踱步来到海滩边——因为只有这里才足够开阔,能让它伸展开宽达9米的翅膀,唰地起飞,仿如热血大片一样地翱翔于天际。

地上爬的恐龙也超级多。巨无霸归属于泰坦巨龙,这种恐龙的长脖子上长满一整排小气泡,像风箱一样可以充气,变得鼓鼓囊囊。别看它有点萌,打起架来惊天动地,像长颈鹿一样用地球上最长的动物脖子互相抽打,这个力度,想必一定是没有颈椎病的。跟它130吨的体重相比,无畏龙都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即使在6500万年前,地球上也不是每片土地都水草丰沃,恐龙们必须竭尽所能地觅食,而它们也发挥出了各自独有的技能——雨后沙漠出现绿洲,特暴龙就举着它的小短手来找水喝了,虽然手不长,但战斗力惊人,连体型大过它的鸭嘴龙见了都要礼让三分。无雨的荒漠里,小小的单爪龙,多毛的圆脸盘像鸟,也像猫头鹰,它们用利爪翻开枯木,伸出长舌头,粘木头缝里的白蚁吃。

以植物为食的恐龙里也有大胃王——南美洲的南方海神龙,身长达到惊人的26米,是南美最大的恐龙,被称为“地皮终结者”,能直接用胸骨把树推倒,吃树顶上的嫩叶尖尖。而丹顶鹤一样纤细小巧、长着红色翅膀的似鸟龙,很艰难地从海神龙践踏过的地方寻找残留植被。

冰天雪地里,极地恐龙和驰龙仍在活动,幸好他们有毛发御寒。成群的鸭嘴龙像牧民一样渡过冰河去觅食,却不料鸭嘴龙宝宝掉队,成了驰龙的美餐。即使是在大火刚刚猛烈灼烧剩下的一片焦土里,恐龙们也有生存之道——甲龙就喜欢吃焦炭,因为它平时吃的植物里有毒素,焦炭吃下去作用就像活性炭一样,可以清理肠胃。

水里也自有游泳高手。霸王龙有中空的骨骼结构,让它在水里也游刃有余,它5吨的咬合力,让海龟闻风丧胆。蛇颈龙伸出长脖子,在海面优雅地潜水,偶尔沉下去弄几块鹅卵石吃,帮助消化。浑身长毛的恐手龙正在用它的大爪子挖海藻吃,边吃边拉巨型粑粑。而沧龙则像原始巨兽一样,在海里默默游荡,目睹这一切。早已灭绝的船菊石也在海底闪闪发光,用它的灯光表演吸引异性——彼此的闪光频率对上了,才允许交配。

虽然《史前星球》的视觉效果和投资十几亿元的大片《侏罗纪世界》相比没有那么纤毫毕现,但也足以乱真,让人相信这是一部真实的恐龙纪录片。

有的人有深海恐惧症,而我刚好既有深海恐惧症,又有深海好奇症,任何有关海洋的纪录片都想看,尤其是深海那些不为人知的神奇生物,大家都在一片漆黑的环境里,想怎么长就怎么长,非常地随心所欲,形态多姿。

左图:《海洋深处:深渊之光》这一集的主要目标,是寻找自发光的生物。右图:桶眼鱼的光有透视作用。

有些深海生物,比恐龙存活的年代更早,你以为它早就挂了,其实呢,它就在深深的海底,默默地,低调地,活了几千万年——直到1938年渔民在南非的码头捞到一条腔棘鱼之前,科学家们都相信它已经灭绝很多很多年了——万万没想到,8000万年化石里才见过的这种鱼,居然硬硬地还在。

于是科学家和纪录片人都坐不住了。英国BBC和日本NHK合作拍摄了一部名为《海洋深处:失落太平洋》的纪录片,专门下潜深海去寻觅这种活化石腔棘鱼。花了一年时间,还真被他们在热带深海里找到了。这种鱼有着像四肢一样肉肉的鱼鳍,其貌不扬(深海鱼大都如此)。更让人惊喜的是,他们同时还找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活化石——比如栉水母,一种果冻状、茎呈心形的动物,捕食时会吐出一根长长的粘丝,黏住微小的浮游生物。还有海百合,它的样子几亿年都没有改变过,生存策略也只有一套:遇到敌人,卸下身体,努力爬行到更加适合居住的地方。虽然老套,但几亿年下来都很管用。奇奇怪怪的神奇动物还有果冻鼻鱼、铅笔海胆,都是大家一度以为已经灭绝了的生物。

在一片光秃秃看不到生命迹象的深海,仍有无数的生命在孕育。在第二集里,科学家们又潜入深海,拍了《海洋深处:深渊之光》。这一集的主要目标,是寻找自发光的生物——虽然深海透不进一丝阳光,但这些生物牛到可以自己发光——打着灯笼的黑角安康鱼、瓜水母、枪乌贼、桶眼鱼,有的发绿光,有的五彩光;身长只有10厘米的龙鱼,看起来却气势十足,通体漆黑,牙尖嘴利,脑袋上一红一蓝两个光源互相交替,活像恐怖片里的大反派。身长40米的深海管水母,其实并不是真的有那么长,而是一个接一个连成一支队伍团队合作,一闪一闪遨游在大海里。缘叶水母捕食的时候直接喷射蓝色荧光。而警报水母,人如其名,发出环形蓝光,就像警报灯一样,警告它的同伴:附近有太平洋睡鲨,需要警惕。荧光鱿、海鳃甚至毛蠕虫,都能发光,这让海底变成了一场神奇的大型灯光秀。

为什么90%的深海生物都能发光呢?科学家们莫衷一是。后来才发现,这很可能与海洋里最低端的生物“长腹水蚤”有关系,因为它们体内有一种名叫“腔肠素”的荧光素,正是这种东西,在和生物体内特定的酶发生反应时,能够发光。原来,整个海洋生物链都是靠小鱼吃水蚤,大鱼吃小鱼,吃啊吃,大家都吃成了发光体,慢慢演变成一场大型灯光秀。

有的时候,神奇动物未必一定是那些最萌、最强,或者寿命最长的生物,它们可能微不足道、毫不起眼,却也在这庞大的宇宙中独占一席之地。豆瓣评分高达9.6的自然纪录片《小小世界》最近刚出了第二季,宣传语还是和第一季一样:Heroes come in all sizes——英雄不问体型。

两季《小小世界》拍摄的对象都是极小的动物。第一季里,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有“象鼩”——这种比蜗牛还小、长得像小老鼠(其实不是)的动物是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有洁癖的它在家里附近开辟了许多条“高速公路”,用来逃命的路当然要每天打扫干净,于是就看见它天天忙着,不是踢挡路的蜗牛一脚,就是叼走一根挡路的树枝。它最大的清洁敌人是大型动物留下的粪便,超大一坨,从天而降的时候直接让屏幕前的观众也感到绝望——但不用太担心,屎壳郎家族很快会闻讯赶来帮忙清理。

神奇的还有一种比一粒豆还小的蜘蛛——孔雀蛛。孔雀蛛像个霹雳舞王一样,有它神奇的求偶方式——对着母蜘蛛拼命跳舞,甩动它鲜艳的身躯,抬起大长腿,一次又一次,直到母蜘蛛满意为止。更神奇的是,这世界上有80多种孔雀蛛,每一种都有自己的“舞蹈”,专门为同类母蜘蛛定制,不带重样的。

比它们更神奇的是一种名叫“天鹅绒虫”的虫子,被官方誉为“拥有比科幻小说更脑洞大开的捕食策略”——它浑身通红的皮肤上长满了小黑点,这些都是它用来跟踪猎物的震动感应器官,而一旦感应到目标,它就会喷射出一张黏网,这张网会在几秒钟内变硬,把猎物死死捆住,动弹不得。小小一條虫子也有如此高阶的技能,真堪比科幻小说的情节了。

而第二季里最神奇的动物,我私心觉得,归属于“伪装系”——你也许知道变色龙善于伪装,但是在小小世界里,有的是比七彩变色龙更能伪装自己的生物——这么说吧,当你走在森林里,你以为你见到的是一片宁静的JPG,其实你身边的很多东西都会随时变成GIF的。你以为是一片枯树叶,其实它是“幽灵螳螂”,长得跟一片枯叶难分伯仲。你以为是一块老树皮,其实它是“叶尾壁虎”,浑身都是树皮的颜色和质地。还有全世界体型最小的“枯叶变色龙”,听名字就知道是怎么伪装的了,这种变色龙能够伪装到连同类都难以寻觅,这虽然一度给它们的繁衍造成麻烦,但很快它们又进化出了新的技能:母变色龙身上能够反射紫外线发出蓝光,而这种蓝光,竟然只有公变色龙能够看到!

《小小世界》第2季。

有洁癖的象鼩下一秒就要把挡路的蜗牛踹上一脚。

跟它们一比,长颈象鼻虫就逊色多了,这种昆虫是鲜艳的红色,在绿叶上很是显眼。可它们也有自己独特的隐藏下一代的方法——选在树叶的褶皱里产卵,然后直接把叶片卷起来,包成一个铺盖卷,直接丢下树。孩子们一出生就自带蜡烛包,安全系数不要太高。

森林里还有一种名叫“马陆”的千足虫,因为长相恐怖,不需要伪装自己也没人想碰它。唯独遇到狐猴,会拿它当食物。但马陆也不怕,它体内的毒素能引发狐猴的幻觉,咬一口就丢下了,还得晕上好一阵子——说到生存技能,小小生物们的确是“虾有虾路,蟹有蟹路”。

新一季的故事发生在草地、池塘、沙漠和森林,小小的巢鼠、熊蜂、黄喉蜂虎、水鼩、木蛙、睡莲甲虫、蜜罐蚂蚁……在它们面前,以求偶方式沙雕闻名的“镜冠秋沙鸭”都算得上是巨型生物了。然而“英雄不问体型”,这些小小生物的存在,向我们证明,即使是最微小的个体,也能找到属于它的一片小宇宙。

猜你喜欢

深海大熊猫熊猫
我们都爱大熊猫
大熊猫
深海特“潜”队
我爱“熊猫”
大熊猫也消暑
水中大熊猫
我与熊猫的二十年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