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冷门怎么看
2022-09-16兰琳宗
文/兰琳宗
“经常有人问,‘你的研究有什么用’。”在2020年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80后研究员付巧妹,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这些年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听了以后深有感触:“对冷门怎么看?按一般概念,一些冷门的东西没有用。这种认识可能把一个领域的事业耽搁了。做科研事业的评估,要有长远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眼光。”
付巧妹研究的是古DNA 技术,力求破译古人类基因密码。
关于人类进化的历史,有一个深入人心的精妙比喻:将地球迄今为止的46亿年历史压缩成一天,人类在倒数第38秒以南方古猿的身份登场。古猿何以演化为今天的“人”?在共存的时间里,灭绝的古人类和早期现代人如何互动?付巧妹就像是面对远古人类的法医,不断追寻着“最后38秒”里一些待解的谜题。
古DNA 研究,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古人类的DNA来了解当时人群的遗传关系,从而了解当时的人类发生过什么。这项研究除了要收集到合适的人骨样本,还要对古DNA的信息进行破译,包括提取、排序、重建古DNA 片段、序列比对组装等。
这样一门学科,看似离现代社会十分遥远,难以产生经济价值,但是付巧妹全身心投入进去,先后领衔开展了西伯利亚西部4.5万年前现代人基因组研究、东亚人群古DNA 研究、中国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组研究等,获评《自然》期刊的“中国十大科学之星”,在《自然》《科学》《细胞》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篇……
“不必在意眼前的事到底要有什么意义,唯一要想的就是:你内心深处最想做的事,是不是一直在坚持?”付巧妹说。
甘坐“冷板凳”磨砺科学之剑的还有很多。
屠呦呦数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潜心研究青蒿素,试千方、尝百药,终为人类健康做出历史性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常进,带领团队负责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传回数据的研究分析工作。“很多研究人员,就是‘枯燥’地在电脑前分析密密麻麻的数据,长年累月地坚持,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卫星传回来的数据有‘大波动’,那可能是个大发现。”常进说。
不管冷门、热门,静心笃志、潜心研究,是很多科学家的集中写照,也是他们赖以成功的必备品质。
实际上,科学知识体系是一个整体,不论热门、冷门,都是体系中的一部分。科学进步是一个整体性的进步,哪一部分在应用中的率先突破,都离不开其余部分的坚实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研究无冷热,关键是保持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执着向前、追求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