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克拉通南华纪—寒武纪隆坳格局演化
2022-09-16陈永权王晓雪
陈永权 王晓雪 何 皓 易 艳
(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
0 引言
南华纪—寒武纪,塔里木克拉通经历了多期构造变革和多个原型盆地叠合、改造的地质演化史[1-3];隆坳格局和构造古地理演化过程对塔里木克拉通沉积演化和生储盖层发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开展南华纪—寒武纪隆坳格局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实践价值。
前人针对塔里木盆地新元古界—下古生界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构造古地理研究[4-6]。南华纪—震旦纪发育北东向陆内窄深裂谷系统;前寒武纪发育区域不整合,寒武系与震旦系不是连续沉积;寒武纪发育“两台一盆”的东西分区格局,台地内南高北低,造成南北分带。前期研究受资料限制,对深层重点时期的构造古地理研究精度不够,地质点资料分布不均匀导致模型约束不够,另外由于超深层和苗岭统膏盐层对地震资料的影响,盐下地震资料多次波严重,信噪比低,地震解释通常存在多解性,极大降低了研究精度。
2020年通过新一轮全盆地二维格架线采集和三维地震资料拼接处理,实现了盆地内高精度二维地震测线和塔北—塔中三维地震连片;同时新增了中寒1井、中寒2井、轮探1井、轮探3井、柯探1井(京能)等新钻孔资料。本文研究应用的资料包括:柯坪、库鲁克塔格与铁克里克露头区剖面15条,盆地覆盖区南华系钻孔2个,震旦系钻孔6个,寒武系钻孔31个;三维地震4.9×104km2,二维地震7.2×104km。本文在新的地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大地构造背景和沉积演化框架,综合分析塔里木盆地南华纪—寒武纪的隆坳格局演化,旨在为盆地沉积相研究和油气勘探有利区带优选夯实基础。
1 地质背景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被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夹持,面积为56×104km2。依据现今构造单元划分成果,盆地内部可划分为“五隆五坳”10个一级构造单元,分别为塔北隆起、巴楚隆起、柯坪隆起、塔中隆起、东南隆起、库车坳陷、北部坳陷、塘古坳陷、东南坳陷和西南坳陷[7-9](图1)。
图1 塔里木盆地构造单元分布图Fig.1 Division of structural units in Tarim Basin
新元古代早期,塔里木克拉通是罗迪尼亚超大陆的一部分;前南华纪,羌塘地块、准噶尔地块、中天山伊犁地块与塔里木地块分离[10-12];南华纪—震旦纪,塔里木克拉通发育裂谷盆地、坳陷盆地及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13-16];前寒武纪,经柯坪运动后形成西台东盆的构造沉积背景,发育一套巨厚的碳酸盐岩—蒸发盐岩沉积体系[17-18]。
南华系主要见于野外露头,发育在库鲁克塔格、柯坪—乌什、铁克里克地区3个露头区。铁克里克地区新藏公路剖面南华系超覆在前南华系变质岩之上,南华系自下而上分为牙拉古孜组、波龙组、克里西组与雨塘组;库鲁克塔格地区南华系自下而上分为贝义西组、照壁山组、阿勒通沟组、特瑞艾肯组;柯坪—乌什露头区南华系自下而上分为巧恩布拉克群与尤尔美那克组(图2)。覆盖区内塔东地区尉犁1井钻揭南华系特瑞艾肯组,巴楚隆起南缘的巴探5井寒武系之下钻揭一套角砾岩,疑似为南华系。
震旦系见于库鲁克塔格、柯坪—乌什、铁克里克3个露头区,柯坪—巴楚西部,塔北隆起与塔东地区也有多个钻孔钻揭震旦系,西南坳陷内没有钻孔钻揭震旦系。塔里木盆地内震旦系主要划分为两个岩石地层小区,一是以柯坪—乌什尤尔美那克剖面为代表的相区,震旦系自下而上分为苏盖特布拉克组与奇格布拉克组,柯坪—巴楚地区、塔北隆起震旦系岩石地层组合与该区一致;二是以库鲁克塔格露头剖面为代表的相区,震旦系自下而上分为扎摩克提组、育肯沟组、水泉组与汉克尔乔克组(图2),轮探3井以东的钻孔则表现为与该区一致的岩性组合特征。
图2 塔里木克拉通南华系—寒武系岩石地层等时框架图Fig.2 Isochronous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arim Craton in Nanhua-Cambrian
寒武系见于库鲁克塔格、柯坪—乌什露头区,柯坪隆起、巴楚隆起、塔中隆起、东南隆起与塔北隆起内近40余个钻孔钻揭寒武系。与震旦系的相区划分相似,寒武系也分为两个岩石地层组合相区,一是柯坪—乌什区,寒武系自下而上分为玉尔吐斯组、肖尔布拉克组、吾松格尔组、沙依里克组、阿瓦塔格组与下丘里塔格组,盆地内巴楚、塔中与塔北地区钻揭该套岩石地层;二是库鲁克塔格区,寒武系自下而上分为西山布拉克组、西大山组、莫合尔山组与突尔沙克塔格组,盆地内东南隆起与孔雀河斜坡内8个钻孔揭示该套岩石地层。
2 南华纪隆坳格局与构造古地理
南华纪具有“两隆四坳”的构造背景。满加尔坳陷、麦盖提坳陷、阿瓦提坳陷与和田坳陷内发育裂谷盆地,这些裂谷盆地表现为板内孤立裂陷特点。在麦盖提、满加尔、阿瓦提三大裂陷集中发育区影响下形成被动型的库车—塔北隆起与中央隆起,这两个隆起不发育南华系(图3)。
图3 塔里木克拉通南华纪构造单元划分图Fig.3 Division of structural units of Tarim Craton in Nanhua period
2.1 满加尔坳陷
满加尔坳陷内发育南华纪裂陷—坳陷沉积,地震剖面上具有裂陷—坳陷的二元地质结构,可以划分为断陷期和坳陷期两个阶段。依据控边断裂的发育情况,早南华世断陷期的裂谷盆地有两种类型:单边裂谷盆地和双边裂谷盆地。单边裂谷盆地具有一侧陡坡、一侧缓坡的特征,内部具有“下窄上宽、下陡上缓、边部陡内部缓、陡坡杂乱、缓坡与中部成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图4a),反映了缓坡超覆沉积、陡坡快速充填的地质现象。双边裂谷盆地有两条控边断裂,内部地震反射特征与单边裂谷盆地相似(图4b、c),不同的是单侧缓坡超覆被双侧陡坡快速充填取代。满加尔坳陷中—上南华统地震反射特征为平行反射,表现为从核心向两侧的超覆沉积,与露头发现的滨岸相—陆棚相砂泥岩沉积一致。高精度的二维地震资料闭合解释发现,满加尔坳陷内的南华系并不是连片分布的,而是一个一个地孤立分布,形成的裂陷群造成负地貌特征,形成满加尔坳陷。
2.2 阿瓦提坳陷
因地震资料品质差,阿瓦提—塔中地区南华系是否存在、如何走向始终没有得到重点关注与充分研究。一部分学者认为南华系裂陷只发育在柯坪地区,呈北东走向[18],另一部分学者认为阿瓦提—塔中地区发育北西走向的裂陷[19-22]。柯坪露头区尤尔美那克剖面与见必真木塔格剖面发育南华系巧恩布拉克群是一个普遍认可的地质证据,主要分歧在于地震反射是否认为是南华系。2022年,两条格架线的采集提升了资料品质,通过与邻线闭合,基本证实阿瓦提—塔中北部发育一个北西西向裂陷群,从东西向格架线可以看到4个小裂陷(图4c),从南北向格架线来看塔中北斜坡—满西地区发育一大两小3个裂陷(图4d)。阿瓦提坳陷内部局部资料品质较高的测线可以见到南华系(图4e、f)。4~5排断陷盆地造成了整体负地貌特点,形成南华纪阿瓦提坳陷。
2.3 麦盖提坳陷与和田坳陷
图4 塔里木盆地南华系地震剖面图(测线位置见图3)Fig.4 Seismic profile of the Nanhua system in Tarim Basin (survey line is in Fig.3)
麦盖提斜坡及周缘发育古近系盐岩、寒武系盐岩与二叠系喷发岩,导致地震能量衰减快、深层信噪比低、多次波严重,造成西南坳陷南华系展布格局认识存在多解性。部分学者认为西南坳陷内的南华系平行于昆仑山方向展布[23],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南华系裂陷在超级地幔柱的影响下,在盆地边缘形成三叉裂谷,其中一支与盆地边缘大角度相交[20-22,24-28]。2019年新采集的地震测线虽然资料品质有较大提升,但仍没有解决分歧,主要表现在寒武系底及震旦系地震反射界面不清楚(图4g),寒武系之下的斜反射是真正地层还是多次波反射的争议没有解决。本文以满加尔坳陷内具有代表性的克拉通内部孤立裂陷为依据,认为麦盖提坳陷是由两个孤立裂陷构成。和田坳陷与麦盖提坳陷之间是塔南隆起的雏形,两个坳陷并不连通,新藏公路剖面证实西昆仑地区发育南华系裂陷—坳陷盆地。
2.4 与前人对比
本文关于南华纪构造古地理的论述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7,18],基于新的高品质地震资料形成的观点。其中满加尔、阿瓦提、塔西南地区发育南华系坳陷与大部分学者观点一致,但也有3点区别:一是本文提出南华系坳陷由多个克拉通内裂陷群组成,而不是由盆地周缘向盆地撕开[20-22];二是提出阿瓦提坳陷与满加尔坳陷是两个不连通坳陷,坳陷之间的古梁至寒武纪发展为轮南—古城台缘;三是将西南坳陷分为麦盖提坳陷与和田坳陷。塔东南地区因下古生界被削蚀,南华纪是否发育裂陷盆地无法判断。
3 震旦纪隆坳格局与构造古地理
震旦纪构造古地理格局对南华纪有继承性,也有变革性,变革主要体现在塔南隆起的形成与盆地西部的整体抬升,形成规模巨大的塔西地台,原南华纪的阿瓦提坳陷、麦盖提坳陷转变为地台内部凹陷。震旦纪塔里木克拉通构造古地理可划分为塔南隆起、塔西地台、和田坳陷与满加尔坳陷4个一级构造单元,其中塔西地台又分为柯坪—古城凸起、塔北凸起、阿满古梁、满西古梁、麦盖提凹陷、阿瓦提凹陷、满西凹陷与乌什凹陷8个二级构造单元(图5)。
图5 塔里木克拉通震旦纪构造单元划分图Fig.5 Division of structural units of Tarim Craton in Sinian
3.1 阿瓦提凹陷、满西凹陷与满加尔坳陷
阿瓦提凹陷、满西凹陷与满加尔坳陷主要表现为对南华纪隆坳格局的继承性特点,隆坳格局的划分主要依据下震旦统碎屑岩填充厚度。从地震反射特征也可以明显见到阿瓦提凹陷、满西凹陷与满加尔坳陷的分异,阿瓦提凹陷与满西凹陷之间为阿满古梁,满西凹陷与满加尔坳陷之间为满西古梁(图6a)。
柯坪地区露头是震旦纪阿瓦提凹陷存在的直接证据。尤尔美那克露头下震旦统苏盖特布拉克组厚732m,什艾日克露头苏盖特布拉克组厚410m,而位于塔北凸起的温参1钻孔显示苏盖特布拉克组厚度仅为65m,表明凹陷区主要体现在下震旦统的加厚,而隆起区下震旦统较薄,甚至不发育。
满加尔坳陷震旦系具有深水—半深水陆棚沉积特点,下震旦统碎屑岩沉积厚度大。恰克马克铁什、照壁山、雅尔当山等露头,以及轮探3(未揭全)、尉犁1、英东2等钻孔钻揭震旦系,发育水泉组泥岩与石灰岩深水陆棚相岩性组合。下震旦统碎屑岩厚度不均匀,主要表现为对南华纪凹凸地貌的继承性,南华系裂陷区下震旦统碎屑岩厚,例如照壁山剖面、恰克马克铁什剖面下震旦统碎屑岩厚度分别为985m、845m。地震剖面可以看出满加尔坳陷震旦系的加厚特征(图6b)。
满西凹陷是发育在塔北凸起与柯坪—古城凸起之间规模较小的凹陷,没有钻孔钻揭震旦系。从南北向地震剖面可以见到满西凹陷的局部微弱负地貌特征,下震旦统厚度为200~300m(图6c)。
3.2 柯坪—古城凸起与塔北凸起
柯坪—古城凸起内寒武系与震旦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震旦系具有上超顶削特点(图6c),导致柯坪—古城凸起绝大部分地区下震旦统碎屑岩未超覆上来,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白云岩又被削蚀,厚度普遍在百米之内。
塔北凸起也是在南华纪库车—塔北隆起背景上继承性发育的,震旦系主要特征是下震旦统碎屑岩骤然减薄至百米以内,多数地区只发育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白云岩,厚度稳定在150m左右。例如,旗探1井钻揭奇格布拉克组161m,苏盖特布拉克组94m;星火1井钻揭奇格布拉克组136m,苏盖特布拉克组119m。地震反射特征可见震旦系整体较薄(图6d)。
3.3 和田坳陷—塔南隆起—麦盖提凹陷
西南坳陷内,前人研究认为震旦纪对南华纪的隆坳格局表现为继承性特点,但其展布特征一直备受争议。多数观点认为,南华系—震旦系呈北东向展布[20-22,24-28],也有观点认为南华系—震旦系为北西向展布[23,29]。
图6 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地震剖面图(测线位置见图5)Fig.6 Seismic profile of the Sinian system in Tarim Basin (survey line is in Fig.5)
从地震反射特征上可以见到,塔南隆起不发育震旦系,和田坳陷北缘震旦系具有上超顶削特点(图6e),推测塔西南地区在前震旦纪发育规模较大的构造运动,形成了塔南隆起,塔南隆起南北两侧分别形成和田坳陷与麦盖提凹陷。和田坳陷下震旦统碎屑岩较厚,其物源应来自其北部的塔南隆起,间接说明塔南隆起在震旦系沉积前已经存在。位于昆仑山内的新藏公路剖面震旦系库尔卡克组与克孜苏胡木组厚度分别为662m、314m,代表和田坳陷内的震旦系沉积。
麦盖提斜坡区,在寒武系地震反射轴之下存在一套平行反射结构,可能是震旦系;麦盖提斜坡北部柯探1、同1等钻孔钻揭奇格布拉克组台地相白云岩,表明震旦纪麦盖提斜坡是塔西地台的一部分。本文以继承性观点认为,麦盖提斜坡震旦纪继承了南华纪坳陷背景,但被改造为地台内部凹陷。
3.4 与前人对比
关于塔里木克拉通震旦纪构造古地理研究较少,大多数学者认为震旦纪继承南华纪隆坳格局[20-23,29],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震旦纪与寒武纪在塔西南地区为被动陆缘环境[24-28]。本文的认识一是应用了柯坪—巴楚西部原划在寒武系肖尔布拉克组下段的白云岩划归为震旦系奇格布拉克组这一最新的地层认识,导致巴楚西部的隆坳格局发生了变化;二是识别出震旦系底的大面积不整合,导致震旦纪构造格局在南华纪构造格局背景下的变革性更加突出;三是发现塔西地台在震旦纪就已经存在。麦盖提凹陷内寒武系之下发育多次波反射,其是否存在震旦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4 寒武纪隆坳格局与构造古地理
寒武纪构造古地理格局对震旦纪主要表现为继承性特点,但寒武纪整体海侵导致隆起/凸起逐步变小,坳陷范围逐步变大。寒武纪构造古地理可划分为塔南隆起、温宿—牙哈隆起、塔西地台、罗西地台、和田坳陷、满加尔坳陷与乌什斜坡7个一级构造单元(图7)。塔南隆起与温宿—牙哈隆起为克拉通内部隆起,在漂浮的塔里木地块背景下[2]克拉通边缘为被动陆缘背景,塔南隆起南部被动陆缘构成和田坳陷,温宿—牙哈隆起北部的被动陆缘构成乌什斜坡。塔南隆起与温宿—牙哈隆起在中寒武世连成一片,形成马蹄形古隆起格局[18]。塔西地台夹在两个古隆起中部,以轮南—古城台缘为界与满加尔坳陷相邻;满加尔坳陷为克拉通内坳陷,东部以罗西台缘为界与罗西地台相连。
图7 塔里木克拉通寒武纪构造单元划分图Fig.7 Division of structural units of Tarim Craton in the Cambrian
4.1 塔南隆起、和田坳陷
塔南隆起、和田坳陷的寒武纪构造格局表现为对震旦纪继承性特点。塔南隆起内玉龙6、玛探1、塔参1等钻孔苗岭统超覆在19亿年花岗岩(或花岗片麻岩)之上,缺失寒武系第二统。昆仑山前,地震反射结构上可以见到寒武系第二统—苗岭统从南侧和田坳陷与北侧麦盖提凹陷向塔南隆起超覆,塔南隆起北部与塔西地台的边界为寒武系第二统超覆尖灭线(图8a—c)。玛东—塘古地区,塔南隆起西北向边界清楚,可见寒武系第二统超覆尖灭特征 (图8d、e),但东南方向没有见到类似于和田坳陷的地层加厚区,该地区东南部可能发育与和田坳陷相同的地层加厚区,后期被剥蚀;也可能不发育该套沉积层。塔中—古城地区,从过塔中剖面可见寒武系第二统—苗岭统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减薄,而且塔中Ⅰ号断裂下盘的寒武系第二统厚度大于上盘(图8f、g);古城地区,前寒武系发育多条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以西为类似于塔中东部的隆起相区,山脉以东直接过渡到类似于塔东2井所处位置的盆地相区(图8h)。
图8 过塔南隆起地震剖面图(测线位置见图7)Fig.8 Seismic profile cross the Southern Tarim Uplift (survey line is in Fig.7)
4.2 温宿—牙哈隆起、乌什斜坡
库车北部寒武系被削蚀,因山地地震资料品质相对较差,古生界反射界面难以识别,也没有钻揭寒武系的钻孔,多年来一直是前寒武系、寒武系研究盲点,严重影响震旦纪—寒武纪塔里木克拉通北部的构造沉积格局认识。熊益学等提出塔里木克拉通存在北部台缘[30],发育在玉东—英买力—东河塘地区,在此认识基础上上钻新和1井,钻探证实北部台缘不存在。该地区肖尔布拉克组相变为巨厚的泥晶灰岩,同时又带来了新的争议:自新和1井向克拉通北部边界是被动陆缘环境,还是北部发育另一个隆起?支持前一种观点的证据在于新和1井取心见滑塌构造,而支持后一种观点主要是基于苗岭统盐盆的分布必须要有封闭环境。
柯坪—乌什地区发育大量的寒武系露头剖面,可以见到沉积相序的变化,可用于判断隆坳格局。从昆盖阔坦—金磷矿—库鲁南—见必真木塔格—萨瓦普齐剖面玉尔吐斯组对比图可以看到(图9):位于南部的昆盖阔坦剖面玉尔吐斯组下段发育黑色页岩;中部金磷矿剖面、见必真木塔格剖面玉尔吐斯组黑色页岩缺失,岩相变化为硅质岩、碳酸盐岩岩性组合,而在库鲁南露头中,玉尔吐斯组相变为含硅白云岩;乌什地区萨瓦普齐剖面岩性组合表现为暗色泥岩夹硅质岩特点。表明在库鲁南、金磷矿—见必真木塔格露头区发育古隆起。
图9 柯坪—乌什地区露头剖面玉尔吐斯组对比图Fig.9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section of Yuertusi Formation of outcrops in Keping-Wushi area
库车南缘牙哈构造带有多个钻孔钻揭寒武系,其中以牙哈5井进尺最大,地层对比证实,牙哈5井钻揭震旦系(图10)。牙哈5井钻揭一套浅水相寒武系岩石地层组合,玉尔吐斯组主要由潮坪相泥质白云岩构成,肖尔布拉克组以藻云岩、结晶白云岩为主。邻区塔北地区钻揭寒武系的新和1、星火1、旗探1、雅克11、轮探1、轮探3等钻孔玉尔吐斯组下部发育具有高有机质含量的暗色泥岩,上部由泥质灰岩构成;肖尔布拉克组以含泥灰岩为主。牙哈5井距离雅克11井37km,距离旗探1井66km,这种巨大的岩性组合差异值得怀疑,考虑地层划分有误或空间位置不对,如果给定地层分层没有问题,则推测牙哈5井不是本地的,而是从北部推覆过来的。
图10 新和1井—星火1井—旗探1井—牙哈5井地层对比图Fig.10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section cross wells Xinhe 1-Xinghuo 1-Qitan 1-Yaha 5
从过牙哈5井东西向地震剖面可以清晰见到,轮南凸起北部边界断裂经历了燕山期(白垩系沉积前)逆断层(F1)与喜马拉雅期张性正断层(F2)两个阶段(图11a)。根据牙哈5井标定,白垩系覆盖下的寒武系潜山地表出露地层为沙依里克组,沙依里克组底标定在强波峰上,寒武系底标定在强波峰上,与区域地震反射结构吻合。寒武系之下宽波谷弱反射在区域上与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的反射特征吻合,牙哈5井钻揭该套地层为泡沫状藻云岩,与区域震旦系的奇格布拉克组岩性组合吻合。震旦系底存在清晰的角度不整合,下伏地层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南华系;二是震旦系—寒武系(重复)。从地震反射结构特征来看不是南华系,南华系为裂陷特征,具有下陡上缓的地层产状,而牙哈5井震旦系下伏地层具有平行反射特点。从地震波组类比来看,F1逆断层下盘的波组特征与寒武系相似,苗岭统具有平行强反射特征,寒武系第二统具有空白反射特征,寒武系底为强反射特征,而且寒武系第二统地震双程旅行时间为160ms,厚度约为500m,也与邻近的轮南凸起南缘钻孔地层厚度吻合。因此,认为牙哈构造带白垩系之下发育两个构造层,牙哈5井所代表的上构造层是从北部逆冲推覆而来,F3断裂活动时间要早于F1,因推覆体前锋可能在F1断裂活动期被削蚀。构造恢复结果表明,牙哈5井所代表的上构造层是从西北方向块体逆冲推覆而来,推覆距离在30km以上;而下构造层向西寒武系第二统表现为减薄特点,指示牙哈地区早寒武世古地貌高部位在牙哈5井西北方向30km左右。
从地震剖面图可以看到(图11b),苗岭统在满西凹陷内表现为盐构造特点,但到温宿—牙哈隆起区苗岭统明显减薄,且表现为弱反射特点,表明整个寒武系没有明显的阻抗差,推测苗岭统也已相变为白云岩。因此,本文将西起奥依皮克露头区,经秋里塔格山至牙哈北部的寒武纪古隆起命名为温宿—牙哈隆起。
图11 过牙哈5井(a)及温宿—牙哈隆起(b)地震剖面图(测线位置见图7)Fig.11 Seismic profiles cross Well Yaha 5 (a) and Wensu-Yaha Uplift (b) (survey line is in Fig.7)
4.3 塔西地台
寒武纪塔西地台完整地继承了震旦纪构造格局。塔西地台南邻塔南隆起,北邻温宿—牙哈隆起,东部与满加尔坳陷相接,塔西地台内部根据古地形凹凸特点进一步划分为柯坪—古城凸起、阿满古梁、满西古梁、轮南—古城台缘、麦盖提凹陷、阿瓦提凹陷与满西凹陷7个二级构造单元(图7)。
4.3.1 阿瓦提凹陷、阿满古梁、满西凹陷、满西古梁、轮南—古城台缘
对比图6a、图12a可以看到,现今的北部坳陷内,寒武纪的隆坳格局完全继承了震旦纪的构造格局。与震旦纪一致,自西向东依次为阿瓦提凹陷、阿满古梁、满西凹陷、满西古梁;有区别的是,寒武纪在满西古梁东部发育轮南—古城台缘,形成正地貌,因此寒武纪的塔西地台分布面积比震旦纪的塔西地台更大。
4.3.1.1阿瓦提凹陷
2019年,柯探1井(京能)、乔探1井钻揭肖尔布拉克组岩性以泥晶灰岩为主,视厚度为70m,既不同于周围露头与钻孔肖尔布拉克组以白云岩为主,也不同于新和1井、轮探1井肖尔布拉克组发育巨厚(大于500m)的泥晶灰岩。从柯探1井—肖尔布拉克剖面地层对比图上可以看到(图13),柯探1井(京能)岩相明显有别于西部钻孔及东部露头,特别是具有填平补齐沉积特点的吾松格尔组下灰质泥岩段明显增厚,表明柯探1井(京能)井周早寒武世存在一个局部凹陷,其对震旦纪阿瓦提凹陷具有继承性。
图13 柯探1井—肖尔布拉克剖面地层对比图Fig.13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section cross Well Ketan 1-Sholbluk outcrop section
从东西向地震剖面可见,阿瓦提凹陷寒武系第二统厚度小,与满西凹陷巨厚沉积岩形成鲜明的对比。柯探1井(京能)肖尔布拉克组厚度薄,岩性以潟湖相泥质灰岩为主,代表相对局限的台内凹陷沉积环境。
4.3.1.2阿满古梁—满西凹陷—满西古梁
阿满古梁在早寒武世依然存在,将阿瓦提凹陷与东部广海隔开导致阿瓦提凹陷处于潟湖环境。地震剖面图中显示(图12a),阿满古梁寒武系第二统向东西两侧进积,形成多期侧向叠置前积楔形反射,可能是丘滩体的反映,证实早寒武世阿满古梁沉积水体较浅,可能发育滩相白云岩。
满西凹陷寒武纪的构造特征也对震旦纪构造背景具有继承性,其被南部柯坪—古城凸起、北部温宿—牙哈隆起、西部阿满古梁与东部满西古梁围限;塔北地区星火1、新和1、旗探1、轮探1、轮探3、塔深5等钻孔证实肖尔布拉克组岩性以石灰岩为主,代表台内凹陷沉积物。满西凹陷内第二统—苗岭统向周缘超覆沉积(图12),是塔里木盆地沉积厚度最大的区域,寒武系第二统厚度可以达到900m,苗岭统厚度也可以达到800m以上。
寒武纪,满西古梁发育在满西凹陷的东侧与东北侧,满西古梁位置在震旦纪基础上逐渐向东迁移,与轮南—古城台缘连为一体(图12a)。由于满西古梁与轮南—古城台缘的遮挡作用,塔西台地在苗岭统沉积时期为蒸发环境。
4.3.1.3轮南—古城台缘
前人对于轮南—古城台缘寒武纪—早奥陶世做过多方面的研究[31-33],作为塔西地台的东边界,轮南—古城台缘的迁移演化与准确位置的厘定十分重要。轮南—古城寒武系台缘表现为两个特点:(1)台缘经历第二统碳酸盐缓坡台地滩型台缘、苗岭统碳酸盐镶边台地丘滩型边缘、芙蓉统碳酸盐缓坡台地滩型台缘的沉积演化,累计发育9期台缘;(2)台缘具有进积—加积—进积特征,表现为北宽南窄的特点;根据钻孔钻揭丘滩体层位认识与地震反射特征,轮南—古城台缘南北向可以分为3段,分别为轮南段、满参段与古城段。
轮南段钻揭寒武系台缘的钻孔有轮探1井、轮探3井、塔深1井、于奇6井。轮探1井钻揭肖尔布拉克组上段弱镶边台缘的礁后滩;轮探3井主要揭示肖尔布拉克组与吾松格尔组台缘;塔深1井钻穿了沙依里克组台缘,揭开吾松格尔组台缘50m;于奇6井揭开了下丘里塔格组台缘。从图14a、b可见,轮南段寒武系台缘从第二统至芙蓉统的9期台缘发育完整,横向宽度为80km,表现为进积迁移的特点,第二统台缘地震剖面上具有向深水区前积的楔状反射,为弱镶边的特点;苗岭统台缘地震反射特征易识别,为丘形杂乱状反射;芙蓉统台缘地震剖面上轮廓为楔状反射,内部为杂乱状反射;中—下奥陶统台缘的石灰岩顶面为陡坎状反射特征。
满参段埋深普遍超过万米,没有钻孔钻揭寒武系;从地震剖面特征看,台缘特征与轮南段一致,9期进积型台缘依然完整,但宽度减至45km(图14c)。
图14 过轮南—古城台缘地震剖面图(测线位置见图7)Fig.14 Seismic profile cross Lunnan-Gucheng Platform Margin (survey line is in Fig.7)
古城段城探1井、城探2井、城探3井钻揭寒武系台缘。城探3井钻揭苗岭统台缘,城探1井、城探2井则钻揭芙蓉统台缘。古城段台缘呈南北走向,丘滩体侧向迁移距离骤减,台缘宽度仅为25km,与轮南段及满参段不同的是,古城段台缘期次不完整,缺失了肖尔布拉克组及吾松格尔组两期台缘(图14d)。
4.3.2 柯坪—古城凸起
现今的柯坪、巴楚、塔北与塔中地区有大量的钻孔钻揭寒武系,柯坪—巴楚—塔中地区肖尔布拉克组由潮坪相—颗粒滩相白云岩组成;柯坪—古城凸起寒武系第二统厚度明显比满西凹陷薄(图12b),证实其古地貌高于满西凹陷与阿瓦提凹陷,为正地貌特点。
4.3.3 麦盖提凹陷
麦盖提凹陷位于塔南隆起北部,寒武系第二统—苗岭统从麦盖提凹陷中段向东西两侧减薄(图15a),从塔南隆起向麦盖提凹陷方向增厚,至柯坪—古城凸起再减薄(图15b),表明麦盖提凹陷在早寒武世为台内洼地/潟湖古地理环境。
4.4 满加尔坳陷与罗西地台
大多数学者认为满加尔坳陷寒武纪继承南华纪北东走向裂陷,构造古地理也呈北东走向,并以此为依据编制了沉积相图。从地震剖面与地层厚度来看,在轮南—古城台缘以东明显存在一个“三角带”,北宽南窄(图7),该“三角带”内寒武系芙蓉统突尔沙克塔格组发育上千米厚的石灰岩,并表现为由西向东缓慢减薄特点(图16a、b),表明在轮南—古城台缘与真正的满加尔坳陷之间存在一个斜坡作为过渡带;为突出突尔沙克塔格组巨厚石灰岩可能代表一个勘探领域,本文将该“三角带”命名为库尔勒斜坡。满东凹陷具有欠补偿特点,寒武系各统整体变薄,其展布具有南宽北窄特点,与库尔勒斜坡平面互补(图7)。因此,满加尔坳陷寒武纪构造古地理格局有可能与前人认为的向南天山洋开口的坳陷有很大区别,满加尔坳陷可能既连通南天山洋,也连通北阿尔金洋。
图15 过麦盖提凹陷地震剖面图(测线位置见图7)Fig.15 Seismic profile cross Maigaiti Sag (survey line is in Fig.7)
图16 过满加尔坳陷—罗西地台地震剖面图(测线位置见图7)Fig.16 Seismic profile cross Manjiar Depression-Luoxi Platform (survey line is in Fig.7)
罗西地台资料有限,从过罗西地台的地震剖面来看,罗西地台寒武系地震反射结构可能与轮南—古城台缘古城段相似(图16a、c),早—中寒武世可能不具地台特征,晚寒武世—中奥陶世才发育为台缘及礁后地台。
4.5 与前人对比
与前人研究相比[4-6],本文基于可靠资料落实了塔南古隆起的分布,发现并落实了温宿—牙哈隆起的分布,二者形成马蹄形构造格局[18],与满西古梁及轮南—古城台缘共同围限形成塔西地台。为突出寒武系芙蓉统巨厚的碳酸盐岩分布,在轮南—古城台缘以东新定义了库尔勒斜坡,该斜坡与满东凹陷的沉积环境有着本质区别。
5 结论
南华纪,塔里木克拉通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的背景下发育满加尔坳陷、阿瓦提坳陷、麦盖提坳陷与和田坳陷4个板内裂陷集中发育群,控制形成“两隆四坳”古构造格局,奠定了塔里木盆地南华纪—寒武纪的主要构造框架。震旦纪,库鲁克塔格运动造成盆地西部抬升,导致东西分异,盆地西部形成奇格布拉克大台地,阿瓦提坳陷及麦盖提坳陷转化为台内凹陷;满加尔与西昆仑地区继承南华系的坳陷背景,西台东盆雏形初显。寒武纪,柯坪运动造成塔南隆起—牙哈地区强烈抬升,满西古梁演化为叠置迁移型台缘,围限形成塔西地台,西台东盆构造沉积背景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