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四个维度
2022-09-16赵敬轩
■ 赵敬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前沿阵地,具有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功能,在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培训等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前“互联网+”蓬勃发展,多元文化强烈冲击,迫切需要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培养教育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上下真功夫、狠功夫。对此,需要着力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优化和提升。
一、要推进持续性的理论知识学习
马克思主义从形成发展至今已经有170 余年,作为科学的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对现在、将来的发展仍然具备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璀璨的人类思想史中,马克思主义所具备的科学性、合理性、时代性、影响力、传播力都是其他任何一种思想或者思想体系都无法企及的。所以要继续深入贯彻学习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按照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的要求,原原本本的学,逐字逐句的学,理论联系实际学,深入领会的学,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同时增强大学生以党的发展理论指导实践、促进理论研究的能力。这是对大学生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对此,在党会、党课教育方面,加强党建知识体系的学习。并且通过科学教育设置培训的学习课程内容,坚定不移地从“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入手,构建知识体系,完善知识构架。通过不同年级和不同培养程度学生的细致化区分,逐步引导其全面了解原理,深层学习知识,有序搭建构架。在自觉学习方面,提倡引导学习小组的建设。现阶段学生逐渐对于传统型组织和群体的接受能力下降,传统意义上的议程设置主体失去其原有的吸引力。而不断涌现的个性化群体性的学习小组,便能准确快速地针对目标学生进行精准宣传教育,通过“高带低”等学习兴趣小组的建设,将专业教学教师党员、管理岗位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学生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兴趣小组培养组建,引导其在党员培养、个体价值、自我意识等方面不断提升,最终形成网络群组效应。
二、要强调针对性的党员教育培养
目前,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扮演着信息把关人的角色。对于信息资源的占有方面以及信息发布的把握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使得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形成单向的、线性的、有靶向的传播的特点,忽视了校外现实环境以及线上网络环境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新的要求和新的希望。也严重削弱了基层党组织对于大学生党员在培育阶段对于正当个性抒发的需求。
90 后、95 后以及00 后的特点鲜明,直接表现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凸显,并且寻求更多的途径来进行不同的需求表达。同时,其信息获取渠道的泛化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门槛降低,大学生逐渐地包围在各种媒介和各类信息之中,使得我们所进行的大学生党员教育过程受到社会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迫切需要运用精准化思维通过各种渠道与内容来吸引不同类型的特定学生群体,并且重视大学生作为意愿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党员教育活动中来。
学生大数据党建工作平台的搭建,便可以有力地解决这种现状。通过对于受众学生精细化的区分、精准化的定位和精益化管理,融合学习强国、微信平台、易班、微博等媒介,有针对性、有区分化地扩大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辐射面。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才能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从而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使得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培养工作更加接地气、聚人气、有活力。
三、要坚持连续性的党员教育过程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在基层党支部建设和第一课堂教育过程中,我们已经有了充足的实践经验,即通过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思想政治学习等活动进行线下教育。但在“互联网+”风行的今日,大学生党员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线下的集中教育,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教育要求的。这容易出现线下学习结束后短暂而零散的真空期,造成党员教育过程中缺乏连续性。而实际上,基层党组织在党员线下组织教育活动结束后,更加应该持续地进行教育效果的跟踪以及教育结果的考核。
丰富充盈学生大数据党建工作平台的建设,强调课后、会后的线上学习同步进行,形成党员教育工作的“线上第二课堂”。搭建“网上理论书籍图书馆”区块功能,提升党员信息素养,结合新时代学生特点、完善“线上理论书籍”、政策文件、党建纪录片等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利用学生信息以及基于人脸识别的在线状态等检测技术完善学习考核机制等。搭建“网上党员活动室”区块功能,结合新媒体技术,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党员线上交流。只有线下基层党组织教育实践和线上基层党组织交流学习贯通的模式才是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组合,将传统的党建工作与新媒体技术手段有机结合,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交融、互相协调、互相激发,与时俱进地创新工作思路,才能使得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永葆青春、生生不息。
四、要保证有效性的党员教育成果
对于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以及模式的创新固然重要。但与之相比更为重要的是保证教育成果的有效性。相关数据表明,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五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置问题线索267.4 万件,立案154.5 万件,处分153.7 万人,其中厅局级干部8900人,县处级干部6.3 万人。而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新发展党员中35 岁及以下党员占比均超过80%。如此醒目的违纪数据和如此庞大的青年党员数量,更使得确保党员教育成果的有效性变得尤为重要。
在保证党员教育成果的有效性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需在第一课堂的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坚持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为最首要的任务,引导大学生党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工作,引导他们真正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国家观、民族观、社会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观。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法制道德教育层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宪法法律观念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等。坚持在第一课堂建立稳固思想引领阵地,发挥好旗帜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则需要在制度方面进行优化和提升。可以尝试通过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进行,该常设教育机构主体围绕党性教育而建立,旨在教育好、管理好大学生党员这一重要群体。不能因为高校是以知识研究和知识教育为主要工作,就自然而然地降低高校党员教育的标准和步骤,将党员教育工作的落实变成敷衍的、临时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常设党员党性教育机构可以以学校级、学部级、学院级等党校分校的形式存在,对高校大学生党员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相关的教育工作,并且更好地承担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功能。
最后则是立足于大数据党建工作平台的建设而开展。在平台建立和充实的基础上,受疫情反复出现的影响,新媒体传播方式和教育方式日新月异。线上教学手段和线上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也日益完善。以此可作为大学生党员党性日教育和教育成果检验的最佳工具,从而杜绝零散的学、松散的教、阶段性的学、临时性的考等现象发生。
在疫情风险影响下,加之纷繁复杂多样的新媒体传播技术和沟通方式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亟待根据周围教育环境变化而进行相对应的升级和改善。通过狠抓一以贯之的党建思想体系的学习,培养大学生党员在党员培养、个体价值、自我意识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最终形成网络群组效应。通过强调针对性的党员教育培养、坚持连续性的党员教育过程、保证有效性的党员教育成果的方式,持续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贯彻将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建党作为最主要的有力抓手,不断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在高校基层层面,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