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儒的古银杏啊!我们定会再相见
2022-09-16陈佳慧
记者 陈佳慧
9月5日,教师节前夕,台风过境,古城内小雨淅淅。姑苏区平江街道大儒巷社区的古巷里,百年老校大儒中心小学的六年级学生正在聆听学校退休老教师的两堂课。
这既是一次提前庆祝教师节,向辛勤了一生的“园丁”致敬的仪式,又是一次与校园的告别。随着这一届六年级学生的毕业,大儒中心小学的老校区将正式“弃用”。从此,所有师生都将在平江新城的崭新校园里开启新的篇章。
或许也正因为此,这个体感微凉的下午,站在安静的行知园和古树下,所有人都有些感慨与不舍。
平江古巷里,百年老校显“大儒”
苏州市大儒中心小学校坐落于姑苏区平江街道辖区内的南石子街。
这是一座百年老校,其前身为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元和高等小学堂,1913年更名为吴县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1929年后,先后易名为城东实验小学校、苏州吴县模范小学校、苏州卫道濂溪镇中心国民学校、吴县中山镇第一国民小学校、苏州市立大儒中心国民小学校,1951年定为现名。
有着百年传承的校园,自然也体现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大门上的校名,是由中国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全国政协副主席、社科院院长胡绳题写。
校门口,有着一棵数百年的古银杏树,是苏州市区第二长寿的银杏树。它挺拔高大,树干伸向天空,布下浓密绿荫,为树下的师生遮阳挡雨。深秋时节,它又带来满地金黄,为校园增添美景。树下墙壁上,还有砖雕“大树廊”,三个字由近代著名篆刻家瓦翁题写。
教学楼后,是陶行知纪念和研究基地及展示校史的“行知园”。此处原为“徐氏春晖义庄”,清宣统元年(1909)旌表孝女徐淑英承其父徐佩藻遗志创建。“行知园”厅堂地处原来义庄的东路。2003年,徐氏春晖义庄被列入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园内求真亭中石碑,是1926年学校20周年时校友所立纪念碑。
操场的另一侧有条长廊,将学校南北两侧的教学楼连接了起来。它由纵横输入法发明人、香港实业家、校友周忠继先生捐资兴建。纵横廊上“作之师”文化碑取意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旨在弘扬苏州名贤大儒的学术精神。
作为四十年“学陶师陶”特色学校,陶行知先生的塑像、手迹、教育思想更是以砖雕形式错落分布在校园内。
安静校园中,师生浓浓不舍情
由于学生减少,操场和行知园显得分外安静,但位于教学楼一楼的两个教室里,依旧传来孩子们的朗朗书声。六年级两个班的学生正在这里上课。
副校长欧阳莉妮告诉我们,老校园已有6年没有招新生,等这届孩子毕业,正好完成一个周期,这个校园就将彻底被告别。由于附近古巷内多是老人,生源已经不多,今后辖区内的孩子都将被划到平江实验学校。
与此同时,老校区内还有八位老师陪着这群孩子们,做着最后的坚守。其中一位患有青光眼,不能再上课,暂时在图书馆工作。还有三位是科学、美术等科目的教师,要两个校区来回跑。剩下四位老师继续“驻扎”在老校园里。
9月5日当天,学校特别邀请了82岁的退休语文教师薛薇青和68岁的退休体育老师崔志毅再给孩子们讲讲大儒的校园文化。
1971年,刚到而立之年的薛薇青来到大儒中心小学执教,直至1996年退休,才离开了这个古朴的校园。25年的时光中,她陪着孩子们在繁茂的银杏树读书、做游戏,也在数千个进出校园的日子里经过它。她看着许多孩子在这里毕业,也看着自己的儿子在这里长大、成才。大儒的校园里,有她作为教师的情感,更有作为母亲的记忆。
“这次听说要搬迁,真的很舍不得,因为在这个校园待了这么多年,很熟悉了,也有很深的感情,但是后来一想,为了学校的发展,搬迁还是明智的,因为这里的学生越来越少,生源是不行了,搬到新的地方可以更好得发展。”她说。
崔志毅老师从1974年开始,从教体育40余年。1996年,他来到大儒中心小学工作,直至退休。作为乒乓球少儿男队女队的主教练,他带领大儒中心小学的队伍在全市比赛中一直保持名列前茅。
同时负责后勤建设的他,当年亲手为古银杏增添了围栏,添置了桌椅,并且负责跟进建造了使孩子们穿梭于教学楼之间不再淋雨的纵横廊。
因此即便退休,他也会常回来看看,因为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带着记忆。“不过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新校区的场地更大,设施也更加先进。相信教学底蕴也会通过时间得到积累。”崔志毅说。
这个下午,薛薇青和崔志毅收到了孩子们献上的鲜花和手绘画,而孩子们则聆听了两位老师在这座校园里的最美感受。
窗外,百年银杏在细雨中默默无声,它守护着百年老校师生的所有回忆,守护着此刻两代人的温馨时光,也守护着大儒学子教师的未来。而在古城另一侧的平江新城,曾经在“大树廊”边吟唱的小昆班成员们也继续在崭新的活动室内练习着经典昆曲选段。略有感伤的,是即将告别的我们,而这平江古巷里的一隅或许如同百年前一般笃定——时代在变,城市在变,属于姑苏、属于平江的文化传承永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