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新篇章
2022-09-16周庆
周庆
常州高新区作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始终步伐稳健。今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69亿元、同比增长2.2%,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604.7亿元、同比增长8.4%,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跃升至全国第21位。今年是常州高新区的“而立之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挑重担、扛重责,传承弘扬“创新、开放、大气、包容”的常高新精神,紧紧围绕“创智新高地、城市新中心、滨江宜居城”的发展定位,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凝心聚力书写“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高新篇章。
产业是“稳”的基础、“进”的动能。省委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打造“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产业集群,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近年来,常州高新区深耕厚植“项目为王”理念,“两特三新一智能”产业集群实力彰显,新型碳材料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光伏产业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天合光能、星宇车灯等一批企业获评国家级行业链主企业、单项冠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连续四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而立之年,我们将立足实体经济,坚持产业兴区、创新强区,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协同并进,奋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高地、创新策源地。培育壮大产业集群。聚焦“两特三新一智能”主导产业,全速招引旗舰型龙头型项目、亩均效益高的延链强链项目,支持比亚迪常州基地、中简科技、新创碳谷等重点企业产能释放,扎实推进“1115”大企业集团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攻坚行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和未来产业,做优做强生产性服务业,“链接供需”畅通区域产业循环,向着打造多个千亿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加速迈进。提升全域创新浓度。大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加快碳纤维国家级创新中心等高端平台建设,深化重大创新载体运行绩效考核,积极探索“揭榜挂帅”等产学研合作新机制。精准发力高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育,做大做强产业基金,积极推广“投贷联动”新模式,大力推进股改上市,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浇灌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全力以赴助企纾困,千方百计保住市场主体,推动稳增长一揽子政策直达快享。坚持以“亩均论英雄”,着力破解要素资源瓶颈制约,全力打造“两个一万亩”新型复合产业园区,持续做好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文章。不断擦亮“高新事·高兴办”营商环境综合服务品牌,完善重大项目“招推服”一体化机制,实现“土地等项目”“拿地即开工”常态化。
常州高新区深刻把握共建“一带一路”,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苏锡常都市圈等党中央和省委重大战略部署,与上海黄浦、杨浦和泰州泰兴等地开展务实合作。随着常泰大桥“一桥飞架南北”,我们将持续巩固放大区位交通、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加速跨江融合、产城融合,推动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城市能级加快跃升。交通先行,更深层次融入区域发展。做强高效能的交通枢纽,着力打通对外“大动脉”、畅通对内“微循环”。加快推进常泰过江通道、腾龙大道建设和常州机场改扩建,以及龙江路快速化改造等骨干道路建设,积极优化长江、大运河、新孟河等岸线资源,高标准建设综合港务区,全力打造现代化物流枢纽体系。精准发力引外资、稳外贸,积极开展中瑞、中日产业园区推介,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办好“云联五洲”等交流活动,不断扩大“朋友圈”。规划引领,更高标准优化空间布局。瞄准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现代城市发展路径,在“三区三线”划定中确保发展目标和规划坐标无缝衔接。举全区之力扎实推进高铁新城建设,以美的理念引领城市建设,加速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布局城市高端功能,协同推进退二优二、退二进三。大力建设“智慧城市”,积极推进“城市大管家”服务,“一针一线”绣出城市新风貌。协调共享,更实举措建设美丽乡村。省委工作会议把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了重要位置,我们将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引导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资金向农村延伸覆盖。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宅基地管理和农房改造试点,“三治融合”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全力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省委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常州高新区城市吸引力持续增强、人口集聚速度不断加快,常住人口十年间增长50%。我们将始终把群众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努力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让每位市民都有“家”的归属感。栽好“引才”梧桐树。树立“大人才观”,强化创新型人才梯队建设,全年引进各类人才2.4万人以上,构建顶尖人才、双创人才、青年人才等多层次多元化人才格局。搭建各行业各领域“用才”大舞台,打好政策组合拳,积极推进以“常高新·漫柏”未来人才社区为标杆的高品质人才公寓建设,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圈,让个人出彩成就城市精彩。办好“民生”关切事。以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持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特殊困难群体帮扶、罕见病群体救助等为抓手,兜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突出“小切口”服务“大民生”,办好重点民生实事,推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幼托等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以更多可观可感的成果不断满足群众新期盼。做优“安民”新环境。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突出抓好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百日攻坚等专项行动,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聚焦“双碳”目标,做足“治污、添绿、留白”三篇文章,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筑牢生态绿色屏障。
新起点新征程,我们将更加聚焦文化繁荣、文明培育和精神传承,让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文化内涵再深耕。高标准建设常州长江生态文化公园,更好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内涵,有效整合齐梁文化、恐龙文化等文化IP,延续常高常新的城市文脉。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扮靓城市风景线,焕新乡村文旅带,加速文旅商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文明培育再提升。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引领,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广泛开展“强国复兴有我”宣传教育活动,积极选树先进典型,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更大力度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高新精神再传承。省委工作会议要求我们只争朝夕,保持“人一之我十之”的劲头,同时间赛跑,以实干奋进。我们将传承弘扬好常高新精神,把创新作为同台竞技、抢占先机的不二法宝,积极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努力创造更高品质生活,加快实现更高效能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