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企业资源资本化与复合计价模型

2022-09-15肖岳峰陈宇卓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资产价值资源

肖岳峰,陈宇卓

(1.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2.广西旅游产业研究院,广西 桂林 541000)

在旅游学科中,对于旅游企业的普遍定义是涉及一切旅游相关业务的企业[1]。企业经营范围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并且根据具体活动的不同也存在多种分类方式。本文重点关注旅游资源在企业中的会计核算与价值估计,所以文中提及的旅游企业一词仅针对旅游资源直接开发或景区经营,并以提供景区游览服务为主的具有单独核算能力的旅游企业,通常由政府直接管理。文中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定义遵循了吴晋峰[2]的观点,在此更多地关注依托自然资源而设立的景区,或者考虑使用实际控制的文旅资源计价入股的情况。此类企业通常提供游览型商品,然而在财务报表中,相关资源的计价、会计处理却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或任意性,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另外,在调研中发现,对本土文旅资源的开发,个人难以直接推动,往往由政府或社会资本主导,拥有相关资源的个体或集体不易通过资源入股而变现。研究上述资源的资本化方法是对现有绿色(环境)会计的丰富和补充,也促进了相关理论在旅游行业的实践应用。

1 相关理论与发展

1.1 绿色会计

绿色会计在1970年左右便开始受到关注,以1971年F.A.Beams[3]的《Pollution Control Through Social Cost Conversion》为起点,学者逐步开展了对绿色会计的研究。关于绿色会计的内涵,Gray[4]认为对自然资源或自然环境进行会计处理,就是要类比一般资产的预期消耗方式反映该资源的减值情况,以及二者之间的转化;Rubenstein[5]认为绿色会计是指为了促进交易并便于利益相关者理解企业实际控制的各种资源,从而寻找一种会计处理方式来对这些资产进行反映与计量。

我国绿色会计研究始于1992年,起于李若山、葛家澍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随后,不少学者展开相关研究,但在定义上存在一些分歧。李祥义[6]认为绿色会计是环境科学在会计学中的融合发展,是基于实际应用产生的新学科、通过货币计量的基本假设,确认、计量、披露环境资源、环境污染、环境利用开发情况等。并且,基于已有的政策文件,研究经济、社会、企业、环境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孙兴华等[7]从企业的角度观察自然、环境和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借助会计在资产计价、折旧、减值上的成熟方法,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

多数观点仍将绿色会计归入会计学大类中,是结合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经济计量学之后产生的。是基于传统会计理论下的资产计量,用以反映各类企业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消耗情况。同时,在计量涵盖的范围上,采用多方式、多层级的计量手段,对各类企业、各种涉及环境的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反映真实的资产、负债和收入成本情况,也是为了便于相关者及时、准确地获知企业经营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适时调整经营管理模式。最后,对企业,尤其是旅游企业的自然资源计量和反映,是充分迎合可持续发展下的适时举措,促进企业承担起产业升级和经济优化的责任,也是为了促进“资源变资产”,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

1.2 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与绿色会计是否相同是一个争议点。一种观点认为环境会计就是绿色会计[7],多数国外学者也认可并基于这一观点展开研究。另一种观点认为环境会计不同于绿色会计,环境会计是从宏观视角,将环境自然资本计入整个社会成本[8]。而绿色会计是从微观角度出发,针对个别企业建立会计核算体系[9]。基于不同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环境会计是从宏观角度分析与企业有关的各类环境活动,是对整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下的各类要素的考量与计量。同时是会计制度设想下,最终希望达成的目标。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在有限理性假设下,管理者并不能考虑所有情况。因此,作者更倾向于后一观点,认为绿色会计是环境会计下的一个分支,是整个企业生存环境中与自然有关的部分。

综上所述,结合已有学术观点,选择从企业(微观)角度讨论自然资源核算的可行性手段,不再探讨国家(宏观)GDP、碳排放等内容。其主要原因是对于外部宏观生态环境,企业个体难以直接控制,不符合纳入财务报表披露范畴。本文认为,针对企业(含旅游企业)的自然资源的价值核算和会计处理应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本理论,含基本会计假设、基本原则等;第二,明确核算对象;第三,确定货币化(资本化)方式;第四,明确会计处理和披露的制度性要求。对此,后续的研究将从实务入手,从现有的旅游企业的处理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减少政策转换导致的会计估计差异过大,也利于政策的推进和实施。

2 企业核算对象

首先要确定对企业中的哪些资源进行资本化反映。在我国绝大多数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但是实际的运营管理多由当地政府或政府主导的企业负责。即一般情况下国家拥有所有权,政府拥有管理权,企业拥有经营权或开发权等。而经营管理者在取得使用权时付出的对价通常较低或不支付对价,那么直接以对价金额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资产就失去了意义。虽然企业不享有相关资源的所有权,但是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这部分资源也应在企业报表中予以反映。

当前,多数研究倾向于从不同资源类型角度核算价值。如分别核算企业控制的林木、水源、土地价值等。而国外学者更倾向于从宏观对生态价值进行评价。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它与一般企业存在显著差异。第一,资源取得方式不同。旅游企业在获得某一资源时,往往获得的是一定范围的整体,没有区分资源种类。第二,资源使用方式不同。一般企业获取的多种自然资源往往构成了其他不同产品的一部分或作为企业存货,但旅游企业的多类自然资源以合并后的景区整体对外提供游览服务。第三,资源获利方式不同。传统企业通常可以从单一资产的使用中获利,如资产的再加工、直接销售等。但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将各类资源拆分后则难以产生单独的经济利益,需要形成资产组后才能创造现金流量。所以,对于旅游企业控制的自然资源,从单一类别估价可能是缺乏意义的[10]。因此,本文不再考虑现有文献中对某单一种类自然资源的价值估计,而是将整个景区或资产组视为核算对象,倾向于在相同时间空间范围内以组合的形式合并计价。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考虑单一资产的真实价值,而是基于个体的整体效用评估。这与姚利辉[11]中的观点相一致。另外,资产组的集中划分能够实现对自然资产中的非自然资产的价值核算,降低重复计价的实际工作量。

3 资源价值拆分

旅游企业资源价值主要有两类:1)从功能角度,分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2)从货币角度,分成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遗产价值)[12]。外部性是旅游企业、景区经营管理单位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资产的重要特点之一,在现有研究和实践中也提到了旅游企业自然资源所包含的多方面外部价值,如体验价值等。但是,在具体价值评估过程中,通常只估计一个方面的价值,并以此作为整体价值的替代。这种方式显然是片面的、不充分的,且在前述将整个景区资产组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的前提下,只对单一内容进行价值估计可能是不合理的。因此,通过适当的手段将合适的指标予以复合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现行财务会计准则下,多数企业选择从景区资源的开发权、经营权、管理权等权属角度予以核算和反映。我们收集了部分上市旅游企业的2020年度财务报表数据,关于其拥有的自然资源在报表及附注中的反映方式如下表:

表1 旅游企业资源资产披露实践

结合上表可以发现,在无形资产一级科目披露企业拥有的资源资产是普遍做法,而在一级科目下设的二级科目的名称上则存在差异。同时反映出以下几点信息。第一,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政策,二级科目设置没有统一标准。这导致难以确定各个企业明细科目具体指代什么资源,对计价方式的转换造成一定困难。第二,在收集的几家上市旅游企业数据中,仅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了具体资源的账面价值。较少的价格披露难以对比估计价格与现有价格,不易确定偏差原因、偏差幅度。第三,根据表1不难看出,在多数企业的财务实践中,将土地和其他资源分开处理较为常见。这可能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政策要求准确反映土地使用价格;另一方面,具体自然资源可能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区分,但是此类资源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现,必须获取土地资源,因此一并归入土地使用权,这是一种简化做法。

本文通过相对合理的方式,尽可能准确地反映自然资源的真实价值,并将其从无形资产中拆分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资产类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出。

在传统的会计学中,对资产的价值估计通常只需反映其内在的经济价值,但这一观点与旅游企业的某些特点不能完全契合。首先,旅游企业拥有的自然资源拆分成独立资产后的真实价值,与其整体提供的旅游服务价值相比明显较小;其次,被忽略的公共属性价值可能在旅游企业拥有的资源中更能反映其资产本质;最后,这部分资源整体上能够长期为企业创造现金流量,通过合理的经营手段能够持续获得收入。此时,资源的特性趋向于固定资产,而选择无形资产科目计量可能不够准确。

图1 自然资源价值拆分

结合现有的学术观点和财务规范,从以下方面分拆资源的价值构成,如图1所示。一类旅游资源是天然生成的稀缺性的现实物体,如山、林、河等,其个体价值是形成景区价值的基础。对于不同的相关者,由个体构成景区整体的作用和价值不尽相同。它能为企业或政府对外提供服务而创造现金流入;对于消费者(游客)来说,满足了不同的出行需求或具有无偿的福利属性。因此,价值分拆分别对应资源个体、企业自身和消费者,是不同相关者立场下的综合评定,也对应了个体价值、收益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基于不同计价方法的综合计量。将此类资源价值具体分为资产部分和外生部分。资产部分是此类资源个体价值的货币反映,包含市场价格在内的一般价值。外生部分是此类资源的公共属性价值,将其提供旅游服务获取的现金流量和满足游客出行需求的价值计入其中。

在会计实务中,除了对应价值的核算方法外,不同价值的内在边界可能较为模糊,尤其相互间的包含和替代关系,但不是完全的包含或替代。从定性角度来说,价值拆分只能相对准确,而不能完全准确。如会计计量中常用的公允价值、重置价值、历史成本等,虽然具有不同的确定方法,但相互之间非完全独立关系。又如在资产评估实务中所区分的市场价值、投资价值、实物价值、残余价值等,在不同情形下包含的信息也会有所区别。从定量角度来说,基于后文给出的计量模型,各变量间的共线性问题也难以完全剔除,只能不断地优化与调整。基本要求是在实际操作中,尽量准确的采集数据、使用模型。在某类价值缺失时,可以使用其他指标替代,但应调整权重水平。

4 资源复合估价模型

4.1 一般个体价值

一般个体价值(IV)是直接使用价值或固有价值,这与当前的会计处理存在一定相似性。旅游企业通常做法包括直接购入的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和相关支出作实际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若不公允则按公允价值确定实际成本;自行开发的价值为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因此,就会产生公允价值的确定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之一就是存在有序商品交易下的最主要或最有利市场,对于不存在主要市场的,企业应当假定该交易在相关资产的最有利市场进行。由于自然资源使用权(现有处理模式下)买卖通常属于偶发交易,这种情况就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此时应使用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来确定。

在使用估值技术后仍难以确定,而且不同个体价值也不能单独评估,则选择归入外生部分以整体估计。除前文所述原因外,在这3类价值之外,实际上还存在其他价值,但通常不是会计核算和经营管理的重点。同时,资产外生部分价值具有一定的包容性,能够涵盖部分价值。

4.2 获取现金流量价值

外生部分的第一类价值来自于此类资源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是在一定时间期限内持有该资源所形成的现时价值(EI)。自然资源由于自身的特殊属性,使持有过程中产生的价值不同于一般商品。因此,在类比一般产品核算个体价值后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对资产价值造成的影响。首先,此类资源通常具有一定稀缺性。不同的资源存量、不同的资源状况、资源的时空分布等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存在差异。稀缺性直接影响社会需求,进而间接影响创造现金价值的能力;其次,使用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资料的时间跨度可能很大,通常为30年以上,这主要受相关交易合同或法律法规制约。在长期持有的情况下,则应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另外,法律政策、文旅产业市场趋势也会影响其创造价值的能力。所以,不同于一般商品仅评估个体价值,还需要多角度评价后期能够获取现金流量的水平。

评价此类资源获取现金流量的价值通常从3个方面考虑:投入成本、活跃市场、预期收益。针对自然资源的特点,本研究倾向于从收益角度对此部分价值进行估计。主要原因包括:1)预期收益分析与现金流获取直接相关,估计基础更加切合实际;2)收入分期通常以年为跨度,分期均匀,利于时间价值的估计;3)基于市场预期的估计数值相对容易取得,便于后期处理,也符合交易双方的一般认知。

分期折现是收益法下的特点之一,此时时间价值是估价模型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在预估未来收益的情况下,需要对未来每期的收入进行折现。收益折现的最基本方法是将每期收益或亏损用确定的折现率贴现至评估当期,见公式(1)。

(1)

式中,EI为计算后的估计当期的评估现值,n为预估收益的总期数,Rt为估计期的收益(若为亏损则为负数),t为估计期与评估当期相距的期数,i为选定的折现率。

折现率是除年损益以外的另一个需要确定的指标,除贴现使用外,计算资本化程度也会使用,属于财务管理中较常见指标,计算方法成熟。在企业会计实践中,通常选择同期国债利率作为代替使用,不过国债利率往往没有涉及风险因素,因此若想估计准确,需通过精算手段调整。折现率包含了企业风险比率,是无风险利率(如同期国债利率)和风险利率(含通货膨胀)之和,旅游企业重点是要对含风险部分进行针对性调整。我国当前整体旅游市场发展前景较好,政策法律风险较低,但仍要考虑偶发事件的负效应以及较长的投资时限问题。同时,新冠疫情对旅游消费市场和旅游需求的反作用仍需持续评估,并及时作出调整。旅游企业整体业务和传统行业相比更为简单、集中,需要考虑的风险种类可能更少。另外,风险利率也可借助β系数精算得到,但各行业β系数并不完整,合理性也有待进一步确认。

式(1)反映了最基本情况,每期收益不同,可能出现负数,这需要根据往年财报、预算水平、市场预期等因素对未来每一期的损益进行估计。

此时可以参考成熟期企业数据,增强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帮助财务人员分析与决策。此时,以具有代表性的年度损益或周期性波动下的平均年R损益固定变动年损益Rt。则公式(1)变形为公式(2)

(2)

由于固定了每期损益R,在已知折现率和总体估计期间时,只需要计算较少期数的损益即可估计出当期收益现值,便于比较和参考,从而更准确地预测未来。

另外,自然资源的特殊资产属性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独特方式,在较长的使用年限中,如果固定了每期损益,则可以仿照财务管理中永续年金的做法,对式(2)取极限获得式(3)。

(3)

市场收益预估的基本观点是基于本企业的财报和预算而做出合理估计,这一过程应针对未来市场环境,尤其是疫情下的旅游市场环境来调整。在估值过程中,基于式(1)最为合理,但考虑实际应用问题,给出了式(2)、式(3)供管理人员决策分析,也是为因初始计量而拥有数据较少的企业,集体提供更多选择。实践中,不同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从式(1)至(3)逐级选择,在保证数值精确可靠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缩短评价周期、减少工作量、降低会计处理难度,使之利于多场景下的价值评估。

4.3 满足市场需求价值

外生部分的第二类价值来自于此类资源满足市场需求的价值,是自然资源外部性产生的对外价值,而非第一类中对企业内部的价值。基于我国的产权制度,自然资源开发成景区后服务于全体国民,因此在确定交易价格或入账价值时就要考虑其对外提供服务产生的价值。

从需求入手的价值评定通常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法,旅行费用法(TCM)、条件评价法(CVM)、费用支出法(EM)。TCM是通过游客出行的消费行为来评估整体价值,并从消费者剩余角度构建需求曲线,借助个体的支付意愿判断整体价值。CVM和TCM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差异在于CVM数据来自可能的支出水平,而非实际支出,估计的差异可能较大。EM不能用于设计阶段的资源价值评估,仅与实际付出的成本相关。

综上分析,选择TCM作为该部分的价值评估方法,通过问卷设计获取真实支出水平,以模型拟合的方式计算消费者剩余,最终分段汇总服务需求价值。传统的TCM包括区域旅行费用法(ZTCM)、个人旅行费用法(ITCM)、旅行费用区间法(TCIA)。由于模型拟合过程中的共线性问题在ZTCM中得不到很好解决,多目的地旅游情况使它的实践应用效果不佳,ITCM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共线性问题,但理论模型是建立在稳定客流的基础上,可以对已有景区的入账价值评估调整,对于新建资源往往不能直接使用。因此,选用TCIA评估资源市场需求价值。

基本思路为预估资源的未来消费市场,满足市场需求价值VDM=直接旅行费用DC+消费者剩余TY。由于数据来源于市场调研,因此引入抽样指标后的基本公式为:

(4)

式(4)中n为抽样样本数量,MS为预估市场规模或同类市场年游客总量,ADC为人均旅行费用,ATY为人均消费者剩余。n也与标的资源有关,为保证样本的可靠性,样本数量应根据统计公式(5)确定[13]。其中,δ为抽样误差,一般取值6%[14];样本总体用MS代替,便于未开发资源的价值估计。

(5)

(6)

(7)

除直接获取的前三类数据外,机会成本(OC)通常可以依据其他数据估算获得。机会成本代表着放弃其他可选择创收机会所带来的成本,最主要的是外出旅游使得游客个人放弃了直接可能获得的经济来源,通常可以视为工资薪金。因此,机会成本就转化成了与直接收入有关的折算公式:

OC=IW(AWL)·μ·RP

(8)

其中,IW代表个人工资,RP为外出时间,μ为工资的膨胀倍数。需要注意的是,IW和RP的结算单位应保持一致,如时薪则对应总外出小时,日薪则对应总外出天数。为简化所需数据量,IW也可用客源地平均工资水平(AWL)替代。在膨胀倍数的选择上具有一定主观性,整体选择区间维持在了30%—50%[15-17]。低于100%的权重选择可能来自于非主业收入的主观估计,若用AWL代替IW,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主观估计的误差。但是,若保留IW,则应进一步明确基于工资薪金计算的机会成本低于平日收入的合理性。这是因为外出旅游需求通常在节假日集中产生,劳动法规定的节假日应支付200%至300%的工资。同时,节假日出行的时间成本可能更大。因此,本研究不选择固定膨胀倍数,而依靠相关产品的市场定位、旅游淡旺季、游客构成等因素综合判断。仅仅选择小于100%的膨胀系数可能不够准确。

进一步看,消费者剩余TY来自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和实际支付的价格差。由于按照实际支出金额分段(从小到大)确认了样本区间,因此处在第s个消费区间的消费者都愿意在更低的价格区间内消费。那么,此时产生的消费需求Ns为:

(9)

(10)

其中,r为第s个消费区间的支出下限。

经各个区间消费者剩余累加后获得总消费者剩余。

(11)

综上,经DC与TY的加总即可得到外生部分的第二类价值VMD。

4.4 价值复合模型

3类价值独立核算后,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复合,以形成最终资产的入账价值。首先,对于资源资产的计价动力源于两方面:1)识别现有资源,在此基础上优化资源资本的运营与管理;2)评估与调整企业现有自然资源价值,使其能够公允地反映相关资产的真实价值。因此,合并权重既要反映各部分价值的重要程度以及经济价值的内在合理性,也要避免加权后在报表中出现大额资产,影响相关者对报表的使用。主观上,基于专家咨询,设计赋分规则和权重体系是一种常用手段。但是,依据经验的评价体系针对性较强,希望构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资源评价体系,以准则的形式规范和调整现有自然资源的披露方式。因此,该方式难以个别评估每类每个资源。主观打分在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下也不便于推广。对此从数据角度分析其内在关联性,再调整相应权重,以构建易于标准化的指标权重体系。

(12)

再计算标准化后各要素数据相较于其他要素的比重Bu,即在其他变量中的占比大小,见式(13):

(13)

计算相关指标的离散程度Cu和差异水平Du,见式(14)、式(15):

(14)

Du=1-Cu

(15)

最后,指标间差异加权得到各要素的权重系数Eu,见式(16):

(16)

基于数据本身价值合成,没有考虑企业整体财务水平,也许导致合并后金额较高,使企业资产负债表左侧形成高额资产。那么,科目转换会使无形资产科目金额与新非流动资产科目金额之间差距过大。不平滑的会计估计与政策转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不利于报表使用者理解。而在资源资本化需求下,也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复合标准,个别资产之间的权重差异可能较大,缺乏政策的一致性。因此,报表合成方法在考虑个别数据的基础上,尽量保证数据转换之间的平滑过度,使得企业整体资产规模变动不大。本文尝试通过线性拟合方式,确定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调整合适的权重水平。基于前述价值结构构建如下模型:

Value=α1IV+α2EI+α3VDM+ε

(17)

其中,Value是最终资源的入账价值(或资产调整价值),IV、EI、VDM分别代表前述3种资源价值细分,α1、α2、α3作为回归方程的变量系数构成了指标权重,ε是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因此,Value取值应该来自于现有企业会计实践中的自然资源或类似资源资产的账面价值。自然资产在会计实践中的突出特点是明细价格的缺失和明细分类的随意性,使得获取被解释变量的数值存在一定困难,较少直接找到一一对应的指标。因此,用无形资产科目中与之相近的明细科目的入账价值代替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满足变量要求,如土地使用权总额、景区经营权总额等作为此处的被解释变量。经回归估计和稳健性测试之后,可得到具有一定显著性的变量系数,即各细分价值的复合权重。此时,被解释变量是基于已有的报表数据,所以在转换中不容易出现资产价值差异过大的情况,避免了在新建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左侧出现大额资产。

该方法在权重水平上更加精准,具有推广的适应性,弥补了从单一数据角度量化权重水平的不足,但仍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首先,较好的数据拟合程度对样本量要求较高,不但需要获取第一手真实的财务数据信息,也要对现有资产的3类价值进行核算和评估,实践中的工作量较大。其次,对未开发资源的价值评估应用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依赖现有数据,确定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权重水平之后,才能在未开发资源上使用。最后,无论是获取第一手财务资料,还是对大量资源资产进行评估,一家企业难以主导整个行业估价方法的调整,也不是任何一家独立的第三方可以开展和实现的。因此,该方法从宏观政府角度、国家角度引导的可行性更高,以政策、制度来促使企业管理方法的优化。

5 结语

项目研究源于旅游企业自然资源会计处理方式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和旅游地面临的资源资本化困境。当前,旅游企业财务的通常做法是以无形资产归集相关资源资产,对于实际货币价值的计量方法较为模糊、对于金额的披露内容较少,日常处理存在很大的任意性或随意性。这难以反映企业生产用资产的真实规模,也不利于环境资源保护与恢复。另外,在本土文旅资源开发过程中,推动力往往由政府或社会资本主导,拥有相关资源的个体难以通过资源入股而变现。

针对现有问题,1)明确对不同类别资源个体单独计价的必要性。开发建设景区通常实行公司制管理,将各类资源拆分后难以产生单独的经济利益,从单一类别估价可能缺乏意义,需要形成资产组后才能创造现金流量。2)针对资产组评估,实现对归集于自然资产中的非自然资产的价值核算,降低重复计价。尝试建立旅游企业自然资源复合估价模型。结合现有学术观点,将自然资源价值从个体价值、收益价值和社会价值3个方面综合评估,给出了每部分价值评估模型和方法。对3类价值的复合方法,文章从数据本身和企业报表2个角度分析了不同复合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条件。

本文提出的复合计价评估模型,同样适用于乡村振兴过程中本土文旅资源的价值识别,为资源变资产、资产出让等提供依据,也可以调整和优化现有旅游企业的报表数据,以更加合理的评估资产价值,用更恰当的会计科目反映和计量自然资源,实现现有的会计估计、政策的转换和更新。另外,资产的准确计价,有利于解决公允价值缺失所带来的产权交易困难问题,从底层增强本土资源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拉动非政府主导的文旅资源开发。

猜你喜欢

资产价值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守住硬核资产是“硬道理”
资源回收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