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人才优势建设全国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2022-09-15张宝忠

群众 2022年17期
关键词:江苏人才

张宝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持续加大人才开发力度,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人才队伍结构持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形成了鲜明的科教人才优势、产才融合发展优势、人才工作基础优势。江苏省委提出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的战略目标,把江苏建成人才强国雁阵格局的重要支点、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这充分展现了江苏的政治担当。

建设人才雁阵格局,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创新策源能力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原始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切实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掌握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核心技术,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格局,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使命。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本质上是顶尖人才的力量集聚,要把培养战略人才力量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形成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雁阵格局。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提升基础科研创新能力。我国面临着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掌握。要坚定人才培养自信,拿出长远目光、立志长期作战,全面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建立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让人才静下心来做学问、搞研究,培养一批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集聚科技领域创新人才,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纵观现代人类发展史,每次全球科学中心的转移都以顶级科学家群体的诞生为特点。现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集聚科技领域创新人才,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要坚持以我为主,抓紧培育集聚战略人才,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更多专业工程师和大国工匠,以人才优势赢得先发优势和长远主动。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拥抱全球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

激励企业家人才,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企业是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与成果转化的主体,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企业家离市场最近,对创新需求最敏感,最有动力把创新资源组织连接起来。要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加强研发攻关和应用推广。弘扬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新能动作用,培育壮大企业家队伍,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

赋能人才平台,为创新策源地集聚资源

当前全球创新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创新资源要素加速向重大创新平台汇聚。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投入的集团式创新,已成为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的新特征。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最先一公里”的创新策源问题,也有“最后一公里”的产业化问题。实现产业自主可控,既需要依托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通过若干“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需要发展壮大产业创新平台,产生更多“从1到100”的应用创新。

依托园区构建产业创新平台。园区经济是江苏的一张亮丽名片,江苏158家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集聚了8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引进高层次人才,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要依托开发园区建设产业创新平台,以省政府提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方向,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科技、新型材料、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围绕企业不愿做、做不了、做不好的技术问题,聚焦共性技术,开展共同攻关,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为产业升级赋能。进一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产业链价值链的引领性作用,提升开发区行政效能,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打通“产学研用才”协同创新通道。江苏作为全国产学研合作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已经实现了与中科院所有应用类研究所和全国“985”高校合作的全覆盖。要依托现有的政策优势及资源优势,打通“产学研用才”协同创新通道,构建结构合理、富有活力、运行高效的“产学研用才”协同创新体系。吸引高校人才、院所人才走出深墙大院,围绕企业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打造领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家与科学家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步伐。建立促进资源共享的政策机制,采用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为推进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支持,面向整个行业共享人才和技术成果,鼓励企业合理运用股权、期权、分红等工具和手段,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解决企业“养不起”人才和人才“吃不饱”的矛盾。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设创新策源地生态系统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当前人才工作进入系统集成的阶段,要以人才为中心,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五链”融合,形成覆盖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策源地的生态系统。

坚持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相结合。江苏建立了五坚持、五提升人才工作体系,系统推动人才工作在更高站位上、更大格局里、更实创新中,实现内涵发展、整体提升。有的地方提出,把所有城市资源作为人才工作的资源,所有提升城市品质的工作都是人才工作。这些理念和做法都体现了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相结合。创新生态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政府部门要深入“跟项目”,把更多精力放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让用人主体在人才的“引育留用”上发挥更大作用。

注重社会保障和政治引领相结合。人才生态的构建既需要软硬件方面的保障,也需要精神文化力量的支撑。江苏要持续推进“333工程”“双创计划”等人才工程的改革创新,为创新人才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及配套服务,进一步完善对创新人才的幸福安居保障、子女教育保障、配偶就业保障等社会保障,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党管人才不只是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是给人才科学理论武装、适当政治待遇和优良精神指引。因此,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相统一。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砥砺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

加强评价机制改革,培育创新文化。江苏出台了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的作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个性化成长,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制定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充分调动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培育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竞争共生的创新文化,呵护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和自由探索度,鼓励大胆创新,让人才从研究探索中收获乐趣,形成攀登科技高峰的持久动力。□

猜你喜欢

江苏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Changes in China in the eyes of a foreigner
数读江苏
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江苏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