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结合点剥脱疗法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2022-09-15陈洪胜
丁 超,陈洪胜
菏泽市单县东大医院血管乳腺外科,山东 菏泽 274300
下肢静脉曲张为下肢表浅静脉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种疾病,主要为下肢静脉功能、结构发生改变,导致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从而出现的下肢水肿、胀痛、静脉曲迂等症状及体征[1]。临床对本病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及非手术两种,其中手术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方式。传统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复发风险较高,有一定局限[2]。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RFO)联合点剥脱疗法为近年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新型术式,研究表明有较好治疗效果[3]。本文应用RFO 结合点剥脱疗法治疗45 例下肢静脉曲张,并与传统方法比较,旨在评价其对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1月收治的9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1~71岁,平均(56.13±2.65)岁;美国静脉论坛CEAP分级属C2 17例,C3 12例,C4 11例,C5 5例。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42~72岁,平均(56.27±2.78)岁;美国静脉论坛CEAP分级属C2 16例,C3 11例,C4 12例,C5 6例。两组资料无差异,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术前均经彩超确诊;CEAP 分级C2~C5级;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既往有静脉曲张手术史者;大隐静脉直径>15 mm 或<3 mm 者;手术部位溃烂、感染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术。脊椎麻醉下于腹股沟韧带下方股动脉搏动处行2 cm 斜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解剖大隐静脉与股静脉汇合部,游离大隐静脉后结扎切断其分支,近端行双重结扎,并将主干切断,远端暂时钳夹待剥脱治疗。于小腿踝关节内侧行5 cm 切口,游离、结扎、切断大隐静脉主干,将剥脱器送入主干内,固定并纵轴剥脱,完成后沿静脉走行压迫止血,于静脉曲张明显处、曲张迂曲走行静脉做数个小切口(约2 mm 长),行点式剥脱,将曲张静脉结扎切断,常规闭合切口,以敷料覆盖后,应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观察组行RFO 结合点剥脱疗法。术前在超声引导下于大隐静脉主干、小腿曲张迂曲走行静脉应用甲基紫标记。行局部浸润麻醉,术前配制肿胀液:1%利多卡因10 mL+肾上腺素0.5 mg+0.9%生理盐水500 mL+碳酸氢钠10 mL。协助患者平卧,屈膝外展,于超声引导下定位穿刺入路,取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主干,以1%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微穿针穿刺主干,导入导丝及7F 血管鞘,经鞘管导入射频导管,将导管尖端置于隐股静脉交汇处2.5 cm,固定导管后,于隐股静脉交汇处注射麻醉肿胀液,完成后再用超声检查,确定导管部位及全程距皮肤距离均>1 cm,随后行射频消融治疗,温度120 ℃,时间15 s,大隐静脉起始段重复治疗1 次,逐步将导管回撤,继续行远端大隐静脉主干射频治疗,治疗结束后将导管及鞘管拔除,压迫止血2 min,用敷料覆盖。另于小腿曲张静脉明显处及术前标记处做数个小切口,大小与对照组一致,行点式剥脱,后续操作与对照组一致。嘱患者离床活动30 min,术后连续加压48 h后解除压迫,穿戴医用弹力袜。
1.4 观察指标
术前1周,术后1周、2周、1个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并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活酶时间(APTT)。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
两组术前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无差异,术后1周、2 周、1 月观察组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cm·s-1)Tab.1 Comparison of venous blood flow velocity of lower limbs between two groups(,cm·s-1)
表1 两组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cm·s-1)Tab.1 Comparison of venous blood flow velocity of lower limbs between two groups(,cm·s-1)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术后1个月22.31±2.87 17.23±2.14 9.519<0.001例数45 45术前10.35±1.27 10.24±1.21 0.421 0.675术后1周18.12±2.03 13.67±1.52 11.771<0.001术后2周20.17±2.34 15.24±1.79 11.225<0.001
2.2 凝血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PT、FIB、APTT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5 45 PT/s治疗前11.25±1.65 11.29±1.72 0.113 0.911治疗后15.97±2.31 12.86±2.14 6.625<0.001 FIB/(g·L-1)治疗前5.13±1.32 5.18±1.38 0.176 0.861治疗后2.01±0.86 3.69±1.07 8.209<0.001 APTT/s治疗前27.13±5.69 27.25±5.78 0.099 0.921治疗后37.54±9.52 30.45±6.79 4.067<0.001
3 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为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在久站久坐、重体力劳动等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早期症状不显著,随病情进展可逐渐显现,轻者感双腿酸胀不适,重者可发生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且影响腿部美观,需及时治疗。
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为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常见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结扎剥脱病变静脉,阻断浅静脉血反流,从而降低静脉高压、消除曲张静脉团块[4]。但该术式创伤较大,易发生切口感染,术中可能会致隐神经暂时或永久性损伤,术后恢复较慢,存在一定局限性[5]。近年随着医疗技术发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式逐渐得到改善,越来越多微创术式已用于该病治疗,并取得较好效果。RFO 为一种治疗下肢静脉血张的较新方法,其原理为通过射频导管产生热能作用于病变静脉血管内膜及胶原纤维,产生热凝固效应,损伤内皮细胞,使其发生变性、增厚、机化、挛缩、脱落,促使静脉腔皱缩,增厚静脉壁,形成纤维化条索后闭合静脉曲张,从而达到治疗目的[6-7]。其治疗目的与传统手术相同,但手段较温和,术中不用剥脱切除病变静脉血管,而是于局麻下闭合静脉血流达到治疗效果,故可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相较于传统手术易被患者接受[8-9]。于超声引导下行RFO 可精准定位射频针位置、工作状态、消融后主干血流情况,确保手术有效性及精准性[10]。对静脉严重迂曲者难以将导管置入静脉腔内,静脉闭合不全容易发生皮下硬结。此类病变者可联合点式剥脱术治疗,对小腿局部静脉曲张明显处行点剥脱疗法,可更好去除病变静脉,有效消除曲张静脉团[11-12]。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提示RFO 结合点剥脱疗法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且治疗后PT、FIB、APTT 各指标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提示有效改善了机体凝血功能,解除机体高凝状态。故认为,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结合点剥脱疗法可改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及凝血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较好,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