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图谱视角下后工业景观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2-09-15陈思梦张新平
乔 治 陈思梦 张新平
1 研究背景
西方国家对于工业之后的景观更新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关注,并成为景观设计与遗产保护界共同关注及实践的前沿性领域。2006年4月18日,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召开,并通过《无锡建议》,开启了我国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1],随后在上海、北京、东北三省、西安等地先后出现了工业遗址改造提升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形成了一种新的景观类型,即后工业景观(post-industrial landscape),其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其狭义含义为:在废弃工业场地的基础上,通过对自然要素和工业要素的规划、改造与重组后,形成的具有全新功能和含义的景观环境;其广义含义为:后工业景观是指在工业遗存的基础上,通过对场地现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规划、改造与重组,使其具有全新的功能与含义[2]。本研究采用广义的后工业景观含义,由其概念可知,后工业景观形成的基础为:工业生产后的工业遗存,包括工业废弃地、旧工业建筑和厂房、废弃的机器设备、旧工厂企业的工业类区域、历史上的工业城市等。
后工业景观是工业遗产与景观相“嫁接”而形成的产物,涉及到工业建筑、工业生产、遗产保护、产业经济、土壤修复、生态规划、景观设计、建筑改造、物种多样性保护等诸多领域,学科交叉性特征明显[3-4]。近20年来,该领域研究发展迅速,大量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而相关的综述类文章较少,且多为普通期刊论文,如《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综述》[5]和《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与再利用方法综述》[6],文献计量学视角下的后工业景观系统性综述研究鲜见报道。系统性文献综述在学术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常综合某一研究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评估该领域内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的共识或缺乏共识的程度,并确定挑战和未来的方向。知识图谱可以多维度地呈现系统性文献综述的主要信息,并能够通过图层叠置,直观地表达各层级之间的关系,为交叉学科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思维启发[7]。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可视化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能够将大量的文献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知识图谱,从而直观地呈现隐藏在大量数据中的规律与不易察觉的现象,有效地显示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的网络、结构、互动、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诸多的复杂关系[8]。本研究从文献计量和系统综述视角,探讨后工业景观的多维知识网络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2.1 文献数据获取
根据本研究目标和专家咨询结果,确定出检索条件(表1),2021年4月25日,在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WoS)中检索并经过去重后,最终得到中文文献1101篇、外文文献4080篇(含136篇非英文论文)。
表1 国内外后工业景观研究文献检索条件设置Tab.1 retrieval condition setting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research literature in CNKI and WoS database
2.2 文献计量分析与可视化
根据陈悦等[8]提出的知识图谱分析方法,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v5.7.R5W,R语言文献计量程序包bibliometrix[9]及其app网页界面biblioshiny对文献进行去重和可视化分析,分析参数设置参考张新平等[10]的研究方法。借助发文量、被引频次、h指数[10]等文献计量指标分析学术影响力,同时评述高被引用文献[11]、关键文献[12]和经典文献[13]。文献地理分布特征研究采用逐篇文献阅读提取其关键信息(研究对象所在城市、设计案例所在城市、研究团队所在城市、设计主题)的方法实现。文献数据的分布图和研究热点演进简图[14-15]分别在函数绘图软件Origin和流程图及示意图绘图软件Visio中完成。
3 结果与分析
3.1 后工业景观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
3.1.1 文献数量年际变化
图1表明,CNKI与WoS年文献量的时间序列模均为复合指数函数(下开口抛物线),所处阶段为学科知识发展初期的繁荣发展阶段[16]。前12年(1992—2003年)研究增长相对缓慢,自2004年后相关文献逐渐增长,在2020年文献发表数量分别达到了192篇和516篇。2004年开始,国内景观设计领军团队土人景观涉足工业遗产廊道的相关概念研究,为我国的后工业景观研究做了概念引入的准备[17]。总体来看,国内外后工业景观的研究进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1992—2003年为初始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该领域处于起步阶段,每年发表的文献数量较少,呈波动增长的态势;第二,2004—2020年快速增长阶段,这一时期,学术交流日渐频繁,科技学术得到充分发展,发文的速度明显快于上一阶段。基于趋势图划分的结果与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文献量的增长阶段具有较高一致性[3]。年被引频次方面,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均呈波动增长趋势,且国外显著高于国内,被引频次的峰值主要集中在2005—2017年。
图1 国内外后工业景观研究文献量与被引频次年际变化比较Fig.1 comparison of annual changes in literature amount and on citation frequency of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research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3.1.2 主要作者、关键词和来源期刊耦合关系
图2呈现了中国后工业景观研究领域“作者—关键词—来源期刊”的共现频次前20位的耦合网络。徐苏斌、阙维民、韩福文、常江、青木信夫、崔卫华、张希晨、何军、朱蓉、胡燕、刘伯英、吕建昌、刘抚英、乔治、田燕、季宏、刘家明、鹿磊、佟玉权和王芳,这20位作者曾经均以“工业遗产”为关键词在《工业建筑》上发表过相关成果。刘伯英、刘抚英、乔治、田燕、常江和阙维民还以“风景园林”为关键词在《中国园林》上有相关论文出版。张希晨和刘伯英分别是“城市更新”和“工业建筑遗产”两个方向主要成果贡献者。工业用地、工业遗产旅游、保护与再利用、改造、景观设计、工业废弃地、工业遗址、土地利用、工业文化遗产和工业旅游是《城市规划学刊》《旅游学刊》《城市问题》《经济地理》《美术大观》《安徽农业科学》《包装工程》《资源开发与市场》和《地理科学》等期刊上出版的后工业景观主题论文的常用关键词。
图2 CNKI中后工业景观研究的前20位作者—关键词—来源期刊三基图Fig.2 the three fields diagram of top 20 authors, key words and source journals for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research in CNKI
图3 呈现了Web of Science数据库后工业景观研究前20位“作者—关键词—来源期刊”交织网络,中国有13位作者, Dong L(Liang Dong,北京农业大学)、Geng Y(Yong Geng,上海交通大学)、Tian JP(Jinping Tian,清华大学)、Chen LJ(Lujun Chen,清华大学)、Wu J(Junnian Wu,天津大学)、Liu Z(Zhe Liu,福建师范大学)、Zhang Y(Ying Zhang,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Li J(Jiang Li,湖南大学)、Lu YL(Yonglong Lu,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Liu Y(Yong Liu,重庆大学)、Li Y(Ye Li,华东师范大学)、Wang TY(Tieyu Wang,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Wang P(Pei Wang,中国科学院大学)进入该网络。共现频次前5位关键词分别为:industrial symbiosis(工业共生)、industrial ecology(工业生态学)、eco-industrial park(生态工业公园)、circular economy(循环经济)和industrial park(工业公园)。载文期刊方面,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ustainability、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Resources,Conservation & Recycling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为综合期刊,出版后工业景观多个主题的文章;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Land Use Policy、Environmental Pollution、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Cities的专业倾向性较为明确。前20位关键词分别为工业遗产、风景园林、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保护、城市更新、工业建筑遗产、更新、后工业景观、工业用地、工业遗产旅游、保护与再利用、改造、景观设计、工业废弃地、工业遗址、土地利用、工业文化遗产和工业旅游。
图3 WoS中后工业景观研究的前20位作者—关键词—来源期刊三基图Fig.3 the three fields diagram of Top 20 authors, key words and source journals for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research in WoS
3.1.3 高频关键词
图4呈现了后工业景观研究核心期刊论文中出现频次前50位的作者关键词,其中,国内(CNKI)该领域核心论文的前20位核心关键词分别为:工业遗产(375)、保护(54)、工业遗产保护(53)、风景园林(52)、再利用(48)、城市更新(46)、工业建筑遗产(28)、工业遗产旅游(27)、工业旅游(23)、工业用地(22)、保护与再利用(19)、工业遗址(19)、更新(18)、工业景观(18)、土地利用(18)、后工业景观(17)、工业废弃地(15)、改造(14)、景观设计(14)和工业文化遗产(13)。
由图5可知,国际上(WoS)该领域核心论文的前20位核心关键词分别为:industrial symbiosis(174),industrial ecology(151),industrial park(142),China(130),eco-industrial park(106),industrial heritage(99),sustainability(99),circular economy(95),heavy metals(90),eco-industrial parks(81),sustainable development(62),cultural heritage(46),industrial parks(46),optimization(45),soil(41),air pollution(39),pollution(37),risk assessment(36),conservation(34)和heavy metal(34)。
图5 WoS中后工业景观研究关键词的频次前50位树图Fig.5 the tree map of top 50 keywords for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research in terms of frequency in WoS
3.2 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
在CiteSpaceV基于“词频*逆文档频率”(TF*IDF)算法[8,16]获得了CNKI与WoS中后工业景观研究的热点演进情况。
3.2.1 国内工业景观研究关键词聚类
CNKI中后工业景观研究文献的共现关键词网络图谱,由635个节点(关键词)和1182条连线组成,聚类成16个组,其中最小可视聚类数10以上的组有11个(表2)。
表2 国内后工业景观研究关键词聚类Tab.2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research keywords clusters in China
3.2.2 国际工业景观研究关键词聚类
WoS中后工业景观研究文献的共现关键词网络图谱,由824个节点(关键词)和4930条连线组成,聚类成16个组,其中最小可视聚类数16以上的组有9个(表3)。
表3 国际后工业景观研究关键词聚类Tab.3 international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research keywords clusters
3.3 主题演进与未来展望
3.3.1 研究热点演进
依据CiteSpace软件的共被引突变度检测方法,识别出国内后工业景观研究的热点关键词(22个)及其持续时间如下:国际经验(1992—2006年),实施模式(1992—2005年),永泰丝厂(1992—2005年),时空演化(1992—2005年),文化服务(1992—2005年),澳大利亚(1992—2005年),缫丝工业(1992—2004年),绩效(1992—2004年),共享策略(1992—2007年),近代工业(1992—2004年),分布特征(1992—2007年),适应性再利用(1992—2004年),保护与再生(1992—2005年),GI(1992—2005年),工业旅游(2007—2010年),工业遗产旅游(2008—2012年),保护(2010—2014年),再利用(2011—2013年),工业建筑遗产(2012—2014年),改造(2014—2016年),风景园林(2018—2021年),城市更新(2019—2021年)。据此,可将全球后工业景观研究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2005年以前为国际后工业景观相关概念与方法的引入介绍阶段;2006—2014年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研究;2015—2021年为风景园林、城市更新等多种途径介入下的工业遗产与遗址多元化可持续性的活化探索阶段。风景园林和城市更新将成为驱动国内后工业景观设计研究的重要引擎。
所识别出的国际后工业景观研究的热点关键词(68个)及其持续时间如下:aerosol气溶胶(1994—2006年),Canada加拿大(1994—2012年),heavy metal重金属(1998—2008年),acidification酸化(1998—2004年),deposition沉积(1998—2013年),cadmium镉(1999—2015年),air空气(2000—2005年),community社区(2001—2013年),atmosphere大气(2001—2010年),urban城市(2001—2008年),particle颗粒(2003—2004年),air pollution空气污染(2003—2015年),industrial ecology工业生态学,eco—industrial park生态工业园(2004—2011年),national park国家公园(2004—2012年),ambient air环境空气(2004—2013年),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2004—2010年),innovation创新(2005—2010年),cluster聚集(2005—2009年),model模型(2005—2009年),PM10可吸入颗粒物(2005—2010年),Taiwan台湾(2006—2013年),knowledge知识(2006—2008年),industry工业(2007—2012年),ecology生态学(2008—2014年),pattern(2008—2013年),firm公司(2008—2012年),contamination污染(2008—2009年),river河流(2009—2013年),association协会(2009—2010年),growth增长(2010—2012年),Hong Kong香港(2010—2013年),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发(2011—2012年),waste浪费(2011—2013年),rate targeting algorithm率定位算法(2011—2012年),eco industrial park生态工业园区(2012—2014年),consumption消费(2012—2015年),Tianjin天津(2013—2017年),global optimization全局优化(2013—2015年),pollution污染(2013—2015年),life cycle assessment生命周期评估(2013—2018年),lead铅(2014—2016年),evolution评价(2015—2017年),symbiosis network共生网络(2015—2017年),vegetation植被(2015—2017年),environmental benefit环境效益(2015—2017年),framework框架(2016—2018年),simulation模拟(2017—2018年),transformation转换(2017—2018年),reduction减少(2017—2019年),geography地理学(2017—2018年),vulnerability脆弱性(2017—2018年),plant发电厂(2017—2018年),spatial distribution空间分布(2018—2021年),fluorochemical industrial park氟化物工业园区(2018—2021年),uncertainty不确定性(2018—2019年),source identification源识别(2018—2021年),urbanization城市化(2018—2021年),governance治理(2018—2019年),perspective视角(2018—2021年),risk assessment风险评估(2018—2021年),human exposure人类暴露(2018—2021年),source apportionment源解析(2019—2021年),cultural heritage文化遗产(2019—2021年),allocation分配(2019—2021年),barrier障碍(2019—2021年),site现场(2019—2021年),drinking water饮用水(2019—2021年)。据此,可将全球后工业景观研究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2008年以前为工业用地变迁及其所致的环境污染治理研究;2009—2015年为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业旅游和生物多样性研究;2018—2021年为多目标约束下工业用地景观化改造提升研究与实践探索阶段。氟化物工业园、不确定性、源识别、城市化、治理、视角、风险评估、人类暴露、源解析、文化遗产、分配、屏障、遗址和饮用水等是近几年兴起的研究热点,未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3.3.2 研究主题细分
主题地图(图6-7)中,横轴代表中心度(centrality),纵轴代表密度(density),并据此绘制出4个象限:第一象限(右上角):Motor-Themes(较重要且良好发展的研究主题),既重要,又已有良好发展(well-developed),国内研究的方向主要为:工遗产保护、工业旅游和文化产业;国际研究的方向主要为:heavy metals(重金属)、soil(土壤)、air pollution(空气污染)。第二象限(左上角):Niche Themes(非主流的研究主题),已有良好发展,但是对于当前领域不重要,国内研究的方向主要为:工业建筑遗产、城市艺术区、传统工业区和深圳;国际研究的方向主要为:industrial heritage(工业遗产)、cultural heritage(文化遗产)、conservation(保护)。第三象限(左下角):Emerging or Disappearing Themes(即将消失/新兴研究主题),边缘主题,也没有好的发展,可能刚刚涌现,也许即将消失,国内研究的方向主要为:更新、策略和东郊记忆;国际研究的方向主要为:China(中国)、industrial parks(工业公园)、environment(环境)。 第四象限(右下角):Basic Themes(基础研究主题),对领域很重要,但是未获得良好发展,一般是指基础概念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的方向主要有:工业遗产、工业文化遗产、城市更新和风景园林;国际研究的方向主要为:industrial symbiosis(工业共生)、industrial ecology(工业生态学)、industrial park(工业公园)、eco-industrial park(生态工业公园)和innovation(创新)。
图6 WoS与CNKI中后工业景观研究的作者关键词主题限象图Fig.6 the subject limited image map of authors’ key words on the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research in WoS and CNKI
图7 表明,国内后工业景观的研究逐渐由宏观尺度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逐渐向中微观街区尺度的老工业区的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及生活空间质量提升转换。
图7 国内后工业景观研究主题系统树图Fig.7 the topic dendrogram of domestic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research
图8表明,国际后工业景观的研究逐渐由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和进化等方面的指导理论探究,转向水土气污染与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创新、共生发展等实际问题需求为导向的研究。
图8 国际后工业景观研究主题系统树图Fig.8 the topic dendrogram of international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research
3.4 国际合作研究
由图9可知,WoS中4080篇后工业景观主题相关的论文来源12270个作者涉及1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发文量前20位的国家依次为:中国(2967篇),美国(1223篇),西班牙(523篇),意大利(465篇),英国(464篇),加拿大(381篇),澳大利亚(257篇),德国(252篇),法国(245篇),巴西(171篇),韩国(150篇),荷兰(147篇),日本(145篇),波兰 (128篇),伊朗(107篇),印度(106篇),瑞典(106篇),葡萄牙(104篇),比利时(98篇)。国际后工业景观研究中,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中国、新西兰、巴西、日本、俄罗斯、法国、西班牙、德国、韩国、丹麦、瑞典、希腊、爱尔兰和南非等国家或地区间有一定的合作关系。总体上,该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有待拓宽和深入。
图9 国际合作研究关系及科研论文产出数量Fig.9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research relationships and the number of research papers produced
3.5 设计研究主题分析
对国内后工业景观1101篇文献逐篇阅读,根据关注的对象特性,研究/设计主题可以分为:工业遗存改造提升(A)、工业遗址区自然资源规划与重组(B)、工业遗址区人文资源规划与重组(C)。经统计分析,A主题351篇、B主题316篇、C主题195篇,A&B&C主题19篇,A&B主题47篇,A&C主题71篇,B&C主题31篇。
3.5.1 工业遗存改造提升
对已有的相关研究归纳如下[3]。第一,改造的对象有旧工业遗址、工业铁路遗址、工业历史遗址、古铜矿遗址、三线工业遗址、旧厂房、筒仓、矿山;第二,改造方式有景观重构[18]、生态修复、生态(改造)设计、旧城改造、体验性景观设计[19]、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主题博物馆、观光体验型旅游建筑等;第三,更新理念有废墟美学、共生、工业文脉传承、工业区发展单元更新规划、工业风格、顺应与提升(采用和而不同、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体现出开放空间系统的连通性、凸显沿线城市街区差异性和场地空间特质)[20]、生命周期(在景观中注入生命周期中每一阶段所蕴含的独特气质并通过现代化技术满足当代功能需求)[21]、差异层化逻辑(确立场地空间骨架—处理层化结构—调和层间关系)[22]等;第四,研究方法有SWOT分析、工业区用地调整与更新、工业生长综合模型、利益博弈等。
3.5.2 工业遗址区自然资源规划与重组
该主题的设计研究主要集中在景观尺度上,近期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谢菲尔德大学联合开发了考虑工业、城市经济、环境、人口和景观生态五大子系统的中国工业增长景观生态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模拟出中国工业走廊建设带来的生态规划与管理问题,系统分析了影响产业发展和景观生态的因素[23]。工业景观区域濒危物种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研究也是一个受到密切关注的领域[24]。浙江大学岳文泽团队关注大城市(杭州等)的工业景观重构与决定因素研究[25]。清华大学朱育帆团队综合考虑工业遗址(遗存)与周边场地关系及工业精神,后现代性的观念和方法,设计上引入“去总体性”的观法,将植物作为解构人工物整体认知的透镜和媒介,设计出了多项后工业景观实际项目,如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景观、首钢群明湖公园后工业景观等[26]。
3.5.3 工业遗址区人文资源规划与重组
该主题的设计研究主要侧重于尊重场地现状、挖掘场地历史、重新组织场地交通、重振场地活力几个方面。如李鹏影和刘建军以城市事件为切入点分析了以瑞典马尔默住宅展的后工业景观改造研究[27],何青松(He)基于结构方程研究中国工业景观的促进与激励因素[28],后工业景观的激活式设计视角有:城市特色、工业文明、艺术氛围和生态环境等[29-30]。德国典型公园的后工业景观改造的可供借鉴的艺术化表达方式有:花园艺术在工业载体上的完美结合,新设施原基底和谐融入、工业地貌的艺术塑造等。顺应空间、因势利导、重构元素、记忆感知、交通组织设计融入建筑新功能,达到承载活动与营造氛围的目标,重振场地活力。设计研究的主要关键词有:地价研究、地理国情、地域属性、建筑色彩、标识设计、废弃工厂改制、废墟审美、工业博物馆记忆场、景观重生、工业旅游、老工业区文创发展、民族景观设计、节地、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31]等。
总之,工业遗址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需要结合当地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成果要求[32],还要借鉴相关的理论方法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之间实现均衡共生发展[33],促进城市老工业区持续更新和有机演进。
4 讨论与展望
通过对比中外后工业景观研究的发展进程和知识图谱,发现我国的后工业景观研究还处于前学科阶段。我国的后工业景观研究从研究的机构数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都与国际后工业景观研究存在明显的差距。清华大学朱育帆教授团队、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团队、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周志翔教授团队等后工业景观研究与设计领域已坚持多年,在风景园林建设和城市更新项目驱动下的工业遗产与遗址可持续性活化探索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国际后工业景观研究机构集中分布在东亚、西欧和美洲工业发达国家的高校中,他们关注多目标约束下工业用地景观化改造提升研究与营建。中国在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沈阳等地的高校逐步形成了后工业景观设计研究的学术高地。工业遗址区的设计实践研究呈现出改造提升、自然资源规划与重组、人文资源规划与重组这3种倾向并存发展的格局。目前,完善的后工业景观的学科体系还未形成,中国需要借鉴以下国际做法来提升后工业景观的研究水平和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后工业景观理论体系。
第一,具有后工业景观研究基础的科研院所应设立了遗产系所,开设了工业景观相关专业和课程,培育科研氛围和代际传承基础。
第二,在发散研究的同时,要根据我国工业遗产领域实际需求,倾向性地聚焦几个关键性的领域,如清洁生产、可持续性、环境科学和景观与城市规划等,并打造一个该领域的主导期刊,逐渐形成高影响力的后工业景观研究阵地。
第三,重视对生物多样性、工业共生、土壤沉积物污染、创新和城市热岛等方面的关切,并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建设。
第四,丰富研究方法,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要广泛吸纳相关科学的新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如多维数字点云矩阵、机器学习、遥感摄影测量、数理模型等。
任何科学理论的指导,都必须本土化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相比于内在精神动因驱动的西方工业革命原生、内生型发展,中国工业化起始于拯救民族危亡。工业遗产作为不可再生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有共性特征,应沿用资源的经济价值构成体系,目前看似分散无序,且交叉学科之间缺乏纽带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在普遍包含计划性特点的同时,其“独有价值”大都具有共同历史进程下相似的隐性特征,空间上具有潜在可资本化可能。
在中国工业遗产可能的发展方向观点上,作者认为,由于国内工业遗存现实矛盾空间关联度较低、相关学科体系壁垒导致问题“孤岛化”,加上目前各遗产地保护利用策略的“各自为政”阶段,理论与现实的反差(西方引导的工业遗产保护理论与中国工业遗产目前发展同质化、不够高效的现状)、 政策与实践的落差(相关学科之间理论及实践内核不一致,并缺乏共识指向的情况下,无法凝成合力指向国家价值)、同类遗产对比下的差异(全球视野下中西方工业化发生、发展的不同支撑动力未得到深刻剖析与利用),导致中国遗产地空间活力与工业遗产“独有价值”的匹配方法一直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工业建筑物质寿命长于功能寿命,在“内环境系统”中,工业遗产地随着时间、空间构成上的变化,自身功能系统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在“外环境系统”中,城市对工业遗产地功能需求、社会需求从物质生产转向精神承载。顶层需求、市场机遇、城市转型的趋势下,内外环境时空定位的差异越来越大,工业遗产时空变化、定位的差异化是后工业景观演化与更新重要动力,表现为现阶段整体“场地(site)”转向“场所(place)”的迫切需要,及现有遗产地保护传承模式“单一、碎片化、各自为政”转向“文化传承、价值认同”的迫切需要,值得未来研究与关注。
图表来源:
图1-9:作者绘制
表1-3: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