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为中心

2022-09-15沈之翔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社科马克思主义学科

沈之翔

(兰州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下简称“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是教育部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的资助高校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总称,作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资助来源,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仅次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国家社科基金”)的高级别研究项目。近年来,研究人员大多基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进行多维度考察。孟凯等人通过对1991至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马列·社科”及“党史·党建”类立项项目及其成果论文分析研究后,认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强度逐年增强,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2005 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置以来,相关研究项目数量突飞猛进,马克思主义研究进入了繁荣时期”[1];王军通过对2006年至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列·社科”类的统计发现, 10年间高校立项数量以及总体所占比均保持稳定增长。[2]但基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现状的研究成果目前较少。总的来看,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内容既能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也能聚焦现实问题需要,同时还能紧跟学科前沿问题,具有研究内容新、覆盖范围广的特点,研究成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可以作为衡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自2005年设立以来,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家族中还较为“年轻”,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相对于其他学科发展速度快、覆盖广的学科,并不断引领着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五路大军中的主力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者不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3]本文尝试通过梳理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的立项数据来考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进展与热点,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2012—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中规划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自筹经费项目中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比较分析法对各地区项目立项情况进行考察。在本研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福建、辽宁、天津、浙江、河北、山东和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湖北、黑龙江、吉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和山西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西藏、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和重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以教育部官网中教育部社科司2012—2021年发布的历年关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的通知”中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基金、自筹经费项目立项一览表”作为数据来源,数据来源具有可靠性和权威性。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进行有效梳理,将全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项目进行统一汇总后,在Excel中建立独立的数据库。以数据库中的文本作为分析内容,提取文本中的高频核心词汇,借助R语言进行词频统计和词云图制作。R语言是一款涵盖科学计算和统计分析的优秀开源软件,以其强大和稳定的数据统计及分析功能广泛地受到来自各行各业统计分析人员的青睐,因此本研究采用R语言进行词频统计和词云图制作。词云图对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予以视觉化展现,词云图中词语大小代表词语出现的频率高低。[4]Rost CM6是一款国内优秀的词频统计与社会语义网络分析软件,能够快速高效地将高频词间关联并可视化展现,以实现文本的处理与分析。因此,采用Rost CM6进行语义网络分析,并制作网络语义分析图。需要说明的是,因软件版本及具体使用方法的差异,统计分析结果会存在一定误差。通过以上统计软件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近十年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整体特征和发展态势。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立项总体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共计立项28 244项,交叉学科/综合研究、管理学、经济学位居前三,立项数分别为4 008、3 703、3 271,总共占总立项数的38.88%。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学科不断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当某一个学科的崭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难以用本学科的方法解决、需要借助其他相关学科联合攻关时,学科界限成为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相关的交叉学科开始形成。[5]因此,借助相关学科的优势进行交叉学科研究成为当前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热点方向。同时,通过对管理学立项项目名称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内容大多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高校研究人员在经济领域的相关研究立项占立项总数的1/5,这也是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下,高校研究人员立足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总结经济发达地区有益经验,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位居立项数第7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在立项排名中居于前1/3,与其他学科相比处于相对靠前的位置,这也是源于国家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高度重视,使得各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一定的政策支持。教育学、艺术学、语言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居于4—7位,立项数均占立项总数的5%以上,以上7个学科立项数共占总立项数的67.82%。同时,统计发现居于后10位的心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民族学与文化学、政治学、国际问题研究、统计学、宗教学、考古学、港澳台问题研究以及逻辑学的立项数加总后仅占立项总数的8.09%,这也说明高校各学科发展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表1)

表1 2012—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各学科立项数量统计表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项目年度变化

在2012—2021年期间全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共计立项1 476项,年均立项数为147.6项。其中,东部地区立项数为816项,年均立项数为81.6项;中部地区立项数为423项,年均立项数为42.3项;西部地区立项数为237项,年均立项数23.7项。总体来看,近十年来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中“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各年立项数受各年全国立项总数的影响,立项数起伏较大,“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数最多的2019年与立项数最少的2016年相差94项。表2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数量年度变化统计表。

表2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数量年度变化统计表

“全国(占比)”为该年“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项目数占该年各学科项目立项总数比例;“东、中、西部地区(占比)”为该年该地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项目数占该年全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项目总数比例。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2012—2016年期间全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数有明显回落,到2016年回落至近10年最低点90项。随后,在2016—2021年又显现出回升趋势,其中在2019年达到近十年最高点184项。统计显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近十年年增长率为-1.87%,总体来看处于负增长状态,但高于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近十年项目立项增长率-5.60%。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近十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9%、-7.07%和-2.96%。可见,中、西部地区的负增长状态间接拉低了全国项目立项的年均增长率。但是由于统计时间跨度较长,单一统计指标并不能全面地代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的整体发展情况。近十年来,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立项率保持在7%~14%之间。如表3所示,受各年申报数影响,每年立项数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并且由于前五年申报数大幅下降伴随立项数目大幅下降,导致近十年项目立项年均增长率呈现出负增长趋势。

表3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申报及立项数量统计表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在近五年年均增长率为-0.93%,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近五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6%、-12.13%和5.97%。这也说明东、西部地区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处于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其中,中部地区立项数目落后于同期其他地区的年均增长率,这也反映出中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面临着后劲不足的情况。而西部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相较于中、东部地区欠发达,但仍能与全国立项总数的增长趋势保持大体一致,并且近五年趋势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良好发展趋势,年均增长率为5.97%,远高于同期全国及其他地区水平, 在2021年更是与中部地区立项数几乎持平,这也充分说明了近年来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是显见的。

同时,为能更全面地描述各地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近十年的变化趋势,还应考察近十年全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占全国各项目立项总数的占比(全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数/全国各类项目立项总数)以及各地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数在全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总数的占比(某一地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数/全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总数)变化趋势。如表2所示,近十年全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占全国各学科立项数比例从2012年的4.54%提高到2021年的6.65%,在全国各学科立项总数减少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占比依然能够不断提升,这也从侧面显示了近十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取得的长足进步,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者正在日益增多。通过数据统计发现,近十年东部地区立项数占比在全国各地区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平均年立项占比为55.84%,超过了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高校数量众多且整体水平较高,有着强劲的学术研究能力,更易取得项目立项。中部地区立项数年均占比为28.70%,约为东部地区的一半,但近年来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西部地区立项数年均占比为15.46%,近年来稳中有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在全国各学科的立项占比还是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在全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的占比都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一方面说明了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使得马克思主义学科近年来处于不断快速发展的繁荣局面;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立项数连年提升,也表明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各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项目所属地区及高校分析

通过对立项项目所属地区进行梳理,可以充分考察地区学术科研能力和发展情况。表4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立项地区分布统计表。

表4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获立项地区分布统计表

从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的地区分布来看,排除港澳台地区及近十年无立项的宁夏及青海,其余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立项。统计数据显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立项约为48项。高于或等于全国平均立项水平的省份共计有13个,其中,东部地区7个,中部地区4个,西部地区2个。各地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立项数呈现出相对不均衡的发展态势。首先,东部地区共计立项814项,占全国立项总数的55.15%,省均立项74项。江苏、广东、北京等三省市位居全国立项排名前三,占立项总数的26.69%,这也与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说明以上地区是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主要产出和核心区域。但也存在河北省和海南省排名较为靠后,远低于各省平均立项数的情况。其次,中部地区共计立项425项,占全国立项总数的28.79%,省均立项53项。湖北、湖南、吉林、河南等四省高于或等于全国平均立项水平,湖北省更是因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强劲的学术科研能力位居全国第四。最后,西部地区共计立项237项,占全国立项总数的16.06%,省均立项20项,低于中部地区立项数的一半。在西部地区十二省(直辖市)排名前三的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分别位于全国第11、13、16,在全国排名后10位中,西部地区就有8个省份,仅占全国立项总数的4.67%。并且,西部地区12省份仅有重庆市和四川省高于全国各省平均立项数水平。宁夏、青海近十年在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中没有获得立项。研究还发现,仅东部地区江苏省近十年立项总数就相当于陕西、新疆、甘肃、贵州、广西、内蒙古、云南、西藏、宁夏以及青海等西部十省近十年立项总数。

就获立项高校而言,近十年共有530余所高校获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立项,约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1/5。表5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获立项数前30位高校统计表。其中,获2项以上立项的高校有265所,东北师范大学以28项获立项数位列近十年高校首位,获立项数前20的高校共计立项366项,约占获立项高校总数的25%。并且,江苏全省立项最多的高校扬州大学近十年共立项15项,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近十年共立项的13项大致相当,这种不均衡的发展状况值得注意。云南、西藏、宁夏、青海四省(自治区)近十年共计立项不超过10项,而近十年全国立项数超过10项的高校共计就有25所。以上数据表明,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总体发展较为不平衡且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是教育资源在分配过程中“马太效应”不断加深的表现。(表5)

表5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获立项数前30高校统计表

三、近十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热点分析

项目名称作为项目内容的高度凝练和集中体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教育部人文社科司在项目申报中规定“研究课题名称应表述规范、准确、简洁”[6]。通过对项目名称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描绘出近十年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因此,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在近十年全国立项的1 476个课题名称作为研究内容,采用R语言和Rost CM6文本分析软件对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立项名称进行词频统计和网络语义分析,并绘制出词云图和语义网络分析图。图1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名称词云图。

图1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项目名称词云图

本文在进行分析时,参照《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中常用的专有名词进行筛选汇总后添加到R语言数据集JiebaR中的用户词表中,并以加载“停用词表”的方式剔除统计分析中常见的“停用词”,以此提高词频统计的精确度。同时,借助Rost CM6文本分析软件进行网络语义分析,以便分析近十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热点和方向。

基于词频分析,得出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项目名称的近百个高频词语,提取排名前40的高频词进行重点分析。表6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名称词频统计表。

表6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项目名称词频统计表

“研究”一词在词频统计中出现的频次最高,图2表明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主要是围绕马克思主义学科各领域相关问题研究进行的,这是由于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本身属于研究类项目。在绘制词云图时,由于“研究”词频过高,会影响词云图中其他高频词的展示效果。因此,为更加清晰地探明研究内容并合理绘制词云图,故在这里将频数最高的“研究”一词删除。同时,“新时代”和“当代”的频数分别是157和95,这也充分说明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中出现的新环境、新问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持续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进步。“路径”“实践”以及“机制”等词汇是近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高频词汇,也说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员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注重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实践创新。

图2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立项项目名称网络语义图

通过分析全国高校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名称,并结合“词频统计表”“网络语意图”和“词云图”可以得出近十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研究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问题。特别是2016年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7]自此以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成为研究的聚焦点。词频统计显示,“大学生”“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词频数分别为185、172和136,均处于高频词排名前四。在校大学生具有信息接收能力强、个性丰富、思想多样等特点,加之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热度始终不减,正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回应,也是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类挑战的迫切需要。统计结果表明,近十年研究人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主要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样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研究。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8]。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进步重要的“压舱石”。高校研究人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问题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推动本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提升本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统计结果表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理论的历史考察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研究人员通过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文本,以求在新时代语境下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研究。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聚焦现实实践问题,最终实现重大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9]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解决当代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科学理论指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舵”。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人员研究的热点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等治国理政各个方面的重要讲话、重要论述来展开,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

(三) 中共党史与党建相关问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10]不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要求理论工作者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总结经验、汲取力量,就要从现实问题出发研究和创新党的建设。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国家正式设立“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一方面充分对接了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中共党史党建研究人员长期以来努力奋进的结果。近年来,高校教师围绕中共党史和党建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有关中共党史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用鲜血、汗水、智慧和勇气所写就的,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曲折中艰难探索,改革中接续奋进,发展中赢得未来的光辉历史。研究人员通过考察和总结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深入发掘其时代价值,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益经验。第二,中共党建相关问题研究。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面临的“四大危险”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四大考验”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11]因此,党的建设一直也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近年来研究人员主要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5+2”总体布局,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及反腐败斗争深入展开研究,从现实存在问题出发,注重探索党建实践路径或机制创新研究,对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四) 意识形态领域相关问题研究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使命和职责定位,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带领全党开创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目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且艰巨,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西方在各领域均对我国发起不间断的意识形态渗透,特别是在新媒体场域中,由于传播要素变化,主流话语传播面临效度、信度瓶颈[13],这使得意识形态风险依然是我国当今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因此,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意识形态斗争的新环境和新问题,研究人员近年来直面挑战,主要围绕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多样文化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等方面展开研究,为高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四、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有力支持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在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立项项目中所占比例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十年“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虽受到立项总数的影响产生波动,但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立项占比依然处于稳定增长阶段。特别是近五年以来,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以项目资助作为支撑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项目资助正在逐渐激发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内生动力,为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供有力支撑。调查同时也发现,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立项项目所属地区来看,各地区立项数目虽有提升,但目前呈现较不平衡的发展格局。统计数据显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立项数量由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其中,东部地区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高地”;中部地区近年来立项增长率和其他地区存在一定差距,项目立项数据呈现出缓慢的负增长状态;西部地区立项数稳中有升,但由于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立项总数相较其他地区处于较低水平。整体来看,项目立项所在地区呈现出阶梯式发展格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项目立项数目基本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这是各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布局和研究实力的综合体现。从数据统计反映的问题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获立项项目的地区分布有待继续平衡。首先,中部地区近年来项目立项数缓慢下降,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中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近年来面临着发展的现实问题,可能与该地区存在高校人才流失进而导致研究队伍青黄不接有关。虽然中部地区有相当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但区域内部各高校学术研究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研究群体有待形成明显合力。其次,西部地区各省份普遍立项数偏低,省均立项数分别为东、中部地区的1/4和1/3,虽然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立项数目总体在提升,但是如果按照当前增速发展下去,未来不同地区之间差距或将被继续拉大,这可能会造成西部地区形成“学术洼地”的不良发展局面。以上问题也进一步折射出各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学科队伍建设数量和质量不足,研究能力和水平有待继续提高。

第二,从立项项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看,近十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与党建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从词频分析也暴露出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获立项最多的研究项目,研究对象相对集中在高校和大学生,而对其他学生群体关注不多;研究的时空局限在高校,而对高校之外的环境关注不够;研究的时间节点主要是当代,而从历史的长视角、纵深研究不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局限性。就研究方法而言,研究多采用定性研究,缺乏实证分析和定量研究,研究的对象多为大学生,但缺乏对“大数据”分析这一新兴技术的综合使用。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中,不断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研究内容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科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应对具有许多新特点的研究内容时,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借助交叉学科的研究优势,继续拓展研究视域,以多视角破解和应对当前所面临的新问题。

第三,就获得项目的高校分布看,近十年共有530余所高校获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立项,约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1/5,还有数量众多的高校未能获得立项。其中,首次获得项目立项的高校有近270所,这一方面说明普通高校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有待继续提升,另一方面较为分散的获立项高校也说明国家正在努力使资助项目在更广范围内惠及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高校,防止学术资源过度集中的现象出现。同时,获立项高校主要集中于重点大学或师范大学,这也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置和发展实力不平衡不充分。获立项数目是直接衡量一所高校学术地位、研究水平和科研管理的重要指标。从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布局已经在区域上全覆盖,是国内高校地域覆盖面最大的学科。本调查也显示,由于高校教育资源具有分配环节的不均衡性,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质量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能够获取项目的大都是拥有硕士点、博士点的高校,其他一般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项目获取实力上的不平衡状态,也是导致部分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上缺乏学科支撑的重要根源。

(二)对策建议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无到有,从分别建设到整合发展,再到全方位建设,学科数量快速增长、领域不断拓展、质量和水平日益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状态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14]做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科学的思想理论基础,需要坚持不懈地深入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本次调查为视角,做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第一, 提高学科站位,继续加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力度。时代是思想之母,理论是思想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理论界在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之前称之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值得充分肯定。[15]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指出“要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化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形成党的创新理论学术支撑体系”[16]。因此,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入纵深发展、立足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研究人员需要持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力度,一方面要总结好现代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提供理论准备和实践总结;另一方面要不断回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持续丰富和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和大众化传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等重要议题的阐释力度,为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借鉴,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员需要完成的重大理论任务。

第二, 拓展研究视域,继续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高校的立身之本就在于立德树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员应坚持问题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支撑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首先,要始终加强对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通过对课程目标一体化、教材内容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专业发展一体化以及组织管理一体化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升各阶段思政课的有效性和衔接性;其次,要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实践新思路和新方法,加深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地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以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推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最后,加大对“新冠疫情”及“后疫情时代”等特殊语境下特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力度,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借鉴。同时,单一学科的力量和狭窄的研究视域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科高速发展的需要,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发挥其支撑和引领作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还需破除学术研究壁垒,充分借助不同学科视角来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段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移动终端等技术应用日渐成熟,如何实现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与应用的深度融合,并有效破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前沿问题,以实现跨学科和多视角的综合应用,是研究人员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第三, 着眼未来,继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扶持力度。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加入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行列中,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青年教师正处于个人事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学术发展道路面临着现实的困境,需要内外多方形成合力,关注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首先,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应鼓励青年学者积极参与申报,并向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予以适当的政策支持,如可以考虑以适当降低资助额度,扩大资助范围的方式,提高对青年学者的资助比例,充分将项目研究作为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就高校层面而言,应在健全学术评价制度、职务晋升制度和学术培训制度等在内的学校制度的基础之上,优化学术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学术综合评价机制、健全学术指导服务机制、完善学术激励保障机制等青年教师的学术发展支持机制[17],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对青年教师的学术帮扶应做到“扶上马”,并通过如邀请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教师科研导师”,推动形成“传帮带”的良好学术传统,对青年教师的学术帮扶还应做到“送一程”;最后,青年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坚定学术自信,筑牢学术基础,树立正确的学术理想,规范个人学术道德,激发出投身学术研究的热情和内生动力,不断提升个人学术研究水平和能力。通过各方面举措不断激发青年教师的学术生命力,以期帮助和支持青年教师成为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推动各地区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核心研究群,保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 精准施策,适当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项目立项的政策支持力度。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需要各地区各高校形成合力。随着国家将中部崛起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引向纵深发展,中、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应厚植原有学术根基,充分发挥本地区优势高校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此外,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自2009年起增设了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西藏项目和新疆项目,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西部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从客观上推动了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创新需要个体进行长期的学术积累、参悟和沉淀,更需要学术共同体成员间的真诚互动和真心合作。[18]为能更好繁荣中、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建议应从项目申报环节积极引导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进行跨区域交流和协作,探索建立不同地区间合作申报机制,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行“精准施策”,推动本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水平的提升。并且,建议对从未获得过项目立项但积极参与项目申报的高校建立“帮扶名单”,通过举办社科领域专家讲座、项目申报培训等方式帮助研究能力薄弱的高校参与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这样一方面能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者有机会参与到其他地区学者的研究工作当中,学习其他地区学者有益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升自身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发达地区的研究人员将研究目光聚焦到其他地区面临的实际问题当中,优化区域学术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项目立项环节的科学布局、精准施策,还能推动研究能力薄弱地区的学科发展,进而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繁荣发展。

第五,突出特色,持续加大对本地区特色问题研究,积极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选题自由,应充分发挥项目立项的引导和激励功能,鼓励研究人员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学科问题予以更多关注和回应,推动本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发展。以西部地区为例,该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能力和水平相较东、中部地区较为薄弱,应在厚植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深化对本地区特色问题的研究和讨论。首先,应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议题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中央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使命和重要的政策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西部地区大多地处边疆地带且少数民族聚居较其他地区密集,在新形势下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对本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现实挑战。因此,研究人员应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话语权,承担起在西部尤其是民族地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19],不断深化对本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其次,应加强对实施“乡村战略”相关问题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西部地区研究人员应在此背景下就“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这一重要议题展开深入研究,为实现本地区从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平稳过渡和历史转变的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最后,还应加强对“一带一路”倡议相关问题研究。自“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启动以来,已经从最初的规划演变成了目前实实在在的国家间合作,这是我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为世界提出的中国理念和方案。西部地区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研究人员应基于此背景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深入调查和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西部地区更好发挥出桥梁纽带作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帮助,并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学科力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2012—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进行统计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梳理出近十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近十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现状和特征,为今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从研究进展来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近十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方面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的接续奋进紧密相关;从存在问题来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研究,虽然在量的积累上取得丰硕成果,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党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引领角色还不相适应。展望未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当充分抓住时代给予的宝贵发展机遇,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合理布局,以项目资助作为各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全面均衡发展;另一方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始终遵循发展规律,注重走学科内涵式发展道路,增强问题意识,回应时代呼声,承担起“资政育人”的重要使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猜你喜欢

社科马克思主义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透析2019年中文社科排名靠前期刊里的大学和学者
余杭区首个“社科之家”揭牌启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超学科”来啦
人文社科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