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跌宕千年的华夏税收传奇
——来南京税收博物馆,感受税收文化的魅力
2022-09-15嵇刊吴宇
□文/本刊记者 嵇刊 图/吴宇
南京税收博物馆记录了中国税收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
不同时期的田契、税票,不同地方的政策文件、账簿、影像资料……它们既记载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税收历史,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科技文化的发展。如今,这些税收文物和史料就珍藏在南京税收博物馆内。南京税收博物馆是国家税务总局南京市税务局在全国首创的税收文化陈列馆,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复成里5号,于2004年4月建成并向社会免费开放。
该馆以“传承税收历史文化,传播税收现代文明”为主题,以“串珠子”的方式,沿税收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深入挖掘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税收事件和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南京税收博物馆,体验中国千年税收文化的魅力。
唐朝时期茶叶也要征税
中国人的饮茶历史源远流长,然而在唐朝以前,茶叶还是一种小众饮品,喝茶人虽有,种茶人却寥寥无几。到了唐朝,饮茶之风逐渐兴起,茶叶需求量的增加致使其价格水涨船高。此时茶农的出现,满足了唐朝人对于饮茶的需要。盛唐时期,人们对于茶叶的需求已与米、盐无异,因此出现了很多贩卖茶叶的商贩。
唐朝政府发现贩茶的利润十分可观,便开始对茶贩们征收茶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盐铁使张滂建议征收茶税,以增加财政收入。于是,朝廷在产茶州县的商运要道设官抽税,税率为1/10,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茶税从此开征。据史料记载,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朝廷每年收入矿冶税不过7万贯,还抵不上一个县的茶税。此后,茶税渐增,到唐宣宗时(846—859 年),“天下税茶,增倍贞元”,年茶税收入达80万贯,茶税已发展成为唐朝后期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南京税收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茶税自唐代开征以来,经过宋代的进一步发展,元、明、清三代一直沿袭下来。到民国时期,仍然征收着茶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茶税制度废除,茶叶成为货物税——工商税的一个税目。1984年10月,工商税分解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盐税以后,茶叶还属产品税中的一个征税范围。
藏在“时代皱褶”里的税收历史
目前,南京税收博物馆内共藏有1719件珍贵文物,其中包含了1490张税票。在这些税票中,一组安徽汪氏家族100多年间陆续缴纳农业税的完税凭证尤为珍贵,不仅算得上是镇馆之宝,也是中国税收史上的典藏之宝。
在这组皱巴巴的税票中,包含清朝税票28张、民国税票2张,税票正文从右往左依次为地点、姓名、征收税款、备注、年份及编号。这组百年税票,记载着一家名为汪廷柏的花户(旧时对户口的称呼)从清道光四年至民国二十一年,陆续在徽州休宁县税务部门缴纳了109年的田赋。
展馆序厅
古代征收各种赋税的场景模拟
《缴田赋税款簿》
明代的卖田契约
从汪氏税票中可以看出,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起,税票中的田赋在地丁银的基础上,还加征了“本色南米五合八勺”(约0.3625千克),并逐年递增,在同治六年(1867年)达到“七合一勺”(约0.4435千克)。不止于此,同治十一年(1872年)和光绪二年(1876年)又在田赋的基础上加了兵米税,汪家又分别缴纳“一升二合九勺”(约0.806千克)。按照清末的物价,一两银子差不多可以购买35千克的大米,道光二十四年,汪氏这块田产的税赋达到了25千克大米,同治十一年与光绪二年则达到了27.5千克大米。而作为山地,那时的安徽休宁县中等田亩产最多八九斗,即最多56千克。根据前面的推算,这组税票的田产在一亩半到两亩之间。也就是说,这两年间,亩产田赋几乎接近亩产量的1/2。清朝后期的田赋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汪氏税票”为南京税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一张毕业证书里的税收乾坤
在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一张特殊的初中毕业证书。该证书签发于1949年7月,学校是当时的南京市立第二女子中学,现为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梅园校区,主人名叫何亚男,是一位16岁的少女,正值碧玉年华。
那一段特殊的历史,定格在了这位少女的毕业证书上:毕业证书正中上方为毛主席头像照片,左边落款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七月”。南京解放于1949年4月23日,而毕业证书在当年7月颁发,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成立,所以南京虽然已经解放,但仍沿用中华民国纪年。在毛主席照片的左下侧,有4枚蓝色“中华民国印花税票”,图案为轮船、飞机、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所构成的联运图,面值50元,每张印花税票上都加盖了3行印章——“南京市税务局改作人民券伍圆”。
毕业证书上的这4张印花税票,不仅见证了新中国税收的起点,新中国货币的诞生也在这几张小小的印花税票上留下了印痕,使其弥足珍贵。据博物馆讲解员介绍,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公布《有关新币发行各种问题的答复》,将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货币统称为“人民券”,几个月后又改称为“人民币”。相对应,“南京市税务局改作人民券*圆”的字样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很快被“南京市税务局改作人民币*圆”代替。
70多年前,何亚男等少男少女如期顺利毕业,成为红旗下的新南京的第一批中学毕业生,他们现在早已白发苍苍,而历史已悄然凝结在这张薄薄的毕业证书里,向每位参观者默默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签发于1949年的毕业证书见证了新中国税收的起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税务徽章
电子税票见证税收征管变迁
改革开放40多年,也留下了一批丰富的税收物件和史料。博物馆内还有一张珍贵的单据,这是1995年1月3日原南京地税开出的第一张电子税收缴款书。电子税票的出现,结束了手工完税证的历史,也标志着我国税收征管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在那之前,税务人员的工作基本都是以手工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电脑和网络的兴起,原来那种手工开票方式已经不适应税收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了,而电子发票不仅能够简化手续,还能节约纳税成本。从“手工开票”到“电脑开票”,再到如今的“网上办税”“自助办税”等,既是税收征管方式的变化,也体现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博物馆的另一侧,还有几件稀罕物——自行车使用税税牌与税票难道骑自行车也要收税吗?
自行车使用税税牌,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陌生。1986年,我国开始征收自行车车船使用税。当年,骑自行车的市民都要购买税牌,定额缴纳一定的税款。2004年,因自行车使用税征收难度加大,聚财促发展作用弱化,自行车使用税停止征收。馆藏的这些税牌与税票,可以说既是研究税收历史的依据,也是见证我国税收事业发展的重要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