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塔大跨PC斜拉桥抗震性能研究
2022-09-15杨相展
杨相展
(创辉达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4)
0 引言
随着高速公路向山区,特别是向西部地区深沟大河这样的自然地形不断发展,横跨其间的桥梁规模也逐渐增大。斜拉桥作为千米级以下最具竞争力的大跨桥梁,在近年得到的应用越来越多,桥梁跨度、高度不断刷新世界纪录[1]。作为重要的生命线工程,对于斜拉桥抗震性能的研究尤为重要。
朱曾辉[2]通过对巴东长江大桥(塔高212 m,双塔双索面PC斜拉桥)有限元模型的分析,发现高塔大跨漂浮体系斜拉桥的第1阶纵飘频率基本上由塔高决定,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对高塔大跨斜拉桥纵向施加约束的建议,以便有效降低塔高对桥梁抗震的不利效应。李成等[3]以润扬大桥北汊斜拉桥(塔高146.88 m,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的实际工程为背景,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计算模型,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分别采用规范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对该桥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得出了主体结构重要截面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戴小冬等[4]应用SAP2000软件对常德沅江西大桥(塔高110 m,双塔双索面PC斜拉桥)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该桥进行了研究。
当前国内外学者就斜拉桥抗震性能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对高塔大跨PC斜拉桥抗震研究还较少。本文以前人研究结论为基础,以兰海高速贵遵复线乌江特大桥为例,利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计算模型,对高塔大跨PC斜拉桥进行抗震性能研究。
1 工程概况
乌江特大桥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尚稽镇县道002楠木渡大桥下游约450 m处,由北向南横跨乌江。乌江特大桥主桥中心桩号为K38+920.00。该桥为双塔双索面PC斜拉桥,跨径布置为(40+110+320+110+40)m,主桥长620 m,塔墩处设支座,纵向按半漂浮体系设计。
乌江特大桥桥型布置图见图1。该桥已于2018年1月正式通车,建成后的实景图见图2。
图1 乌江特大桥桥型布置图(单位:m)
图2 乌江特大桥实景图[5]
乌江特大桥主桥宽度:0.5 m(风嘴)+0.2 m(检修道栏杆)+1.457 m(拉索锚固区)+0.393 m(防撞墙)+15.5 m(行车道)+1.5 m(防撞墙)+15.5 m(行车道)+0.393 m(防撞墙)+1.457 m(拉索锚固区)+0.2 m(检修道栏杆)+0.5 m(风嘴)=37.6 m。
乌江特大桥桥梁横断面图见图3。
图3 乌江特大桥桥梁横断面图(单位:m)
乌江特大桥索塔采用“H”型索塔,由上塔柱、中塔柱、下塔柱、上横梁及下横梁组成。遵义侧承台以上高度为143.1 m,贵阳侧承台以上高度为197.1 m。索塔锚固区采用混凝土齿板锚固形式,塔柱截面中采用环向预应力体系。
2 计算模型
本文利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计算模型,全桥共分为1 198个节点、974个单元,其中梁单元774个,桁架单元200个。结构有限元模型见图4。
图4 结构有限元模型示意
乌江特大桥主桥支座采用球型钢支座,索塔处采用竖向QZ15000SX双向滑动支座,横桥向采用KFQZ 8000SX双向滑动支座作为侧向限位支座;辅助墩顶设置QZ15000SX双向滑动支座;过渡墩顶设置竖向QZ10000SX双向滑动支座,横桥向采用KFQZ 2000SX双向滑动支座作为侧向限位支座。主梁在不同位置的约束条件(计算模型边界条件)见表1。表中DX、DY、DZ分别表示顺桥向、横桥向和竖向的平动自由度;RX、RY、RZ分别表示绕顺桥向、横桥向和竖向的转动自由度;数字1表示约束,0表示自由。
表1 计算模型边界条件
3 动力特性分析
梁自振特性分析是研究桥梁振动问题的基础,为了计算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响应,必须首先计算桥梁结构的自振特性。根据建立的动力计算模型,进行了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成桥状态结构自振频率及振型见表2。
将表2结果与文献[2~4]中的结果相比,可以发现两者差异不大:对于半漂浮体系斜拉桥,其1阶振型均为纵飘,且均为长周期,本桥周期为9.25 s;同时主梁1阶对称竖弯出现得较早(振型图见图5),而1阶对称横弯出现得较晚,在第16阶(振型图见图6),原因主要是本桥采用了PC箱梁,桥梁横向刚度较大,使得横桥型自振频率较高。
表2 成桥状态结构自振频率及振型
图5 主梁1阶对称竖弯,f=0.393 Hz
图6 主梁1阶对称横弯,f=1.207 Hz
4 地震反应分析
4.1 反应谱参数
根据《兰海高速贵遵复线乌江特大桥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E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3g,E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7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 s,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S[6]见图7。
图7 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
单独考虑顺桥向X或横桥向Y与竖向Z的地震作用,取下述各分量的地震最不利组合作为设计地震作用:顺桥向+0.5竖向(工况一)或横桥向+0.5竖向(工况二)。竖向设计加速度反应谱可以由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乘以谱比函数0.65确定。地震荷载组合采用SRSS法。
4.2 计算结果
在顺桥向+0.5竖向(工况一)和横桥向+0.5竖向(工况二)地震动组合作用下,反应谱分析的桥塔塔顶最大水平位移、恒载和地震荷载组合下的桥塔塔底弯矩值、恒载和地震荷载组合下的桥塔塔顶和塔底应力值见表3、表4、表5。
表3 桥塔塔顶最大水平位移表 单位:cm
表4 恒载和地震荷载组合下桥塔塔底弯矩值 单位:kN·m
表5 恒载和地震荷载组合下桥塔塔顶、塔底应力值 单位:MP a
由表3可知,在纵横向地震作用下,塔顶位移均较小,满足《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 2231-01—2020)要求。
由表4可知,由于5号桥墩底部50 m范围内为双肢矩形薄壁结构,刚度较大,在横向地震力的作用下,横梁与塔柱交界处产生了较大的弯矩,从桥塔应力图中也可得到同样的结果。对E2(工况一)作用下的4、5号桥塔底缘进行了强度验算,见表6。由表6可知,E2作用下桥塔承载力储备较大,满足要求。
表6 E2(工况一)作用下塔底强度验算
由表5可知,在恒载和纵向地震组合作用下,桥塔顶缘最小压应力为-1.43 MPa,未出现拉应力;桥塔底缘最大压应力为-12.23 MPa,未出现拉应力,桥塔顶底缘应力均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要求。在恒载和横向地震组合作用下,桥塔顶缘最大压应力为-11.71 MPa,拉应力最大值为1.10 MPa,出现在下横梁与塔柱交界处,此处刚性较大,设计时进行了精心配筋以有效抵抗拉应力;桥塔底缘最大压应力为-11.32 MPa,未出现拉应力,桥塔顶底缘应力均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要求。
5 结语
利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乌江特大桥的三维模型,按照规范要求采用反应谱法分析了顺桥向+0.5竖向和横桥向+0.5竖向地震动组合作用下桥塔的内力和位移,计算结果表明该桥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目前本桥已经于2018年1月正式通车,运行良好,可为同类桥梁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