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章:掌握海洋钻井平台“密钥”的新时代蓝领
2022-09-15通讯员
通讯员 王 为
4月13日,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公司海洋钻井公司刘东章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消息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公示。
作为中国石化培养出来的技能大师,刘东章29年如一日,致力于钻井平台装备管理,发挥着新时代蓝领作用。他一次次打破海洋钻井平台现场“卡脖子”的技术壁垒,助力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在端牢能源饭碗、推动技术先导中书写着精彩华章。
新时代蓝领要懂“国际话”
新中国石油工业从50年代起步,随着大庆、胜利等油田的相继发现,海洋石油勘探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1978年11月,胜利一号钻井平台下水,标志着胜利油田海上大勘探大开发时代的到来。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起点高、风险大,对装备要求更高。
1993年,刘东章从技校毕业,分配到海洋钻井公司。当时正是胜利油田海上实现年产油10万吨、公司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这为他们这些刚入职的技能新兵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爱琢磨、爱动手,刚刚迈出校门的刘东章跟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劲儿。
可他没想到一上平台就遇到了“拦路虎”,在学校学的是国产190柴油机,平台上是美国CAT柴油机,两者有许多的差别,而且大部分技术资料都是英文,一点儿也看不懂。这让他明白一个道理,作为新时代蓝领,要懂“国际话”。
不懂就学,困难没有难倒他,反而成了他面对挑战前行的动力。为了能看懂这些技术资料,他开始自学英语。
在平台上休息时,别人看电视、打扑克、拉家常,他就躲进空房间里学;倒休在家时,他把同学聚会、同事聚餐、朋友叙旧都推掉了,除了吃饭睡觉,英语书本几乎不离手;为了练听力,他带着复读机走路听、坐车听、睡前听。3年下来,学习用的稿纸摞起来比他还高,随身听也用坏好几个。他不仅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而且还顺利拿到了山东大学英语专业的进修文凭。
有了英语这个“敲门砖”,干起活来就事半功倍。他现场借助词典、对照设备翻译资料,业余时间就一头扎进石油大学图书馆学习,还旁听专业英语课程。不懂的地方他就请教专业老师,并翻译了平台柴油机英文资料通过边学边摸索,他很快掌握了进口柴油机使用与维护要领。
刘东章干得这么起劲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所在的胜利二号钻井平台是顾心怿院士设计的,这座平台能在海中步行,解决了极浅海石油勘探难题,还获过全国金奖。当时他就暗下决心,要以顾院士为榜样,干出一番成就来。
平台柴油机原冷却方式为风冷,噪音大、冷却效果差。为了改进这一现状,他白天扎进机房勘察,晚上熬夜查资料、画图纸、写方案。最终,他设计出一套海水冷却方案代替了原来的冷却方式。这种冷却方式一年可节省燃油150吨,噪音降低50分贝,保证了柴油机可靠冷却,减少噪音污染,降低了能源消耗。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没多久就从司助直接晋升为司机长。
初获成功的他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完成柴油机进气道关闭装置设计、CAT3500柴油国产空滤技术改进、机滤国产化研制应用、海水淡化装置技术改进、挠性落鱼打捞工具设计等设计发明与技术改造121项。他总结出一套适合海上生产的CAT柴油机操作维护保养方法、提出并解决现场装备技术难题600余项,他还取得国家专利76项、山东省职工创新成果3项,累计增效7000多万元,逐步成长为海洋钻井装备领域的行家里手。
把现场“卡脖子”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国有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海洋钻井公司积极扛起央企担当,从渤海湾到波斯湾、再到几内亚湾,吹响了进军国际石油工程市场的“冲锋号”。
良好的英语基础和扎实的设备操作管理技术,让刘东章获得随胜利十号平台远赴波斯湾打井的机会。这一次,他从司机长岗位走上了机械工程师、操船工程师岗位。
2011年,刘东章随胜利十号平台征战波斯湾。平台远离祖国,远离基地,独自作战,后勤供给和技术支持相对匮乏。“必须把现场‘卡脖子’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平台的支持下,他组建设备维修小组,24小时加强平台设备维保。
一次,正在施工的胜利十号平台顶驱突发故障,刘东章同电气工程师迅速作出判断,顶驱B电机绝缘为零,提出加装备用电缆改用A电机的使用方案。顶驱是进口设备,也是钻井的关键动力部件,更换顶驱电机由于工艺要求高、修理难度大,国内都是请专业厂家维修,国外没这个条件,只能自己干。他反复研究英文说明书,上网查找资料,咨询国内专家同行,设计加工了顶驱电机齿轮拆卸工具。
“用烤箱精确控温加热,进行顶驱齿轮热装。”在更换过程中,还是遇到了麻烦,如何解决现场精确热装难题成了这次维修的关键,刘东章的一个“金点子”使问题迎刃而解。在不具备进厂条件的情况下,他建议采用生活用的烤箱先将顶驱齿轮精确加热到预定温度,再进行热装,此举解决了顶驱齿轮与轴过盈配合的安装难题。
平台主机燃油漏入油底壳,10分钟就找到故障点;设计柴油发电机组弹性联轴器拆卸装置,5分钟完成拆除;进口铁钻工旋扣器故障,国产化改造后恢复正常使用;优化改进柴油机国产滤芯替代进口,滤芯更换周期由168小时延长到2160小时。在波斯湾打井7年,除了船检要求的设备外,设备全部实现海外自修,保障了平台全额日费获取。
作为操船工程师,拖航移位中插拔桩作业是刘东章的主要职责。BS-14H井移位拔桩,平台桩腿入泥25米深,超出正常入泥15米。为了避免发生滑桩、憋桩等风险,之前他就做足功课,制订了详细的计划,采用高压水加压缩空气举升的方式,依次将三条桩腿拔活,平台各岗默契配合,一厘米一厘米的精细操作,拔桩、移位、插桩、预压、压载作业,经过53个小时连续奋战,完成了平台在波斯湾第一次移位,比该海域最快记录提前4天,平台多拿日费14.4万美元。
期间,他与英国、伊朗、委内瑞拉和亚美尼亚四国5位船长紧密配合,安全顺利完成了18次平台拖航移位作业,接来送往船舶、直升机3000余次,外方人员5000余人次,指挥吊装货物数万吨;提出平台在波斯湾水下特检代替坞检方案并实施,节省成本1500余万元,在打造“一带一路”中国石化新锚点上彰显着新时代蓝领力量。
能把蓝领汇成“蓝海”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早已成为国家层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举措。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石化名匠……刘东章获得过很多荣誉。他认识到,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鼓励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创新实践,能把蓝领汇成“蓝海”,催生更多更好创新成果应用于海上高效勘探,才能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他的想法得到了海洋钻井公司党委的支持,2015年9月,“刘东章工作室”成立。之后,工作室被胜利石油工程公司授牌,并入选中国石化第一批示范性创新工作室。
刘东章领衔的创新工作室,秉承“精诚团结、精研细钻、精益求精”的室训,以问题为导向,服务海上一线创效、提升员工岗位技能水平为目标,开展技能训练、技术革新、成果推广等活动,成为技师发挥专业特长的“催化器”、员工创新创效的“推进器”和建议成果转化应用的“孵化器”,是集技术创新、生产攻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创新型团队。
泥浆泵是钻井的“心脏”,活塞、缸套是易损件,需要经常更换。过去都是人工装配,靠人抬肩扛、撬杠撬、榔头敲。工作室现场集智攻关、就地取材,设计加工了一种泥浆泵辅助维修装置,简单说就是把千斤顶装在了小推车上,实现活塞缸套平稳安装,既省力又安全。后来工作室把它做成产品,这项成果一经推广就大受好评,获山东省职工创新成果一等奖。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完成70余项创新成果,都取得了良好的转化推广效果。
工作室挂牌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卡特彼勒柴油机实训基地、技能鉴定基地,通过编教材、师带徒、举办培训班等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这些年,刘东章也一直担任胜利油田和胜利石油工程公司的技能鉴定教练、技术比赛裁判,所带徒弟中,36人次在各级比赛中摘金夺银,106人实现了技能等级晋升,黄勇去了沙特项目,丁香春现在海洋钻井,现在都是铁军名匠、集团公司技术能手。最近,工作室已将员工岗位技能提升教程《钻井柴油机工》及试题库刚刚编写完成,下一步还要录制标准化操作教学视频。
刘东章还独具海洋石油装备专业英语培训能力,翻译了顶驱、离心机、海水淡化装置等30余万字的英文技术资料,编写了吊车司机、司钻、泥浆工、直升机指挥和船舶对话等常用英语“口袋书”,成为出国打井的队伍的“掌中宝”。
“端住技术饭碗,才能端牢能源饭碗。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代表,更应该体现职责担当,在提升海洋装备保障水平、培养更多技能人才方面再立新功、再创佳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后,刘东章心潮澎湃,更加坚定了当好新时代蓝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