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得与艺术相随
——记著名作曲家黄英森教授
2022-09-15赖海忠广州工商学院
文|赖海忠 广州工商学院
有一位追梦少年。他年少离家,心存高远,立志追逐音乐梦想,为弘扬海南本土文化而奋斗终生。
有一位奋发青年。他教书育人,出书立著,为祖国培养大量音乐专业人才而孜孜不倦。
有一位耄耋老人。他感于“海南自贸港”的落地,激动不已,疾笔书写时代新歌《海南好》。轻快的节奏、欢腾的画面、男女老少闻歌起舞的音乐歌颂着“自由贸易港落地海南,椰岛一抖变成金凤凰”的时代精神。
他就是我国海南籍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英森教授。黄英森,星海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杰出贡献专家。曾任星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实验乐团副团长、星海音乐学院师范系主任、华南文艺成人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作曲理论学会副会长。黄英森1964年毕业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后留校任教,1979年至1981年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深造,师从桑桐、邓尔敬、陈铭志、施咏康先生;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创作发表器乐、声乐作品二百多首(部),其中二十多首(部)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出版多部专著,发表论文十多篇;被评为“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荣获“曾宪梓全国教育基金奖”等;个人传略被载入《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与《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少年时期
1939年,黄英森出生于海南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中兄弟姊妹众多。值得庆幸的是,父母是海南琼剧与海南民间音乐的痴迷爱好者。黄英森耳濡目染地在海南戏曲音乐与民间音乐的环境中长大,埋藏心中的音乐种子不断地生根、发芽、成长。
自小,黄英森就显示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及对音乐浓厚的兴趣。儿时,他能够准确地背唱近百段海南民歌与戏曲音乐。尽管如此,在很长的时间内,他的音乐才能并没有被发现和培养。直到15岁时,他参加了海南嘉积中学组织的宣传队,遇到了他人生的伯乐——音乐启蒙老师黄甦。在宣传队,黄甦老师对他的音乐天赋极其欣赏,在学习与生活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此后,他开始学习音乐知识、乐器演奏并参加各种表演。黄英森回忆说:“宣传队有很多乐器,本来学的是笛子,后来发现二胡、椰胡、笛子、手风琴、秦琴、小提琴等乐器也都旁通了,都能得心应手地演奏。”因此,初中毕业后,在黄甦老师的鼓励和推荐下,黄英森参加了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前身,下文简称广州音专)的考试,也正是这场考试,改变了黄英森的命运,开启了他的艺术人生。
黄英森回忆道:“当时家里非常困难,为了凑齐到海口考试的路费、考试费和住宿费,父母卖掉了刚养没几个月的猪崽。”于是,18岁的黄英森提着父亲用过的旧皮箱,怀揣着千辛万苦凑来的考试费,独自坐上轮船,第一次离开自己的故乡。临行前,黄英森告诉父母:“如果考不上,我就老老实实地回家,帮你们种地务农一辈子。”最终,黄英森不负众望,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进入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音乐专业院校——广州音专(附中)学习。
对于黄英森而言,考上广州音专无疑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暗自许下诺言,要让梦想的种子在这里开花、结果。因此,音专时期的黄英森异常刻苦、努力,就像“久旱逢甘霖”的生命一般,在音乐的海洋中吸收着一切知识。在校期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赢得唯一一个免试直升大学(当时最难考的作曲系)攻读名额。在大学时期,作为作曲系的一名学生,黄英森开始崭露头角。第一年创作的两首艺术歌曲《几时接你过船来》《辘辘马车运粮忙》公开发表于广东省级艺术类期刊《岭南音乐》,引起社会及广州音专校领导的关注和重视。
青年时期
1964年,黄英森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成为广州音专的一名教师。他深谙机会来之不易,因此,从毕业到退休,黄英森从来没有停歇过地为教学、创作与理论建设而努力。
黄英森是一位对创作如痴如醉的人。他说:“如果人生需要有一盏灯,去照亮前进的方向,音乐无疑就是这盏明灯。时至今日,垂暮之年,对于创作,虽然体力上有困难,但是,一旦音乐做出来,每一部作品就像自己孕育的孩子,心里美滋滋的。”他还说:“人生最庆幸的事情之一是选择创作作为自己的职业,音乐创作贯穿了我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也正是这种热爱与努力,黄英森在创作领域收获丰硕。1989年,海南电台选送的节目《海南,冉冉升起的星》中,由黄英森作曲的《黎家三月三》,荣获中央电视台《广播新歌》优秀奖;1989年,歌曲《妈妈的生日》获山水金曲大赛十大金曲奖;1990年,管弦乐作品《水墨画三幅》获建国四十周年全省音乐作品评选创作奖;1991年,歌曲《唱不尽对共产党的爱》获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歌曲评奖三等奖;1993年合唱作品《海的影集》《在这鹿回头的地方》(组歌)获第五届羊城音乐花会音乐评奖二等奖;1994年,合唱作品《天边的白帆》(组歌,无伴奏合唱)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新作品创作奖;1994年,《跨世纪的太阳》(合唱曲)获得“海王杯”广东青春歌曲创作大赛金奖。据不完全统计,其创作体裁包含民族管弦乐、交响乐、合唱、器乐独奏、小歌剧、影视配乐、舞蹈音乐等。
黄英森表示:“我的音乐作品强调音乐中的文化,与岭南音乐文化、海南音乐文化紧密相连。所有作品几乎都来自地域、民族乃至世界文化对我的启发。”20世纪70年代,黄英森采用非洲的音乐元素,以坦赞铁路贯通为历史背景,创作民族管弦乐合奏《坦赞铁路结友谊》,此曲演出后大受欢迎,珠江电影制片厂将其收集在《粤海轻骑》专辑上,把全国优秀节目分批、分集拍成电影向全国放映,影响颇大。1979年,一首《五指山·阿里山》颂扬了琼台两地的深厚情谊,这首歌曲还被制作成邮票在全国发行通用,成为歌颂琼台友谊的一张名片。2001年2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在海南举行,他根据江泽民为大会的题词,创作了合唱作品《博鳌更喜人》:“万泉气象新,水阔晚风纯。四海群贤聚,博鳌更喜人……”旋律尽显博鳌人民迎来崭新历史契机的大好心情。2020年,黄英森创作的人声与乐队作品《博鳌畅想》在琼海市迎春晚会上演。2021年最新创作的民族管弦乐《烟花圆舞曲》备受赞誉。此外,其代表作管弦乐作品《万泉河之夜》(与谢文经合作)赞颂黎族同胞高歌幸福生活,小提琴独奏曲《椰林迎春》(与李自立合作)描写打倒“四人帮”后举国上下欢腾喜悦的情景,歌曲集《黄英森抒情歌曲选》,收录了近百首由其创作的抒情歌曲。黄英森审定的《中国优秀民歌选》,也收录了大量的民族歌曲。
自1956年参加工作,黄英森就跟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黄英森回忆道:“当时,广东省中小学音乐师资非常匮乏,学院为了更好地提高与改善中小学师资数量与质量,特意将我从作曲系调到全院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师范系担任系主任。”自此,黄英森自知任重而道远,时刻牢记将师范系办好、办强的初衷,长达十几年的师范系主任工作中,任劳任怨,艰苦付出。他说:“教育工作是一种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职业,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好老师,我用这种师德来呵护我的学生,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传承。当年,如果不是遇到黄甦老师,不是他的教导和帮助,我就不能走上艺术这条路。”1979-1981年,他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进修,邓尔敬老师教作曲,桑桐教授教和声,陈铭志老师教复调,施咏康教授教配器。“这几位老师不但教我专业知识,在为人师表方面也对我往后的教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今,黄英森桃李满天下。他说:“我希望所有热爱音乐的学生,都能遇到一个好的启蒙老师。人的一生中,好老师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正是黄英森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为人师表的奉献精神,1989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3年,荣获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1993年,由于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上的突出贡献,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黄英森在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也较为卓著。他说道:“首先,我是一位教师,我的第一任务是教学,不仅我自己创作,我还要教会我的学生如何去创作,因此,我必须通过研究大量的作品并凝练出音乐创作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音乐理论,再用理论去指导他们的音乐创作。”从黄英森编写的《简易乐队配器指南》《歌曲创作新思维》《歌曲修改范例剖析》等著作中可以看出其理论研究的独特性与“良苦用心”。黄英森说:“我的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歌曲创作与民族管弦乐配器方面。写好一首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其次,歌曲创作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接纳度,一首好的歌曲更容易走进老百姓的心里并与之共鸣;再次,研究怎么样写好一首歌,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与时代的需要。”
黄英森在歌曲写作理论方面的建树,包括音乐中的对偶规律、歌曲创作的主题思维、“结对成双”的旋律规律及妙用、“起、承、转、合”与歌曲中“逢三而变”的音乐发展手法等。黄英森通过深入浅出地凝练出音乐的形态与发展规律,并通过理论的形式指导教学与创作。黄英森说道:“我的理论方面的研究可能跟别人不一样,主要是易读、易懂、易掌握、简单有效。”要将抽象的理论问题通过简单易懂的模式呈现出来,最终面向中小学的音乐师资培训、自学考试培训,这实际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直到今天,很多大学的歌曲写作依然沿用黄英森的《歌曲写作新思维》为课程。正如星海音乐学院院长蔡乔中教授对其论著的评价:“黄英森教授这套具有教科书性质,它不仅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揭开了作曲神秘的面纱,让初学者研读后不再感到作曲的深不可究、遥不可及,而且其中充满智慧的观点与作法为我们的歌曲写作教学提供了富有创新价值的思维启迪。”
黄英森与他的好友们
老年时期
退休后,黄英森回到了海南。他说:“落叶归根,回到这片多情的土地,也还时刻思考怎样才能为家乡出一点力。对于我来说,能够做的依然是音乐人才的培养以及文化传播、推广的问题,虽然现在的方式与退休前不同,以前是学校里的教育,现在更广泛、更自由,是一位老人对社会的担当与责任。”
为了更好地帮助海南的音乐创作和表演人才的培养,黄英森时常以志愿者的身份奔走于各大中小学、音乐团体、民间剧团之间,参与组建琼海市民族乐团及其剧目创作、创编、排练,并指导年轻人更好地从事音乐活动,提供指导帮助等。对海南民乐的发展和传播,黄英森只知奉献,不求回报。最近几年,黄英森时常在一些市县的乐团中担任指挥,为乐团成员现场指导。他说:“回忆一生,有一样东西一直伴随我左右,经过了少年、中年与晚年,就是那本《海南民歌集》。”其实他知道,伴随其一生的不单是一本民歌集,还有海南文化。黄英森说:“像我们所熟知的谢文经创作的《久久不见久久见》,其实就是海南民族歌曲宝藏里的奇葩,我们的民歌底蕴很深厚,但流传的数量太少。”今后,他会继续推出一批具有本土民族音乐元素的作品,同时也会继续呼吁更多音乐人和民乐爱好者加入海南民歌的挖掘和传颂行列。相信终有一天,民乐之精华能为人们所珍爱,具有海南特色的民乐也能登上大舞台,响彻八方。
年过八旬的黄英森,在得知海南自贸港落地的消息时,兴奋不已,创作了新时代艺术歌曲《海南好》,他说:“在当下好的时代里,在当今海南好的发展契机下,要多创作像《海南好》这一类的作品,通过创作,让更多人知道海南的优势,吸引大家到海南来,一起把自由贸易港建设得更好。”
蓦然回首,黄英森从追梦少年到奋发青年再到落叶归根的晚年,音乐路上怀梦—追梦—圆梦,生活朴实,成果丰硕。他感慨:“终其一生,幸得与艺术相随!”
①黄英森词曲:《海南好》歌词。
②摘自百度百科《黄英森》词条。
③黄英森解释道,那时的农村,每家每户在年初时会养两头猪,留待来年售卖换钱,以此度日。
④蔡乔中:《揭开作曲的神秘面纱——读黄英森教授姊妹新作<歌曲创作新思维>与<歌曲修改范例剖析>》,《中国音乐教育》,2016(6),第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