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绿道网络构建策略研究
——以福州市仓山区为例
2022-09-14秦旌瀚
秦旌瀚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0 引言
如今,随着城市绿道的建设持续升温,各个城市都开始建设绿道网络体系。以福州市南台岛为例,城市内水系发达,以滨水绿道体系构建带动城市绿道的发展是适宜的举措。现状滨水绿道由于福州城市的发展不均衡,滨水空间遭到了极大的挤压,亟待改善。
1 滨水绿道网络体系
1.1 概念
“绿道”一词源自英文中“greenway”,即是将绿色开敞空间串联成的通道。1959年在美国生态环境社会作家威廉·H·怀特(Whyte)所著《保护美国城市开放空间》中首次提到[1],1987年在《美国户外空间报告》正式提出,绿道被描述为人徒步可达的开放性空间,连接乡村和城市,并将其串联成一个巨大的网络系统。
滨水绿带是绿道中的一种,即是紧邻城市水域的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具备绿道所特有的休闲功能和生态功能[2]。同时,“临水而居,择水而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人居观念,体现了水资源对于人居的重要性,所以滨水绿道往往临近重要的城市生态廊道和人文古迹遗存,对于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2 功能
1.2.1 游憩功能
随着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城市的功能也被要求更加复合、高效,其中休闲游憩功能被认为是不可缺少的功能之一。Shafer在实际调查中证实,绿道的休闲游憩功能在使用者中约占3/4,兼有游憩和通勤功能的约占1/5,而单一通勤功能只占到7%[3]。在“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下,滨水绿道一方面提供周边居民从事休闲活动的空间,另一方面为城镇居民提供了紧邻住宅生活区,可快速接近的自然环境[4]。
1.2.2 生态功能
滨水绿道的生态功能突出,对于改善城市水资源环境和小气候起重要作用。其主要生态功能有以下3点。
(1)特有的驳岸形式和植被能够起到防洪固土、清洁水源的作用。
(2)绿道作为风廊,降低周边环境温度。
(3)绿道可以保护内部生境以免受外部的干扰,成为生物保护的栖息地。同时,滨水绿道的建设促进了城市水系的生态化整治,多学科结合,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增进城市内部的调节,发挥其生态效应[5]。
1.2.3 人文功能
绿道的人文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绿道自身所传递的生态价值理念;其次是对于绿道周边其他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作用。韩西丽指出,以绿道的形式串联城市历史人文、保护城市河流是一种最好的、可操作性高且简洁的方式[6]。从滨水绿道的建立,到历史遗迹的保存,最后到区域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绿道的发展,进一步印证了它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遗产保护所产生的促进作用。
2 研究区现状调研
2.1 区位与历史概况
南台岛位于闽江福州段南北两港之间,为闽江中第一大岛屿。南台岛东西长,南北相对较窄,总面积124km2,现为福州仓山区辖区。南台岛由几个海湾中的小岛屿发展至今形成了完整的陆地,福州城市也逐渐由闽江北港北岸向南台岛拓展,南台岛境内水系随着城市的拓展逐渐演变,南台岛境内的水系网络在2009年已基本形成。2009—2017年,南台岛水系出现水环境恶化、阻洪严重等问题,于是开展了内河整治,对原有水系进行连通、部分水系拓宽,使水系能够形成网络结构。
2.2 调研内容与方法
对古籍如《福州市志》等文献进行查询,寻找城市内河发展相关资料;通过网络获取资料对场地区位和周边情况进行大致的了解及案例对比,得出调研的第一手资料;到现场进行调研,了解其当地文化、建筑、自然特色;并利用勘测、照相、手绘等方式记录其信息;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比对,得出相应的结论和策略。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研结果
3.1.1 开放空间分布
城市开放空间作为城市生活中休闲游憩和社交的重要补充空间,其包括了滨水空间、公园、广场、街巷空间、体育场所等。开放空间所表现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公共性等特征,使其产生明显的正外部效应[7]。
南台岛开放空间因各区域城市发展进程不同而表现为东部金山街道因建设历史悠久,开放空间种类丰富且分布密集,且已建成金山公园这类区级公园绿地;中部开放空间以高盖山森林公园为主,居住小区绿地主要分布在靠闽江北港一侧,南部出现较大面积林耕地;西部城市建设较晚,还保留了较多的林耕地和村庄,开放空间以城门山和清凉山公园为主。
3.1.2 历史文化分布
南台岛内现存历史文化古迹中,共有历史文化保护区2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项。南台岛历史文化以点、线、面形态分布,在淮安、烟台山、林浦、阳岐、螺洲5个历史风貌区附近较多,大致形成4个片区,其中烟台山林浦附近的南台岛老城区片区分布的历史文化点最密集。流经的内河中,洪阵河、台屿河、龙津河、跃进河、林浦河、白湖亭河、螺洲河等水系可达范围内的历史文化点较丰富。
3.1.3 水系绿网分布
南台岛绿道网络总体呈现“北密中疏南散”,北部建新镇、金山街道作为较早开发地块,河道治理更加完备,绿道网络串联较好,流域经过金山公园等区级公园;中段阳岐河和白湖亭河出现较长的绿道网缺失,因其两边用地性质限制;南部部分流经已建成小区水系两侧绿廊基本形成,其他部分两侧较为自然,绿廊不明显。
3.2 总结与分析
根据南台岛各项调研分析整合,可得出以下问题总结。
3.2.1 绿道网络发展不完善
南台岛滨水绿道网络整体呈现西北部发展较完善,中部、东南部发展较为薄弱。绿道多依托江南北港两岸、内部山体及内河而形成,在地域分布上西北部公园较多,东部、东南部较少,整体不成系统,发展参差不齐。
3.2.2 现状开放空间不足
南台岛现状开放空间不足。现状的开放空间构建,忽视了区域的山水格局构建,彼此之间缺乏串联,孤立存在。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建立在可达性较高的空间和可以产生某种场所精神的空间,而现实的情况是,现阶段的开放空间,没有与城市的建筑、道路建立有机的联系,城市与绿地存在阻隔,城市公园绿地的开放性不足、连接度不高。
3.2.3 绿道缺少人文承载性
绿道系统与人文风貌区串联性较差。南台岛文化设施空间分布较为零散,主要其中于五个人文风貌区,从最北端到南端均有分布,绿道系统没有很好的串联人文风貌区,未发挥其人文承载功能。
3.2.4 驳岸类型单一
通过实地调研与记录,作者发现,南台岛水系除流经公园、海峡体育馆等重点改造区段外,其余城市区段驳岸均为直立砌石型,乡村区段驳岸均为自然缓坡型(图1),两者的亲水性体验较差且形式单一。
图1 水系驳岸
4 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运用绿道网络相关理论,结合南台岛资源优势,得出以下解决策略。
4.1 结合岛内自然资源,串联滨水绿色空间
滨水绿色空间的串联应结合现代田园城市理念[8],以水系联系城乡,可从城镇和乡村两种不同水系绿道构建模式角度,整合周边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完善绿道网络慢行系统,通过水系绿道网形成南台岛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发挥水系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
城镇型水系绿道应促进城市滨水区环境改善与功能开发,在保证排涝除险、防洪及安全的前提下完善绿色基础设施;乡村型水系应保留田园的自然之美,充分重视和保护乡村的自然特征,避免过多的人工改造,营造纯绿色的生态景观。
4.2 放大节点公园设计,营造滨水休闲空间
滨水活动节点是现状空间所缺乏的,在紧邻河流的绿色空间当中,设置各类亲水设施,如:亲水平台、临水栈道以及水互动装置等。不仅可以给游人提供亲水的机会,同时也激发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从而引导居民自觉维护滨水绿色空间。
4.3 增加绿色生态设计,助力空间生态修复
城市水系生态具有网络性特征,但是由于生态薄弱,其生态功能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城市水系生态重建的意义在于实现水系本体生态功能,真正形成水系生态网络。重建生态包括生态过程重建、生态形式重建,在空间重构的基础上,明确城市水系的绿地空间,最大化提供生态用地,采用“设计生态”的理念,实现生态重建。可以依附于金山公园等区域公园绿地,设置雨水花园或滨水湿地展示区,起到科普作用的同时,改善河流生态。
4.4 文化内核活化利用,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南台岛自身人文历史丰富,滨水绿道的建设同样应结合人文古迹分布情况进行考虑。绿道与人文古迹遗存相连接,作为滨水绿道上的文化节点,在发挥其串联功能的同时,增进了游人对于南台文化了解,同时也加深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发挥水系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4.5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绿道发展有法可依
滨水绿道的建设成果要保持良性的影响,需要相关部门出台对应法律政策予以保障,让不同人群都有法可依,才能进一步提升城市滨水绿道的建设。
5 结语
福州市南台岛水系网络发达且自然资源丰富,作者结合国内外滨水绿道建设经验以及实地调查研究,得出上述结论,希望可以提供借鉴。同时,积极宣传城市绿道建设相关知识,将绿道建设与城市文化相结合,让使用者产生文化认同感,才能进一步促进绿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