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滁州市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2022-09-14查明方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滁州市赤霉病小麦

查明方

(滁州市农业农村技术推广中心,安徽滁州 239000)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江淮之间,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常年粮食生产面积83万hm2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465万t左右。其中,小麦种植面积约33万hm2,约占全年粮食生产面积的40%。小麦生产对保持滁州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然而,受异常气候条件、小麦品种抗性差、环境菌源量大等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频繁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021年,滁州市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发生程度重,但实际防控效果好,发生级别低,危害程度轻。经大面积防治后调查统计,全市小麦赤霉病见病面积6.32万hm2,发生面积1.31万hm2,平均病穗率0.94%,平均病粒率0.3%。由于赤霉病防控措施到位,小麦总产181万t,较上年增长1.7%,防控成效显著。现将其发生特点、发病原因、防控措施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发生特点

1.1 不同田块有差异

通过近些年的调查分析发现,小麦赤霉病发病重的田块主要是未进行防治、防治时间不对、药剂选择不对或施药方法不科学的田块。其中,防与不防、防治1次和防治2次的发病情况差异十分明显(表1)。此外,土壤黏重、氮肥施用过多、地势低洼、田间密度大、郁闭度高、病残体多的田块,发病程度重[1]。

表1 不同防治条件下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

1.2 不同品种有差异

在相同的气候、田间管理条件下,不同品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有所差异[2],一般发病程度为山东省种源系列的品种>河南省种源系列的品种>安徽省、江苏省种源系列的品种[3]。调查发现,淮麦28一般病穗率为9.8%,镇麦12一般病穗率为2.9%,扬麦和宁麦系列等主栽品种赤霉病发生程度相对较轻。

1.3 不同播期有差异

一般来说,相同的小麦品种在田间管理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播种时间越早,其发生小麦赤霉病的程度相对越轻[4]。据宋祖舜[5]调查,同一田块早播麦穗发病率0.36%,后补种的迟播麦穗发病率7.3%。

1.4 不同区域有差异

滁州市地处江淮之间,地形地貌复杂,不同区域由于土壤、气候、地形等条件不同,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有所差异(表2)。一般表现为北部沿淮麦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重于南部麦区。据费明振[6]调查,自然条件下沿淮中北部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平均病穗率为38.4%,南部地区平均病穗率约为21.4%。

表2 滁州市不同区域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

2 发病原因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流行受菌源量、品种抗性、农业生态环境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7]。分析2021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1 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

4月阴雨天气较多,1—4日、7—8日、11—12日、20—22日和24—27日出现5次降雨过程,且12—13日、25—27日部分地区出现大雾天气,光照偏弱,田间相对湿度高。进入5月,全市月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70%,特别是5月中旬,雨日数长达9 d,再加上气温偏高,十分有利于小麦赤霉病侵染、显症。

2.2 田间菌源量大

3月田间温度和湿度有利于赤霉病菌子囊孢子形成,田间菌源量大。3月下旬调查,各地田间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一般为19.3%~33.7%,较近3年同期均值增加13.1%~140.0%;枝带菌率一般为2.7%~8.8%,较近3年同期均值增加12.1%~571.8%,环境菌源量满足小麦赤霉病大发生条件。

2.3 品种抗病性不强

滁州市小麦主栽品种有烟农系列、淮麦系列、扬麦系列、宁麦系列、镇麦系列和苏麦系列,品种大多不抗赤霉病,感病品种比例大,加上秸秆还田质量不高、播种量大、生育期不整齐,均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

3 防控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

滁州市政府成立了小麦赤霉病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指挥部,强化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挥,组织召开了全市小麦赤霉病防控现场会,推动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深入开展。市农业农村局制定了《滁州市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印发了《关于切实抓好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先后组织召开了全市春季农业生产会议、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会议,并成立了3个服务指导组,深入一线督导推动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的开展,奋力夺取夏粮丰收。

3.2 精准监测预报

加快植保能力提升田间工程项目建设进度,建立小麦病虫情监测点57个,推进病虫监测预警智能化和自动化。加强监测力量,加密监测网点,增加调查频次,开展苗情和病虫情调查400余次,印发病虫情报和技术指导意见45期次,指导各地科学防控。2021年初,3次召开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会商会,综合分析研判,发布小麦赤霉病大流行预警信息,提醒各地做好预案,及早应对。进入4月,市农业部门、气象部门每周会商2次,联合发布赤霉病防控气象专报12期次,为精准防控提供有力支撑。

3.3 加大投入保障

加大防控资金统筹力度,采取发放药剂、服务补贴、购机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小麦赤霉病防控,提高农民和种植大户防治积极性。加强农药市场监管调度,确保农药质量稳定、市场供应充足,全力保障防治需求,其中天长市、定远县3月初就已完成招标采购赤霉病防控药剂72.8 t。大力推进全程承包、代防代治等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全市投入统防统治服务组织646家,开展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作业面积57.71万公顷次,病虫害防控水平和作业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3.4 强化服务指导

从2020年秋种开始,全市组织近千名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层层召开现场会、培训会,集成推广小麦赤霉病全程防控技术,通过调结构、优品种、减菌源、阻侵染、控危害,有效缓解了小麦中后期赤霉病防控压力。进入4月,各地采用电视预报、滚动字幕、专家讲座、广播、短信、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密集宣传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开展宣传培训126场次,主动发送短信、微信10万余条,发放技术明白纸20万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赤霉病防控深入人心。

3.5 补齐防治短板

面对小农户缺乏劳力、重视程度不够、防治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滁州市召开了小农户赤霉病统防统治工作推进会,采取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的网格化管理方式,层层压实责任措施,打通全面防治“最后一公里”。各地重点加大对小农户的补贴力度,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补贴防治药剂等方式,全面推进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扫除防治盲区,确保小麦赤霉病防控两次全覆盖。

3.6 纳入考核监管

将赤霉病防控纳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内容,明确防控目标任务,压实赤霉病防控属地管理责任,细化防控工作措施,强化服务指导,解决防控难题。加强督查调度,对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实行日调度、周通报,确保防控措施入户到田。加强植保无人机平台应用管理,强化对小麦赤霉病防控过程的质量监管,做好防效评估,及时补缺补差,保证防治质量,确保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的目标。

3.7 科学合理防治

3.7.1 农业防治。凤阳县大部、定远县及明光市北部以烟农19、烟农999、淮麦33等半冬性小麦为主,天长市、全椒县、来安县和南谯区以镇麦12、宁麦13、扬麦15、苏麦188等春性小麦为主,严禁半冬性小麦南扩;深旋深翻,深埋秸秆,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科学肥水管理,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在小麦赤霉病发病风险高的区域,合理轮作休耕,培肥地力,减少田间菌源积累,降低小麦赤霉病暴发风险[2]。

3.7.2 化学防治。①适期用药。坚持预防为主、见花打药的防治原则,第1次用药时间在小麦扬花初期,施药后5~7 d开展第2次防治。关注天气预报,如扬花期遇3 d以上连阴雨天气,可抢雨前或雨停间隙施药,施药后6 h内遇雨及时补防。②合理选药。选择对赤霉病防治效果好,且对锈病、白粉病等有兼治作用的高效药剂,如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等,交替轮换使用。提倡复配制剂,避免使用多菌灵,延缓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③科学施药。选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按药剂说明书推荐用药上限,用足药量,兑足水量,对准穗部均匀喷雾。选择植保无人机施药要添加飞防助剂,合理设置作业参数,避免作业速度过快而导致防效不佳。④一喷多防。以小麦赤霉病防控为重点,兼顾锈病、白粉病、穗期蚜虫、吸浆虫等病虫害防控以及防早衰和干热风,病虫兼治,药肥混用,一喷多防,保粒增重,提质增效。

3.7.3 收储管理。及时收获成熟的小麦,去除小麦赤霉病粒,晾晒烘干至安全水分以下收储,避免感染赤霉病菌的小麦籽粒在潮湿条件下继续侵染,导致小麦籽粒真菌毒素进一步增加。

4 经验启示

加强监测预警,科学研判病虫发生趋势,提前做好防治预案,是抓好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前提。各级重视,加大投入,及早备足药剂和器械,及时组织开展防治工作,是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重要保障。加强服务指导,集成推广全程防控技术,并在小麦赤霉病预防的关键时间节点,组织农技人员分片包干,网格化管理,落实关键技术措施,是确保小麦赤霉病防效的重要支撑。加强对统防统治组织的帮扶指导,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统防统治组织发展壮大,提升防控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提高病虫害防控应急处置能力,是应对今后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滁州市赤霉病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床成矿模式研究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李萍作品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农业农村部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
习作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