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动态连接混合预编码设计
2022-09-14李树梅李正权
李树梅 李正权,2
1.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2. 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1111
引言
目前,蜂窝网络总可用带宽不足以支持5G移动服务的流量需求,从而推动探索带宽丰富、利用率较低的30-100GHz毫米波频段。但毫米波通信路径损耗高,必须结合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大量天线带来的天线阵列增益弥补这一缺陷。
1 混合预编码技术研究现状
毫米波大规模MIMO系统中采用混合预编码技术对包含数据信息的发送信号进行预处理,消除信号间的干扰,使得MIMO系统频谱效率性能表现最优。混合预编码由低维度数字预编码和高维度模拟预编码组成,该结构能够降低射频链路功耗,且可实现与采用最佳无约束预编码等同的频谱效率[1-2]。
常见混合预编码结构包括全连接(Fully-connected,FC)和子连接(Sub-connected,SC)两种结构[3]。在全连接结构中,每个射频链均与全部天线阵列单元相连,故而大规模MIMO系统可以获得高天线阵列增益,但所需移相器数目随着天线阵列规模增大而增加,而且往往需要高分辨率移相器,以保证系统的频谱效率性能,然而高分辨率移相器意味着硬件功耗增加。在子连接结构中,天线阵列被分为多个天线子集,每个射频链仅与其中一个固定的天线子集相连,移相器数量大大减少,从而降低了硬件功耗,但系统频谱效率降低[4]。
近年来,Feng等人提出了双相位分辨率移相器的混合预编码结构,虽然低分辨率移相器功耗低,但移相器数量并未发生变化[5]。Yan等人基于子连接结构设计了一种变化的部分子连接结构,使得每个射频链可以与多个天线阵列子集合连接[6]。上述方案无法完全适应信道状态变化,满足不了实际系统中频谱效率和功耗需求。因此,研究更为灵活的混合预编码连接结构和设计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2 系统模型
假设基站发射端配备根发射天线、个射频链,用户接收端配置根接收天线和个射频链,数据流数为。基站发射端对发射信号s进行数字预编码、模拟预编码处理后,经由发射天线发送至加噪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用户端对数据处理得到接收信号,以实现多数据流传输。采用Saleh-Valenzuela信道模型,则接收信号向量为:
3 动态连接混合预编码设计
3.1 动态连接结构
为充分利用全连接和子连接两种结构优势,设计了一种基于动态连接(Dynamic-partially connection,DPC)结构的混合预编码。在该动态连接结构中,模拟预编码由开关连接网络和移相器两部分组成,每个射频链与每根发射天线间设置一个动态开关,以控制射频链与天线的连接。设定每个射频链与M根天线相连,即每个射频链路需要的移相器数量为M。通过调节开关状态,动态连接结构具有高度灵活性。
3.2 混合预编码设计
假定收发端均已知信道状态信息,以高斯信号作为发射信号,则系统频谱效率R为:
本文以系统频谱效率作为指标设计混合预编码,故只需最大化式中的第二项。
由移相器的恒模约束条件可知,混合预编码设计具有非凸约束限制,求解类似的多元变量优化问题,难度大、复杂度高。当模拟预编码矩阵已知的情况下,数字预编码矩阵可以由等效信道的奇异值分解得到。因此问题表述为:
4 仿真实验与分析
图1 系统频谱效率随信噪比变化情况
本节对毫米波大规模MIMO通信系统进行仿真实验与分析。设定收发端天线数为64,射频链路数为4,数据流数为4或2,传输路径增益服从瑞利分布,发射功率均匀分配。将提出的相位交替优化(Phase alternation optimization,PAO)方法用于FC、SC结构,并与以下算法作对比:最佳无约束预编码(OPT);采用梯度下降的混合预编码(AO)算法;逐元素更新算法(EBE)、矩阵矢量化(VEC)算法。
如上图所示,几种算法的频谱效率均随着信噪比的增加而提高。与现有算法相比,本文所提出的PAO混合预编码设计方法实现了频谱效率的提升,且其性能接近于最佳无约束预编码。当所需频谱效率一定时,采用提出的混合预编码设计方法可减少所需移相器数量,从而降低硬件功耗。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基于动态连接的混合预编码结构可工作于全连接、子连接等多种结构状态,且提出的相位交替优化设计方法,提高了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从而可以减少移相器数量,降低硬件功耗,以适应多种实际通信应用场景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