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荫条件下栽培模式对草莓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2022-09-14雷延玲
雷延玲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古城自然保护站,甘肃天祝 733211)
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为多年生温带草本果树,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及多酚类化合物,素有“水果皇后”之誉。其维生素C 含量高于苹果、葡萄、越橘和树莓,胡萝卜素、苹果酸、柠檬酸、维生素B1、磷和钙含量也高于苹果和梨,多酚、花青素和黄酮类等抗氧化物质含量是猕猴桃、苹果、柑橘、梨和桃的数倍。长期食用草莓可帮助人体摄入足量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明目养肝,缓解夜盲症,促进生长发育。草莓果实还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被称为继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之外的“第七类营养素”,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和排空,还有利于降低人体过高的血脂和血糖,维护心脑血管健康。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2 200 m 以上的高海拔区,近年利用冷凉的气候资源和充足的光照发展温室葡萄延迟栽培,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为了进一步提高葡萄行间空间利用率和栽培效益,创新栽培技术,在葡萄行间遮荫条件下间作草莓。岳高峰等研究表明,不同遮荫度处理对草莓的光合特性和产量、 品质有明显影响,遮荫度30%处理的草莓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达到最佳。本试验在温室葡萄行间应用盆栽、袋栽和槽栽模式栽培草莓,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最佳栽培模式,为温室葡萄间作草莓提质增效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中大沟村,位于祁连山脉支系毛毛山浅山区,海拔2 450 m。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8 ℃,最低气温-16.2 ℃,最高气温32.5 ℃,无霜期120~150 d。年均降雨量400 mm,60%集中在7—9月。土壤为栗钙土,土层深厚,保水保肥。受最低气温和无霜期影响,露地栽培的葡萄和草莓均无法安全越冬和成熟,是葡萄和草莓露地栽培“禁区”。试验用葡萄和草莓栽培设施为土墙体、钢屋架、半地下、棉被保温和电动卷帘温室,长60 m、宽8 m,面积480 m。
1.2 试验材料
2016年试验地温室栽植一年生 ‘红地球’/贝达葡萄嫁接苗,南北行向,行距2 m,株距1 m,每行定植7株。树形为单干双臂“Y”形,树高1.7 m,顶宽1.2 m。冬季修剪时采用中短梢混合修剪和双枝更新选留结果枝和营养枝,通过引绑、抹芽、摘心、去副梢等夏季修剪措施,树体长势中庸,结果良好。2021年从甘肃农业大学园艺系引入一年生‘红瑞光’草莓容器苗,按不同栽植模式栽植于葡萄行间。
1.3 试验设计
葡萄行间草莓栽培模式共有4 个处理:(1)盆栽,用口径15 cm、 高20 cm 的黑色塑料营养钵盛装基质,将装好基质的塑料营养钵整齐摆放在葡萄架下两侧,营养钵中心离葡萄主干40 cm,盆距(株距)20 cm,然后栽植草莓苗。(2)袋栽,用长80 cm、宽40 cm、高30 cm的编织袋盛装基质,将装好基质的编织袋封口后平铺在葡萄主干两侧,编织袋顶部中线离葡萄主干40 cm,沿编织袋顶部中线打直径15 cm 栽植孔,孔距(株距)20 cm,然后栽植草莓苗。(3)槽栽,用长80 cm、宽30 cm、高20 cm的白色塑料槽盛装基质,将装好基质的塑料槽整齐摆放在葡萄架下两侧,塑料槽顶部中线离葡萄主干40 cm,沿塑料槽顶部中线栽植草莓苗,株距20 cm。(4)对照,在葡萄架下两侧离主干40 cm地面上栽植草莓苗,株距20 cm。盆栽、袋栽、槽栽处理所用基质由耕作层熟土、充分腐熟的羊粪、细河沙按体积比1∶1∶1 配制而成。所有处理2020年5月上旬葡萄升温期完成草莓苗木栽植,8月上旬草莓开始结果,12月底结束草莓采摘,逐渐降低室温,与葡萄同步进入休眠期。不同处理,以1 行葡萄架下主干两侧栽植的2 排草莓为1 个小区(面积16 m),随机排列,重复3 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草莓植株生长量的测定
2021年10月中旬草莓旺盛生长期测定全株生物量、单叶面积和百叶鲜重。全株生物量测定时收集草莓植株地上部分茎叶和地下部分根系,在105 ℃条件下烘干至恒重,用电子天平称其重量;单叶面积采用打孔称重法测定;百叶鲜重用电子天平称量。全株生物量测定时每小区随机抽取3 株,单叶面积测定时每小区随机抽取10 片叶,百叶重测定时每小区随机抽取100 片叶。
1.4.2 草莓果实外观品质的测定
草莓陆续成熟陆续采摘,每次采摘时称其单果重量,统计商品果率。商品果率(%)=(单果重量≥25 g 果粒数/果粒总数)×100。并肉眼观察评估着色率。着色率为果实红色面积占果实总面积的百分比。
1.4.3 草莓果实内在品质的测定
每次采摘时每小区随机抽取果实10 个,用WYT型手持测糖仪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果肉混合研磨后取0.5 g 样测定可滴定酸含量和维生素C 含量。可滴定酸含量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 含量采用紫外吸光法测定。
1.4.4 草莓产量的测定
12月底草莓采摘结束后,统计每小区产量。
1.5 数据处理
所有试验数据求平均值,利用Excel2003 和DPS9.05 软件对数据进行新复极差Duncan 多重比较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植株生长的影响
由表1 可以看出,遮荫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生长量的影响差异较大。不同栽培模式中,袋栽的全株生物量、单叶面积和百叶鲜重最高,分别为18.54 g、2.62 cm和62.08g,依次较对照提高31.77%、30.35%和30.61%;3 项指标最低的为盆栽,分别为12.25g、1.86 cm和40.21 g,依次较对照降低12.94%、7.46%、15.4%;槽栽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只是提高幅度较小,依次比对照提高9.17%、6.47%、7.60%。
表1 不同栽培模式的植株生长量
2.2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外观品质的影响
由表2 可以看出,遮荫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外观品质的影响差异较大。不同栽培模式中,袋栽的单果重、 商品果率和着色率最高,分别为35.82 g、88.36%和92.40%,依次较对照提高16.53%、12.53%和15.26%;3 项指标最低的为盆栽,分别为28.43 g、75.04%、75.22%,依次较对照降低7.51%、4.43%、6.17%;槽栽的3 项指标均优于对照,只是提高幅度较小,依次比对照提高6.21%、2.32%、7.71%。
表2 不同栽培模式的草莓外在品质
2.3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内在品质的影响
由表3 可以看出,遮荫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内在品质的影响差异较大。不同栽培模式中,袋栽的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分别为13.18%、28.01 mg/100 g,依次较对照提高2.98%、10.27%;两项指标最低的为盆栽,分别为9.24%、24.83 mg/100 g,依次较对照降低0.96%、2.26%; 槽栽的两项指标均优于对照,分别为12.16%、26.75 mg/100 g,依次比对照提高1.96%、5.32%。袋装的可滴定酸含量最低,为0.51%,较对照降低0.11%;盆栽的可滴定酸含量与对照基本一致。
表3 不同栽培模式的草莓内在品质
2.4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产量的影响
由表4 可以看出,遮荫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不同栽培模式中,袋栽的小区(16 m)产量最高,为10.97 kg,较对照提高34.93%;盆栽的小区产量最低,与对照接近;槽栽的小区产量优于对照,为9.86 kg,比对照增产21.28%。
表4 不同栽培模式的草莓产量 kg/16 m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葡萄行间遮荫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植株生长、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袋栽的植株生长量、果实品质和产量最高。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植物的生长受光照、水分和土壤等因素影响。光照充足、水分适宜、土壤肥沃的环境有利于植物生长和产量的提高,在光照一定的条件下,水分和土壤则是主导因子,决定着植物生长量和产量的高低。
草莓品质包括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外观品质包括单果重、色泽、果形等,内在品质包括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等内含物含量。果品的外在品质从视觉上吸引消费者选购,在同一果品中,人们更喜欢选购果个大、色泽艳丽的。而果品的内在品质影响风味、 口感和健康安全等方面,含糖量高、含酸量低、维生素C 和矿质离子丰富的果品更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味觉需求和身体健康需求。糖类决定果品肉质的甜度,可滴定酸决定果品肉质的酸度,两者的比例决定甜酸度和口感。
无论是果实的外观品质,还是内在品质,其物质基础都来自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对草莓来说,光合产物积累较多时果实个大,色艳,甜酸适口,为人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和其他维护人体健康的营养物质。本试验中葡萄行间遮荫条件下袋栽草莓时品质和产量相对最高,其原因可能是在光照一定的条件下,袋栽采用基质栽培,且单株基质容量较槽栽和盆栽高,能为草莓提供充足的水肥。其次袋栽草莓使用的编织袋透气,有利草莓根系生长和发育,提高了根系吸收转运矿质离子和水分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试验中还观察到应用营养钵、编织袋和塑料槽栽培草莓时便于搬运,不影响葡萄休眠期开沟施肥,而对照地面栽植草莓影响开沟施肥。营养钵、编织袋和塑料槽成本相比较,编织袋成本最低,在应用中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