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探究社区理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以“物流管理概论”为例

2022-09-14殷旅江鄢曹政王文豪

物流技术 2022年8期
关键词:支架理论社区

贾 静,殷旅江,鄢曹政,王文豪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2)

0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冯晓英,等在总结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和分析框架,提出了混合式教学的重点关注方向。郑静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国内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两个途径:技术和教学科研管理。与此同时,探究社区理论也逐渐被应用于混合式教学。冯晓英,等基于探究社区理论模型,分别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探讨了“互联网+”时代混合式学习的模式设计、策略设计及学习活动设计。杨洁、兰国帅,等对探究社区理论模型的多维内涵进行了解读,总结了该模型的特点、应用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还探讨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混合式教学中自我效能、自我调节学习及学习存在感与探究社区模型的结构关系。万力勇,等对探究社区理论框架的演变、扩散和发展特点及规律进行了回顾与展望。王露,等对探究社区理论模型在妇产科护理学混合式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有助于改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果。现有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探究社区理论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现阶段的混合式教学要在以“学”为中心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课程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重视线上线下学习时空的深度融合。因此,文章基于探究社区理论与混合式教学动态支架模型,从教学存在感、社会存在感和认知存在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学生在课程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合理设计课程不同阶段的混合式教学动态支架强度,系统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结合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教学实践,引导学生从主动学习、批判探究迈向深度有意义的学习,提升学习体验。

1 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混合式教学最早由Cooney,等于2000年提出,并将其应用于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研究。此后,国内外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逐渐展开。尤其是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全面开展,一方面让线上教学的优势与不足更加凸显;另一方面,也快速推动了后疫情时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广泛应用与实践。对于混合式教学的内涵,Garrison,等认为它是课堂面授与在线学习的融合。美国在线学习联盟则对混合式学习中的在线学习比例做了界定,认为该比例应达到30%-79%。国内学者李逢庆将混合式教学定义为在综合考虑时间、媒体技术、学习环境、资源和活动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冯晓英,等则从技术应用阶段、技术整合阶段和“互联网+”阶段分析了混合式教学在物理和教学两个维度的演变特点。张锦,等认为混合式教学应是教学空间与时间、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的混合。综上可见,现阶段的混合式教学要在以“学”为中心的基础上,为学生创建更加自由便捷的互动社区,突出线上线下学习时空的深度融合,提升学习体验,促进有效学习。

2 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探究社区理论

探究社区理论(Community of Inquiry)由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Randy Garrison、Terry Anderson和Walter Archer三位学者于1997-2001年间共同创建,强调了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的动态、过程导向的特点,如图1所示。该理论以协作建构学习与批判性反思对话为实施理念,已成为指导混合式教学设计与评价的重要理论模型。

图1 探究社区理论模型

探究社区理论强调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通过认知存在感、社会存在感和教学存在感的构建来实现深度而有意义的学习。其中,社会存在感是学生通过交流媒介在情感表达、开放交流和群体凝聚力构建等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呈现真实自我的能力;认知存在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触发事件进行问题的探索与整合,应用所学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持续反思来构建和确认意义的能力;教学存在感是以促进学生实现具有个人意义和教育价值的学习效果为目的,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社会过程进行设计与管理、促进对话和直接指导。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只有当三者均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实现深度而有意义的学习。

2.2 混合式教学动态支架模型

随着探究社区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与应用,学者们对该理论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冯晓英,等在混合式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式教学动态支架模型,认为教师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为教学存在感、社会存在感和认知存在感的创建提供了支架,并且在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所设计和提供的教学支架强度也应有所不同,如图2所示。教学存在感的支架强度在混合式教学中期最高、初期次之、后期最低,社会存在感的支架强度在教学初期最高、中期次之、后期最低,认知存在感的支架强度则在后期最高、中期次之、初期最低,以此满足学生在课程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图2 混合式教学动态支架模型

由此可见,探究社区理论和混合式教学动态支架模型为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因此,本文以“物流管理概论”课程为例,基于探究社区理论和混合式教学动态支架模型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利用超星学习通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力求引导学生从主动学习、批判探究迈向深度有意义的学习,提升学习体验。

3 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以“物流管理概论”课程为例,基于探究社区理论和混合式教学动态支架模型,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设计原则,从教学存在感、社会存在感和认知存在感三个维度确定课程初期、课程中期、课程后期三个阶段的重点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如图3所示。

图3 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3.1 设计思路

(1)社会存在感创建。从情感表达、开放交流、团队凝聚三个维度,在课程初期为学生提供高强度的社会存在感支架,帮助学生建立社会存在感。课程中后期可通过线上线下互助式小组学习、案例研讨、课堂汇报、分享交流等方式促进师生间的情感表达、开放交流与团队合作,在师生间创建一个开放、自由、信任、互助的线上线下探究学习环境,增强社会存在感。

(2)教学存在感创建。从教学管理、促进对话、指导学习三个维度,在课程中期为学生提供高强度的教学存在感支架,课程初期和课程后期次之。结合《物流管理概论》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合理设计和组织线上线下教学活动,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有机衔接的学习体验设计。通过对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以及学习氛围的选择、设计、组织和创建,以及讨论、批判和反思等活动来促进学生课前自主讨论、提出问题,课上协作探究、解决问题,课后自主测评、反思问题。

(3)认知存在感创建。按照学习事件的触发、探究、整合和解决四个阶段,在课程后期为学生提供高强度的认知存在感支架,合理设计基于问题、案例的线上线下探究式学习活动,支持和鼓励学生对前期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和创新,在保持学习事件各阶段连续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确保学生能够对某一问题进行持续性的批判反思与对话,从而提高批判性思维和高阶思维,完成知识的构建与创新。

3.2 教学活动设计

(1)课程初期:关键环节在于引导并帮助学生创建社会存在感,帮助学生在课程初期较快地建立学习社区并获得归属感,为后续课程学习营造一个相互信任的开放交流空间。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好第一次线下课,让同学之间互相认识、熟悉并创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共同讨论确定学习小组的目标及任务,制定基本规则以促成目标的实现,并通过学习通平台以小组为单位创建线上学习社区,学习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可通过线上学习社区就课程内容、学科前沿、理论热点等进行讨论交流,以此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信任和开放交流。其次,教师可通过自我介绍等方式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熟悉自己,降低师生间的陌生感,拉进师生距离,为教学存在的创建打好基础。同时,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基本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大纲、重难点、授课计划、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引导学生思考所学课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2)课程中期:关键环节在于教学存在感的创建。学生在课程前期参与各项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相互信任的学习氛围。随着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入更多的会话、交互及协作探究,以促进小组和个人的知识构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大纲及授课计划,合理设计教学中的触发事件,适时地向学生提供恰当的讨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索与整合。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线上学习社区或线下课堂展开讨论、发表观点,鼓励学生互相解答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及困惑,促进师生、生生间的线上线下有效互动,加强认知存在感和社会存在感,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程。

(3)课程后期:关键环节在于认知存在感的创建。教育心理学家梅耶曾指出,能够促进学习者开展意义建构的,不是“高行为活动水平”,而是“高认知活动水平”。因此,在课程后期,教师应首先为学生创建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重点强调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前期基础,设计综合案例分析类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案例,分析案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产生原因,在探索与整合的基础上,共同提出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创新性成果的产出。同时,以小组汇报或课堂演讲的方式,面向班级同学分享自己的成果,采用教师评价、组间互评、组内互评和自我评价的四维评价方式对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及自我反思,进一步促进个人和小组知识的构建及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实现深度而有意义的学习。

4 混合式教学实践

以“物流管理概论”课程为例,利用超星学习通“一平三端”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将学习通平台的移动端、教室端和管理端,分别应用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和教学管理,形成学-练-测-评闭环系统,将课前-课中-课后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全过程有效衔接,如图4所示。

图4 “物流管理概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

(1)课前。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线上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提前设置并发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前完成线上预习,并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疑点及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思考进课堂,为课堂中师生的有效互动奠定基础。

(2)课中。教师利用线上资源实现课程导入和前测阶段的教学要求,激发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兴趣及思考,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课前预习阶段发现的问题,有目的性的开展课堂教学。其次,教师可灵活利用学习通智慧课堂开展参与式教学,增强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小组成果展示、交流学习体会,有效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弥补传统讲授方式的不足。最后,利用学习通平台的测试功能完成课堂知识的后测,评估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根据后测结果对课程重难点进行答疑解惑,引导学生自我总结与评价,进一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巩固和拓展。此外,教师可利用学习通平台及时向学生推送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讲座、文献资料、企业论坛实录等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学意识。

(3)课后。教师根据每一章节的重难点设置章节测试,学生在完成本章节理论知识学习后,利用线上资源进行重难点测试,了解知识掌握情况,也可针对重难点进行反复学习、练习。教师可采用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答疑指导,也可根据平台数据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分析和管理,及时了解学情,汇总、整理学生反馈的问题,分析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时在线下课堂进行补充讲解或个别辅导,实现教学基本要求。

(4)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在理论教学完成后,以易捷特新能源汽车出口项目为基础开展综合案例分析,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问题的梳理、分析,形成统一观点,提出易捷特新能源汽车出口运输方案,撰写分析报告,并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分享汇报,将小组的分析结论展示给班级同学,进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沟通以及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实现有意义的深度学习体验。

(5)多元化综合评价。课程将“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投入和积极性,加强过程考核,将成绩评定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其中,“终结性考核”通过期末线下考试成绩来体现;“过程性考核”通过学生线上学习成绩和线下学习成绩来体现,包括学习通平台记录的课程音视频、章节测验、章节学习次数、随堂测试、课程互动等成绩,以及线下课堂分享汇报、案例分析报告等。

(6)教学反馈与持续改进。教师可通过学习通平台管理端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盲点及存在问题,引导学生针对现存问题进行反思、讨论及解决,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进而形成思考、探究、整合、解决问题的循环体系,提高认知存在感。同时,也可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持续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进度安排、教学方法、学习收获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评价与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补充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5 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

经过以上教学环节,采用“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显示,该教学班59名学生的综合成绩平均分为84.76分,最高分94分,85分以上占比47.5%,综合评价效果较好。其次,利用探究社区量表(中文版)对本次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该量表基于中国大学生在线学习环境对Arbaugh,等、Swan,等编制的英文版探究社区量表进行了修订,包含社会存在感、教学存在感和认知存在感三个维度共27个题目。量表采用Likert5级分制(“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为1-5分),调查对象为本学期《物流管理概论》上课学生,共发放问卷59分,回收59分,回收率100%。

使用SPSS24进行数据可靠性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89,KMO为0.784,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测量指标之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效度较好。

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探究社区量表教学存在感平均得分4.16分,社会存在感平均得分4.04分,认知存在感平均得分4.16分,量表总平均分4.14分,说明在本次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教学存在感、社会存在感和认知存在感均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学生能够通过线上线下探究社区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从具体指标来看,得分最高和最低的5个指标分别见表1、表2。

表1 得分最高的5个测量指标

表2 得分最低的5个测量指标

由表1可知,得分最高的5个指标主要体现在教学存在感和认知存在感两个维度,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清楚地传达重要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各项学习活动的时间节点,有助于学生学习体验的提升。但从得分最低的5个指标来看,主要体现在社会存在感维度,说明学生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参与话题讨论、与师生沟通交流存在不适感,尤其是在小组讨论中是否能够保持充分的相互信任,学生对此还存在疑虑,这也是目前影响教学互动效果的主要原因。

6 结语

基于探究社区理论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管理、促进对话、指导学习等方式,合理设计和组织线上线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批判和反思等活动,有助于提升学习体验,促进知识的构建。该模式为有效提升“物流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对策指导,也为物流管理及其他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效借鉴。与此同时,从调查结果也可看出,社会存在感是目前混合式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持续改进的主要方向,需要在以后的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等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在师生间更好的创建一个开放、自由、信任、互助的线上线下探究学习环境,增强社会存在感,进而有效提升三种存在感对于学生实现深度而有意义学习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支架理论社区
基于ABAQUS的某轻卡车蓄电池支架轻量化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心脏支架有寿命吗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iBed Tablet Stand平板支架
用“四步叩问法”突破共点力平衡中的支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