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学生运动习惯的现状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2022-09-13仇婷婷
仇婷婷
(华侨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近年来,香港中学生运动习惯不好导致健康问题的现象逐渐浮现,香港中学生的超重情况普遍,其中的成因与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密不可分。[1-7]运动不足是肥胖的主因,肥胖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而且还会给人们带来诸多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脏病等。[8-10]治疗因运动不足引发的疾病,从长远看会加大政府的医疗开支。因此本研究以香港汇基书院全日制中学生为例,对香港中学生运动习惯及对健康的影响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发现并改善香港中学生的不良运动习惯,促进香港中学生发展更好的健康体魄,为提升我国中学生整体健康水平提供一定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香港汇基书院中一至中六的全日制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320人。其中男性188人,女性132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研制《香港中学生运动习惯问卷调查》问卷,对香港汇基书院全日制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30份,回收320份,有效问卷32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6.97 %。正式发放问卷前,针对同一批调查对象隔1个月发放20份问卷,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89,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通过电子邮件、纸质邮寄等方式将问卷发给15个领域专家,进行问卷的内容效度检验,回收有效问卷15份,分析表明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723,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1.2.2 访谈法
结合调查数据,访谈了汇基书院的部分老师和同学,包括汇基书院的体育老师、体育文凭科的同学(一星期3次运动及以上)、缺少做运动的同学(一星期1~2次)共计15人。
1.2.3 数理统计法
把所有回收数据通过Excel软件进行统计整理,采用频次分析和整体百分占比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香港汇基书院中学生运动习惯的分析
2.1.1 香港中学生的运动习惯
对受访者在过去6个月平均每星期的运动次数(不包括体育课)进行整理发现:运动次数1~2次的占全部受访者的40.63 %;运动次数3~4次的占17.5 %;运动次数0次的占15.63 %;运动次数5~6次和6次以上的,分别占比12.50 %和13.75 %,结果见表1。
对于每周固定有运动1次及以上的受访者,本文认为其具有运动习惯[11-13]。调查结果显示:没有运动习惯的受访者占全部受访者的15.63 %,有运动习惯的受访者占84.38 %,结果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受访者运动次数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一年级有运动习惯的受访者占比高达93.75 %,占众多年级的百分比最高,而没有运动习惯的受访者只占6.25 %。中学四年级有运动习惯的受访者占比高达92 %,中学六年级有运动习惯的受访者占比78.95 %,最低是中学二年级,只占71.88 %。
2.1.2 香港中学生不同性别运动次数
不同性别的数据显示,188位男性受访者中,有72位运动次数1~2次,占比38.30 %;有36位运动次数3~4次,占比19.15 %;28位运动次数0次,占比14.89 %。在132位女受访者中,有58位运动次数1~2次,占比43.94 %;22位运动次数0次,占比16.67 %;20位运动次数3~4次,占比15.15 %,结果见表2。
表2 男性、女性运动次数的比例情况
2.1.3 香港中学生运动时间情况及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6个月做运动的平均时间是30 min至45 min的人数最多,占全部受访者的22.50 %;第二的群体是1 h 30 min至1 h 45 min,占18.75 %;第三的群体是无运动,占15.63 %,结果见表3。
表3 受访者在过去6个月平均每次做运动的时间
受访者在过去6个月平均进行运动的时段,下午的群体最多,占全部受访者的56.88 %,晚上的群体占23.13 %。由此可见中学生喜爱在下午放学后进行运动,有机会进行校内课余活动或校队训练等,亦有机会在课余时间与同学一同进行运动。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88 %的受访者同意或非常同意拥有较多时间,因此受访者的运动量增多;而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的受访者则有28.63 %。这显示出受访者没有太多时间做运动,可能受课业、家庭等因素影响。
因为要打工,所以没有时间运动,有64.38 %受访者选择“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只有5.63 %受访者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这显示出绝大部分受访者没有因为需要打工赚钱、维持家计而缺少运动时间。
2.1.4 香港中学生运动陪伴对象的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如果找不到人陪伴,就不想运动。“同意或非常同意”占受访者29.38 %,“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占受访者30 %,两者的百分比十分接近。受访者习惯独自一人运动“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占受访者33.76 %,“同意或非常同意”占受访者16.88 %。这反映出有一部分的中学生做运动时需要人陪伴,一部分不需要,也可以独自进行运动。
在受访者与谁一起做运动能形成运动习惯方面,在选项朋辈、家人、老师中,“同意或非常同意”与朋辈一起做运动能形成受访者的运动习惯最高,占45.63 %,其次为与家人一起做运动,占23.75 %,最后为与老师一起做运动,只占16.88 %。
在谁对受访者的鼓励能让受访者形成运动习惯方面,在选项朋辈、家人、老师中,“同意或非常同意”朋辈的鼓励能让受访者形成运动习惯最高,占32.5 %,其次为家人的鼓励,占29.38 %,最后老师的鼓励,只占20.63 %。
综上结果,能反映中学生最受朋辈影响。在朋辈、家人、老师中,朋辈最能影响中学生运动习惯的形成,与朋辈一起运动最能鼓励中学生进行运动,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2.2 香港中学生选择运动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分析
2.2.1 运动设备、场地对香港中学生运动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香港中学生在过去6个月最常做运动的地方,前五位分别是:有152位受访者选择运动场,有133位受访者选择学校,有98位受访者选择公园,有84位受访者选择其他,有80位受访者选择体育馆。数据显示,香港中学生所选择的运动场地在香港都较为普遍,场地很方便,很容易找到。所以香港中学生在做运动时都能有较多的场地选择,而选择做运动的场地大多数属于政府公众场地,所以总体而言,香港的运动场地配套能满足香港中学生的需求。
超过一半即53.75 %受访者同意或非常同意,认为学校内的运动空间和设施很有限,相反选择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的只有8.76 %的受访者。学生只能在有限的场地进行运动,这变相扼杀了学生选择运动的种类。汇基书院学校面积占地约3 000平方米,学生能选择的运动变得有限,或需要在同一个场地进行一项以上的运动。
在运动设施是否充足方面,35 %受访者认为运动设施不足够,只有19.38 %的受访者认为是充足的。这显示受访者不仅在学校内被不足的运动空间及设备困扰,在课余时间也受困于运动设施不足够的问题,虽然运动场地很方便被找到,但可能存在数量不足、场地挤拥、运动场地不够多元化等问题。
2.2.2 香港中学生的运动动机[14]
过去6个月有哪些诱因促使受访者去做运动,前四位分别是:有132位受访者选择“兴趣”,有92位受访者选择“维持健康”,有88位受访者选择“减肥”,其次有66位受访者选择“改善心情,舒缓压力”“习惯”“打发时间”。可见大部分中学生做运动是为了兴趣、维持健康、减肥、舒缓心理压力等等。访谈结果也表明,学生希望能通过做运动让身体更强壮,或者达到减肥的效果。
过去6个月减少或没有做运动的主要原因,前五位分别是:有220位受访者选择“没有时间,如:学业/工作”,有208位受访者选择“懒惰”,有132位受访者选择“想要其他娱乐,如:上网/逛街”,有84位受访者选择“没有场地/场地较远”,有60位受访者选择“不想流汗”,这显示香港中学生主要是缺乏时间和懒惰而减少或没有做运动,结果见表4。访谈结果也表明,汇基书院要求每个学生每星期最少做3次、每次30 min以上的中等至大强度的运动。部分热爱运动的同学,除参与校内球队练习、上体育课外,还修读中学体育文凭科、参与校外不同的球队。而部分运动量不足的同学,则是由于每周只有2~3节运动课,其他时间亦不会安排健身运动。
表4 在过去6个月,什么原因令受访者减少或没有做运动?(需选3项)
在是否因为季节的改变而改变运动习惯方面,研究结果显示,有43.13 %受访者表示不是很注意,有32.50 %受访者表示完全不在意,有17.50 %受访者表示平时会注意一些,但不会刻意地根据季节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最后只有6.88 %受访者表示会根据季节的不同采取不同锻炼强度的措施。访谈结果也表明,部分同学从小学开始便培养自己做运动的习惯,到现在都一直保持每星期做3次以上运动的习惯。
2.3 香港中学生健康、知识水平情况的分析
2.3.1 香港中学生的健康情况分析
从资料可见,受访者的身高体重指数(BMI)前三位分别是:最高为“正常范围:18.5≤BMI<24”占55 %;其次为“体重过轻:BMI<18.5”占26.88 %;第三为“过重:24≤BMI<27”占8.13 %。[15-16]大部分香港中学生的身高体重指数都属于正常,健康情况亦属于正常。结果见表5。
表5 受访者身高体重指数(BMI)计算
过去6个月受访者的健康状况显示:第一位是“很少生病,身体健康”占60 %;第二位是“有时生病,身体一般”占28.13 %;第三位是“从不生病,身体强健”占9.38 %;第四位是“经常生病,身体较弱”只占2.50 %。由此可见香港的全日制中学生普遍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很少生病。
而没有健康问题的受访者分别占70.73 %、76.22 %、69.94 %。结果显示,中学生普遍都没有受健康问题影响,只有少部分被健康问题困扰。
2.3.2 香港中学生的运动健康知识水平情况分析
在自己很注重饮食,所以不需运动的观点上,调查结果显示,有47.50 %受访者“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只有3.75 %受访者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香港卫生署指出缺乏运动对公众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缺乏运动是多种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包括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癌症及肥胖。在2007年,香港有6 373人死于心脏病;1 690人死于结肠直肠癌。[7]数据显示出受访者普遍对运动有助健康有所认识,运动健康知识水平良好。
在自己体重没有过重,因此不需要运动的观点上,调查结果显示,有64.13 %受访者选择“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只有9.38 %受访者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38.76 %受访者选择“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认为自己身体流了汗就是有效的训练,21.25 %受访者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
对于进行运动训练,肌肉就会变成脂肪的观点,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1.25 %受访者选择“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只有6.88 %受访者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
综上,数据显示出受访者普遍对运动健康知识有所认识,运动健康知识水平良好。
2.4 香港中学生运动发展的分析
2.4.1 运动对香港中学生的重要性分析
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给他点钱吧。这样想着,我掏出十元钱递给了老男人。接过十元纸币,他似乎还嫌太少,心有不甘,但又无可奈何。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9.38 %的受访者认为做运动有助受访者自己的身体健康,只有1.26 %的受访者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这反映出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认为做运动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必要因素,做运动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调查结果显示,有38.76 %的受访者认为读书才是首要目的,因此受访者不太运动,只有14.38 %的受访者认为运动很重要。这反映香港中学生处在读书压力大的环境学习,大多数不太注重运动生活。有41.25 %的受访者表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运动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很重要角色,只有20.63 %的受访者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也就是只有20%受访者认为运动在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能让生活多姿多彩,运动在促进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占比较小。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有参加运动性课外活动或校队或区队或校外队伍,40.63 %的受访者选择“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28.76 %的受访者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
2.4.2 心理对香港中学生进行运动的影响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41.25 %的受访者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为了放松心情而运动,相反只有13.13 %的受访者选择“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是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6]所以,心理健康也是评估健康的一种水平,运动能让中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从而达到心情放松的效果,促进心理健康。
访谈中,学生也认为做运动能够增强自信心。当成功掌握某一项运动技能时,便能从中获得成功感;而被别人赞赏时便会提升我们的自尊感,从而增加我们的满足感。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香港大部分中学生都有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男性或女性每星期的运动次数最多为1~2次,只有约15 %的中学生不主动进行运动。朋辈最能影响中学生运动习惯的形成,最能鼓励中学生进行运动。因此香港中学生喜爱在下午放学后的时间进行运动,有机会进行校内课余活动或校队训练。
(2)在场地方面,政府和学校的场地数量和便利程度上不能满足需求,多数中学生选择做篮球、跑步、足球、排球等大众运动。他们希望能够接触更多多元化的运动,做更多的尝试,但还存在场地拥挤、运动场地不够等问题。
(3)在动机方面,大部分香港中学生做运动是为了兴趣、维持健康、舒缓心理压力等,亦有一部分香港中学生是为了减肥。学业压力和自身懒惰是造成香港中学生运动不足的主要原因。
(4)在个人心理方面,香港中学生生活中认为运动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必要因素,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参与运动可以提升成就感,提高自尊,增加运动后的满足感。
3.2 建议
(1)建议香港中学生每天连续进行30min运动外,亦可尝试累积运动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增加活动量,如早上做柔软晨操,培养早起的习惯,多上楼梯及走路,减少使用流动电梯和升降机,等等。
(2)鉴于运动场地不足的情况,建议政府出资兴建更多运动场馆,以解决场馆不足的问题,增加香港中学生接触更多元化运动的机会。政府应特别支持香港学生参与课后运动,如资助学校提供免费训练班及运动设备。政府还可以减低运动场收费以提高香港学生做运动的动因。
(3)在增强学生参与动机方面,建议学校增加运动课堂的时间或课堂数。学校多举办团体比赛以提高学生做运动的动因。在假日和暑假时举办各种体育和室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运动量,加强效果建设,促进学生参与动机。
(4)在加强中学生心理支持力度方面,建议邀请心理支持相关公益组织进校园,加强香港中学生心理建设;鼓励商业机构资助各项体育运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的运动,在排解心理隐患的同时,达到强健体魄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