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GF、Ki-67表达与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复发的关系
2022-09-13夏步胜许高云奚宽平
夏步胜,许高云,奚宽平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1.妇产科;2.病理科,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s)是妇科常见疾病,由局部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形成,属于良性病变[1]。但发生于孕龄期的EPs会导致患者不孕,发生于绝经后的EPs则会引起阴道出血、感染及恶变等,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electrotomy ofendometrial polyps,TCRP)是目前临床治疗EPs最有效的手段,能有效切除息肉,且对正常子宫内膜无影响[2],但TCRP术后易复发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EPs的发病及复发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与细胞遗传学因素、内分泌因素、细胞增殖及凋亡失衡因素、血管生成因素、癌基因因素等密切相关[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与血管生成关系最密切的因子。有研究[4]发现,VEGF在初发及复发EPs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VEGF在EPs术后复发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子宫内膜生长受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调控,二者比例失衡则会影响子宫内膜正常发育。Ki-67属于细胞核增殖抗原,可反映细胞增殖活性,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可能也参与了EPs发生过程[5]。本研究探讨EPs组织中VEGF、Ki-67表达情况及其与TCRP术后复发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马鞍山市人民医院136例行宫腔镜电切术且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为EP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年龄<35岁81例,≥35岁55例;初潮年龄<14岁46例,≥14岁90例;产次<2次80例,≥2次56例;流产次数<3次81例,≤3次55例;体质量指数(BMI)<28 kg/m285例,≥28 kg/m251例;息肉直径<2 cm 91例,≥2 cm 45例;息肉个数<2个86例,≥2个50例;合并子宫腺肌症21例,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34例,合并子宫肌瘤26例。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知情同意。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符合EPs临床诊断标准[6];(3)行TCRP治疗,且术后证实为EPs;(4)短期内无生育要求;(5)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2)合并恶性肿瘤者;(3)近期使用过激素类药物者。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在月经干净后3~7 d行TCRP治疗:术前6~8 h禁食禁饮并排尽膀胱,手术时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麻醉起效后放入窥阴器,充分暴露宫颈,并对阴道、宫颈、宫颈管进行消毒处理,使用宫颈钳固定宫颈,通过探针探查宫体位置、宫腔深度,并用宫颈扩张棒将宫颈扩至10号,放入宫腔镜,将膨宫压力设置为80~100 mmHg,先查看宫颈、宫腔及两侧输卵管开口情况,然后定位EPs,用电切环切除息肉,电凝止血;同时采集患者EPs周围组织,手术结束后将EPs组织及其周围组织标本送至检验科检验。
1.2.2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55例患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曼月乐),另外81例不做任何处理。术后12个月,电话通知患者入院复查阴道B超(无失访),若B超提示存在EPs则为复发。
1.3 观察指标
(1)EPs组织及其周围组织中VEGF、Ki-67阳性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主要存在于细胞质,Ki-67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根据染色强度评分与阳性细胞比例评分判定表达情况;染色强度评分:无着色为0分,浅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阳性细胞比例评分:无阳性细胞为0分,占比<5%为1分,占比5%~50%为2分,占比50%~70%为3分,占比≥70%为4分;染色强度评分与阳性细胞比例评分相加即为总评分,总评分≥3分,判定为阳性表达。(2)EPs组织中VEGF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3)术后1年EPs复发情况;(4)EPs术后复发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Ps组织及其周围组织中VEGF、Ki-67表达情况比较
EPs组织中VEGF、Ki-67阳性表达率高于EPs周围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EPs组织及其周围组里织中VEGF、Ki-67阳性表达情况比较[n(%)]
2.2 EPs组织中VEGF与Ki-67表达相关性
相关分析显示,EPs组织中VEGF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
2.3 术后1年 EPs复发情况
术后随访1年,患者宫腔镜检查结果显示,136例患者中复发27例,复发率19.85%(27/136)。
2.4 EPs术后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组患者年龄(≥35岁)、BMI(≥28 kg/m2)、息肉个数(≥2个)、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VEGF阳性、Ki-67阳性、术后放置曼月乐比例高于未复发组(P<0.05);两组患者初潮年龄、产次、流产次数、息肉直径、合并子宫肌瘤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EPs术后复发的单因素分析[n(%)]
2.5 EPs术后复发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VEGF阳性、Ki-67阳性是EPs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放置曼月乐是EPs术后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BMI≥28 kg/m2、息肉个数≥2个与TCRP术后EPs复发不独立相关(P>0.05)。见表3。
表3 EPs术后复发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EPs作为女性常见疾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后的任何阶段,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7]。EP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不孕,且有恶变的可能,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而言,TCRP是治疗EPs最有效的方式,其对正常子宫内膜基本无影响,但术后复发率较高[8]。目前,为预防TCRP术后息肉复发,临床推荐术后置入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曼月乐),但效果报道不一[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EPs周围组织,EPs组织中VEGF、Ki-67阳性表达率升高(P<0.05),提示VEGF、Ki-67参与了EPs的发病过程。子宫内膜过度增生伴厚壁血管生成是EPs的主要病理特点,VEGF表达升高,一方面可与其受体大量结合,增强内皮细胞有丝分裂能力,形成大量新生血管;另一方面还能增加血管通透性,为血管新生创造有利环境[11]。屠文骆等[12]研究也显示,VEGF在EPs组织中呈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的病变过程相关。细胞增殖、凋亡失衡是导致EPs形成的另一重要机制,Ki-67是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类原癌基因,其表达量随细胞周期不同发生变化,可以反映细胞增殖水平[13]。Ki-67表达升高可加速子宫内膜增生,导致EPs形成。相关性分析显示,VEGF与Ki-67在EPs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亦提示EPs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TCRP术后随访12个月,发现136例患者中有27例诊断为复发,复发率为19.85%(27/136),与既往报道[14]结果接近。关于EPs术后复发的原因,临床尚无定论,可能与患者体内激素水平改变有关。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EPs复发与患者年龄、BMI、息肉个数、是否子宫内膜异位症、VEGF及Ki-67阳性表达情况、术后是否放置曼月乐等有关(P<0.05)。既往研究[15]指出,子宫内膜正常生长发育受雌孕激素的调节,随着年龄增加,雌孕激素分泌失调,导致EPs复发风险增加。一般肥胖者机体代谢异常,脂肪组织中的雄雌激素转化增加,雌激素水平升高,进而影响宫腔内环境,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形成EPs。但有也有研究[16]显示,肥胖虽然会使患者雌激素水平升高,促进子宫内膜增生,但对EPs术后复发无影响。一项前瞻性研究[17]显示,相比于单个子宫内膜息肉,多个息肉(≥6个)的术后复发率更高(45.5%vs.13.4%),提示多个息肉术后更易复发,可能的原因是同时存在多个息肉的患者,子宫内膜环境更为紊乱,导致术后复发率较高。EPs可单独存在,也可同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等。Kim等[18]调查显示,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不孕症妇女中,约46.7%合并有EPs,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与EPs存在一定的关联,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局部孕激素受体(PR)表达不足有关。VEGF及Ki-67在促进血管新生、细胞增殖凋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升高,术后EPs几率相应增加[19]。曼月乐为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具有局部孕激素作用,可有效抑制雌激素受体(ER)及PR合成,目前已被临床推荐用于预防EPs术后复发[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VEGF阳性、Ki-67阳性是EPs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放置曼月乐是EPs术后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BMI≥28 kg/m2、息肉个数≥2个与TCRP术后EPs复发不独立相关(P>0.05),可能与BMI、息肉个数受其他因素(如雌孕激素)影响有关。
综上所述,年龄≥35岁、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VEGF阳性、Ki-67阳性是EPs复发的高危人群,应引起重视;术后放置曼月乐是降低EPs复发的有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