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救国的《八一宣言》

2022-09-13作者谌玉梅

湘潮(上半月)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产国际同胞宣言

作者|谌玉梅 陈 彤

《八一宣言》是党的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献,是凝聚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伟大宣言和行动纲领。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不久后公开发表。宣言主张停止内战,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对日进行坚决作战,获得全国人民和各界人士的热烈支持,有力鼓舞和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八一宣言》是党的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献,是凝聚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伟大宣言和行动纲领。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

《八一宣言》的出台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同年9月,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响亮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开展抗日斗争,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到1933年初,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巴彦、南满、海龙、东满、宁安、汤原、海伦等抗日游击队相继成立,逐渐成为东北主要抗日武装力量。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政府一再妥协退让,日本侵略者加紧了对华北的争夺。1935年6月中旬,在日本胁迫下,国民党“中央军”撤出平津和河北,整个华北危在旦夕。北平学生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如何挽救民族危亡,如何联合尽可能多的力量进行抗日民族战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最紧迫的问题。

1935年7月至8月,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会上,季米特洛夫作了《关于法西斯的进攻以及共产国际在争取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反对法西斯的斗争中的任务》的报告。报告提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首要任务,在于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民族统一战线,为驱逐法西斯主义和争取国家独立而斗争。这次大会把建立最广泛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为各国共产党的基本策略。

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在共产国际七大精神的指导下,10月1日,《八一宣言》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纸,主要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上发表。

《八一宣言》的产生,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共同努力的结果。据当时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的吴玉章回忆:“1935年6月在莫京听到‘何梅协定’及平津日寇屠杀我爱国人民及上海《新生》事件等等难忍的消息”后,“提出了展开革命新局面的《八一宣言》”。在莫斯科,王明负责起草了《八一宣言》的草稿。吴玉章等10多名代表团成员参加了讨论和修改,还组织了一个委员会对文字加以修改,形成了初稿。之后,由王明译成俄文,送交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审阅。斯大林、季米特洛夫看后均表示同意,并建议在适当时机发表。

《八一宣言》的主要内容

《八一宣言》全文共3500余字,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行径及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痛斥了汪精卫、黄郛等卖国汉奸行为“是中华民族的无上耻辱”,指出中华民族已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抗日救国是全体同胞面临的首要任务。

为号召全体同胞共同抗日救国,《八一宣言》发出强烈呐喊:“领土一省又一省地被人侵占,人民千万又千万地被人奴役,城村一处又一处地被人血洗,侨胞一批又一批地被人驱逐,一切内政外交处处被人干涉,这还能算什么国家!?这还能算什么民族!?”“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同胞们!中国是我们的祖国!中国民族就是我们全体同胞!我们能坐视国亡族灭而不起来救国自救吗?不能!绝对不能!”宣言郑重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宣言还承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任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关于抗日救国的具体举措,《八一宣言》提议成立国防政府、组建抗日联军。宣言强调:“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愿意立刻与中国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各党派、各团体(工会、农会、学生会、商会、教育会、新闻记者联合会、教职员联合会、同乡会、致公堂、民族武装自卫会、反日会、救国会等等)、各名流学者、政治家,以及一切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成立国防政府问题。”宣言强调“国防政府的主要责任在于抗日救国”,并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关于抗日联军,宣言指出:“应由一切愿意抗日的部队合组而成,在国防政府领导之下,组成统一的抗日联军总司令部。这种总司令部或由各军抗日长官及士兵选出代表组成,或由其它形式组成,也由各方代表及全体人民公意而定。红军绝对首先加入联军尽抗日救国天职。”

最后,宣言号召全体同胞:“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有专门技能的贡献专门技能,以便我全体同胞总动员,并用一切新旧式武器,武装起千百万民众来”,共同战胜“内受人民反抗外受列强敌视的日本帝国主义”。进而呼吁:“为祖国生命而战!为民族生存而战!为国家独立而战!为领土完整而战!为人权自由而战!大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大团结万岁!”

《八一宣言》的历史意义

《八一宣言》发表之后,在国内外很快传播开来。1935年11月中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张浩由苏联回国到达陕北瓦窑堡,向中共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到这年底,宣言在北平、上海、天津、南京、太原等主要城市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宣言在世界40多个国家的华侨中广泛传扬。《八一宣言》提出的除卖国贼和汉奸以外一切抗日的党派、团体、阶级和阶层抗日大联合的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国表现出的诚意,极大鼓舞了一切爱国人士,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情高涨,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八一宣言》极大地鼓舞了全体中华同胞,为一切爱国人士指明了前进方向。许多学生读到宜言后,“如濒临死亡的人突然获救一般,高兴得夜不成寐”,“觉得政治上有了方向,目标明确,行动更坚决了”。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由此开始的一二·九运动迅速波及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的学生和工人纷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上海和其他地方的爱国人士和团体成立各界救国会,要求停止内战,出兵抗日。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宣言也大大激发了海外侨胞和流亡国外的爱国人士的爱国热情。一位身居国外的同胞当时在伦敦写信给《救国时报》说:“我以最高的感激与兴奋,一而再,再而三地看了《救国报》上所转载所翻印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这不独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篇空前的伟大的文献,就是在全世界、全中国的文书中,也是最庄严伟大、最沉痛悲愤的一篇。”他进而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政纲,不只是代表他们党和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且是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民族民主的政纲” 。“任何人,只要是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庆幸和欢迎。”

其次,《八一宣言》有力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地方实力派等中间势力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抗日。当时,退居泰山的冯玉祥看到《八一宣言》后,公开提出联合抗日的主张。流亡在莫斯科的方振武,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吴玉章那里见到《八一宣言》后,“大受感动,潜到美国去宣传”。1935年11月,张学良从杜重远处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不久前发表了《八一宣言》后,当即表示同意与红军联合抗日,并要杜重远帮他寻找与中共联系的线索。经多方努力,1936年初中国共产党分别与张学良、杨虎城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

再次,《八一宣言》在客观上推动了国共两党间的直接接触,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打下了基础。华北事变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蒋介石集团面临巨大的压力。看到《八一宣言》关于组织国防政府的呼吁后,蒋介石认为可以借此达到从政治上解决中共的目的,于是要宋子文、陈立夫、曾养甫等人设法“打通共产党关系”。1935年底,国民政府驻苏大使馆武官邓文仪通过苏联政府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潘汉年等人进行了接触,曾养甫派人与中共中央北方局和长江局取得了联系。从1936年1月起,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周小舟、吕振羽到南京同曾养甫等人进行了谈判。2月,国民党也派人到瓦窑堡与中共中央联系,提出联合抗日的问题。这些谈判虽未成功,但为两党重新合作打下了基础。

最后,《八一宣言》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产生了积极影响。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初到陕北时,处境依然恶劣。张浩到达陕北后,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八一宣言》直接影响了党中央策略方针的变化。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两天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瓦窑堡会议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表明党正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猜你喜欢

共产国际同胞宣言
“最美奋斗者”高铭暄的宣言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Father's Day
潮涌袭夜
柔软宣言
两岸同胞福建漳浦欢度“三月三”
An Analysis of George Orwell’s Anti—Utopian Elements in 1984
方庆云书法作品赏析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理想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