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政治价值观调查,探索专业与思政工作的融合

2022-09-13蒋文海潘庆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1期
关键词:理工类入党群体

蒋文海,潘庆玲,李 毅

(华中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不断取得创新和突破,但在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下,一些顶尖领域的探索受到了限制。理工类大学生作为我国科技事业及工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其政治价值观对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意义不言而喻。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不仅要培养拥有扎实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更要抓好思想政治这条“生命线”。理工类大学生有着“国之大者”的先天优势,学习的是最先进的理论、最前沿的技术,致力于解决的是基础研究领域从零到一的突破,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的难题。换而言之,理工类大学生在专业教育的同时进行着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因此,调研分析、梳理总结当前理工类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结合专业教育有效开展理工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有效。本文对当前“双一流”高校H大学的理工类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教育对策。

一、政治价值观问卷设计与样本概况

政治价值观是指公民个体关于政治系统及相关事件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标准,反映了个体对所处政治系统与社会政治环境的主观认知与偏好。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是大学生对政治生活的价值判断与行为倾向,可以激发大学生内在的政治情感与政治意志,引导与规范大学生的政治行为。为了解当前理工科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本次问卷调查从年级、家庭经济情况、担任学生干部与否三个维度展开,共涉及三个方面:(1)理工科大学生入党意愿及入党动机,能够了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2)理工科大学生对价值观形成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够了解多元价值观下大学生的自我分析与判断能力;(3)理工科大学生对政治事件的关注度及参与度,能够了解大学生政治理想情感丰富度与稳定性。

本次调查以H大学理工类院系为总体样本,通过问卷星发送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954份。其中,年级分布为大一学生占比26.31%(=251),大二学生占比25.89%(=247),大三学生占比23.9%(=228),大四学生占比11.11%(=106),硕士研究生占比10.17%(=97),博士研究生占比2.62%(=25);“00 后”占比73.06%(=697),“90 后”占比26.62%(=254),“80 后”占比0.31%(=3);男生占比84.8%(=809),女生占比15.2%(=145);41.4%(=395)的有学生干部任职经历;家庭状况较好、一般、较差的分别占比13.1%(=125)、68.66%(=655)、18.24%(=174)。问卷数据采用SPSSAU21.0进行统计分析。

二、政治价值观调查结果

(一)总体情况

大学生整体入党意愿较高,近六成学生因认同和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政治追求而申请入党。参与本次调查问卷中是党员或愿意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有669人,占比70.13%;58.30%的学生因为信仰共产主义或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和他人多做贡献而加入中国共产党;21.38%的学生是对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理念有信心而入党;12.11%的学生认为入党光荣、入党是优秀的一种表现;6.58%的学生认为入党可以增强就业竞争力、为今后找工作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还有1.65%的学生入党是随大流或是因为家人期望。

大学生把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更多的归于网络舆情环境、自身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数据显示,互联网等媒体信息的庞杂、大学生自身人生经历、现实社会存在的消极现象、大学生的价值认知与价值判断能力是被认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四个主要因素,分别占比75.79%、63.73%、61.84%、57.86%。有26.62%的学生认为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还有15.51%的学生认为部分大学生有排斥主流意识形态的心理定式。

大学生对政治事件的关注度较高,在网络上能够理性发表观点。调查问卷显示,15.72%的学生经常讨论政治问题,73.58%的学生偶尔讨论政治问题,10.69%的学生从不讨论政治问题。而国际国内安全局势、民生问题则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两大政治问题,分别占比38.89%、36.48%。问卷显示,大学生在微博、知乎等平台上看见网友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当网友将问题原因归结为制度问题时,18.76%的大学生强烈反对、并与之理论,52.31%的虽然不认同该观点但是也不反对,15.3%的认为有道理、会继续关注,13.63%的认为此事与我无关。

(二)分类调查

1.不同年级。从年级维度观察,从大一到大三,入党意愿逐渐降低,从大四到研究生阶段,入党意愿回升,同时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入党动机逐渐端正。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中是党员或愿意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分别占比70.12%、67.61%、67.11%、68.87%、83.51%、76.00%。在入党原因调查中,认为入党光荣及入党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占比随着本科生年级的增长呈逐渐降低趋势,分别从16.48%、8.52%降低至5.28%、2.74%。

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对政治问题的关注从国际国内安全形势逐渐向民生问题转移。同时,调查发现大四学生是政治问题讨论度及政治问题参与度最高的群体。大四学生经常讨论政治问题的占比达25.47%,远高于大一(11.55%)、大二(17.00%)、大三(15.35%)和研究生(13.93%)群体。当网络言论将某社会事件归结于制度问题时,大四学生群体更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强烈反对并与之理论的占比达29.25%,高于大一(12.75%)、大二(17.00%)、大三(20.18%)和研究生(22.95%)群体。

2.从学生干部维度分析,学生干部的入党意愿高、入党动机更加端正,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学生干部的入党意愿达81.52%,高于非学生干部(62.08%)。入党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非学生干部入党为增强就业竞争力、为今后工作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的比例(8.07%)高于学生干部(4.97%)。学生干部经常讨论政治问题的比例(21.27%)接近非学生干部的两倍(11.81%)。同时,当网络上就政治问题进行讨论时,学生干部(22.78%)相较于非学生干部(15.92%)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干部更关注民生问题,而非学生干部更关注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同时问卷显示非学生干部不关心政治问题的比例(3.94%)高于学生干部(1.52%)。

3.家庭经济情况。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入党意愿偏低,入党动机的占比随着家庭经济情况的下降而逐渐增大。家庭经济情况较好、一般、较差的学生入党意愿比例分别是66.40%、70.69%、70.69%;入党增强就业竞争力为今后找工作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所占比例从3.61%逐渐增大至8.94%。

在分析价值观形成影响因素时,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学生认为外在因素影响占比更大。问卷显示,互联网等媒体信息的庞杂是所有群体认为影响价值观形成的第一主要因素,大学生的价值认知与价值判断能力(内在因素)、大学生自身人生经历(内在因素)、现实社会存在的消极现象(外在因素)则分别是家庭经济情况较好、一般和较差学生认为的影响价值观形成的第二主要因素。

三、政治价值观结果分析

(一)入党意愿与动机的群体性差异明显,部分学生政治信仰不够坚定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入,高年级的入党动机逐渐端正,但在非学生干部群体及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群体中,“功利性”“荣誉型”的入党动机比例较大,因为信仰而加入共产党的比例较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大班授课为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照搬经验,对群体特点把握不足,没有结合学生专业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

(二)网络舆论对政治价值观影响突出,部分学生政治认知较为模糊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信息纷乱烦杂,大学生的价值观尚在动态变化之中还不具备价值辨别能力,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通过现场教学、沉浸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事件背后的原因与故事,感受科技进步的成就与困境,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才能有效验证网络舆论的真伪。

(三)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精细覆盖盲区,部分学生政治情感较为冷漠

党员、学生干部、班级干部等自身积极主动,拥有较高的政治热情与参与度。对于该群体之外的学生,如果本身缺乏主动性,将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精细覆盖的盲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有效的途径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一对一的教育成本投入高、收效产出低。针对该群体,应搭建有效平台,创新机制方式,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将精细教育全面覆盖。

四、将专业特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一)与时俱进、因材施教

依托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隐性引导学生端正入党动机,坚定政治信仰。引导学生端正入党动机一直以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与难点,除辅导员、教师班主任等日常引导之外,分党校培训、党建活动等是现在教育引导的主要做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引导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在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道路上,科学技术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紧密结合学生专业,依托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围绕科研报国、科技强国等“中国故事”激发学生内心的认同感,同时在工作过程中,注意化“被动教”为“主动学”,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钻研,自己讲述专业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做好引导工作。内心深层次的认同,才会带来更加坚定的信仰。

(二)重视实践、主动出击

依托专业实践与线上宣传平台显隐结合强化舆论引导,深化政治认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多元的价值观念不断扩散,新闻媒体、社交软件等文化输出平台成为各个国家博弈的新阵地。在政治认知工作中,回避不是有效做法,主动出击才能占据主导地位。在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中,故事是理论的“宣讲人”,而深化政治认知还需要让实践来“说”课。依托专业实践,让学生走进专业一线,切身感受肩上担负的专业使命与时代使命,亲身感受国情、社情、民情,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时代的土地。与此同时,要做好工作的总结与宣传,将专业实践转变为有效的教书育人素材。

(三)遵循规律、分类指导

依托党员、班干部等“领头雁”开展朋辈互育,丰富政治情感。青年大学生是政治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远来看,大学生政治冷漠不利于国家发展与进步。党员和学生干部群体有着较高的政治热情,同时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高校应结合不同年级学生成长规律与不同专业的差异,搭建专业专属平台。通过发挥党员和班干部的头雁领航作用与朋辈互育优势,向低年级群体和非学生干部群体进行理论宣讲与政治带动。如在高年级党员群体中建立专业强国宣讲团,通过党员联系群众,在低年级班会上进行宣讲,从而深化思想认知。以培养一个人至少影响一个人、带动一个人的路径与决心从而带动和影响一部分人,进而丰富大学生的政治情感。

综上所述,理工类大学生整体来看政治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高校应结合理工类大学生专业特点与专业使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专业培养与理想信念教育同频共振,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与效率最大化,从而培养一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坚定的科学家后备军。

猜你喜欢

理工类入党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憨娃入党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理工类院校韩国语专业转型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大学理工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入党志(外一首)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