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禅源诸诠集都序》补释
2022-09-10庞倩
□庞倩
《禅源诸诠集都序》是唐圭峰山沙门宗密(780—841)为其所编长达百卷的《禅源诸诠集》(或称《禅那理行诸诠集》,又称《禅藏》)所作的序言①。因为《禅源诸诠集》原书已散佚,只有序言保存至今,所以《禅源诸诠集都序》就成为了解宗密那本规模宏大的论集的一个重要著作。从内容上说,本序是为《禅源诸诠集》所作的一个总序,重心在于会通禅教。
宗密撰写《禅源诸诠集都序》和编纂《禅源诸诠集》的具体时间,在有关宗密的传记中都没有明确记载,但据《禅源诸诠集都序》的有关信息,宗密辞世在会昌元年(841)正月,所以,《禅源诸诠集都序》和《禅源诸诠集》是宗密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所撰写的作品。《禅源诸诠集都序》现存有多种版本,据镰田茂雄考察②,中国刊本有:(1)辽道宗清宁八年(1062)刊本,此本现已不存;(2)元代大德七年(1303)雪堂普仁刊行本,收于明《嘉兴藏》,称为“明藏本”;(3)以雪堂本为底本,明代临济宗僧人玄极居顶的重刊本,“续藏经本”即来源于此本;(4)清康熙三年(1664)刊行本,藏于东洋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是为霖道霈的合校本。此外,尚有《中华大藏经》所收的明永乐北藏(刊于1402年)刊本。朝鲜刊本有:(1)明弘治六年(1493)刊本;(2)明万历四年(1576)本,日本东洋文库收;(3)崇祯元年(1628)本,有两种,皆收于日本东洋文库。日本刊本则有刊刻于1358年的五山版。此外,尚有写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敦煌本的残卷,是宗密著作现存最早的抄本。
从结构上,《禅源诸诠集都序》的不同版本分卷有所不同,万历四年(1576)本分为上下两卷;续藏经本分为四卷;明藏本则分成卷上之一、二,卷下之一、二,共两卷四个部分。其中详细论述了禅宗“教禅合一”的义理及各个流派分支,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最重要的禅宗思想史文献之一。
西夏译本《禅源诸诠集都序》现存有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инв.№735、инв.№800和инв.№7119三件刻本,原件22×14厘米,6行13字。该书正文存107个蝴蝶页,其中735号为卷上,凡80页,保存完好,并有蓝布护封;800号为卷下之一,残存20页,即第16页左半至第35页,内容相当于汉文本的“有称理顿说,有随机渐说”至“真有不变随缘二义,妄有体空成事二义”[4]上4;7119号为卷下之二,残存7页,内容相当于汉文本的“故前图中云体空成事”至“次傍览诸家以广闻见”。
通过与汉文本对读可以看出,西夏本装订的错乱似乎还有某种规律,即经常都是以3页为一组形成的。下面是卷下之二前7页的正确次序和原装次序的对照:
正确次序:1 2 3 4 5 6 7
原装次序:3 2 1 6 5 4 7
需要指出的是俄藏инв.№7119号混入一页残片,并不是《禅源诸诠集都序》的内容,右半页片段内容为“……”可以译作“涅槃……是,其是法身……也。二……二皆……”左半页片段内容为“”,可以译作“时管事正将……义自择威……往义则□往……义人……若□已有……行义不行”。似乎左半页和右半页不是同一文献,右半页应该为佛教文献,左半页应该为世俗文献。
下面对西夏译本《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二作一解读,参考的汉文本据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邱高兴校释本。首列西夏文及对译,其次为汉译文,最后为校注。为求排版方便,其中西夏书中原有的注释一律放在括号内,不再排成小字双行。符号“□”表示的是西夏文原文中污损、缺失之字;对译中,符号“△”表示无法用汉字表达的西夏语虚词。汉译文的遣词造句尽量与汉文原本求同,凡遇西夏本与汉文原本语义严重不合的地方,则在段末以校注形式说明。
西夏文及对译:
……中体空事成谓。(杌木刺上鬼见者全空是然,何故人惊得奔走地倒,头
破额裂也。)若业空即,则空云何业造,地狱□□□□空即,则空云何痛楚。
任□□□□□□是愿痛愿楚与谓,则今现人之火烧斫刀以刺时,何故不
任也?今观道学者之人,一句各心违情语闻,亦△任不能中,及烧斫任者
也乎!(此如忍能者,千中亦一无。)
汉译文:
……故前图(1)中云体空成事。(如杌木上鬼全空,何故(2)惊人得奔走倒地,头破额裂(3)。)若以业即空,空云何(4)造业,即须知地狱烧煮痛楚(5)亦空,空只么楚痛。若云亦任楚痛者,即现今设有人以火烧刀斫(6),汝何得不任?今观(7)学道者,闻一句违情语,犹不能任,岂肯任烧斫乎!(如此能忍者(8),千中亦无一(9)。)
校注:
(1)西夏本开头至“故前图”部分已佚。
(5)汉文本“烧煮痛楚”,西夏本四字原缺。
西夏文及对译:
问曰:上来三种教,三宗禅,三种所以,十种别异,轮回及修正法,自
各十重又等乃叙,其中理无穷不,事无备不,理定味玩,心修则足,及禅偈
集百过卷为者何需。(一百六十卷也。)答曰:众生惑病,各各不同,数尘
沙等,唯八完非。诸圣之方便无量门有,一心性相无量义有,上来所述数
者,但提纲是,虽统此于出不,彼亦若用行时而千变万势具中,况先哲后俊
各长义有,及古圣今贤各利所有等上谓所何有,此故故诸家人□□能中,要
方所集,其中不安有亦改易未曾。但△阙不足者,注而全之;文字繁重△为
亦注以而者。故一一一家之首依言纲意法者,注以△首评,譬纲举者其网张,
可网去纲处何有;(《华严契经》中云:大教网张,人天鱼漉,涅槃岸置。)□
□领举者其衣著欲,衣弃领取处何有。若但叙及所集叙不为,故如纲无网如;
若但叙而乃为本不集,故如网无纲如。好好所思之,复□要起。然依己利为者及
是,则其数皆看何需,人之师为欲,故本末直须□也。学好士者,此披阅时,何
如何宗何教义是,一一必须好好详之。用行不错,故皆妙药成;用法差错,故
□□所为。
汉译文:
问:上来所叙三种教,三宗禅,十所以(1),十别异,轮回及修证,又各十重,其中理无不穷(2),事无不备,研寻玩味(3),足可修心,何必更读藏经及集诸禅偈,数过百卷(4)。(一百六十卷。)(5)答:众生惑病,各各不同,数等尘沙,何唯八万(6)。诸圣方便有无量门,一心性相有无量义,上来所述,但是提纲,虽统之不出所陈,而用之千变万势。况先哲后俊各有所长,古圣今贤各有所利,故集诸家之善,记其宗徒(7),其中有不安者亦未曾改易(8)。但遗阙意义者,注而全之(9);文字繁重者注而辨之。仍于每一家之首,注评大意。提纲意在张网,不可去网存纲;(《华严》云:张大教网,漉人天鱼,置涅槃岸。)举领意在著衣,不可弃衣取领。若但集而不叙,如无纲之网;若但叙而不集,如无网之纲。思而悉之,不烦设难。然克己独善之辈,不必遍寻。若欲为人之师,直须备通本末。好学之士,披阅之时,必须一一详之,是何宗何教之义。用之不错,皆成妙药;用之差互,皆成反恶。
校注:
西夏文及对译:
然佛法次第集结法者,排为不易,道入方便依据,即先前本心开合,次
理事通令,次法胜妙赞,次世间之过患呵,次修习令意诫为,后对治法方便
门等,次渐示应也。今此依□及欲△,师傅弟子颠倒文不合也,何故谓?故
六代之后,乃多一真述,达摩大师直至四行,不孙首依为,祖末上可处何有,
数日之中,此事乃思,达摩之宗枝之外首为将,又彼诸家人教导法禅显令,
所理等,代代师可处为将。及通方常行所道非也,或修炼功因证至时人示。
(求那、慧稠、卧轮等类如是。)或教听读以,△悟解即以众摄。(慧闻禅师等类
如是。)或迹□性适以,一时迷群之警心起令。(志公、□□□大士、王□□等
类如是。)或自志士而高法守以,一国境中僧侣之轨范处为。(庐山远公等类如是。)
或道至歌咏,或迷凡之嗟叹,或但义释,或唯励行,或诸教笼罗,指□不□,或
一门偏赞,事众与不通,此□皆禅门之影响,及佛法与相似许恐是不△,始起终
至依至可为以,皆释迦之法为者何边天体。(天台大者之本者,始终皆全显明虽
是,□□本集内不在。)心以心传者,唯达摩之宗是。心者法之源是,何法不备?
修所禅行,一门局似。所传心宗,实三学全通。根本踪迹故,(始、迦叶、阿难、
二是。)亲释迦处已禀,代代相处已承,三十七族代,一一面授以,(有云,西
天国二十八祖师有谓者。以下师资相处已传序中,具已分。)
汉译文:
然佛法结集次第(1),不易排伦。据入道方便,即合先开本心,次通理事,次赞法胜妙,呵世过患,次劝诫修习,后示以对治方便,渐次门户。今欲依此编之,乃觉师资昭穆颠倒,交不稳便。且如六代之后,多述一真,达摩大师却教四行,不可孙为部首,祖为末篇。数日之中,思惟此事,欲将达摩宗枝之外为首,又以彼诸家所教之禅,所述之理,非代代可师。通方之常道,或因以彼修炼,功至证得,即以之示人。(求那、慧稠、卧轮之类。)或因听读教(2)生解,即以之摄众。(慧闻禅师之类。)或降其迹而适性,一时间警策群迷。(志公、傅大士、王梵志之类。)或高其节而守法,一国中轨范僧侣。(庐山远公之类。)(3)或咏歌至道,或嗟叹迷凡,或但释义,或唯励行,或笼罗诸教,竟不指南,或偏赞一门,事不通众,虽皆禅门影响,佛法笙簧,若始终依之为释迦法天体,即未可也(4)。(天台言教广大,虽备有始终,又不在此集之内。)以心传嗣,唯达摩宗。心是法源,何法不备?所修禅行,似局一门。所传心宗,实通三学。况覆寻其始,(始者、迦叶、阿难。)亲禀释迦,代代相承,三十七世,一一面授(5),(有云,西国已有二十八祖者。下祖传序中,即具分析。)
校注:
(3)汉文本此处有“其所制作”,西夏本无此句。
西夏文及对译:
乃至吾师处至。(重复缅思只传不处中云何释迦之三十八代孙长△为。)故
今所集次依全法者,先依达摩之宗所集,次诸师家乃述杂所编,后一宗圣教以
△印。圣教居后上为法者,如世上司官案文于,都案先依为列。正坐手识判断后
为如也。其南北二宗,亦纶绪尊卑如,次依而为。其中顿渐相间,理行△参自相参,
缚解□相,故自然自心住所无为。(《净名契经》中云:禅味贪著菩萨缚是,方便
解则菩萨生是。又《瑜伽契经》中说:悲增智增,互相缚解谓。)悟修之道备既,
解行本亦圆通。次诸上者人乃作所集本广览闻见,……
汉译文:
至于吾师。(缅思何幸得为释迦三十八代嫡孙也。)故今所集全法之次者(1),先录达摩一宗,次编诸家杂述,后写印一宗圣教。圣教居后者,如世上官司文案,曹判(2)为先。尊官(3)判后也。(4)其南北二宗(5),以纶绪尊卑(6),而为次第。其中顿渐相间,理行相参,递相解缚,自然心无所住。(《净名》云:贪著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又《瑜伽》说悲增智增,互相解缚。)悟修之道既备,解行于是圆通。次傍览诸家以广闻见,(7)……
校注:
(4)汉文本此处有双行小字“唯写文克的者,十余卷也”,西夏本无此句。
(5)其南北二宗,即西夏文“焊蒼傣舉礌”,汉文本作“就当宗之中”。
(6)以纶绪尊卑,即西夏文“魏砨弱綟辊堡”,汉文本作“以尊卑昭穆,展转纶绪”。
(7)西夏本自此至结尾部分已佚,相应汉文本为“然后捧读圣教,以印始终,岂不因此正法久住。在余之志,虽无所求,然护法之心,神理不应屈我;继袭之功,先祖不应舍我;法施之恩,后学不应辜我。如不辜、不屈、不舍,即愿共诸同缘,速会诸佛会也。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二”。
注释:
①圭峰宗密事见《景德传灯录》卷一三,《大正新修大藏经》(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等,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第51册,第305—308页。
②参见镰田茂雄《宗密教学の思想史的研究》,东洋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报告,昭和五十年,第238—239页。
③张佩琪《初探夏译〈禅源诸诠集都序〉及〈禅源诸诠集都序干文〉》,“西夏语文与华北宗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台北,2009年12月。今按,传统上译作“干文”的那两个西夏字在这里应译作“科文”,指分析佛教原著段落结构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