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艺术传播面临的新状态
2022-09-09
借助互联网及智能设备,人们可随时随地浏览感兴趣的内容,参与性和互动性正在逐渐增强,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和新媒介如何连接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极大挑战。
张颐武文化学者
21世纪以来,网络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着人们欣赏文化艺术的方式和路径。人们不再必须走入剧院、美术馆等场所欣赏音乐、歌舞、书画艺术,对于艺术欣赏“现场感”的要求也在降低。借助互联网及智能设备,人们可随时随地浏览感兴趣的内容,参与性和互动性正在逐渐增强。由此,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和这样的新媒介如何连接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极大挑战。
同时,受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活动在线下的传播场域中举步维艰。在演出“寒冬”下,一部分缺少人力物力支持和支撑的传统文化艺术机构暂停线下活动,剧团停止演出、演员收入锐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确实面临着考验,这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文化传播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使创作与传播的连接存在困难。文化创作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要创作出能引人思考、启迪心智、引起思想共鸣的文化产品的门槛较高、难度较大,长此以往会对整个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产生影响。传统文化艺术是根植于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之中的,它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文化艺术在和社会的连接上仍存在着一些困难,使其与当代人相对隔膜,许多人虽然有强烈的兴趣,却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如何挖掘其当代价值,将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密切地结合起来,是文化传播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传承关系相对稳定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在传统文化艺术传承过程中,师徒制依然是其保持代代相传的主要方式。言传身教的方式当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承方式,但却在客观上为文化的传播立起“高墙”,这也导致传统文化艺术的自我更新能力减弱。当传统文化艺术只面对小范围的封闭人群,而无法适应现代大众的审美情趣时,难免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
此外,还存在着传播成本高、收益不可控所带来的影响。电影《百鸟朝凤》曾从唢呐这一角度出发,为观众呈现传统文化艺术在当下的传承困境。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付出高昂的时间、物质成本学习传统文化艺术,掌握技艺后却难以借此谋生,高成本与不可控收益之间的对比导致传统文化艺术领域人才流失严重,有意愿进入传统文化艺术行业的年轻群体日渐减少。
另一方面,还存在文化的可及性问题,也就是传统文化艺术和当下的知识鸿沟弥合困难。这其中,存在着学习周期长的问题。不少传统文化艺术门类都强调其技艺的难度和复杂性,正是由于这种难度和复杂性才形成了这背后往往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无论是戏曲、民乐,还是民族舞,每一个动人的文化作品背后,都需要创作者长时间的训练与打磨,这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分外困难,也使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难度相当大。学习方式单一的状况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在传统文化艺术领域,“面对面”带教方式仍是主流,这导致师徒间的匹配、传授都受时空因素高度限制。这种固定的学习方式,限制了传统文化艺术爱好者了解、接近传统文化艺术的可能性,也必然带来浸没成本高的状况——学习传统文化艺术所需的各类投入相对高昂。例如,民族舞专业的学生需要支出辅导费、服装费等持续成本,而最终能否考入专业舞团,还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被淘汰意味着失去传统意义上的“出路”,哪怕被选上,也面临院团工资报酬有限等实际问题。巨大的浸没成本,使不少对传统文化艺术感兴趣的青少年“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