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贡献
——兼论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同志高等教育思想的坚守与发展
2022-09-09侯长林
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虽然没有专文讨论高等教育, 但是他们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高等教育的内容,总体看,高等教育始终是在他们关于改造社会的整个设计之中的,他们为高等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预留了广阔的空间。 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将马克思主义高等教育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新思想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高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一、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理论
1977 年,美国教育理论家约翰·S.布鲁贝克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理论,认为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哲学观。 所谓政治论哲学观强调的就是人们探讨知识不仅出于好奇还因为它对国家和社会有用,即能够服务国家和社会。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毛泽东同志一贯坚持的教育为党的主要工作任务服务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土地改革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认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方针就在于服务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
。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提出了要使教育为长期的战争服务
。 1939 年5月,他强调:抗大等教育要为民族解放以及社会解放而斗争
。 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教育思想不是凭空就有的,而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学习与继承的结果。 马克思曾经指出:工人已经具备了作为成功因素需要的人数要求, 但是只有当群众能够组织起来并拥有一定的知识时,工人的人数才具有决定胜负的作用和意义
。
1978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同志出席大会并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他虽仍沿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表述,但是当《邓小平文选》(1975—1982)在1983 年7 月1 日出版再次刊印这篇讲话时,他对讲话原稿进行了重新审读并做了少量的修改,主要有三处:第一,是把有关教育根本方针一句完全删掉
;第二,是把“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一句修改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三,是把“这些要求本身就是”之后的“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修改为“无产阶级政治的要求”
。 邓小平同志之所以对这三处讲话要进行修改,是因为在这期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重大决策。 既然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了转移,就应该对教育的服务对象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邓小平同志对讲话文稿进行修改是对教育应为党的主要工作任务服务这一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坚守与发展。 这一修改,标志着我国的教育目的由服务无产阶级政治转变成服务社会主义建设。 这种转变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伟大转折的表现和反映,也是20 世纪我国思想解放运动在教育方面的重大成就
。
由表 2可知,秸秆炭在成型前比表面积可达562.28 m2·g-1,而在成型后比表面积下降为424.21 m2·g-1,平均孔径、2 nm以下的微孔体积、2 nm以上的中孔及大孔体积相比成型以前都有所下降,这进一步说明在挤压成型过程中,CMC粘结剂会渗入到秸秆炭的内部孔隙当中,造成很多孔被堵塞。
二、高等教育人才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人的培养,在他们的著作中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人才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每个人的自由成长与发展是一切人自由成长与发展的条件
。 1866 年,马克思提出:“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第三,技术教育。 ”
可见,对人的成长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及其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方法,都是马克思主义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是毛泽东邓小平高等教育理论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从建立全国统考制度,到恢复高考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人们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
。 这种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 在全世界共产主义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 毛泽东同志对人的全面发展还有另一种表述,那就是“又红又专”。 1957 年10 月9 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最后一次会议上指出: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都要学通学精技术与业务,努力使自己变成内行,成为又红又专的人才
。 毛泽东同志的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思想,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百姓将时下的督导、督察、巡视、巡察等专项斗争和整治、整改的明察暗访称之为微服公访,是为了区别历史上清官廉吏破案、缉盗、捕凶时的微服私访。这种微服公访务实高效,是我党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作风的体现,一对一,面对面,心贴心,看得见,听得清,摸得实,断得准,百姓怎会不欢迎、不高兴?
(二)从“三育并重”,到培养“四有新人”
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是在1952 年才建立的。 教育部于1952 年作出了成立全国高校招生委员会的决定,并提出了全国高校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特别批准外,其他一律参加统一招生的要求
。 这一统考招生制度坚持了十四年。 1977 年复出后,邓小平同志自告奋勇分管科教工作,当年的8 月8 日,他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就明确提出了当年要下决心恢复高考并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考学生的办法,强调群众推荐不能再搞,并认为从高中直接招收学生,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好办法
。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的果断决策,则当年的恢复高考难以落实。 1978 年3 月18 日,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热情洋溢地说道:党中央这样着力进行人才培养和选拔,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新时代必然会很快到来
。毛泽东同志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和邓小平同志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的恢复,都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和划时代的意义。
将所谓的痕迹管理纳入读者服务中,侧重于深度挖掘在以往服务读者中留下的痕迹以及在今后注重痕迹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并非是事无巨细的统统留痕迹,而是有所侧重的该留的必须留,可留可不留的不要留,需要深挖的下大力气深挖。总的来讲,主要是对痕迹的利用。
基于QbD理念的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的处方工艺研究………………………… 黄 芸,谢 俊,杨 俊,等(1·9)
(三)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和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相联系
要使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要求。1847 年,恩格斯首先提出要“把教育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
。 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再次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提出“把教育同物资生产结合起来”
的措施。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继承了这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原则,并明确指出:要把“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
。 1958 年8 月13 日,毛泽东同志在视察天津大学时再次要求:“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
毛泽东同志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虽然与恩格斯的“教育与工厂劳动结合起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与物资生产结合起来”不能完全画等号,因为其中的“生产劳动”与“工厂劳动”和“物质生产”毕竟有一定的差异,但其精神实质则是一脉相承的,“生产劳动”与“工厂劳动”和“物质生产”的差异,正好体现了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特色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丰富与完善。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教育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认为应该精简教学内容,他提出要废除已经设置的不急需和不必要的课程
。 在1964 年2 月的春节座谈会上,他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有娱乐、打球、游泳、课外阅读的时间,学校的课程完全可以砍掉一半
。 在教学方法方面,他对大学中存在的教师上课念讲义、学生上课抄讲义的现象进行了批评。 1964 年,他又对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念讲义、学生死抄的现象进行了批评,认为教师应该把讲义印出来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看、自己研究,教师应该少讲,主要是要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看
。 这些意见,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对教学内容的精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高等教育基本职能理论
1977 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高校应该恢复过去已经确定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专业技术职称
。两年后,他甚至认为:在高校里,不仅应该有副教授、讲师、助教等专业技术职务,还应该有教授(一级教授、二级教授、三级教授)职称
。 邓小平同志不仅关心高校教师的职称,还关心他们的工资待遇。 早在1954 年就曾提出:真正有本领的大学教授和副教授,包括高级医生、高级工程师等在内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工资待遇还比较低,都应该提高
。 他在论述高校教师职称问题时就明确指出:凡是达到了这些标准和要求的教师,就应该授予他们相应的职称称号,并让他们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
。
邓小平同志在大学基本职能上则既重视人才培养,也重视科学研究。 1975 年,他曾发出过大学究竟有什么作用的追问
。 他之所以会发出这样的追问,就是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大学不应该仅仅是培养人才,还应该进行科学研究。 于是,他在1977 年7 月29 日就明确提出了“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
的大学“双中心”职能观。 邓小平同志为什么会要求将大学既办成教育的中心又办成科学研究的中心,因为他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 后来,他还进一步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而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应当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军
。 既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就应该承担科学研究的任务。 并且他认为随着学校科学研究能力的增强,科学研究的任务还要加强,尤其是重点大学都要逐步加重科学研究的分量和任务。邓小平同志这些理论在当时的高等教育界影响很大。
四、高等教育改革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革命性。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是批判的、革命的理论
。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自始至终都坚持了彻底的批判性,尤其是在批判旧教育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对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恩格斯发现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教育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他指出: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以及商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阶层才有条件进行读书写字的训练, 同时也改变了只有僧侣阶层才能接受较高层次教育培养的现状
。马克思对此非常赞同,并且在当时欧洲各国的革命实践尤其是在1848 年法国大革命的教训以及英国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社会变革与教育变革的密切联系。 所以,教育改革是普遍规律。 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高等教育改革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坚守与发展。
(一)从“砍掉一半”的教学内容和改变“教师念讲稿”的教学方法,到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对高等教育“体制的革命”
邓小平同志在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强调两点。 一是教育还必须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与之相适应。他认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要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就需要教育事业的总规模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教育的结构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对各类各级人才的需要相适应和毕业生的素质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 二是教育必须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相联系。 邓小平同志还指出,我们的教育不仅要考虑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还要把握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趋势
。 邓小平同志将教育与之相结合的对象“生产劳动”,拓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这就使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更加符合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
邓小平同志也认为学生负担过重确实不好,但他认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 在教育领域的改革,需要全面进行,才能真正搞好教育教学改革
。 而要真正全面地搞好教育教学改革,首先需要进行统一规划,做好顶层设计。邓小平同志指出:高校的专业,哪些需要合并,哪些需要分开,哪些需要增加,哪些需要减少,哪些需要取消,要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
。 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还非常关注高等教育体制问题。他曾指出:改革是对体制的革命
。因为我国当时的高校管理体制还没有理清,比如全国重点大学准备办多少所,由谁来管,其管理体制怎么确定等问题,都客观地存在。对于这些问题,他曾经明确指示:教育部不仅要管重点大学,还要对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进行管理,实施双重领导,但要明确以教育部管理为主
。并且要求由省、市主管的师范院校,教育部也要经常派人去督促和检查,不能放松对这些高校的管理
。
目前,福建武术文化生态制度建设还不完善。武术文化生态保护主要靠政府的行政权力,缺乏社会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特别是武术行为主体(武协)缺乏文化生态美学意识,没有将制度文化生态位的诸要素统一起来,对武术非遗保护和传承人遴选的工作落实不到位,没有细化的措施和奖励机制(出现文化争夺、重复建设等),没有构建起武术理论人才高地以及完备的基层武术人才队伍。
(二)从“必须有自己的教授”,到教授应该“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高校教师等级制度仍沿用国民党时期的做法,只是在1952 年才将高校的教师职务确定为五级:第一级是教授,第二级是副教授,第三级是讲师,第四级是教员,第五级是助教。1955 年,国务院在实行货币工资制时仍保留了专业技术职务教授等五级名称。 毛泽东同志在给清华大学的批示中则明确表示:要努力团结和争取所有能够团结和争取的教授、讲师、助教以及研究人员,为无产阶级文化教育科学事业服务
。 在社会主义时期,他又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有自己的教授、科学家、文学家、新闻记者、艺术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组成的队伍
。
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不仅仅是人才培养,还包括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大学主要是培养干部,即关注的主要是人才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向苏联高等教育学习后采取的措施也是以教学为主, 以致在20 世纪50 年代前期对科学研究工作几乎是不闻不问
。 我国当时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只有人才培养的职能,科学研究的职能还没有得到体现。毛泽东同志虽然也提倡“自由研究”
,但是他对大学职能关注的主要还是人才培养。
如图1所示,在室温22~25℃下,以2C、3C倍率对满电状态的10 Ah锂离子电池进行过充,电池的温升情况大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电池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第二阶段电池温度快速上升。随着电池充电倍率的增加,第一阶段电池保持稳定的时间越来越短,这是因为倍率的增加使得电池完成充电的时间减少所致;第二阶段的时间同样是越来越短,这是由于充电倍率的增大,使得电池内反应变得更加激烈,温度上升的更快。当第二阶段的温度达到50~60℃时,电池发生爆炸。
(三)从对旧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全面调整,到建设“重点大学”
1950 年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要学习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要以他们为榜样
。 要向苏联学习各项建设经验,当然也包括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 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和要求,我国开始了仿效苏联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对我国高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影响深远的院系调整。 毛泽东同志认为:我国高校也应该走多种办学形式相结合的道路,既要学习老解放区办新教育的思路,又要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做法,还要借鉴苏联先进的办学经验,并对旧的高等教育布局及其体系进行一次全面性的改革与全国性的大调整
。 这次全面改革与调整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
为了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并带动整个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办好重点大学,就要经过严格考试,只有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到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进行培养
。 就高等教育而言,要先集中人力物力办好一批重点高校。 除教育部要举办重点高校外,各省、市、自治区和各个业务部门也要举办一定数量的重点高校
。 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双一流”建设,就是在邓小平同志开创的重点大学建设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在重申毛泽东同志关于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教育全国人民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时代新人
。 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提出,将德育的内涵具体化为“有理想”“有道德”和“有纪律”,将智育解读为“有文化”,并且认为在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尤为重要。 关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又红又专”,邓小平同志的解读是:“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
不管干哪一行,不专,就会瞎指挥,就谈不上红。 他还特别强调:清华大学的办学经验,值得大家重视和注意,那就是又红又专,尤其是红绝对不能丢
。 即“红”是第一位的。 邓小平的这些论述,科学地阐释了“红”与“专”的辩证关系,尤其是“红是绝对不能丢”的论述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理论
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内在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之日起,就赋予共产党以神圣的使命,并通过《共产党宣言》向全世界宣告了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 不管是哪一个历史时期,共产党的领导始终都是马克思主义不变的诉求
。毛泽东、邓小平关于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理论,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教育思想出发的。
(一)从多样性“两条腿走路”办学模式的探索,到高等教育“两条腿走路”模式的确立
多样性“两条腿走路”办学模式,是毛泽东同志对我国教育的重要贡献之一。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既要办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又要办群众夜校和补习学校。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又多次就“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模式发表意见。毛泽东同志的“两条腿走路”办学思想,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并最终被概括为1958 年9 月所提出的“三个结合”和“六个并举”
。 这一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
邓小平同志认为毛泽东同志的多种形式办学思想符合中国的实际,因此,他在坚守的同时进行了丰富与完善。 1977 年8 月,他在参加教育工作的一次座谈会时说:高等教育也要坚持“两条腿走路”
的办学模式。 这就将毛泽东同志的多样性“两条腿走路”办学模式延伸到了高等教育领域,促进了“两条腿走路”高校办学模式的确立,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邓小平同志还特别强调自学。1980 年,他明确指出:目前干部中懂得各行各业专业知识的人太少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学习。 学习有两种途径,一个是通过举办学校包括训练班进行教学,另一个就是自学
。 邓小平同志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潮。 于是,教育部开始组织讨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问题。1983 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始在全国推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 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仅1983 年,全国就有30 多万人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到2010 年,全国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数已累计达到了2.1 亿人次,共培养本专科人才980 多万
。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特殊贡献。
(二)从加强“党委领导”,到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党对高校的领导。他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发表的演讲中就曾说道:领导这场革命战争的只有中国共产党
。 1958 年8 月13 日,他在视察天津大学后又指出:高校应抓住三个东西,其中之一,就是“党委领导”
。 在毛泽东同志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58 年9月19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在全国所有高校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1961 年,中共中央对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作了一定的调整,将其表述为:“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 这次调整既强调了校长作用的发挥,也对校务委员会的作用作了规定。
(一)广开言路,听取民意。在“为灾区献爱心”的志愿活动中,学校大队部充分尊重队员的“主人翁”地位,积极发挥队员的主观能动性,让队员直接参与活动的决策,广泛听取队员的心声。首先由学校大队部召开各中队干部会议,在会上提前传达志愿活动的主题,接着由各中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收集和整理意见,然后学校大队部再整合大家意见,确定活动实施方案。这样一来,志愿活动的策划方案自始自终都体现了少先队员的主体地位,并且融汇了每个少先队员的想法,提升了少先队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这次“为灾区献爱心”的志愿活动中,学校根据各中队的意见,决定开展“中队大义卖”的活动。
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 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办学方向并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 而要确保学校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就需要加强党的领导。 1978年10 月,国家明确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
这就使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得以真正确立。 邓小平同志于1979 年3 月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中共中央在1989 年8 月28 日下发的 《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 中决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这就使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得以落地生根,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领导制度。
六、余论
马克思主义高等教育思想中国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不仅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对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等教育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政课改革等方面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高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这些理论成果都值得我们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从事高等教育实际工作的管理者及广大高校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借以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推进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使中国的高等教育由大变强!
[1] 毛泽东.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2] 伏治友.“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探新[J].江苏高教,1995(1):26-2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4] 孙喜亭.新教育方针的确立步履维艰——由“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向“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转变的曲折过程[J].高等教育研究,2000(1):1-14.
[5] 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7] 金铁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15.
[8] 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10]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781.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 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603.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3] 龚洵洁,严子琪.毛泽东教育思想概论[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
[14] 朱九思.竞争与转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15] 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86:375.
[16] 列宁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91.
[18]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400.
[19]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0]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83.
[21]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50.
[23] 邓小平文选: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0.
[24]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266.
[25] 徐东.毛泽东与建国初期我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4):16-20.
[26] 田园.共产党的全面领导理论对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贡献[J].探索,2020(2):15-24.
[27] 李家新,蔡一村.论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逻辑[J].教育导刊,2020(3):5-12.
[28] 毛泽东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4.
[29]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