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中的竹镇回民

2022-09-08郑自海达本

银潮 2022年8期

文 郑自海 达本

位于南京市六合区的竹镇镇是江苏省唯一享受民族乡待遇的镇。据2000 年统计,全镇总人口22000 人,其中少数民族6431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9.2%。2000 年2 月,竹镇镇被省政府批准享受民族乡待遇。这里也是南京市少数民族扶贫开发重点城镇。

近年来,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竹镇清真寺等相继得到修建和保护,竹镇镇政府组织人员编写的《竹镇镇志》已正式出版。回民抗日游击大队和武铁肩、达浦生在抗战中的事迹纳入了竹镇镇史。

罗炳辉组建 竹镇回民抗日游击大队

提到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抗日的故事,几乎人人知晓。但人们不曾想到,当年地处日伪统治中心的南京六合地区也活跃着一支由回族阿訇李叔度领导的200 多人的南方回民抗日游击队,经历了数十次战斗,沉重打击了日伪军,有效地牵制了日伪统治中心敌人的兵力。

由于交通便利,竹镇在历史上一直是江苏繁华之镇,早在元代,就有大批回商在此定居经商,直到抗日战争前还有商号1000 多家,并建有私营发电厂一座,人称“小上海”。1938年3月,国民党六合县政府迁于此。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了南京城,因为不能容忍像竹镇这样的“小上海”存在,派出飞机轰炸。竹镇首次遭到日军轰炸的时间是1938年5月23日,从上午9时到下午3时,敌机在竹镇轰炸扫射了近10 遍,投掷燃烧弹多枚,炸死炸伤200余人,整个竹镇成为一片火海,毁屋千间,火燃三日不止。随后,日军又连续8 次对竹镇实施轰炸,几乎将古镇竹镇夷为平地,造成无辜同胞千余人死亡,伤者无数,惨不忍睹。

1938 年5 月,新四军实行东进。1939年5 月,方毅、汪道涵、朱绍清等率新四军四支队八团二营和战地服务团跨过津浦铁路,于6 月到达六合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8 月下旬,罗炳辉率领新四军五支队八团、十五团、十团先后挺进半塔、六合等地区,开辟以半塔集为中心的路东抗日根据地。

1939年秋,罗炳辉率部驻扎到六合县竹镇,他发现竹镇是一个回族聚集区,广大回民青年积极要求抗日,其中已经有回族青年到新四军五支队政治部所办的教导大队参加学习。罗炳辉思谋,何不趁势将回族青年武装起来,扩大抗日力量?为此,他派人找到竹镇清真寺青年阿訇李叔度商谈此事,李叔度早有组建回民抗日队伍的想法,两人不谋而合。罗炳辉大喜,立派五支队保卫干部杨家保、侦察连长戴学力等到竹镇,配合李叔度组建回民抗日游击大队。

1939 年12 月,竹镇抗日回民游击大队正式成立,李叔度为大队长,杨家保为教导员,成员以回民青年为主。到了1940 年3月,回民游击大队已经发展到200多人,分建6个中队。

游击大队不久扩编为五支队十五团,跟随新四军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威名显赫,人们常称“北有马本斋,南有李叔度”。竹镇回民抗日游击大队书写出南京回族战斗集体在抗日战争中光辉一页。

武铁肩首任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市长

自1939 年罗炳辉率领新四军五支队挺进竹镇地区,经过两年多的抗战后,竹镇成为淮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重镇。刘少奇、邓子恢、吴学谦、方毅、张劲夫等常来此活动。经淮南行署批准,1942 年8 月,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市政府下辖士林、双桥两镇和园农乡。民主政府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代表、民主人士代表各三分之一,充分体现了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政府的民主制度。爱国人士武铁肩作为民主人士代表首任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市长。

据《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史稿》介绍:武铁肩(1897—1967),南京六合县人,回族,民初肄业于六合县甲级师范。他任过竹镇清真寺回民小学教师,后继承祖业经营“武德源粮行”。1939年,新四军挺进竹镇打击日寇,武铁肩在新四军感召下积极组织竹镇商民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自任抗敌协会理事长,带头捐粮、捐款、购买枪支弹药及医药用品支援抗日。

在罗炳辉主持召开的竹镇士绅座谈会上,武铁肩与士绅们当场自报赠粮二十多石、法币二千多元,还办了三桌酒席,宴请罗炳辉和随行人员。

1942 年冬,在新九区县委驻扎地的新庄,召开县参议会,会议选举武铁肩为参议长。从1942 年8 月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建立起,武铁肩、郑伯坚曾长期担任竹镇市正副市长,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1947 年国民党发动内战,新四军北撤后,武铁肩拒绝与六合县国民党当局合作,辗转到南京在姐夫达浦生阿訇家隐居,后又回到竹镇,以经商为名,掩护和救助解放军侦察人员和伤病员,坚持到解放战争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铁肩曾担任六合县人大代表。1959 年3 月25 日,由马卓然、王寿仁、武铁肩等人发起,协商成立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

武铁肩唯一的儿子武道鸿在上海参加革命,1940 年底,受上海地下党派遣到浙东一带活动,不幸牺牲,不足20 岁。武铁肩的女儿武一青,抗战期间参加革命。抗战胜利后,她与回民游击大队的战友们转战山东革命根据地,参加了解放战争。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被组织上派遣到上海参加接管工作,安排到军事工业管理处一处。随后组织上又派遣她到南京市参加军事接管工作。在上海期间,武一青看望了姑父达浦生,达浦生抱住亲人,泪流满面,不断地说:“回来一个也好,一个也好。”

达浦生出国宣传抗日

2004 年,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等在南京联合举办了纪念达浦生大阿訇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省市宗教局、省市伊协领导、专家学者及达浦生的亲属代表等75人出席座谈会,与会者高度评价达浦生爱国爱教的一生,尤其是达浦生自费出国宣传抗日的事迹令人感动。

达浦生(1874—1965),名凤轩,出生于江苏六合阿訇世家。据《达氏家谱》记载:姆巴勒沙之孙达布台是一名武将,元代初居丽水,后迁台州,子名母把拉沙,文武双全,点中状元,帝赐蒙古名达不华,后裔遂以“达”为姓。

达浦生20岁赴北京,从师于牛街礼拜伊玛目王浩然,22 岁在牛街礼拜寺正式挂帐穿衣,做伊玛目,以后致力于回民教育和宗教研究。在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和“中国回教公会”的筹建工作中,达浦生接触到一批爱国学生和爱国商人,其中就有青年阿訇李叔度和达浦生的妻弟武铁肩。

达浦生因目睹日军暴行,决心出国宣传抗日。他在筹措了3000 银元之后,于1937年12 月29 日,只身一人到埃及、印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发表演讲宣传抗日;并亲撰《告全世界回教回胞书》,揭露日寇侵华行为,表达抗日决心。

1938年8月达浦生回到汉口,8月8日,《新华日报》以《上海回教教长达浦生欢迎会》为题,报道了达浦生出访国外宣传抗日的成就和意义。10 月3 日,《新华日报》再以《达浦生先生访问记》长文,详细介绍他的宣传抗战之旅,并引用了达浦生“抗战则生,不抗战必死,惟有全民族团结起来血战!”之语,郑重刊发,鼓舞抗战士气。《新华日报》的如实报道,加深了达浦生对共产党的了解。

抗战胜利后,他多次与中共中央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接触。1952年,达浦生正式参加革命工作。1954年起,他先后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达浦生以周恩来总理顾问的身份,随团抵达印度尼西亚,参加万隆会议。此时达浦生已经是81岁高龄的老人,周总理将自己的床位让给他休息,达浦生深受感动。1965 年6 月21 日,达浦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周恩来总理敬献了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