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婚恋生育心理现状分析及教育策略研究
2022-09-08陈婷
陈 婷
婚恋、生育问题是青年人口研究的重要议题。近年来,从国家统计局、民政局发布的公开信息,以及相关专家调研的最新报告《中国婚姻家庭报告2022版》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每年登记注册结婚、出生人口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当代大学生的婚恋、生育心理状况直接影响日后婚姻生育率、婚姻稳定性等,因此高校婚育观教育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于2022年6月至7月以35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恋爱、婚姻、生育心理现状,为高校开展婚恋教育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策略,以期对青年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积极的婚恋生育观提供一定帮助。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吉林省某高校351名学生通过问卷星平台,线上参与调查,剔除无效问卷18份,剩余有效问卷333份,问卷有效率达94.87%。
(二)方法
1.基本人口学资料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目前婚恋状态等。
2.《大学婚恋生育心理调研》问卷在王佳燕(2020)自编的《婚恋观调查问卷》基础上进行删减调整,形成《大学生婚恋生育心理调研》问卷,该问卷包括三个方面的调研: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大学生婚姻态度调查、大学生生育态度调查。采用匿名调查方法,由指导者讲解填写注意事项,学生独立线上完成并提交。
(三)统计处理
采用Excel和SPSS21.0软件,进行百分比分析卡方分析等。
二、结果
(一)参与调查者基本情况
运用《大学生婚恋生育调研》问卷对351名大学生进行线上调查,有效问卷333份,其中男生110人,女生223人,学生的平均年龄19.75岁。学生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参与者基本情况
(二)大学生婚恋生育心理现状
第一,恋爱心理。从调查中发现,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中,有61.26%的学生有过恋爱经历,38.74%的学生没有恋爱经历;初恋发生在大学之前占53.45%;学生平均的恋爱次数为1.33次;有过性经历的占15.62%;31.53%的学生表示曾在恋爱中受过伤害;选择恋爱对象最重要的方面是:人品(83.18%)、性格(59.16%)、能力(44.44%)、相貌(42.94%)、学历(20.42%)。
第二,婚姻心理。调查中发现,39.64%的学生认为以后一定会结婚,60.36%的学生认为不一定会结婚;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结婚年龄为:20至25岁(10.21%)、25至30岁(74.77%)、30岁以后(15.02%);选择结婚对象最重要的方面是:人品(79.58%)、性格(53.15%)、能力(45.35%)、相貌(36.94%)、健康(23.12%);了解新婚姻法的占25.83%,不了解婚姻法的占74.17%。
第三,生育心理。调查发现,认为以后一定会生孩子的学生为71.17%,不会生孩子的为28.83%;参与调查学生的理想生育年龄为:20至25岁(9.31%)、25至30岁(63.65%)、30岁以后(27.03%);理想子女数为:0个(26.13%)、1个(37.54%)、2个(34.23%)、3个(2.1%);调查者中有10.81%对新生育政策了解,89.19%的学生表示并不了解相关政策。
(三)不同因素下结婚生育意愿的卡方检验
在本研究中运用卡方分析,探究性别、恋爱经历、家庭因素等与大学生婚姻生育心理状态的关系,不同性别、恋爱经历、父母情感状态的调查者的结婚生育意愿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生源地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5)。结果详见表2。
表2 不同因素对结婚生育意愿的卡方检验
三、研究结论与教育对策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研探讨当代大学生婚恋心理状态现状,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婚恋生育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恋爱行为低龄化。本次调研中发现,在恋爱经历方面,有超过6成的学生谈过恋爱,初恋发生在高中和初中的学生居多,占49.55%;在性行为方面,有15.62%的学生有过性经历。这与孙梦琪(2019))研究中的结果一致,该研究在对大学生群体中的调查发现,有过恋爱经历的学生占整体样本的60%以上,平均恋爱年龄为18岁左右,这个年龄的学生大多身处于高三和大一;性行为方面,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性生活。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的恋爱行为和性行为呈现出高比例与低龄化的趋势,低龄个体身心发育并未成熟,恋爱受挫、恋爱过程处理不当,会对婚姻态度产生不利影响。王玉娥(2009)对未婚女研究生的调查中发现,恋爱过程中的不好经历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失望情绪,从而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害怕婚姻、不敢结婚。
第二,两性知识匮乏化。调查中发现,表示对性好奇的学生占30.63%,认为自己对性知识不了解的学生占81.68%,家庭没有进行过性教育的占69.37%,认为对大学生需要掌握科学性知识的占94.89%。王佳欣等人(2022)对某医学院校大学新生进行了性教育“知、信、行”现状调查,也发现了目前大学生家庭性教育不足,缺乏必备的性知识,部分学生没有树立积极正确的性态度。大学阶段学生身体发育趋于成熟,随着对亲密关系的寻求以及荷尔蒙的分泌,对性充满好奇,性心理发展激烈。但是,目前社会上仍然“谈性色变”,在家庭中父母很少对孩子进行性教育,部分学校中虽设计相关内容但是不敢过深或者过敏感,如果不能从正规途径获取知识,大学生容易被不良媒体诱导,并导致意外怀孕流产、感染艾滋病、性病等问题。
第三,婚育态度开放化。新时代大学生对未来婚育的态度显示出更开放和包容,表现在部分学生存在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心理。调查中发现60.36%的学生认为不一定会结婚,表示在25岁以后结婚的个体占89.79;认为以后不会生孩子的学生占28.83%,表示在25岁以后生孩子的占90.68%。可以看出现阶段的大学生结婚意愿、生育意愿不足、理想生育数量偏低。并且女性的结婚与生育态度更不乐观,较男生结婚意愿和生育意愿更低。此外,父母婚姻状态对大学具有重要影响,表现为父母婚姻状况不良学生的结婚生育意愿更低。
第四,追求两性平等化。男女平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观念中的“男方买房”“男方必须条件好”等思想对青年人婚姻观具有消极影响。本次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在恋爱时的消费方式更倾向于AA制、不分彼此谁有钱谁出的占89.49%,认为男生出钱的占9.01%,女生出钱占1.5%;认为结婚男女条件的对比中,男女条件差不多占42.64%,不考虑条件两人一起奋斗占46.55%,男方条件更优越9.61%,女方条件更优越1.2%。可以看出来,当前大学生平等的性别意识是积极健康的,多数学生赞同男女双方具有平等的社会价值和权利义务。
第五,择偶标准内在化。择偶标准是人们在选择自己配偶时的一些标准和要求,是男女之间进行恋爱与组成家庭时相互选择的主观评价标准。作为婚恋观的核心部分,择偶标准随人们所处的社会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调查中发现,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和结婚对象时最看重的三项分别是:人品、性格、能力,最不看重的是职业、家庭、收入。陈正祥等人(2009)对当代青年婚恋心理的研究中也发现,人品和性格是男女青年择偶的首要标准。张丽娃,柏燕(2008)调查师范院校女生的择偶标准,发现志同道合、人品个性排在首位,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排在最后。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恋爱婚姻的理解更深刻,注重两性个性的契合和生活的和谐程度。
(二)教育对策
第一,加强学校婚恋心理教育。学校是除了家庭之外最重要的婚恋教育阵地,要充分明确校园教育在加强青年人婚恋观责任教育中的重要功能,把握婚恋教育的舆论和宣传方向,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责任价值体系,以及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大学生初恋年龄普遍偏低,因此探索构建从中学开始、连贯系统的婚恋教育体系至关重要。
第二,丰富婚恋心理教育形式。从内容上,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应该多元化且循序渐进。包括积极的爱情观教育、择偶观教育、婚恋风险教育、性知识教育、婚恋道德教育、生命教育等。其中科学的性教育必不可少,让学生从正规途径获得性知识,了解性发展,满足性好奇,避免伤人伤己。从模式上,目前婚恋教育的途径有课程、讲座、宣讲、媒体等,这些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强制的灌输可能会使得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婚恋教育中可以探索朋辈教育。朋辈教育是指年龄相仿、经验相似的同伴通过活动体验、交流讨论等形式传递知识的一种新途径,运用朋辈教育模式传递积极的婚恋价值观具有更易接受、正向传递作用。
第三,发挥家庭的主阵地作用。家庭作为婚恋道德教育的基础之一,在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根基性作用。首先,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做好示范,要在生活中给孩子做榜样,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用积极的思想、正确的行动、合理的方法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其次,家长要高度重视孩子的婚恋价值观,要用科学的态度看待恋爱、婚姻、性,对学生开展适当适时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尊重学生、耐心沟通,对孩子出现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及时支持。
第四,开展个体性与婚恋咨询。通常情况下,婚恋观教育都是共性教育,一对多,针对学生面临的问题进行广泛宣传与教育,这种方式受众面大,但是对于学生已经形成的误解作用很小。因此开展性与婚恋心理咨询,解决大学生婚恋的个性化问题至关重要。调查中发现恋爱经历、家庭环境等也会对学生的婚恋心理产生影响,部分学生父母关系较差,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都是家庭的不和谐,两性的针锋相对,进而对婚姻失望,害怕重蹈覆辙;部分学生在内心未成熟的情况下坠入爱河,并在恋爱过程中受伤,个人无法自我调节,留下心理创伤,进而惧怕恋爱、惧怕婚姻。因此可以在学校开通专业性与婚恋咨询,一对一为学生解决问题,切实帮助学生打开心结,收获成长。
第五,加强社会舆论正向引导。社会舆论应该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引导受众,一方面要用正确的心态塑造现代知识男性女性的健康形象,倡导“重视心灵撞击与思想交流”的择偶理念,帮助青年更新观念,为未婚青年的婚恋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抨击不良的婚恋传统习俗,摈弃“男尊女卑”“高价彩礼”“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择偶标准,鼓励青年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更加注重培养自身的内在品质,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最后社会要大力宣传目前关于婚姻、生育的最新政策,让青年学生了解国家动向,与社会相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四、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当代大学生恋爱、婚姻、生育心理的现状,发现大学生婚恋生育态度表现出:恋爱行为低龄化、两性知识匮乏化、婚育态度开放化、追求两性平等化、择偶标准内在化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五条相应的教育对策。本研究对大学生婚恋生育状态的研究只是初步探索,还存在不足,如样本量不够大、考察指标不够细化等,需要进一步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