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境外企业跨文化体系的塑造
2022-09-08于一丁
在《李朝实录》中,也有关于黄庭坚的记载,《成宗实录》:“己未/命徐居正、卢思慎、许琮、鱼世谦、柳洵、柳允谦以谚文翻译《联珠诗格》及《黄山谷诗集》。”[4](17册,P70)《燕山君日记》:“日本国使臣弸中、智瞻等求《东坡诗集》《碧岩录》《黄山谷》等册。命给之,《碧岩录》未知何册,其问于弸中。”[4](19册,P526-527)为了让不懂汉语的朝鲜人也能读懂黄诗,政府安排一流学者将其译成谚文,这说明当时黄诗已经普及到普通人中;黄诗在日本也很受欢迎,日本使臣不止一次从朝鲜求得黄庭坚诗集,这也为研究黄诗传入日本以及在日本的影响提供了佐证。
近年来,随着央企“走出去”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步伐的加快,众多央企通过海外工程承包、资源开发、技术输出等路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现了央企的新形象,涌现出许多国际产能合作的成功案例。在境外企业中,央企主动担当作为,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打造创新的跨文化管理机制,深入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培育同心同向的价值观,广泛激发中外员工良好的认知模式和行为规范,为境外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笔者所在的某企业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作为中国最早“走出去”、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资源开发的有色金属企业,20多年来,集团加大“走出去”步伐,在赞比亚、刚果(金)、缅甸、蒙古、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大投资力度,目前共在海外运营9座矿山和10座冶炼厂。无论在哪个国家和地区,集团均严格按照中国和所在国的法律法规,遵照国际规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了投资者、项目所在国和合作伙伴的互利共赢,在世界有色金属舞台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成为央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一张金名片。在此过程中,境外企业的跨文化体系创建功不可没,成为境外企业良性发展的助推器和软实力。
但是如果想把微商做长线,很难很难。比如很多化妆店自己都尝试过做微商,想依托店员和实体店客户把微商做长久。虽然店员的带货能力比一般人强,但没有引流能力。店里的顾客并没有变多,因为顾客就是来买产品的,想把顾客变成帮你卖货的客户,很难,而且肯定无法持续。
以跨文化体系扩大文化认同 凝聚各方合力
集团境外的企业所在国大多是发展中国家,有些国家甚至是被联合国划为最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工农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而境外企业又聘用了大量的当地员工,面对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素质的员工,通过塑造跨文化体系,有助于提高全体员工对文化差异的同化,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同时兼顾公司原则与当地价值。
尽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企业的跨文化体系千差万别,但从全人类角度来看,文化仍具有一定的共性,比如平等、包容、开放、和谐、安全等,这些文化带给员工的是满足感、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用以替代了曾经的怀疑、恐惧、限制、对抗等不良情绪。集团打造跨文化体系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平等相待,尊重文化,优势互补,互融互信。集团各出资企业按照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与所在国政府、资源所在地政府和居民、合作伙伴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缅甸是信仰佛教国家,集团在缅甸的出资企业通过为当地捐建寺庙、赞助佛教文化活动等,获得了当地僧侣的大力支持;在赞比亚,出资企业通过邀请部落酋长代表前来参观访问,促进了相互的沟通和了解;在刚果(金),出资企业聘请了刚方人员进入管理层,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在中亚,出资企业注重使用当地的分包商队伍,加快了施工步伐;在境外各企业,均建立起中方师傅带当地徒弟的“师带徒”模式,手把手耐心地培训当地员工,并将岗位劳动竞赛引入境外企业,每年选派优秀当地员工来中国培训提升,虚心听取当地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并做好奖励工作。优秀的企业文化与所在国的优秀传统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融合发展,致力构建和合共生的跨文化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所在国员工真正了解到中国企业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实举措,感受到了平等、尊重、互信和荣誉。
(1)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由于入行门槛低,手机打车软件中存在部分非法营运司机,这给乘客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并且随着司机数量的日益增长,导致公司和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也有些力不从心。数据显示仅36.78%的人认为专车安全保障力度较高及很高,并且最近滴滴打车乘客惨遭性侵谋杀的案例此起彼伏,这使得人们对打车软件的信任大幅度下降,站在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角度,正是由于这些非法运营和没有行业素养的司机导致了客运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综合以上内容,陶瓷与酒的结合在历史上由来已久,对于现代酒类包装设计工作的展开来说,设计人员必须能在确保陶瓷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发挥出自身作用的同时,保证酒类产品外包装设计的创新性。
二是坚决履行“围墙内外”的社会责任。首先,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是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员工福利等“围墙之内”的工作,在内部,企业用共同的目标鼓舞员工,将员工个人价值追求融入企业发展的共同愿景中,让所在国员工共享发展成果。其次,关注“围墙之外”的社会责任,在非洲中南部的出资企业为当地居民修建水井、公路、扩大当地居民就业;通过中资医院免费为当地居民治疗白内障等疾病,为社区妇女儿童进行体检和预防传染病讲座,实实在在的投入,让社区群众切身感受到中资企业为他们带来的福利。缅甸的出资企业在首都举办社会责任发布会,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利益相关方沟通。各出资企业通过不同方式,与所在国媒体通力合作,通过当地语言文字和图片、视频,大力宣传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促进就业、疫情防控等工作,宣传效应持续显现。
作为境外企业,其跨国境、跨民族的企业文化体系的塑造,必须符合我国和所在国两国的法律法规、民俗习惯、宗教信仰、国际惯例和道德规范,面对中外两国员工,既要包容,又要适应复杂化和敏感性。
境外企业跨文化体系创建的几点思考
三是加大舆情监测,及时化解不良影响。受地缘政治以及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海外资源开发、国际产能合作、跨国并购格外受到关注,难度和阻力也越来越大。针对矿区搬迁、劳资纠纷、环保事件等负面舆情,各出资企业根据不同国情,本着真诚、合作、沟通的心态,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主动作为,主动切入,正面应对,化解矛盾。必要时可有针对性地聘请公关顾问,适时安排高层领导与当地媒体见面,以客观和实事为依据,从正面加以引导,阐述事件的真实情况,阐述企业的发展理念,解释回答公众所关注的问题,消除误会,赢得所在国政府、媒体和民众的信任。
一是加强境外党建引领跨文化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境外党组织,严格落实境外党建工作责任,推动境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加强党对跨文化体系建设的领导和监督,让跨文化体系和行为时刻处于正向、可控状态。
二是注重内外有别。由于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宗教信仰、文化传承、民俗习惯与我国相差较大,在创建跨文化体系时应时刻注意内外有别,不能想当然以中国人的思维去理解所在国的民众思维,学会换位思考,了解对方、尊重对方、信任对方;在跨文化体系宣贯中,要突出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理念,不要使用控制、占有等敏感性表述词语。总体上要保持低调,避免引起境外媒体的过度炒作。
三是打好安全环保等基础,避免负面行为。安全环保是负面清单,一旦发生事故,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成为跨文化体系创建中的“木桶效应”。第一要确保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安全理念,坚守安全生产责任底线,排查治理安全风险隐患等工作,确保将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隐患。第二要坚决杜绝环境污染等生态事件的发生,加紧绿色工艺、绿色施工、绿色装备的转型升级步伐,为“一带一路”倡议增添绿色要素。第三要切实保障所在国劳工的合法权益。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劳动保障体系,完善所在国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保障外籍员工的薪酬福利体系,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境外跨文化体系创建是一项系统性、开创性、长期性的工作。境外企业的跨文化体系建设是新时代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集团的境外跨文化体系建设实践中,切实起到了凝聚人心、稳定队伍、防范风险、维护安全、保证监督、促进发展的正向效果,对于完善和加强境外企业的各项管理、推动我国境外重大项目的顺利建成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也为其他央企在境外的企业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十四五”期间,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全球矿业系统演化进程加快,集团将持续开展境外企业的跨文化体系建设,为打造世界一流矿业企业的奋斗目标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