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铝生产烟气处理与余热利用技术研究
2022-09-08寇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使人们深刻意识到了节能减排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电解铝产业的能耗高、环境污染大,因此加大对电解铝产业节能减排的研究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缺乏合适的办法,导致电解废气烟气余热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的浪费
。电解铝烟气的处理及其余热的利用就成为了企业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对电解铝烟气及其余热进行合理处理和科学利用,不仅可以更好的提高企业利润,同时可降低电解铝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忽然空荡荡,公鸡们早另换了地方去解决它们的晚餐,村狗也转身成了田埂上一个踽踽独行的背影,在离去的途中它曾数度回首,伤感于一场它不曾靠近的欢聚。夜风吹来些许不明的哽咽,是耽误了南飞行程的傻鸟?还是思母成疾的幼雏?答案我们不会知道。慢慢的,夜色像一扇黑色的门,随着车轮把我们的视线关闭。
1 电解铝及其烟气分析
电解铝是通过电解反应得到铝的过程,通常采用氧化铝和冰晶石电解法。在高温条件下,通过在电解槽中接入强大电流,使得电解槽阳极的碳不断被消耗,而阴极产生铝。
电解铝的生产原理如下所示:
总反应式:2Al
O
+3C(通电)→4Al+3CO
↑
电解铝生产过程中的废气烟气中含有SO
、CO、氟化物和灰尘颗粒等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的污染物,如何收集电解铝生产烟气,是进行烟气处理的前提。
阴极反应:Al+3e
=Al
例2 点P为等腰三角形ABC内的一点,∠BAC=90°.且P到△ABC三个顶点A、B、C距离分别为PA=a=3,PB=b=4,PC=c=5.求△ABC的面积.
国家开放大学基层电大既是一个地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一定区域民众终身学习的优秀教育场所。尤其是多元融合发展的基层电大分校,通过向社会开放其优质的教学资源与优良的教学设施,为一定区域内的民众提供丰富的教育产品和学习资源。基层电大分校最大的特色就是直接面向基层社会,也最易接地气。由于其直接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各方面的人才,因而基层电大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办学实践中,基层电大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社会资源,与企业、行业及区域内甚至域外高校推动合作办学,把优质教育资源引入本地,惠及大众,为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很多的实用性高学历人才。
如上所述的电解铝生产原理,在大规模的电解铝生产过程中将产生大量液体、固体、气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损害。其中,气体废物主要为各种无机氟化物和SO
,会导致酸雨等严重污染。电解铝过程主要为电化学反应,铝离子在阴极获得电子,形成单质铝;阴阳两极都为碳,在电解铝过程中,不可避免被谈话生成CO、CO
等气体;同时,还因铝矿石中氟化物的存在,和烟气中掺杂的碳粒等微小颗粒物,共同对环境造成污染。
2.2 产后2 h阴道出血量 48例患者中有45例出血量为50~100 ml,2例出血量为150~200 ml出血量,1例出血量250~300 ml。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会对于学生进行随机的抽查,以便教师来掌握学生的知识吸收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提问之后,应及时给予评价。小学生的心灵还十分脆弱,因此教师应该更加具有耐心的对于学生进行引导,对于学生的问答情况进行中肯的评价。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都应该给予学生勇气,使学生用于发言,积极发言,以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使用鼓励性质的词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加强学生的学习。
由于,电解铝烟气中包含大量污染物和热能,为此需要对电解铝烟气进行妥善处理,使得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和减少能源浪费。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不仅对电解铝的产能与设备进行严格管控,同时也升级了电解铝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例如,在2010年发布的《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5-2010)中,就明确规定了电解铝生产烟气中的氟化物、SO
和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在2013年发布的《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5-2010)修改单中,增加了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以加强重点区域的限制要求。在此背景下,电解铝企业需要加大对生产烟气的处理以及余热的利用,以确保合规生产与减少能源浪费。
2 电解铝烟气处理
2.1 生产烟气的收集
在幼儿教学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陶冶幼儿情操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可以积极运用以上有效策略,提高幼儿园阅读教学质量,进而有效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
很多电解铝生产企业通过在电解槽下端加上集气罩,由罩板下的出烟口收集烟气,这种方法虽然结构简单,收集快捷,但是烟气收集并不完全,大量烟气会从集气罩跑出,继续对环境造成大量污染。为此,很多企业开始采用各种烟气采集方法,例如在上部分多道采集烟气的方法,可合理利用及其罩内温差,实现烟气的在烟气罩内的均匀分布,可有效提高烟气采集的效率
。
目前,电解铝生产主要采用双管排放方法
,实现电解槽烟气的排放。电解铝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烟气,通过烟气主排管道排放到电解槽外部的排烟支管道,并由管道两侧的自动调节设备,对烟气进行有效调节,实现烟气管道的有效保护,以及管道内压力的平衡,可更为有效的进行电解铝生产烟气的采集。
在电解铝生产烟气的采集过程中,通常使用基于PLC的主控器对生产烟气排放和采集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控,实现过程的动态监管,和提高电解铝生产烟气的收集效率,避免大量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在电解铝生产烟气采集实践中,往往因烟气过高导致集气罩下部排料口径变形,而造成粉尘沉积与排料不畅,因此需要成分考虑氧化铝安息角,同时不能设置过大的排料孔,以影响集气罩的气流均布。同时,还需要提高槽盖板和槽上部结构的密封性,以取得更好的烟气集气效果,以避免生产烟气泄露对环境造成污染。
血清IL-2、IFN-γ、TNF-α与IGF-1水平:2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期后空腹采静脉血5 mL,离心取血清于-80 ℃储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量患者血清IL-2、IFN-γ、TNF-α与IGF-1水平。
阳极反应:2O
+C-4e
=CO
电解铝烟气中的除了含有CO、SO
和含F气体和微小颗粒物等环境污染物外,还包含了大量的热能。电解铝生产在高温下作业,排放的烟气带走约1/3的热能力,导致电解铝生产烟气排放时的温度高达150℃,如果将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也将导致这些热能的浪费。
2.2 生产烟气的处理
在完成生产烟气的收集后,通过一系列处理措施净化烟气中的大气污染物,以避免其对设备的破坏与对环境的污染。一般电解铝生产烟气的处理方法采用无水净化方法,及在干燥的环境中完成对生产烟气的处理,以避免烟气处理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电解铝生产烟气的无水净化方法,采用进化设备和吸附剂,吸收电解铝生产烟气中的污染物,然后通过除尘器处理生产烟气中的固体部分后,将净化的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实现电解铝生产烟气的处理。电解铝生产烟气处理的典型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同时,在进行电解铝烟气粉尘处理时,还需要考虑漏风和阻力。相关研究表明,电解铝烟气流速在1~3m/s时,袋式除尘效果最好,理论上可以达到99%以上的除尘效果。但是实践应用中,受阻力和漏风等因素影响,除尘效率很难达到理论计算标准。为此,需要及时清理过滤袋,以降低阻力,优化烟气除尘的整体效果。
在烟气净化过程中,需要采用P84针刺毡、NOMEX、玻纤布等耐磨耐高温材质,以避免布袋损坏对烟气处理效果的影响
。综合经济成本和耐高温因素,一般电解铝生产企业的烟气粉尘处理通常使用NOMEX针刺毡方式对生产烟气中的粉尘机型处理。NOMEX布袋除尘器的最大承受温度为200℃,为此烟气需要采用水冷等方法降温到200℃后,通过烟气管道进入到除尘箱进行除尘。
在电解铝生产过程中,在烟气中添加Al
O
粉,并让铝粉与烟气充分接触后,以吸附生产烟气中的氟化物,并通过脉冲布袋除尘器,将载氟氧化铝从烟气中排除,并返回生产系统进行电解。
(2)硫化物的处理
解题分析 由2f 2(x)-(2a+3)f(x)+3a=0得或f(x)=a.亦可用整体代换将表达式变得简单一些:2x2-(2a+3)x+3a=0;由已知画出函数f(x)的大致图象,结合图象不难得知,要使关于x的方程2f 2(x)-(2a+3)f(x)+3a=0有五个不同的零点,即要使函数y=f(x)的图象与直线共有五个不同的交点,结合图形分析不难得出,a的取值范围是
除了电解铝生产烟气中的氟化物外,还通过较为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处理电解铝生产烟气中的硫化物,其具体反应公式如下所示:
并由氧气将CaSO
氧化成为CaSO
后,最终生成石膏。
(3)粉尘的处理
除了气体污染物的处理外,还需要解决烟气中有毒粉尘对环境的影响,通常烟气中的粉尘主要通过布袋除尘器进行处理。
通常使用的电解铝生产烟气吸附剂为氧化铝,以处理烟气中的氟化物,其吸附反应原理如下所示:
(1)氟化物的处理
“隔天班”的顺利运行,让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的货物更快、更便捷地向东“出海”。“选择传统的江运模式,重庆到上海至少十天半个月,如遇长江修闸和清淤则最长要一个多月;现在只需57个小时,班列即可直达宁波舟山港。”北仑第一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渝甬班列”打响了宁波舟山港的海铁联运品牌,“它的开行,拓宽了宁波舟山港在长江经济带沿线的海铁联运物流网络,有效联结云南、贵州、四川等海铁联运线路,助推西部地区加快‘走出去’;还通过铁铁联运的方式将中欧班列与渝甬班列有机连接,同步推进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宁波的对接融合。”
3 电解铝烟气余热利用
电解铝的烟气中包含了大量的热量,如果这些热量得不到有效利用,就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合理利用这些热量,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利用,也可提高企业效益,目前,电解铝烟气余热利用的方法主要有热利用和动力利用两种方法。
3.1 余热的热利用
热利用是电解铝生产烟气余热利用的常见方式,也是发展最早的电解铝生产烟气的热利用方法。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等国家就开始利用电解铝生产过程中的烟气热量,用于热水供应,以替代居民取暖所用地热。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也开始加大对电解铝生产烟气余热的应用,其一般被应用于热水供应中。
需要注意的是,电解铝生产烟气余热利用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余热的利用面较为狭小。一些专家认为利用电解铝生产烟气的余热对水进行加热,以提高热能利用时,其能量的利用率低,水利用成本提高,成本回收周期长,同时对电解铝生产烟气的降温作用并不明显,影响电解铝烟气的处理处理。
而将电解铝生产烟气中的余热,以水为媒介在热交换器中,对阳极炭块焙烧炉中的燃气进行预热,可以很好的提高烟气的余热的利用效率,也可降低水资源成本,减少烟气对环境的影响。在电解铝生产烟气余热的利用过程中,不同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需要因地制宜的采取合适的方法加强烟气余热的利用,需要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以及企业内部实际情况进行模式优化,而不是死板的将某个模式强加到电解铝企业中,已实现能源利用最大化
。
主动,就是学生实现成长目标的过程中,制订目标的主体表现出来的主动性。主动面对目标,主动分解目标,主动实现目标,主动反思解决问题,主动总结经验。这个过程中的主动性,是目标实现的动力,更是推动目标实现的核心,它表现出我们实现目标的内心需要,是人成长内驱力的表现。
电解铝生产烟气余热利用的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
图2所示的烟气余热利用流程中,供热循环泵是保证系统能否达到预期的重要部分,一般考虑设计至少2台循环泵,且单台水泵的总流量应能满足系统110%最大负荷循环水量。同时,循环泵的耐温能力和承压能力,需要高于余热利用系统最高工作温度和最大工作压力的10%~20%,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在设计封闭式烟气余热循环利用系统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循环泵扬程。如果近考虑系统克服阻力损失的扬程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H为循环泵扬程,单位为m;H
为换热器的阻力损失,通常为30~100kPa;H
为供水、回水干管的阻力损失,需要根据余热利用系统的实际应用场所进行计算,其单位为kPa;H
为最远用户阻力损失,一般直连时的主管压降为0.05~0.12kPa/m,入口混水器的压降为100~150kPa,二次换热器的压降为30~80kPa。
其中,H
的估算方法,可根据供水、回水干管的长度,按照0.1~0.15kPa/m进行估算,也可以按照如下所示的公式进行估算。
其中,0.02为经验系数;B为补偿器系数,根据所采用的不同补偿器采用不同的系数值,一般套筒式的补偿器采用B=1.1,波纹管补偿器采用B=1.2,方形补偿器采用B=1.3;L为供水、回水干管的长度。
3.2 余热的动力利用
除了烟气热量的直接利用外,利用电解铝生产烟气余热进行动力利用是新的发展趋势。例如,将生产烟气中的热能转换为电能等可重新利用的能量形式等。近年来,各类型生产烟气余热的发电技术发展迅速,例如ORC(Organic Rankine Cycle,有机朗肯循环)发电技术就是一种可行的利用低温生产余热进行发电的技术。ORC技术在发达国家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应用体系,但是ORC技术在电解铝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效率较低,无法与地热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相比。为此,ORC技术在电解铝生产烟气余热利用中的应用较少,但是ORC技术科有效筛选适用于电解铝生产烟气中有机工质,因此其在电解铝生产烟气余热利用各方面尤其独特特点。
ORC循环系统应用的影响因素较多,例如:冷凝温度分子质量,和压力蒸发的稳定性和传导性,及其环保性能和安全性能等。真是由于ORC循环系统的独特利用价值,已经不断有电解铝生产企业开始对ORC循环系统进行优化,其技术也更加成熟,其必然也会成为今后进行电解铝烟气余热应用的一项新兴技术。
4 结束语
电解铝生产过程中烟气的处理与余热的利用,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对于电解铝企业的节能减排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电解铝生产烟气的处理和余热利用,还有很多为题亟待解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需要加大电解铝生产烟气的处理与利用的研究与创新,以更好的促进能源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陡文化.电解铝生产中烟气净化及余热利用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1(21):3-4.
[2]段呈玺,刘颖,杨娟.浅谈电解铝中的烟气净化余热利用技术[J].世界有色金属,2018(15):31+33.
[3]王立鑫.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在电解铝净化烟气管道上的应用[J].甘肃冶金,2021,43(05):13-15+19.
[4]杨春宇,张君毅.某电解铝厂烟气余热回收节能研究[J].广西节能,2017(02):35-36.
[5]魏迎辉.电解铝生产中烟气处理与余热利用探讨[J].中国金属通报,2020(0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