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村富民有了“金钥匙”
2022-09-07丹组
文/丹组
“以前的南荒沟村,除了荒山,就是沟岔。自从推行了‘党支部+’发展模式,村集体有钱了。现在村里号召点事,村民都积极响应。平时有个大事小情也都找我们,党支部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南荒沟村党支部书记杜元东由衷地说。南荒沟村的变化与发展,只是丹东市推行“党支部+”发展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丹东市创新推行“党支部+”发展模式,让农村党支部成为团结党员群众、引领产业发展的战斗堡垒,找到了强村富民的“金钥匙”。
穷则思变,探索强村富民之路
丹东市地处中朝边境,山多地少,发展受限。2018 年,丹东市668 个行政村中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有241 个,占比36%,年收入5 万元以下的“薄弱村”有279 个,占比41.8%。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成为丹东市委、市政府的“心头痛”。
为探索出一条强村富民之路,2018 年2 月,丹东市抽调6 名市级领导和132 名涉农部门业务骨干,历时1 个月,开展乡村振兴大调研。调研发现,全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00 万元的31 个村,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这些乡村的发家史,就是村党组织的奋斗史。
东港市小甸子镇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包装分拣中心
2019 年3 月,丹东市委组织部会同市农业农村局,走村入户,总结提炼出“党支部+旅游”“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电商”“党支部+项目”“党支部+农户”5 种符合丹东实际的具体模式。编撰了《丹东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党支部+”模式案例汇编》,印发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2019 年5 月,召开全市“培育一批毛丰美式好干部建设一批大梨树式好村庄”工作推进会议,对全面推广村级集体经济“党支部+”发展模式作出安排部署,全市668 个村均认领了“党支部+”发展模式。
因地制宜,走好发展“新路径”
“蓝莓基地一年四季都有活干,还带动保护地种植和运输产业,整个村子都活了起来。”宽甸满族自治县大西岔镇双安村党支部书记兰茂有高兴地说。几年前,村里没有主导产业,村班子多次前往外地考察蓝莓种植项目。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党支部+贫困户+基地+合作社”四位一体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争取专项产业扶持资金340 余万元,先后发展陆地蓝莓基地50 亩,建设蓝莓冷棚6 个,蓝莓暖棚4 个,软枣猕猴桃冷棚4 个,并成立了绿富蓝莓专业合作社和东方红软枣合作社。项目实施以来,村集体每年实现销售收入60 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净收益达8 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5 万元,为贫困户发放入股分红资金每年人均200 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中药材等新型农业产业35 户。
一场新雨后,凤城市四门子镇四门子村党支部书记陆伟带领村民卷起香菇培植生产基地的防雨帘,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今年能产37 万斤香菇,村里可收入8.4 万元,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陆伟笑着说。四门子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资源匮乏,村集体负债累累。2018 年9 月,四门子村通过竞争评审,争取到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50 万元,开始兴建食用菌大棚。经过两年的发展,党支部牵头成立香菇培植合作社,建成高标准大棚30个,占地21.6 亩,村集体资产达230 万元,村民增收60 余万元。
为确保村级集体经济项目选准选实,丹东市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公开竞争评审机制,邀请省、市农业专家组成专业评审团队,按照项目规划、发展模式、脱贫攻坚、资金使用与管理、组织建设5 大类15 小项标准进行现场打分。精准确定扶持名单,评选过程由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全程监督,扶持名单确定后,在县(市)区主流媒体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选准扶持对象,选好产业项目。
以强带弱,抱团共同发展
丹东市坚持以“党支部+”发展模式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升级“党支部+”发展模式的理念,因地制宜创新探索新的“党支部+”发展模式,力求多形式、多途径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2020 年以来,丹东市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增强村级集体经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积极探索“党支部+园区+飞地”发展模式,推动县(市)区党委统筹各级财政、扶贫、农业、林业等扶持资金,乡镇党委集中规划项目用地,项目所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按照地域相连、发展相近、成方连片的原则,采用“土地+资金”“经济强村+经济弱村”等方式,联合建立“飞地”园区,实现村际协作、资源禀赋互补、产业发展联姻、集中抱团发展,确保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岔路村距凤城市19 公里,桓盖公路从村中穿过,交通便利。可昔日的岔路村却是有名的贫困村。近年来,岔路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原有“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基础上,结合村里发展实际和市场环境变化,转型升级为“党支部+园区+飞地”的发展模式。吸引15 个村的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落户岔路村,累计整合扶持资金670 万元,被确定为全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基地,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抱团发展。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100 余个,成为凤城市党建引领集体经济“飞地联合体”的核心园区,形成了较好的集聚效果,实现了区域信息、技术、销售等资源共享。截至2021 年底,岔路村集体收入已达到150 万元,村集体资产已近1500 万元。
“我们集中资源力量,通过建立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示范园区,整合9 个村的壮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1340 多万元,由‘党支部+电商’转型升级成‘党支部+飞地+园区’模式。”小甸子镇副镇长梁成说。目前,小甸子镇9个“空壳村”和1 个薄弱村全部摘帽,村村都有了厚实“家底”。
几年来,丹东市创新推广“党支部+”发展模式,241 个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破壳清零,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 万元以上的村从235 个增加到475 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 万元以上的村有62 个,实现了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