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资料性·学术性·育人性*
——基于湖南少数民族舞蹈在线课程的思考
2022-09-06向婷陶泽文李丝玉
●向婷 陶泽文 李丝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保护既是为了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集体记忆,又是审视特有族群历史、社会、宗教、民俗等发展变迁的一个重要图景。在传统文化系统中,乐舞文化是最具真实性、生动性的一个表征符号。民族乐舞的搜集、整理、教学、研究是当下舞蹈人类学、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工作。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多是结合二手资料的课程内容重构,缺少在田野工作基础上的民族舞蹈原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以及对教学、艺术实践与赏析课程、理论思考等诸多策略问题的思考。基于此,“湖南少数民族舞蹈”①“湖南少数民族舞蹈”在线课程,由湖南师范大学朱奕教授开发的跨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程网址:http://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1000061173#teachTeam.在线课程(以下简称“课程”)的开发,旨在为高校舞蹈专业学生普及湖南省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知识,为舞蹈人类学(民族舞蹈学)、舞蹈文化生态学研究提供翔实的第一手民族舞蹈素材。同时也面向大、中、小学校园课堂及社会大众,打造一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湖湘多元化特色的美育鉴赏课程。该教学团队首席专家朱奕教授携手其他跨校成员,扎根于湖湘田野之中,历时两年,针对湖南省内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生成语境、舞蹈形态特征、舞蹈文化象征内涵,以及现代化“非遗”语境中湖南省内少数民族舞蹈的变迁现状等问题进行了长期考察。
图1 课程封面(智慧树网提供)
课程立足于湖南省内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苗、瑶、侗、土家、白)舞蹈,关注其生成文化环境、舞蹈动作语言特征、文化象征内涵解读以及原生性民族舞蹈重建后的舞台艺术作品赏析等问题,运用舞蹈人类学、文化地理学、口述史、影视民族志等理论与方法,对田野中的各民族舞蹈素材及传承人进行收集整理、实录访谈。整理课程素材总时长达550 分钟,视频35 个,弹题36 个,测试题130 个,讨论题50 个,共六章。课程属于开放性在线课程,专为高校舞蹈专业学生打造,针对性较强,是一门基于舞蹈人类学理念下的民族舞蹈教学课程。聚焦于田野第一手资料,将湖南少数民族舞蹈语汇动作与身体象征置于其原生语境中进行互动思考,不但关注民间舞蹈的动作与结构特征,也聚焦于民族舞蹈的生成文化背景。同时结合“非遗”舞蹈传承人的口述实录,重点关注湖南少数民族舞蹈的社会变迁与现代重构。可以说,这是一门区域性、资料性、学术性、育人性相结合的湖南少数民族舞蹈系列精品在线课程。
一、课程背景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到:“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 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①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代党员》2019年第11期。物产富饶的湖湘大地,孕育了丰富多姿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和壮族舞蹈等,部分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由于地势险峻、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受外界影响较少,至今仍然保留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它们世代相传,生生不息,成为湖南多民族文化中璀璨夺目的组成部分。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门槛逐渐降低,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更为便捷,而快餐式的现代娱乐文化又以其通俗易懂的特性赢得社会大众的青睐,影响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前,如何对湖南省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资源进行抢救、保护与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后,教育部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到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从《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到《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高等艺术院校美育政策体系及多元化美育精品课程的建构提供了依据与平台。因此课程以湖南省少数民族“非遗”代表性舞蹈为对象,将艺术性的形态特征和多样性的文化表现通过具有舞蹈人类学理念的素材收集与课程解读,不仅对即将消逝的传统民间舞蹈文化资源进行了整合,更是为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表演与教学研究提供了诸多珍贵的资源。
二、课程特色
(一)鲜明多样的区域性
关于区域文化概念在艺术学科中的使用,最早应该追溯到20 世纪50 年代,当时,全国陆续开展了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在此期间,关注空间分布、历史渊源、文化地理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区域音乐研究,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被不断运用完善。田耀农先生曾提出,“区域音乐研究的公式是:特定区域文化系统中的音乐+文化多元论+历史考据+田野调查+系统论研究方法”②田耀农:《区域音乐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系统论》,《人民音乐》2011年第7期。。这些先行的理论方法也为民族舞蹈学、区域舞蹈文化研究等方面提供了可行性经验。“区域舞蹈史”“区域民间舞”这一类概念,往往不止于将视野锁定在自然环境及附着其上的人文环境对舞蹈的影响,更关注在这一个区域时空下,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对舞蹈的共同形塑,而且是一个仍然在不断变动的动态过程①王光辉:《区域舞蹈概念刍议》,《舞蹈》2019年第5期。。本课程也是建立在区域舞蹈研究理论方法基础之上的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精品课程。它以湖南省行政区域内五个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苗、瑶、侗、土家、白)舞蹈作为材料搜集与教学对象,针对其舞蹈文化、舞蹈动作与本体形态、舞蹈身体象征与民俗仪式文化特征、民族舞蹈的舞台艺术实践、“非遗”舞蹈代表性传承人口述访谈等内容开展课程解读。
湖南省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于湘西、湘南地区。湖湘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民族舞蹈的独特文化品格。在湖南少数民族中较为典型的舞种有瑶族长鼓舞、伞舞、刀舞,苗族鼓舞、接龙舞、绺巾舞,土家族摆手舞、铜铃舞、毛古斯舞等。这些舞蹈使课程具有区域性、多样性的文化特征,通过混合式的教学方法,不但让学生了解了省内地缘环境、社会结构对本土传统乐舞文化的影响,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民族舞蹈文化的族群认同与区域认同,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族群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对于重新审视中国民族舞蹈区域性与整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目前虽然区域性本土民族舞蹈教学在各个高校都有开展,但这种基于扎实田野调查的民族舞蹈原生素材资料的搜集仍然较少。
图2 湖南湘西苗族鼓舞表演者刘虹琳(郑克轩摄影)
(二)丰富翔实的资料性
课程集合舞蹈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规范,针对湖南苗、瑶、侗、土家、白五个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种类,进行了丰富且翔实的文字与影像资料采集。如瑶族的伞舞、刀舞、跑堂舞、串春珠,湖南蓝山与江华过山瑶全套长鼓舞和平地瑶度曼妮与野羊撬舞,湘西土家族的大摆手舞、小摆手舞、铜铃舞、毛古斯舞、跳丧舞,苗族的鼓舞(包括花鼓、迎宾鼓、丰收鼓、猴儿鼓、撼山鼓、翻身鼓、八合鼓、修长城鼓……)、绺巾舞、傩愿舞、接龙舞,侗族的赛芦笙、踩芦笙、斗鸡舞、哆耶、春牛舞、咚咚推、禾秆歌以及白族的仗鼓舞等,涉及面广泛且种类丰富,具有很强的资料性特征。尤其是对“非遗”舞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彭南京(毛古斯舞)、张明光(大摆手舞)、吴海深(赶秋)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石寿贵(巴岱)、石山东(绺巾舞)、钟必武(仗鼓舞)、赵雄(长鼓舞)的口述资料整理,为民间舞蹈课程教学与舞蹈编创以及民族舞蹈学研究提供了诸多珍贵的素材。当前湖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形势较为严峻,比如蓝山县汇源瑶族乡的“度戒”仪式舞蹈——伞舞、跑堂舞、刀舞等瑶族传统仪式舞蹈由于其仪式的常年缺失,我们只能从民间舞蹈的舞台呈现中看到。湘西龙山石瑅村的土家族毛古斯舞蹈也是一样,由于传承人年事已高,传承链出现问题。湘西的跳丧舞由于表演的特殊性,外界对这种舞蹈闻所未闻。瑶族高山瑶中的串春珠,由于山高路远,舞蹈只有在村落节气仪式中才会出现,也鲜为人知。瑶族平地瑶中的野羊撬、度曼妮,湘西苗族舞蹈中的傩愿舞,湘西侗族舞蹈中的赛芦笙、春牛舞也因为传承人青黄不接和仪式的淡化,逐渐在民间传统舞蹈的舞台消亡。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但从学科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分解讲授,同时也关注当下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现状,试图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缩短学院派与民间乐舞艺人的距离,增强二者间的互动与交流。
图3 毛古斯舞国家级传承人彭南京及团队(郑克轩摄影)
(三)系统规范的学术性
20 世纪50 年代,舞蹈人类学开始出现在西方学术领域,尤其是格特鲁德·普罗科施·库拉思对印第安人村庄音乐和舞蹈的研究,促使“舞蹈民族学”逐步作为一门学科开始进入人们视野①车延芬:《揭“舞蹈人类学”——读〈人类学与人体运动:舞蹈的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在当下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研究过程中,舞蹈家倾向于呈现舞蹈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热衷于探源某一民族舞蹈还未识别为舞种之前在该民族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并试图厘清每一个历史阶段该角色最为具象性的身体行为。课程教学内容呈现出鲜明的舞蹈人类学视野下湖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研究特征。从区域内的舞蹈概述到每个少数民族代表性舞蹈解读、传承人访谈、传承人口述、传承人民间仪式舞蹈表演赏析、创新性转化的舞台经典作品欣赏……不但注重对湖南少数民族舞蹈的纪实性描述,也关注到少数民族舞蹈特定的表演语境,以及民俗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甚至健身功能的考察。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湖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原生性,将舞蹈的形态本体结构与表演形态,置于该民族原生语境中进行考察。教学内容不但照顾到普通民族舞蹈爱好者的需求,而且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民间舞蹈教学与舞台艺术实践,以及民族舞蹈理论研究提供了系统规范的田野调查经验和各民族原生舞蹈素材向理论教材转化的经验。如教学内容表层聚焦于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环境介绍以及舞蹈动作特征的描述,中层关注少数民族舞蹈结构与本体特征的发生学的讨论,通过表里结合探究现代化、全球化和“非遗”背景影响下的湖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社会变迁与当代重构的思考,以及民族舞蹈在民俗象征性与舞台审美性之间的文化功能的转化,既注重对民间舞蹈原生作品的赏析,又强调现代舞蹈作品或被建构的舞蹈艺术作品的解读。
图4 蓝山瑶族长鼓舞(表演者:赵金付、冯基华,摄影朱奕)
三、课程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
为了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教学需求,以运用信息数字化和新媒体技术为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互联网+”教学等手段将成为常态。基于此,课程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打破“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传统教育形式,借助“采编播”的数字化媒体技术,运用现代化手段,将多媒体课件、田野影像资料、在线课程微视频、“非遗”舞蹈传承人进数字课堂、数字化教材等多种形式整合为线上教学和课程资源,通过以“智慧树”慕课平台为载体进行线上课程教学。课程整合了田野采风的一手资源,在教学中采用线上讲授、访谈、赏析和传承人进课堂四位一体的授课方式,全方位呈现湖南少数民族舞蹈的悠久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学术性、普适性、趣味性、应用性有机地融为一体,有效地将“高冷的”艺术课程构建出互联网互动教学的新型模式,既拓宽了教学时空,提升了课程魅力,又激发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课程还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陆续上传数字化教材、田野调查报告等资料,对课程资料库不断完善升级。除此之外,课程还创建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多形式的网络交流平台,顺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沉浸式体验与观感,既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性,提高线上学习的活跃度,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的广泛性和积极性,形成基于“产出”的多形式、多平台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四、课程建设的多重价值与意义
(一)课程的学术意义
本课程丰富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素材,为区域性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教学与舞蹈艺术实践,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与素材,是一门基于舞蹈人类学田野工作基础上的区域性少数民族舞蹈教学、舞蹈文化解读与舞蹈作品赏析的基础课程。课程不但有助于中国区域性民间舞蹈的教学,而且为区域性“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不管是少数民族舞蹈教学、舞蹈艺术实践,还是舞蹈理论研究,都应该基于丰富的、真实的一手资料展开。鉴于舞蹈学科的特殊性,现今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研究更多偏重于舞台实践,缺少系统性的学科梳理,导致当下艺术类高校在民族民间舞蹈的课程教学与舞蹈作品赏析中多使用二手素材,民族舞蹈的原生性资料搜集不够,虽然有部分学者也关注到民间舞蹈资料的搜集,但更多的是重视舞蹈形态结构的分析,而忽略了舞蹈表演与生成语境的调查研究。
当下的民间舞蹈课程教学重视关注民间舞蹈的身体动作、风格与结构特征的分析,对于民间舞蹈背后的文化生成语境、舞蹈动作语汇与风格的形成的深层结构方面探究较少。因此,本课程在文化内涵建设中强调田野舞蹈民族志的考察,不但关注民俗舞蹈的动作结构,而且聚焦民俗舞蹈的表演语境的考察,即考察舞蹈身体动作结构与其民俗仪式语境的关系,强调田野舞蹈民族志的逻辑思维,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民俗意蕴与蕴含的深层情感表达、情绪表达等方面展开对传承人与表演者互动关系的探究。身体作为一个动态的象征系统,对身体语言进行深度描绘是舞蹈民族志的重点。只有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从细微的舞蹈身体语言入手,关注不同文化场景下舞蹈实践的缘由与过程、蕴含的情绪情感、动作语汇表达的意图和功能等,了解当地人的观念和对特定行为的阐释,以此来还原和解读不同场景中身体语言的本意,探寻身体象征的深层意义,才能撰写出细致、深刻的舞蹈民族志①王超:《田野中的舞蹈——对舞蹈民族志的思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本课程内容的资料搜集以及舞蹈内涵的挖掘充分借鉴了特里萨·布克兰德(Theresa J.Buckland)主编的《田野中的舞蹈:舞蹈民族志的理论、方法与问题》②Buckland.J.Theresa,ed.1999.Dance in the field:Theory,Methods and Issues in Dance Ethnography.New York:St.Martin's Press.中关于舞蹈民族志理论与方法,强调对民俗舞蹈与民俗仪式、民俗舞蹈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关系的思考。换言之,即课程强调湖南少数民族舞蹈的表演者身体、动作语言,舞蹈整体结构风格特征如何表征当地的民俗、社会、宗教、族群等发展变迁史。因此,强调湖南少数民族民俗舞蹈的原生语境考察,重视观察民俗舞蹈拥有的“地方性知识”是本课程的内涵特色,其意义在于不但搜集了大量的民俗舞蹈素材,而且关注了民俗舞蹈的原生语境考察,有利于舞蹈学习者了解湖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同时有助于地区舞蹈人类学学科的推行与发展。
(二)课程的教育价值
第一,课程具有较强的美育价值。
从本质上说,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同一般的情感相比,美的情感表现为非功利性,是指作家、艺术家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过去的体验进行沉思、玩味、梳理和加工,从而净化和升华了的“第二度情感”,它是一种既获得形象的鲜明直观,又超越了私人利害的、纯净了的可供心灵享受的情愫①施依秀:《美育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江苏高教》2007年第2期。,因此,美育在当代高等艺术院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课程从美育出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得到艺术的熏陶,在理论的接受与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也使学习者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比如苗族鼓舞中的“苗鼓神韵”“翻身鼓”“猴儿鼓”在表演过程中,既有男性动作,也有女性动作,观众可通过“民间作品赏析”这一板块中的影像资料观察其动作特征,直观地分辨出男女动作刚毅与柔美的差异。瑶族伞舞和苗族的接龙舞中均使用到“伞”这一道具,虽道具相同,但表现的形式、呈现的画面、表达的意义均各有特色,学生可通过视频素材的对比分析,进而提升自己的观察力与鉴赏力,确保在课程学习中,真实地感受到民族艺术美的无穷魅力,在发现美和接受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化的自觉认同,以实现以舞育人、以舞化人的美育手段。
第二,课程具有较强的道德意义。
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不但具有很强的美学教育功能,而且其舞蹈动作内容与表征蕴含着一个族群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历史,舞蹈内容所折射出的鲜明的道德教育功能是本课程关注的一个重点。比如,过山瑶长鼓舞中的诸多砍树、劳作、漂洋过海等动作,鲜明地表达了族群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精神特质,土家族民俗仪式舞蹈摆手舞、毛古斯舞等都是运用符号化的舞蹈语汇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对自然的认知。所以,通过本课程内容的教学与解读,可以让广大学生深刻了解湖南少数民族舞蹈的肢体动作、风格与文化意义。
第三,课程具有较强的益智功能。
湖南少数民族舞蹈以其欢快的音乐节奏和丰富的情感内容,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舞蹈既属于艺术表演,又是融娱乐、健身、健心、健美为一体的极佳方式。比如,苗族鼓舞中的“修长城鼓”“翻身鼓”“纺纱织布鼓”“丰收鼓”中的动作元素均来自日常生活,通过击鼓和肢体的配合,很好地锻炼了表演者的肢体协调能力,经过长久的学习和训练后,其身体素质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高。课程的开放不仅传播了湖南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比如瑶族的长鼓舞、串春珠、跑堂舞、野羊撬舞均处于遥远偏僻的山村角落,鲜为人知,通过课程的网络传播,社会各界的学习者均可在网络上观看,从而向广场舞、健身操等强身、益智类舞蹈转化,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的建设。
第四,课程内容对于提升舞蹈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保护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课程针对湖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生成背景、形态特征、文化象征内涵以及“非遗”语境中的历史与文化变迁,进行了长期考察、整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打造了一门集区域性、资料性、学术性、育人性于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注重舞蹈文化生态学研究,强调原生性民俗文化语境中的舞蹈结构生成与意义研究,关注舞蹈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研究。在“代表性传承人访谈”模块中,通过对话传承人,从传承人的口述中让学习者了解到民间舞蹈的发生、变迁以及该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这对于提升舞蹈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课程除深入民间采风,还将“非遗”舞蹈代表性传承人请进数字课堂,进行面对面教学,学生可从不同层面和角度的原生态情境中了解和学习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了解不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积淀的独特意义与精神追求。
第五,课程内容对于向广大学生普及中华优秀传统乐舞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课程自2020 年12 月31 日上线以来,通过线上与面对面授课,针对湖南省土家族、侗族、白族、瑶族、苗族五个有代表性的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进行推广普及,其中既包括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包括各民族薪火相传的民间传统乐舞。通过学习课程我们可了解到,农耕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形态,如土家族摆手舞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桑蚕绩织、刀耕火种、古代战事、神话传说、饮食起居等广泛而丰富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内容,毛古斯舞真实地再现了父系社会至五代时期土家人的渔猎、农耕生产生活及婚姻习俗状况。湖南少数民族舞蹈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如瑶族舞蹈串春珠源于远古时期祭祀始祖盘王“奏档”,是从远古悦神舞发展起来的悦人舞蹈。苗族绺巾舞是苗老司在酬神还愿时跳的舞蹈,具有压邪、镇恶、灭害、除灾、谢神、还愿等作用。接龙舞是苗族古典祭祀仪式中最主要的表演内容,有祛病除灾、人寿安康、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之意……这些民间舞蹈无不表达着各民族群众对生活的热爱。课程的研发不仅有助于稳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术理论根基,更有助于广大学习者了解中华民族丰厚的民族文化。
图5 采访琵琶歌省级传承人吴永春、“芦笙制作”市级传承人陶勇春(陶泽文摄影)
结语
“湖南少数民族舞蹈”在线课程,是集田野调查、舞蹈教学与舞台艺术实践、学术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具有鲜明的区域性、资料性、学术性、育人性特点。
首先,它不但有助于湖南“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中国民间舞蹈的教学、舞台创新实践等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既关注少数民族舞蹈的民间表述,又聚焦于基于田野素材第一手资料的舞台艺术实践的考察。课程推动了湖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跨区域传播,同时有助于区域性民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舞蹈艺术实践的田野素材重建提供诸多编创灵感。其次,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既聚焦于湖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描述与原生性、舞台作品的欣赏,同时讲授语言通俗易懂,用形象化的专业术语表达民族舞蹈的深厚内涵。
课程在探索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与问题,如对于某些少数民族舞蹈的仪式性、民俗性、功能性缺乏关注,有些民族舞蹈虽然是原生语境的记录,但是缺少仪式与舞蹈生成、仪式功能与舞蹈象征之间关系的考察,因为少数民族舞蹈既依附于传统仪式又在传统仪式中生成。本课程中的部分原生性民族舞蹈素材的记录,多是传承人在非仪式语境中的一种“文化展演”,而不是真实的传统仪式语境中的仪式象征性呈现,比如瑶族长鼓舞是在盘王祭祀仪式(还盘王愿仪式)、过山瑶刀舞(度戒仪式)等的仪式舞蹈中呈现,即缺少作为“仪式舞蹈”的文化象征与动作语言的呈现。同时,某些舞蹈的素材在动态环境中的拍摄角度还有赖于技术性升级,比如瑶族伞舞、土家族摆手舞等。然而,瑕不掩瑜,这种基于舞蹈人类学视野下的湖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在线课程的上线推行,具有积极的开拓意义,不但凸显了湖南多元化的区域特征,而且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理论上具有鲜明的资料性与较为深厚的学术性特征,为中国民间舞蹈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教学与研究、民族舞蹈学理论研究素材的丰富,以及湖南少数民族“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