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以0BE 理念为构建视角

2022-09-06谭玉龙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应急理念专业

谭玉龙,陈 妹

(广西警察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9)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关键是人才,教育是保障。高等教育处于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在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专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一流人才,构建与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核心主题。近些年来,社会突发事件频发,如新冠肺炎疫情、河南水灾、甘肃白银马拉松事件、广西北流“4·28”校园伤人事件等,给人们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处置应对不当,不仅会引发衍生事件,更有可能导致更大规模的社会危害[1]。因此,如何基于现实需求培养具有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意识、掌握应急管理规划制定能力、运用大数据处理复杂性风险事件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是当前应急管理实践迫切需要探讨的课题,更是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应关注的问题。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现代应急管理实践与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在应急管理实践上,随着2003 年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病毒的发生及其之后各类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国家进行了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应急管理预案,应急管理法制、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制定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危机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和应急法制。2018 年3 月,应急管理部成立,构建了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上,SARS 病毒事件催生了我国现代应急管理,此后国内有学者开始从西方引进应急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方法,也催生了我国的应急管理教育事业[2]。2005 年,河南理工大学第一个开设应急管理相关的专业——公共安全管理专业;2009 年,暨南大学率先成立应急管理学院并开展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此后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陆续在其他高校开展。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缓慢,只有极少数有单独招生权限的高校单独招生,或者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等其他专业的专业方向来开展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但是,直至2019 年教育部才将应急管理作为新增审批本科专业,2020 年将其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管理学科一级学科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二级学科中的新专业。随后全国有20 所高校首次成功申报“应急管理”专业,全国16 所高校成功申报“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其中广西警察学院是全国公安类院校首家、广西高校首个获准开设“应急管理”专业的学校。

长期以来,教育部目录中没有应急管理专业,使得我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缺少系统性规划和专业的师资人才配备,应急管理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方面的问题与挑战[3],如普遍存在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少、结构不合理、引进招录难、人才供给不足等现象[4]。截至2010 年初,全国有应急管理相关专业或应急管理方向的在校生不到200 人[5]。截至2019 年6 月底,开展应急管理本科专业教育的院校,全国也仅有9所,年招生人数总共不到500 人[6]。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据应急管理部培训中心统计,2020 年全国安全监管、服务和技术方面的应用人才缺口高达43 万人;以湖南省为例,基层安全监管人员缺口达26.2%,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不足15%[7]。从安全生产人才队伍来看,到2020 年国内安全生产各类人才缺口将达到440.7 万人,其中安全生产高技能人才、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才最为稀缺[8]。在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后,应急救援技术、灾害防治技术等应急领域的专业人才配备严重不足[9]。在政府管理系统中,从事应急安全方面的人员,拥有专业背景的只占到了1/3。应急系统机关事业单位总编制数为22 万人左右,按照每年的自然替代率5%左右来计算,每年系统内会补充1 万人左右[10]。我国应急防灾教育人才缺口约150 万人,应急科研监控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岗位缺口总数约22 万人。湖南全省市州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口1/3 左右,市、县、区缺口45%左右,乡镇缺口70%左右[7]。

一边是社会急需大量应急管理专业专门人才,一边是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严重滞后。应急管理人才短缺,直接影响了我国应急事件的应对,也影响了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的良性发展。如何有效推进应急管理教育事业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急管理人才,这是应急管理人才培养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将基于以学生学习成果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OBE 理念引入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当中,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可行性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与保障,鉴于2020 年应急管理本科专业作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专业,一直缺乏人才培养模式的完整、成熟,可行的实践探索,也缺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总结,因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构建是目前普通高校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且迫切的工作。本文拟以OBE 理念为研究视角,从需求子系统、实施子系统、保障子系统三个层面,围绕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培养实施、质量保障等内容探讨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二、OBE 理念及其与我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契合性

(一)OBE 理念内涵

OBE 是英文Outcome-Based Education 的缩写,也称为需求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能力导向教育,源自美国与澳大利亚的教育改革运动,斯派迪(William G.Spady)是其理念的代表性人物,他在1994年出版的著作《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中首次提出,将其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11],并强调教育的逆向思维,以需求—目标—能力为导向,注重培养目标与学习结果。与传统教育相比,OBE 理念强调教师与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出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学习成果、侧重学生培养过程、倡导人才培养质量的多元评价。OBE理念的实质是以逆向设计思维重构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方案,并通过质量保障体系完成专业人才的培养。

第一,以需求为导向。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包括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两部分。外部需求是指教育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产业发展与用人单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构人才培养体系。内部需求是指根据学校办学思想与定位,学生、家长的期望与愿景,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毕业要求,并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达到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需要内外结合,既要重视内部需求,也要关注外部需求,将学校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特色与国家、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起来[12]。

第二,以学生为中心。OBE 理念以输出为基础,以培养有利于学生成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出发点,强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一切教学组织和教学过程均以学生素质发展、能力提升、学习效果为中心展开。突出个性化教学,而不是教师本位式、“放羊式”、“填鸭式”教学,要求教师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轨迹,及时把握每个人的基础和进程[13]。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提升与进步,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

第三,以预期成果为目标。OBE 理念聚焦成果产出驱动,聚焦学生“学到什么”“是否成功”,而不是教师讲授了哪些内容。因此,OBE 理念明确学生毕业时必须达到的能力及水平,教育系统与教育过程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都要围绕这一预期成果。从预期要达成的学习效果开始,以最终教学效果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设计通向学习成果的教学流程,逆向促成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以便促进预期成果的达成。

第四,以多元参与为保障。预期成果的实现,不仅需要内部需求主体的保障,还需要外部需求主体的参与。内部培养方面,学校和教师要做好支持保障,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学生达成目标,尽量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鼓励依据自身情况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外部培养方面,学校必须加强“校政、校企、校社、校行”之间的合作,形成一个“产教融合、相互促进”的教育发展共同体。同时,学校要及时准确把握外部与内部的新需求,根据新反馈快速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教学流程。

第五,以多样考评为手段。基于OBE 理念的考评强调采用多样的考评手段,在课程设置、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三个层次上对教育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科学全面的评价。多样化的考评手段,有知识考核、应用能力考核、实践能力考核,有老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重方式,有从学校、社会及学生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角度出发设计不同的考评指标与权重,等等。多样化的考评,才能确保最终反馈结果的全面性、真实性、客观性,提高学生认可度,继而指导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实施创新。

(二)OBE 理念与我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契合性

OBE 理念与我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对我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OBE 理念与我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应急管理专业的开设与培育,不仅是专业学科发展的结果,更是社会对应急管理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如上文所述,应急管理本科专业的开设,正是体现了高等教育对现实应急管理人才需求的回应。社会对应急管理人才的供需缺口巨大,要求高校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考虑与高校资源、师资等存量的协调,更要考虑国家社会宏观长远的需求与企业行业微观需求的协调。这种从需求出发设计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路与途径,恰恰是0BE 理念内涵的重要内容。

第二,OBE 理念与我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相契合。2019 年是中国新文科建设启动年,新文科的“新”,不仅有别于传统文科,更在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和大变革背景下,强调培养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实务工作能力。这种“新”,本质上是要求以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做什么、如何去做”为出发点,将学生未来可期的能力落实到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实践教学各环节中,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效果实施及时、科学、客观的能力指标体系的考评并优化,以达到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的双提升。这与OBE 理念所强调的以预期成果为目标、以多样考评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专业与综合能力不谋而合。

第三,OBE 理念与我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相契合。专业人才培养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用人单位与学生本人最有发言权,正如“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一样。因此,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充分了解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据此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充分鼓励吸收相关社会力量的参与,加强校政、校企、校行、校社之间的合作,进行协同联合办学育人,并在其教学中强调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采取针对性、差异化教学。这与OBE 理念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元参与为保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而,对照OBE 理念,深入思考学生需要学习什么、为什么需要、如何学习以及如何达成预期效果,对于构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满足社会应急管理实践对应急管理人才的需求,是一条可行的重要途径与独特的思考视角。

三、基于OBE 理念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OBE 理念下的高校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应从需求子系统、实施子系统、保障子系统三个层面,遵循成果导向、逆向设计思维,调查分析人才需求,围绕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培养方案,构建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考评机制保障体系,并正向实施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现人才培养需求,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详见表1。

表1 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

(一)成果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前,要进行充分的了解调研。可通过访问、座谈、问卷等多种方式,对国家、社会、市场、行业、学校、家长、学生等相关需求主体方进行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调研。经过充分的沟通与探讨,切实了解应急管理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明确社会人才需求与学校培养供给之间的关系,确立外部与内部的需求。社会的复杂性、独特性、多样性,决定了人才需求与培养的差异化,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符合国家专业人才培养大政方针之下,要体现应急人才培养供给主体的特色与优势,走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具体而言,反映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突出内部需求供给的差异性、独特性与优势,制定满足外部需求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如表2 所示,研究型院校的应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侧重于培养基础性、研究型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应用型院校应侧重于培养操作性、技术性、管理型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

表2 应急管理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目标

(二)以生为本,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载体与承受者,因而人才培养必须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首先,应通过制度化建设实现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讲授式教学向讲授—研讨式教学,以分散式、“放羊式”管理向针对性、个性化管理的转变。教师应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成功,但不是在同一天,以同样的方法”[14]。其次,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案的修订、课堂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学习、教学形式的选择、实践项目的开展、教学成果的评价等教学活动过程,都应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吸纳学生的参与。最后,应注重学生差异化的能力培养,围绕最终要培养的能力来安排课程、开展教学工作,通过理论知识讲授、实验实训、模拟演练、专业竞赛等环节,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进而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研究能力,政策分析与执行能力,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灾害风险评估、应急信息管理、应急辅助决策、防灾规划等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应急管理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等的综合能力。

(三)反向设计,建立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的构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基于OBE 理念的课程体系,首先,根据需求导向建立健全课程体系结构。鉴于应急管理的专业学科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基础课程仍缺乏统一的名称规范,应通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或高校应急管理专业建设联盟的统一认识,规范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设置,以形成专业学科发展的合力。高校也应结合各自发展的优势特点,理顺课程间关系、优化课程结构,以形成专业学科发展的特色与优势。其次,根据高校各自发展特色与定位、应急管理专业学科的建设优势、教学师资水平,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尽可能地增加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以深化学生的专业水平,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例如,针对校园安全问题频发可开设校园安全风险分析课程,针对社区在应急事件中的地位作用可开设社区应急管理课程,针对志愿者参与问题可开设应急志愿者管理课程,等等。再次,要适当提高实验课时与实践环节的比重,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使实践教学体系化。例如,建立深化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进政府、企业或行业进行现场教学,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开展实训教学,通过承办、组织、动员学生参加应急知识(技能)宣讲、应急模拟演练与现场观摩等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以增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最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所承载的德育功能,将其写进课程教学大纲,分解到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实训等环节中,用感悟、研讨、活动、反思等方式融入教学,在教学全过程中嵌入思政元素,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四)协同合作,搭建多元教学平台

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时间短,因而总体而言,现有的教师大多是从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转过来的,这直接导致了所需风险辨识与评估、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应急指挥与协调、应急处置与救援、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灾后恢复与重建等应急管理知识的师资力量缺乏,难以满足应急管理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应建立教师学历、职称提升激励制度,鼓励教师以考研、考博的方式进行在职学历提升,通过选派教师进行访学、项目进修、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快师资队伍的培养。同时,应推动“产、学、教、研”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年龄结构老中青比例适中,鼓励理论型教师走进应急一线学习、应用型教师跟进应急前沿学术研究,打造复合型应急管理专业师资队伍[15]。此外,要彻底打破传统单一的学校培养模式,大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引入“校(学校)—政(政府)—社(社会组织)—企(企业或市场)”四位一体的协同培育主体,多方面深化学校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的合作、学校与应急管理行业组织的合作、学校与应急生产企业的合作,共同培育应急管理专业人才。

(五)持续改进,完善考评机制保障

考核评估是人才培养目标效果的重要保障,基于OBE 理念的持续改进的人才评价机制,应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考评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健全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议在传统“德、智、体、美、劳”五项一级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增设“能”这一级评价指标,形成“德、智、体、美、劳、能”六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评价体系[16],考评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能”这一级评价指标之下构建以学生的职业核心力、学习力、研究力、实践力培养为二级评价指标,以凸显人才培养的技能要求。其次,要均衡人才评价内容。六项人才指标评价中能力指标的考核是最薄弱的,应加强对学生能力指标的考核比重,形成对应急管理专业学生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灾害风险评估、应急信息管理、应急辅助决策、防灾规划等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应急管理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理论学习研究能力、政策分析与执行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等的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核评价,防止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最后,创新人才评价手段。要克服过分倚重理论考试评价学生的评价手段,构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议、实习(见习)单位评议等多种考核评价手段,形成智力考试和能力考核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体系。

四、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面对新的公共安全风险和公共危机,应用型、实操型、管理型应急管理专门人才具有很大需求。因此,对于专业学科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应急管理专业建设而言,在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借鉴OBE 理念进行反向设计,从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等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预期需求与实际获得,以此确定应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课程体系设置。在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校(学校)—政(政府)—社(社会组织)—企(企业或市场)”四位一体的协同培育主体,搭建多元教学平台,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持续改进,完善人才考评机制,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提高应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应急理念专业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