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风俗
——《秋庭婴戏图》的图像学解读

2022-09-06曾春林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收藏与投资 2022年8期
关键词:孩童图像玩具

曾春林(湖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一、背景

“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源于西方19世纪图像志的研究,经过瓦尔堡、潘诺夫斯基、贡布里希等西方学者的发展与完善,最终确立为今天艺术研究等学科领域普遍使用的艺术研究方法之一。该研究方法强调通过视觉观察的方式深入探究艺术对象的浅层与深层,即充分了解艺术研究对象外在所呈现的真实以及内在所隐含的情感与寓意,挖掘客体对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之下所形成的原因以及内在所暗含的思想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图像学研究方法在国内持续升温,影响逐渐扩大。

现如今,图像学的研究方式已经适用在各个研究领域,使得更多的人能细细品读图像内容中更深层次的含义。宋代风俗画是宋代绘画洪流当中的一个小分支,虽然不像《早春图》那样带有明显的宣扬君主王臣以及行云流水的气息,也不像花鸟画那样富丽堂皇显露皇家色彩,但风俗画就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婴戏”是宋代绘画创作的题材之一,是能够代表风俗画水平的重要名片。因此,笔者尝试从图像学的角度探析风俗画,运用潘诺夫斯基的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对“婴戏图”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格。

二、宋代风俗画特点介绍

从时间上看,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载体最早当属汉代的画像砖,汉代社会生活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这些景象在画像砖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晋唐五代以来,风俗画也逐渐成为反映社会现象的画种,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当中,风俗画不成体系,较为零散,并没有形成集中的画种。风俗画发展的高峰和繁荣期应在宋代,尤其是北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繁荣和画院的发展,在水墨和青绿山水画的基础上,花鸟、风俗画发展起来。不同于花鸟画和山水画,风俗画更关注当时社会的民生,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着重体现了宋代的都市生活,也有注重市井生活细节的李嵩所描绘的《货郎图》。婴戏题材是风俗画当中的重要题材。这些题材对于宋代绘画和社会风貌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从艺术形象上看,风俗画的演变也并不是单一随时间递进变化的,而是体现了多元素变化。早在汉代画像砖时期,这个时期的画面与宗教等元素挂钩,因此,画面中会有大量天神下凡的形象,而且人物的形象只是简单表现动态而无面部表情的刻画,服装也只区分衣服和裤子,并没有太多的衣纹表现。随着晋唐时期的到来,人物画出现了历史性的高峰,并且推动了风俗画的发展,在构图上开始有所变化,但都是以小场景为主的演绎。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衣纹都得到了充分的丰富。五代时期,构图则开始以横幅式为主,横幅可以描绘更多的故事情节,除去市井的主题以外,这时也开始出现了婴戏主题。宋代造就了张择端、李嵩、苏汉臣等一批优秀的画家,大场景、小构图全面发展,其中《秋庭婴戏图》这样重要的风俗画就出现了。

宋 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图像视角下的《秋庭婴戏图》研究

潘诺夫斯基将图像学研究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前图像志描述阶段、图像志分析阶段以及图像学阐释阶段。通俗而言,也就是对客体图像的原始自然意义、传统意义以及内在深层意义这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这三个层次内部存在顺序上的关联以及情绪上的递进。从图像学视角下对《秋庭婴戏图》进行研究,第一层则是直观表述这幅图当中的自然意义,从而尽情描述这幅作品中眼睛所见到的事物;第二层是要关注图像的传统意义,去了解分析苏汉臣作品当中的主题和时代背景关联;最后一个层次需要人们关注艺术作品的本身及其内涵,并从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探究艺术作品给我们带来的人文精神感受。

(一)《秋庭婴戏图》的原始自然意义

《秋庭婴戏图》中,画家用极其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两个小孩在庭院当中玩“推枣磨”的游戏。兄妹二人无论是五官、毛发,还是衣服上的纹路都被细细地描画出来了。整幅作品采用了三角形的竖构图,使画面具有了一种稳定的既视感。人物和桌子占据了下方的空间,因而显得画面饱满,中间穿插了一块颀长的太湖石,一来是增加画面的稳定性,二来则用来表示当时私家园林的装饰。为了表明太湖石不是孤立存在,石头的周边还簇生着花卉,这样明显场景的“大”恰好与孩童的“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对观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画面的形象上看,在静谧的庭院当中,充满稚气且天真的姐弟二人正围绕着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推枣磨的游戏。头顶一绺黑发的男童全神贯注,沉浸其中,动作笨拙却逗人喜爱。旁边头梳发髻的姐姐,正用手指轻轻指点,张口露齿,仿佛欲叮嘱些什么,姐弟二人沉浸在游戏的世界当中,表情是那样自然且不浮夸。不远处的圆凳和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钹、人马转轮和八宝纹纸格这样精致的玩具。

从画面的技巧上看,苏汉臣运用线条的功力非常深厚,弟弟的衣服上采用了碎而硬的线条,而姐姐的衣服线条则适当地拉长且作了圆润处理。姐姐衣服的着色采用了较浅的色彩进行体现,体现了女孩纱衣的那种轻柔感,随风飘摇。姐弟二人的头发勾勒如丝,再通过淡墨一层一层地渲染,发丝轻飘却又显浓密。弟弟头上较浅的发色用短线条淡染的方式表现了胎毛的稚嫩感。桌子上的花纹刻画得非常精细,阳面烦琐的图案排列得井井有条,阴面则用墨色晕染拉开对比,具有强烈的体积感。太湖石是画面中最“重”的部分,被各种姿态的芙蓉花簇拥,在画面中显得非常有精气神。

从画面当中的设色来看,苏汉臣对画面的颜色追求是十分纯粹的。背景下的太湖石与芙蓉花,黑白、轻重、主宾体现了画面的主次感,这种巧妙且又精心的安排,让观者在欣赏时收放自如。画面中男孩女孩的服装也具有同样的特点,男孩的衣服是外红而内白,女孩则白衣点缀着红色,相互映衬。其实不难发现,在画面当中这样的对比比比皆是,苏汉臣都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了。

(二)《秋庭婴戏图》的传统意义分析

潘诺夫斯基所划分的图像学第二层指进一步认识图像,分析图像的传统意义,即对图像中元素所暗含的象征意义,对图像作品所包含的主题意义以及与当时特点的某种文化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探析。《秋庭婴戏图》体现了在宋朝政治经济繁荣的高峰下,人民安居乐业,孩童天真无邪的一幅景象。

风俗画的描绘对象大多是真实的人、事、物,是对社会生活一种真实的记录。它具有一种图像记录的功能,将人民的生活进行记录而向当时上级进行汇报的一种重要方式。如汉代的画像砖,就是对当时农业、畜牧业等的描述,这些描述都得到了考证。唐朝有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人物画进入发展的高峰阶段,佛教的影响也较深。进入宋代,风俗画不单是一种向上级汇报的工具,而是变成了一种全新的绘画题材。苏汉臣在这种题材中用孩童的画面诉说了宋朝政治经济的繁荣。

自古以来,太湖石一直是文人审美情趣的象征,硕大的太湖石占据了画面当中的主要地位,可见其重要性。太湖石刚正且墨色重,画家以小斧劈皴的表现手法体现了一种幽深的厚重感以及文人的审美品格,而盛开洁白的芙蓉花瓣上粉饰着淡淡的红色,既有含苞待放的,也有完全绽放的,每片花瓣分染和罩染相互结合,白色与红色相互交织,富贵繁荣的景象在这一刻得以体现。这种一黑一白、一前一后,前后呼应的处理方式,给人一种安定且祥和的感觉,这种祥和与繁荣的社会生活,是人们物质充足从而可以追求更高精神文化的最好印证,是宋朝体制下人民物质生活富余的写照,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苏汉臣却将重点放在两个孩童身上,两个小孩在一张桌子上玩着他们的新玩具“枣磨”,而人马转轮、红色佛塔等旧玩具早已被他们抛之脑后,从玩具的颜色上来看,被孩童所“抛弃”的旧玩具都呈现红色这种较强政治文化色彩的特点,转而投入了从生活中取材而来的新玩具“枣磨”。对于新玩具,两个孩童更是爱不释手,有说有笑地把玩着,体现了宋代开放的社会格局,这种开放的格局渗入人们的生活中,表现为小孩嬉笑,放下旧玩具转向新玩具的生活。

宋代以前,唐、汉平民的服装是非常有限的,具有精美装饰的服饰都只存在于宫廷当中,普通的民众都只是布衣、棉麻衣的缠裹,而在《秋庭婴戏图》当中,两位孩童的衣服就有了纱制衣服。这种轻柔的材质出现在孩童身上,显示了宋代物质水平的提升。在家具中,这种变化就更为明显了,汉唐的桌椅大多采用对称造型,做工稍微讲究的师傅会在靠椅上方或者把手处进行雕刻以增加桌椅的美感。宋代桌子的造型有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只是传统的方正造型,圆形桌面开始出现,不仅如此,桌子的支撑脚上还有细密排列且又对称的纹路,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秋庭婴戏图》的内涵及本质

儿童画题材在中国一直以来都非常流行。古代医疗水平低,不同于现代,所以,婴幼儿在当时的存活率非常低,即使存活下来,也会因为朝代的更迭、饮食卫生等种种原因而不幸夭折,因此,这样一幅太湖石耸立、芙蓉花盛开的《秋庭婴戏图》,就有了天下太平、富贵健康的重要寓意。一子一女象征着“好”字,正是这幅画用心之处。太湖石高耸而立,芙蓉花攀绕而上,野菊盛开,小儿辈可亲可爱,这皆是世俗所喜。然绘画之中,作为重点的两个孩子却在心无旁骛地玩枣核,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还有更多其他的玩具散落地上。于是,通过枣核和芙蓉之强烈比较,甚是能突出作者之本来意图,即富贵无它,贫贱无它,但求适宜。

所以,《秋庭婴戏图》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很好地描写了一个大众喜闻乐见的情景,既用“线”的力量和“写”的基本绘画技法体现了苏汉臣自身不俗的品位,又通过形象的寓意迎合了大众对于富贵祥和的要求,更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隐藏在绘画语言之内,这与后期儿童题材绘画一味讨喜大众有明显区别。因而其也是宋代文化艺术,尤其是儿童题材绘画极其发达的证据。

1.《斑斓》水彩画 75 cm×55 cm

2.《镜》水彩画 75 cm×55 cm

3.《侗寨风雨桥》水彩画 75 cm×55 cm

4.《黄姚古镇》水彩画 75 cm×55 cm

1.《秋》

2.《荔枝》

四、结语

本文以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三个层次对苏汉臣《秋庭婴戏图》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从原始自然意义体会宋代风俗画对于构图、线条、设色等独特的绘画审美情趣,画面中的元素,如太湖石、玩具、服饰及桌子等装饰体现了宋代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引导观赏者从更深层次去分析和体会画面的寓意,通过层层递进来解析这幅传世久远的风俗画。作为中国画的历史高峰,宋代也一直在画作当中向我们输送最原始的中国文化符号,以此让我们更了解历史中宋代的模样。

猜你喜欢

孩童图像玩具
Do Softly Pray
A、B两点漂流记
嗯,这是那孩童般永不落空的惊喜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童年之歌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