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的宋代美学神韵
2022-09-06桂玲玲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400715
桂玲玲(西南大学 美术学院,重庆 400715)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唯一流传至今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整个画卷描绘出作者锦绣壮丽的山河之美。画面中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渺,气象万千,壮丽恢宏。《千里江山图》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颜色较为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
《只此青绿》是2022年虎年春晚展示的一段群舞,该舞蹈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色山川抽离出来改编为拟人化女性人物形象,这一段舞蹈很好地展示了群山层峦叠嶂的概念。由于时间限制,节目未能展示完整版。完整版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为纲目,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创作过程的故事。
一、继承
(一)设色的借鉴
《只此青绿》通过着重体现表演服装的水墨质感来演示毛笔晕染颜料浸润纸上绘图的瞬间。绿色、白色加青色营造出空气感,配合有质感的面料呈现出浓墨到淡墨侵染的美感,淡墨远山江河、浓墨染屋顶,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秀美异常的锦绣山河图。青绿山水典型的特点在于其使用了牢固、经久不褪色的矿物质石青、石绿等色彩塑造层峦山川,画面青绿相映,凸显富丽堂皇。《只此青绿》作为以肢体表达艺术意象的舞蹈表演作品,其表演服装对于整个艺术作品创作理念的表达尤为重要。群舞表演者中领舞者身着水墨侵染质感的青绿色舞蹈服饰。上装从低到高为深绿、青绿再到淡青色,服装下半身为深绿色舞蹈长裙,长水袖依次渐变侵染凸显水墨质感。其他表演者同领舞人的服装相比,上衣颜色要浅许多,她们的下装与领舞者一致,上身服装的颜色与领舞者水袖部分的颜色一致,为淡青色,无任何渐变。石青与石绿作为底色,让袖子叠搭在一起时犹如山峦起伏,将襦缠绕至腰间,用裙型的层叠感形成山峦层叠之势。色彩的风格走向是观赏者对于舞蹈作品最直观的感受,凡见过《千里江山图》的观众总能从服饰色彩的搭配中找出灵感来源。在色彩上,除了服装有所借鉴,表演者的妆容也与“青绿”二字相呼应。这段青绿舞蹈成为点睛之笔,主要取色于画卷中的头青和石绿,用渐变的色彩传递观众的情感。它生动还原了十八岁天才少年画家描绘《千里江山图》的传奇身影。
(二)诗意和留白的继承
《只此青绿》片段(2022 央视春晚)
诗意和留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浪漫色彩的部分。关于《千里江山图》画中展现的主题,各路学者说法不一。大多数人认可这幅图是北宋生活的写照;傅熹年认为表现的是江南水乡;曹星原认为该画“是出世、避世的场所,绝不是生活的写照”;冯海涛说该画“实际上是一件以道家思想为线索的宋代招隐画卷”。虽然很难有一个标准的说法,但这幅画的深意值得思考是肯定的。十八岁的天才画家将对人生、对国家和对天下的寄托与感悟藏于画中。《只此青绿》的舞蹈表演跨越时空,用不同的展示方式将这些疑问抛给了现代观众。中国传统舞蹈向来偏爱喜庆和热闹的表演氛围,人们力求通过颜色鲜艳的华丽服装、满眼笑意的眉目、大幅度的身体动作等使表演达到最高层次的“满”,观众只需静心观赏即可,不用过多思考。反观《只此青绿》的表演,无论是背道而驰,避开大红大紫的饱和色彩,采用淡雅的青绿色调,还是舞蹈动作展示、队形排列甚至是舞台布局主题,都与“满”字相距甚远。整场表演动作似静、神情似喜似悲似淡漠,演出结束后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让他们去猜、去联想、去感悟、去思考,各自在心目中去思索“青绿”的含义。一直以来,宋画以极简的美学风范闻名于世。这种基于哲理与顿悟的思想浓缩,摒弃了烦琐的装饰,追求简单的笔墨与简洁的艺术效果。舞蹈《只此青绿》开场“入画”一幕将“写意”之美推向全篇的顶峰。舞蹈演员还原了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的场景,以不同造型和体态变化模拟山峦,舞蹈反映的不再是女性的柔美,而是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岁月之美。
二、发展
(一)山水的拟人化
拟人化是指画笔到人的转变,画笔的绘画过程由舞者通过表演展示出来,画笔的轨迹就是舞蹈表演的来源。在这段舞蹈表演中,开场时舞蹈者们身姿各异地站在不同的位置,高低也不尽相同,姿态动作的各异象征着山峰的高低起伏,凸显出群山之间风云变幻的山川雄竞图。《只此青绿》表演的开端是一张铺开的空白的画纸,主舞和其他表演者身穿的表演服颜色各异,这些服装的颜色作为这幅画卷画笔的颜色登场。舞者代表着山川大河,既豪迈大气又刚柔并济,表演者的脸上亦无喜无悲、自信从容,仿佛她们不是在表演,而是《千里江山图》中大好河山里的一部分。大河山川孕育了无穷的生命,女性的舞姿又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柔美的一面,这往往是中式绘画美之所在。中式的美往往是刚柔并济、优雅大气的,就像舞者的动作除了女性的婉约之美外,其中还有豪迈的气魄,二者完美结合演示出画笔蘸上颜料在画纸上挥洒自如的质感。《只此青绿》时而静,时而动,时而利落,时而又温婉如水,尽显祖国山河之壮丽。《只此青绿》以《千里江山图》在故宫的展览为背景,通过现代展卷入场。央视播出的这段群舞是完整舞蹈结构诗句里的一个支点。舞蹈者作为卷中山水存在,拟人化的舞蹈表演,展现出不一样的《千里江山图》。
(二)跨越时空的结合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今天艺术的表达不再具有单一性,部分艺术的表现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千里江山图》绘画作品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鲜艳而不媚俗。画家总体把握、周密布局,由七大组群山组成,像是某个具体地域的山势作横向展开,每组都将主峰和诸多辅峰组合起来,如同一座座山岛矗立在江边湖畔,形成互有联系的“岛链”。《只此青绿》的舞蹈表演,除了身姿挺拔、舞姿优美的舞者倾力表演外,现场的舞台设计、背景布局、灯光、伴舞音乐等的互动配合也是《只此青绿》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这是多人参与的艺术活动。改编的舞蹈《只此青绿》拥有了比古代更多的欣赏者。春节期间,这个节目通过电视转播的方式得以广泛传播,引起了许多人灵魂深处与宋朝美学文化的共鸣。“青绿”之于舞台,象征物之所在的意境与况味,它在展卷人与王希孟轻盈、灵动、深沉的互动之外连接了跨越百年的时空。
三、欣赏者审美倾向的变化
(一)审美意趣导向——由个人向集体的转变
宋代王希孟学习绘画青绿山水时,社会正处于宋徽宗时代。王希孟描绘《千里江山图》,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宋朝疆土的构想式创作,带有一些对宋徽宗的讨好意味。改编作品《只此青绿》的观赏者是全中国的观众,是向所有观看表演的人们传达传统文化之美,意在强化人们的审美意识,加强文化自信,不是刻意迎合某一单方面的审美倾向,创作者也更加自由。由于观看人数的增加,主创团队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不过正是因为前人留下了优秀的青绿山水画卷,几百年后的今天,舞蹈主创团队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创造出包含传统文化精神的优异作品。
(二)在不同时代,雅与俗所占比重不同
《千里江山图》和《只此青绿》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所处的时代雅更多于俗,而后者则处于俗多雅少的境遇。宋朝艺术不再是上层阶级的专属,涌现了一大批雅俗共赏的优秀艺术作品,总的来说仍逃不出迎合士人阶级雅的意趣的桎梏。如今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愈加旺盛,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欣赏脱离“庸俗”标签的文艺作品。因此,像《只此青绿》这样蕴含宋代美学精神的舞蹈剧目让许多观众眼前一亮,观众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探索需求得到满足,舞蹈表演更直观、门槛更低,更有利于欣赏者欣赏艺术作品。在文娱生活中,雅要存在,俗也要存在。只有既满足阳春白雪的艺术追求,又满足大众文艺需求,才能营造出健康的文化产业氛围。
四、结语
宋代美学思想为后世艺术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弘扬传统文化也起到了正向引导作用。具体到舞台艺术创作,那就是美学精神是意和观念的东西,把意和观念呈现在舞台上,就需要艺术家们的创作。他们以舞蹈、音乐、美术等各种鲜活的形象在舞台上出现。《只此青绿》通过舞台实践传承中华传统艺术之美,最终必将成为经典。
每一个时代,艺术的发展都有一定艺术思想的指导,艺术作品所呈现的意向包含人类的经验、想象或感情的结晶。宋代的美学思想为各个艺术门类提供了发展方向,反过来,各类艺术作品所反馈的审美精神,都是对那个时代美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只有两者互不偏航,文化艺术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目前,我们正面临着部分主流审美思想偏离引发审美错位的现状,也导致一部分群体观看现代艺术作品后产生强烈的空虚感。在物质追求远超精神追求的今天,重拾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只此青绿》的成功不只体现在表现形式、叙事手法和舞蹈技巧的创新上,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期待有越来越多《只此青绿》这样的经典作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