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的差异

2022-09-06乔鑫宇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31

收藏与投资 2022年8期
关键词:书画传统材料

乔鑫宇(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1)

一、中日传统装裱与修复差异的起源

据文献记载,中国最早出现装裱技艺,是在公元5世纪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历代名画记》中曾提到“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书画装裱在晋代就已流行,但当时的技术可能不够完善,到了宋代,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装裱能匠,产生了许多流派与风格,“宋宣和裱”是这一时期的巅峰,为书画注入了灵魂和生命,说明书画装裱的技术已经相当完善。日本的装裱历史则是始于其遣唐使入唐期间。唐代书画盛行,繁荣华丽成为主流,日本装裱艺术自此得到了启蒙。唐朝奢靡、庄重的气息对日本后来的装裱风格起到了根本性影响,以至日本在如今的装裱风格和材料上多运用大量富丽、华丽的锦缎,庄重气息十足。但装裱最初引进日本时多和茶文化挂钩。日本茶室多悬挂宣和裱的立轴。宣和裱在当时的日本皇室以及上流社会得到了广泛喜爱。随着现代文化日新月异,日本善于接受不同渠道传播过来的各种新型文化,且20世纪60年代左右,即日本经济发展大跨步时,随着装裱原材料的更新以及当时审美文化的快速更新,日本在装裱风格以及修复手段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装裱风格逐渐变得多元化,大胆融入了大量现代元素,并且装裱的目的不再是单一地衬托画面,而是强调整体融合与创新,出现了裱更显于书画的情况。用装裱凸显主题,利弊交织,这样形成了日本当时独特的装裱风格,其修复运用了大量现代技术,增加了检测、分析过程并配以电脑辅助,通过现代技术分析修复方案。现代技术为其提供了技术的根本支撑。中国文人讲究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多追求素雅、随和的风格,所以在装裱方面以衬托其画面高雅、秀丽和精美为主。形式上往往用裱衬其书画,为避免喧宾夺主,多以素雅之色表现主体,更强调凸显书画本来面貌。自古就有“三分画,七分裱”的说法,说明装裱主要功能在于修饰主体,衬托书画。

二、中日传统装裱的材料差异

在材料方面,因为中日在人文内涵、地理分布、气候环境等多方面条件不同,所以二者装裱修复所用的材料也大不相同。中国古代书画装裱早期以帛为主要材料,帛为丝制品,这是因为当时的丝织业发展较快,蚕织产业兴盛。隋唐之后,锦绣、绫罗绸缎也成为装裱的原材料之一,用绫罗绸缎装裱的画作品质精良。但由于这类装裱材料仅供上流社会使用,使用帛作为材料的装裱发展相对缓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装裱材料并未获得大规模的创新。在用纸方面,我国早期多用藤纸和麻纸。明代之后,随着造纸业的飞速发展,绢、绫是最为受用的,其次是用稻草和檀皮等材料制作的宣纸,这类宣纸由于具有良好的柔韧性、绵糯的性质且吸水性好,一跃成为装裱的主流用料。

日本则因其地理和环境非常适合楮的生长与利用,所以日本的纸张大多数都是用楮皮做的楮纸,美栖纸、宇陀纸为使用楮皮原料所制成的代表纸。日本修复纸质文物多用麻纸、雁皮纸以及竹制的中国宣纸(画仙纸)等。日本人多喜爱色彩浓烈、富丽堂皇的装裱风格。为表示材料贵重,装裱材料多利用织金锦和七子织等材料。中日在装裱与修复方面存在的差别也包括糨糊的制作。日本制作糨糊采用的是与我国北方相近的熬制法。染色方面,中国多以矿物质染料或传统国画染料,多选用赭石、花青、藤黄等颜色,并在其中加入明矾固色;日本一般使用矢车草、丁子之类的草本植物染色,多以草木灰为固色原料,再到后来,转为以工业染料为主。因为日本地理环境的原因,矿产资源较少,所以材料多以草木为原料。

图1 楮纸

图2 麻纸

三、中日传统修复工具手段差异

首先是刀具的差别。在裁切画心等方面,我国传统用刀为立刀与马蹄刀。马蹄刀的刀身为纯铁打造,刀刃处加以精钢,因刀型酷似马蹄而得名。南派装裱使用马蹄刀较多,而北派装裱中则更多应用立刀。立刀最大的特点为双面开刃。日本的刀具风格迥异,主流使用的为一种被称为“丸包丁”的刀,其刀身为半圆状,而另一种则为与现在鱼生寿司用刀非常相似的一种刀,外形似匕首,单面开刃。

其次是装裱所用的刷子也存在许多差异。中国传统装裱修复多用棕刷,棕刷原料多为树棕;用来上浆的排刷原料,大多为羊毛。日本则大量采用刷子,用得最多的是抚毛刷和水毛刷,这些刷子多以鹿毛、熊毛为原材料制成。日本多用水晶、玻璃珠子和玛瑙等进行砑画,而中国则用特制的石头进行砑画并打蜡,使装裱材料更加光滑,方便收藏与存放。日本在大量西方新奇事物的影响下,热衷于使用科学仪器,并将许多更精细的仪器,例如手术刀等引入装裱材料,各种电子装裱产品层出不穷,中国的传统修复方式则更注重工艺本身,并融合修复理念,对原材料的选择和应用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

在画心清洗上,我国首先是用温水对受损、受污的画心进行冲洗,慢慢去除污秽,然后用腹背纸分多次小心吸取液体,之后进行揭心。日本的方法则是使画心向上,在其下面放上可以吸收水分的宣纸或麻纸,纸的下面还会放上毛毡,然后用刷子把水均匀地刷到画心上,使画心完全湿润,等待片刻后更换下面的纸张,多次重复这一过程,直到画心的污秽变少变淡。污渍去除后将画放在环境适宜处晾干。日本还会用藻胶固色,预防颜料墨迹发生变花、跑色和脱落现象,然后在画心画面上覆盖一层保护纸,从后背揭取托纸。所有这些工作都要在画心没干透的情况下快速进行。揭背纸时,中国多用排笔在画心背面上糨糊,用先前染好的纸进行托心,日本则是先对画心进行拼接、全色和修补等操作,拼接用料为美浓纸等楮纸,在画上墙后还会进行多次调试,以尽力让画心与新材料完美融合。在全色方面,我国主张修复后的作品越接近原作越好,这样有助于观者了解真实的创作背景,力求复原最真的那一面,而日本则更在意画心与材料颜色意境是否相符,更关注修复作品的品相、美丑等方面。

四、中日传统装裱的风格差异

图3 马蹄刀

中国的传统裱件款式很多,例如三色装、二色装、一色装、宣和裱、屏条装和锦眉装等,日本主流装裱法则为佛装裱、奴裱和大和裱等。日本佛教文化异常繁荣,这主要是受到唐朝礼佛的影响。宣和裱的风格影响最大,日本古代大多数建筑比较低矮,进门就需要褪去鞋物席地而坐,所以日本的装裱裱件都不会太长,大多短小精悍,且横幅偏多。中国建筑多举架坡高,且以皇家为代表的上流社会厅堂多、门窗巨大、挂轴繁多。四方形的屏风更适合斗方四条屏等建筑装饰,因此屏风尺寸多较长且宽。

由于佛教盛行,日本大多裱件被用于祭祀鬼神和佛像装裱。日本创作风格和环境因素导致装裱风格多为深色调,且他们大多喜欢以金、银、玉、玛瑙和象牙等为装饰的裱件,试图以奢华的形象凸显社会地位,并且日本人天马行空的创意也是一大特点,尤其是对鬼神画作的装裱尤为明显。我国追求的是裱衬托画,装裱不可盖过作品本身的风采,多以衬托其风采,修饰深意境界等为目的。这与两国历史环境也有很大关系。中国古代书画繁荣,被装裱的多为传世佳作,画作本身异常出彩,所以装裱的功能以修饰保护画作为主。走到今天,我国现代装裱风格出现了许多创新。当今社会,装裱传统风格加入了大量现代元素,日本在这方面更是标新立异,两国可以借鉴交流。

五、结语

中日传统的书画装裱与修复存在许多差异,但本出同源,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不论好坏,二者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历史和文物愈发重视,传统装裱与修复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笔者希望我国书画修复吸收传统装裱精华,结合现代化技术手段,更好地保护传世书画珍品,使传统艺术瑰宝焕发生机,把书画装裱与修复转化为一种对技术、科学、艺术乃至历史的传承。

图4 棕刷

猜你喜欢

书画传统材料
可爱的小瓢虫
小小书画廓
少年力斗传统
材料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
书画
书画
书画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