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特殊宫廷绘画研究
——“谍画”

2022-09-06西安工程大学陕西西安710048

收藏与投资 2022年8期
关键词:李煜绘画

王 源(西安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

中国画萌芽的先秦时期,画家进行创作活动往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曰:“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商君书·慎法》云:“故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可见先秦时期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都是为了国家安全。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吴王赵夫人》中提到:“孙权尝叹魏蜀未平,思得善画者图山川地形。夫人乃进写江湖九州山岳之势。夫人又于方帛之上绣作五岳列国地形。”王微在《叙画》中提到:“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大致也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中国早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都是以服务战争为目的。

除了绘制地形外,古代画家也常以战争为创作题材,如明清两代绘制的大量帝王出行图,但把绘画作为军事手段的事迹却鲜为人知。古语云:“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在通信落后的封建时期,情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绘画由于其直观性、永固性等特点成为“情报战”惯常使用的手段,我们姑且将这一类以刺探敌情、传递情报为目的服务于军事战争的绘画作品称为谍画。谍画的描绘对象除了山川地势、关隘要塞外,还有敌方重要人物肖像、鞍马和装备等。因为这类作品往往是在政府授意下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完成的,所以也是一种特殊的军事题材宫廷绘画。

关于谍画的记录最早起源于公元10世纪左右。这一时期,北宋与南唐相互对峙,两国既有军事冲突,却又保持着正常邦交。在双方互派的使节团中常常有画家随行,借机绘制敌国军政要员肖像。史料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笃信陈抟的相术之学,他时常通过观察敌国首脑的肖像来品评对方的气质、心胸和才能,以便在正面战场上作出决策。除了熟悉对手之外,谍画还能对敌方进行离间。据载,赵匡胤在接待南唐使节团时多次提起南唐重臣林仁肇,使对方生疑,随后安排接待人员故意带领使节路过一间空馆,馆中挂有林仁肇像,使节旁敲侧击,接待人员“不慎”泄露此馆是赵匡胤赐给林仁肇的房产,使节大惊失色,回到南唐后立即禀报李煜,李煜认为林已降宋,随即用一杯毒酒鸠杀了林仁肇。北宋通过一幅画,兵不血刃地完成了一场“斩首行动”。

李煜也惯用谍画,南唐后期国势日渐衰微,李煜一方面向北宋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籍的官员百般猜忌。时任中书侍郎、光正殿学士的韩熙载正是李煜的重点“关怀对象”。李煜听说韩熙载府上夜夜举办豪华的酒宴,各色神秘人物往来纵横、世族豪门与军政要员诸势力间互通款曲,即命翰林待诏顾闳中潜入韩府,将所见所闻画入卷中。待看到奢华的夜宴不过尽是声色犬马之后,李煜认定韩熙载不过是贪图享乐之人,因此也放松了对韩的警惕。这幅谍画便是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韩熙载夜宴图》。

可惜北宋敌国首脑肖像画已不存世,现存最早的谍画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1162年赵昚即位后,南宋政权积极谋划北伐,可此时距离高宗南渡已经过了四十余年,靖康之难后从北方逃至江南的老人大多离世,宋军上至将官下至兵卒对北方的环境皆不熟悉。赵昚遂派遣善画山水的宫廷画师随团出使金国,借机沿途绘制北国交通要道和地形地貌,回国后将这些作品整理成册分发给统兵将领,以增强将领对北方的认识。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谍画是《峻岭溪桥图》(图1)。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完全不属于宋代山水序列之中,画家摒弃了自北宋确立的“三远法”,一反常态地以俯视角度罗列出北方太行山脉的群峰诸嶂,观其画法,中锋勾廓,填色匀净,既不似北宋文人画风,也不像南宋院画,反倒颇有唐人风貌。画面下方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道贯穿左右,并与画面中部一条通往山顶的小路形成一个“山”字,这种布置在山水画中乃是大忌。画面右侧一座城砦也显得极为突兀,画家似乎有意强调,却又未现其全貌,有画蛇添足之感。除此以外,整幅作品无虚实相间之法,一峰一岭、一桥一路皆历历在目,从绘画的角度来说几乎没有什么艺术性,反倒是很像我们今天在旅游景区所常见的导游图。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这幅画的作者可能不熟悉山水画的章法布局,但从画中钤印又能看出此作乃宫中御藏,绝不可能是初学者随意而绘。故此只有一个可能,那么就是这件作品追求的不是艺术性,而是极尽所能地真实还原太行山区某条山道周边的地理环境,是用于作战时的行军路线图。将此作品与《宋史》相互印证,可以确定赵昚执政初期的确有过收复巩洛、继续北进的筹划。

图1 宋·佚名《峻岭溪桥图》 25 cm×26.4 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除绘制地形外,描绘金国军备的图画也是谍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宋佚名的《柳塘牧马图》,看上去画的是女真人在池塘里浴马嬉戏的场景,实际上结合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以及高宗时期金军屡败于淮河后积极进行水上作战演练的事实,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件作品分明是在描绘金国将领组织骑兵在进行武装泅渡的军事训练。从艺术手法来看,画中作为背景的树、石和作为主体的人、马呈现出一种脱节的状态,由此可以推断画者本身具有较强的绘画能力,人物、马匹都塑造得极为精彩老练,但是对北方的自然景观不甚熟悉,故而山石树木表现得较为简单稚拙。所以这幅画极有可能是潜藏于南宋使团中的宫廷画师注意到了金国军备变化,并将其绘制在绢扇上带回南宋,以供政府决断。

蒙古崛起后,宋金两国国力逐渐变得衰弱,统治阶层无力回天,谍画也因此而停,但有一幅《长江万里图》颇为独特。这件画作全无南宋山水“马一角、夏半边”的构图形式,而采用了北宋全景式大山大水的遗法。画作中无任何关于时间、季节的提示,却用朱笔标出了山峰、城池等战略要地的地名,如“黄鹤楼”“鄂州”等(图2),这种手法除了在绘制地图之外,在山水画中几乎没有。作品没有使用中国传统观念中上北下南的构图习惯,而是以上南下北的视角,将长江放置在画面底部,山石、城池放置在画面中部,非常符合站在长江北岸由北向南远眺的视觉方位。结合史实,基本可以确定这幅作品是元军跨江南下灭宋之前,派遣画家在长江北岸面南而绘的一幅军事地图,且彼时元强而宋弱,画家不必再像昔日的南宋画家那样采用团扇册页等小尺幅材料缩手缩脚地描绘,而是十分坦荡地用长卷铺陈。观此画者,犹如乘船巡江,南国风光一览无余。

图2 宋·佚名《长江万里图》(局部) 43.5 cm×1656.6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南宋灭亡以后,谍画日渐稀少,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自宋以后再难见到多个政权长期对峙,旧王朝崩塌之后很快又会建立新的大一统王朝,敌对双方要么是将全部资源用在正面战场上,要么就是政权存在时间较短,没有成立相应的机构。再加上文人画的崛起,中国绘画不断地朝写意方向一路发展,因此注重写实、注重实用的谍画也逐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元代以后唯有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还残留着几分谍画的意味。

在人们的惯常印象中,绘画是抒发性情、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摄影技术发明之前的漫长岁月里,绘画也常常被作为描绘现实生活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无论是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岩画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油画、还是从中国马王堆的战国帛画到日本的浮世绘,这些或古拙、或精致、或神秘、或世俗的画作,不仅寄托了创作者的情思,也包含着大量信息。今天看来,这些信息只剩下了历史价值,然而在当时,这些信息所蕴含的价值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对南宋军事题材宫廷绘画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历史研究,并通过其背后的故事还原真实的历史。从这些作品,我们了解到一幅简单的肖像画就可以铲除一名敌国将领,一柄小小的团扇或能暴露一国的军备战略。在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应该以史为鉴,牢固树立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谱写新时代国家安全新篇章。

猜你喜欢

李煜绘画
泣血之声谁人懂?
赵匡胤:卧榻之侧,容不得李煜长吁短叹
我们家的小“坑货”
误做皇帝的李煜
佛教文化对李煜诗词的影响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