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2022-09-05杨馨宇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基本技能维度素养

王 睿, 黄 斌, 杨馨宇

(1. 内江师范学院 公共实验教学中心, 四川 内江 641100;2.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0 引言

自国际互联网诞生至今,不足30年里,互联网技术从Web 1.0的“只读”经历Web 2.0的“可读写”,再发展到Web 3.0的“智能学习并反馈”.如今,大数据、自媒体、5G等新技术的普及进一步缩紧了世界的距离,加快了全球信息化的进程,让五湖四海的你我近在咫尺、互通有无.网络凭借快速、开放和共享的特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形态和政治生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已达9.89亿,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最大,大学专科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网民分别占比学生网民的10.5%、9.3%[1].”大学生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每日必网”“无网不在”已成为生活常态.但在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泛滥离散的大环境下,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利弊相生[2].

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课题组编制出题项表述清晰、维度划分合理、信度效度可靠的“大学生网络素养问卷[3]”.本研究在问卷形成的基础上,调查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整体水平和差异,依据调查结果提出网络素养教育的系统化对策.

1 调查设计

1.1 调查目的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提升整体网民网络素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及建设良好网络生态的关键.一方面,大学生人数众多且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兵强将”.另一方面,大学生是国家改革和创新的储备人才,其网络素养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网络信息的安全、国家综合国力的推进[4].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触网,也能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社会综合能力,在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网络强国、维护国家主权的要求.

1.2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四川省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17-2020级本科生.为增强样本代表性,综合考虑办学层次、类型和地域等因素,最终选取四川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内江师范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传媒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十所高校.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展开匿名调查,调查结果在经济悬殊性、文化多样性、教育生态复杂性上均能反映四川省的整体情况.

1.3 调查工具

使用课题组的自编问卷[3]为调查工具.问卷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个人信息,包括专业、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政治面貌、生源地、家庭年收入、父母(任意一方)最高学历、接触网络(电脑、平板、手机均可)初始时段、平均每天上网时长;二是以Likert 5级量表为评分标准的主体问卷,包括网络基本技能、网络信息获取、网络信息交流、网络信息鉴别、网络信息安全、网络道德法律、网络行为管理七个维度,选项“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赋值1、2、3、4、5.

2 数据统计

回收问卷1027份,剔除规律性作答和速答(100秒内),保留问卷983份,有效率95.72%.个人信息统计如表1所示.其中,大学生就读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哲学0.10%,经济学4.58%,法学0.91%,教育学39.67%,文学3.05%,理学20.35%,工学8.65%,农学1.22%,医学1.73%,管理学15.87%,艺术学3.87%.可见,学科门类在分布上虽存在比例差异,但覆盖范围较广,除学生人数较少的历史学专业和日常管理相对严格的军事学专业外,均有学生参与调查,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1 整体水平

以“3”为单样本T检验的检定值对网络素养的整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整体均值为3.803,标准差0.545,标准误0.017,T统计量46.220,sig值0.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整体水平较高,相对中等水平差异显著(P<0.05).此外,网络素养七个维度的均值分别为2.601、3.568、3.628、4.027、3.892、4.412、4.237.大学生在网络信息获取、网络信息交流、网络信息鉴别、网络信息安全、网络道德法律和网络行为管理方面都有积极的认知和不错的表现,但在网络基本技能的操作方面存在明显的能力短缺,如网络故障的处理、简单网页的制作等还有待加强.

表1 个人信息统计

2.2 差异分析

2.2.1 性别

对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103>0.05,男、女大学生在网络素养的整体水平上差异不显著.但从具体维度来看,男生在网络基本技能、网络信息获取、网络信息安全上的均值显著较大,在网络道德法律上的均值显著较小.数据表明:男生更擅长网络基本技能的操作,女生更遵守网络道德法律的规则,女生偏温和的个性特征反映在网络素养七个维度上即拥有更加稳定的网络行为表现(女生在七个维度上的标准差都小于男生).

2.2.2 是否独生子女

对是否独生子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01<0.05,是否独生子女在网络素养的整体水平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对网络的认知和表现较好.结合调查数据、时代背景及成长环境可以推测:独生子女缺少玩伴,较多借助电子产品进行人际交流和娱乐消遣,与网络的长时间共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网络素养的提升.此外,对大学生接触网络的初始时段和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长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接触网络的初始时段早于非独生子女,两者差异显著(P<0.05);关于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长,两者虽差异不显著(P>0.05),但独生子女的选项均值(2.741)大于非独生子女(2.657).

2.2.3 年级

对不同年级组进行方差齐性检验,P>0.05,方差齐.ANOVA检验结果P=0.004,各年级组网络素养的整体水平差异显著.Bonferroni事后多重比较发现,网络素养整体水平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大一和大四之间,大一显著低于大四.具体各维度而言:大一学生网络素养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网络基本技能和网络信息获取上,他们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P<0.05).可见,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对网络素养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在网络基本技能和网络信息获取方面.

2.2.4 政治面貌

对不同政治面貌组进行方差齐性检验,P>0.05,方差齐.ANOVA检验结果P=0.147,各政治面貌组网络素养的整体水平差异不显著.但从具体维度来看:党员及预备党员的网络基本技能显著强于其他学生,同时党员及预备党员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也显著强于团员和群众.可见,党组织对党员及预备党员的选拔性较高,他们具有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尊重科学,勤奋学习,是各领域中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佼佼者.

2.2.5 生源地

对不同生源地组进行方差齐性检验,P>0.05,方差齐.ANOVA检验结果P=0,各生源地组网络素养的整体水平差异显著.Bonferroni事后多重比较发现,网络素养整体水平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城市生源和农村生源之间.具体各维度而言:城市生源相对农村生源在网络素养多个维度上都有显著优势,甚至在个别维度上,县镇生源也显著优于农村生源.可见,网络的普及速度和覆盖程度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发展有很大的相关性,在网络和通信技术的有力支持下,城市生源在网络基本技能、网络信息获取、网络信息交流、网络信息鉴别、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相对农村生源都有突出的表现.

2.2.6 家庭年收入

对不同家庭年收入组进行方差齐性检验,P<0.05,方差不齐.Welch检验结果P=0.002,各家庭年收入组网络素养的整体水平差异显著.Tamhane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家庭年收入“5-10万”和“11-20万”的大学生其网络素养的整体水平显著高于家庭年收入“低于5万”者.具体各维度而言:家庭年收入“低于5万”的大学生在网络基本技能上的表现显著不佳,不同家庭年收入组的大学生在网络信息获取上的差异与其在网络素养整体水平上的差异一致.可见,过低的家庭收入不利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发展,过高的家庭收入也无益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跨越式提升.

2.2.7 父母最高学历

对不同父母最高学历组进行方差齐性检验,P>0.05,方差齐.ANOVA检验结果P=0,各父母最高学历组网络素养的整体水平差异显著.Bonferroni事后多重比较发现,父母最高学历为“高中”和“本科及以上”的大学生其网络素养的整体水平显著高于父母最高学历为“小学”者;父母最高学历为“高中”的大学生其网络素养的整体水平显著高于父母最高学历为“初中”者.具体各维度而言:父母的“高中”和“本科及以上”学历显著益于大学生网络基本技能、网络信息获取、网络信息交流、网络信息鉴别及网络信息安全能力的提升.

2.2.8 接触网络初始时段

对不同接触网络初始时段组进行方差齐性检验,P<0.05,方差不齐.Welch检验结果P=0,各接触网络初始时段组网络素养的整体水平差异显著.Tamhane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小学及以前”开始接触网络的大学生其网络素养的整体水平显著高于接触网络初始时段更晚者.具体各维度而言:“小学及以前”开始触网的大学生其网络基本技能、网络信息获取、网络信息交流、网络信息鉴别和网络信息安全能力都显著强于“初中”和“高中及以后”开始触网者.可见,网络素养的启蒙和培养要适时进行,应把握好网络素养教育的关键期和阶段性.

2.2.9 平均每天上网时长

对不同平均每天上网时长组进行方差齐性检验,P<0.05,方差不齐.Welch检验结果P=0.151,各平均每天上网时长组网络素养的整体水平差异不显著.但从具体维度来看:平均每天上网“3-5小时”和“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其网络信息获取能力显著强于每天上网“1小时以内”者,平均每天上网“1-3小时”的大学生其网络信息鉴别能力显著强于每天上网“1小时以内”者,平均每天上网“1-3小时”的大学生其网络行为管理能力显著强于每天上网“3-5小时”和“5小时以上”者.此外,对上网时长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每天上网“3-5小时”和“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达528人,占53.71%,他们具有较强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和较弱的网络行为管理能力.可见,过半的大学生缺乏自控,他们的网络行为管理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3 调查结论

综上所述,得到以下结论:一方面,就现状而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整体水平较高,他们在网络信息的获取、交流、鉴别、安全及网络道德法律和网络行为管理方面都有较好的认知和表现;但在网络基本技能方面,尤其是网络故障的处理和简单网页的制作等还存在明显的能力短缺.另一方面,就影响因素而言,独生子女、大四(毕业)年级、城市生源、中等家庭收入、父母高中及以上学历、小学及以前开始接触网络的大学生会大概率发展出良好的网络素养.此外,就性别、政治面貌和平均每天上网时长三个非显著性影响因素而言:在性别上,男生更擅长网络基本技能的操作,他们能较快、较好地获取网络信息,对网络信息安全有较高的警惕性,女生则更遵守网络道德法律的规则,她们不会恶意侵犯他人电脑或网站,不会抄袭或剽窃他人科研成果;在政治面貌上,党员及预备党员在网络基本技能和网络信息获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彰显出党组织对党员的高标准、严要求;在上网时长上,平均每天上网“1-3小时”的大学生具有更好的网络信息鉴别和网络行为管理能力.

3 教育对策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网络软硬件技术门槛的降低,网络中人人皆“UP主”,网络信息既可以是社会正能量的扩音器,也可以是社会负舆情的放大镜.在网络信息越发开放、共享的同时,网络环境也变得愈发复杂[5].综合目前的网络环境及调查数据可知,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影响因素较为多元,网络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在政府的主导下齐头并进.从政府、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社会主体的职责入手,提出网络素养教育的系统化对策[6],以净化大学生的人际交流和娱乐消遣环境,深度挖掘网络的学习功能,在助推素质教育的同时,缩小全球化信息浪潮带来的数字鸿沟和地域误解.

3.1 政府

“创业容易守业难”,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政府承担着宏观筹划、有效调配及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的重责,应积极引领网络素养教育的提升.

3.1.1 完善网络立法

要清朗网络环境,政府应建立健全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网络信息的获取、传播、处理等.这不仅有利于监测、过滤不良信息,也有利于规范媒体行业和网络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大学生规范自身网络言行,帮助大学生抗御各种网络攻击,是大学生健康、安全用网的重要保障,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律和网络行为管理能力的有力举措.

3.1.2 严谨网络执法

要让法律发挥实质性效力,政府应严格执法,做好法制宣传,强化舆论监管.一方面,借助先进的信息化监管技术严格把关运营商和网络平台的营销推文,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另一方面,加强网信机构建设,坚实网络执法队伍,注重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养.严谨网络执法不仅可以保障网络信息的正向价值观,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网络中文明互动,警惕网络风险,提防网络安全,增加对网络犯罪和危害的防范,是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各维度能力的反面警示.

3.1.3 增进政策推动

教育的推进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法律及政策的保障.就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而言,政府应立足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科学树立网络素养教育观念,制定全国统一培养标准.针对调查结果反映出来的大学生网络基本技能方面的能力短缺,政府不仅可以出台政策鼓励高校加强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如带领一批大学生团队建设在线开放课程,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基本技能动手能力;也可以鼓励一些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1.4 加大资金投入

技术创新是网络技术、网络安全及其相关产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政府应从研发投入上激励网络技术的研发、网络设备的革新及网络资源的建设,并在技术、设备及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资助去拓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力度、广度及深度,进而缩小或消除大学生在网络故障处理、简单网页制作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减弱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家庭年收入、父母最高学历、接触网络初始时段等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影响.

3.2 学校

学校既是大学生生活的场所、学习的空间,也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学内容全面、教学组织规范、教学策略有效是网络素养教育的关键.高校可以依据教育教学理论组织协调师资队伍、实践场地等,实施全面、系统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3.2.1 鼓励教育研究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反映出来的大学生网络基本技能维度方面的不足及一些个人成长的背景因素对他们网络素养的影响,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思想正、业务精、技术硬的教师深入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研究.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不同策略创新网络素养教育模式,如计算机学院教师发挥技术特长,思政教师发挥意识引导特长,法律专业教师发挥道德法律宣讲特长等,用专业去引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帮助他们补齐能力“短板”,消除成长环境对他们造成的网络素养差距烙印.

3.2.2 建设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最直接有效的教育途径.首先,为改善大学生网络基本技能方面的能力短缺,高校可以借鉴某些国家将网络素养教育设为必修课程的经验,考虑国家、学校与学生实际,不断调整课程结构,更新、修正教学内容,将教学导向由“教师输出”转变为“学生输出”,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习得”.其次,为继续维持大学生较好的网络道德法律和网络行为管理能力,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作用,促进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让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引导他们科学用网,在实现网络空间增值的同时满足自身成长的需要.最后,为保障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应适时关注、预防、矫正相关网络心理问题,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大学生面对网络时代的迷惘与困惑.

3.2.3 打造育人平台

高校在打造优质网络育人平台的过程中,先要做好校园网的建设工作.从网络带宽、软硬件设备等方面入手,科学规划、统筹建设、高效应用.再要做好校园网的监管工作.高校作为政府监管的补充应健全校园网管理机制,购买网络安全运维,安装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加强对校园网舆情的监测和信息的审查.最后,要做好校园氛围的营造工作.在注重校园文化实体建设的同时加强数字化建设,如建设虚拟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组织线上赛课、线上表彰、线上校园歌手大赛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化学习、生活、娱乐环境,潜移默化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3.2.4 细化实践举措

为提升大学生网络基本技能,高校可以整合图书馆、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融媒体中心、校报、广播站等部门的信息化资源,不定期地组织网络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充分、更包容地认识网络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之间的关系.例如:一方面,可以组织网络素养专题讲座、网页制作大赛、影视创作大赛、线上爱心接力、线上国旗守卫等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拔大学生参与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论坛、校报等的选题、投稿、排版及校对工作.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去经历网络故障、系统损坏,在实践中去编辑网络视音频及网页文件,帮助大学生在做中学,提升大学生网络基本技能方面的动手能力.

3.3 家庭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性格、气质、三观、行为习惯等的养成至关重要.因此,要充分调动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网络素养教育的辅助作用.

3.3.1 学习网络知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子女情感上的亲近者、行为上的示范者,他们应努力提升自身网络素养,潜移默化地用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态度引导子女自我规划、自我提升,主动开展线上学习和实践,在开阔眼界的同时缩小亲子之间的“数字鸿沟”.如父母对新款电子产品和应用APP的接纳度及使用热情能影响子女对未知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父母对网络社交工具的熟练度能影响亲子交流的顺畅性、互动性及趣味性,好比在当下的网络社交中微信运动及朋友圈点赞、网络表情包斗图等能较快较好地表达关注,拉近距离.

3.3.2 共享生活阅历

父母的网络基本技能大多不及被科技哺育的“90末”“00初”子女,但他们心智成熟、人生阅历丰富,对虚假信息有一定的识别,对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的认识也都有一定的积淀,可以利用自身经验指导初出茅庐的大学生鉴别、筛选不良网络信息.父母可以以身边人身边事为例,与子女交流网络环境下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如以网贷、网络诈骗、网售销赃等反面案例为戒,告诫大学生规范管理自身网络行为,注重网络信息的获取、交流、鉴别及使用安全,严守法律红线.

3.3.3 愉悦家庭氛围

父母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重家庭、重家教、重家风的号召,让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保持客观、理性,缓解迷惘与困惑,不侥幸、不迷失、不堕落,保障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

3.4 学生自身

如今大学生对网络的需求早已远超娱乐消遣的范畴,他们的知识学习、人际交往、工作、生活等都离不开网络.大学生网络生存能力关系到他们的眼界、认知及辩证思维.

3.4.1 规律生活作息

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网络空间,需要网络中的个体养成健康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生活态度.一方面,大学生应有正确的网络观念和上网动机,能约束自己在网络世界中处于道德边界的行为,如散布谣言、人肉搜索.另一方面,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表,适时适度分配网络休闲和学习的时间比,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线上活动,如线上马拉松、线上诗词朗读比赛等.规律的生活作息是大学生把控上网时长,提高用网效率的最直接途径.

3.4.2 内化责任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的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律维度能力有较高需求.如今,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网络世界,大学生都应有强烈的责任感,遇事勇于担当,坚决抵制剽窃、抄袭等行为,在网络中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讲求诚信.

3.4.3 警惕网络安全

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探索网络世界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拓宽信息接收的渠道,以保障多角度思考和分析社会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应慎重网络社交,注重对个人及亲友信息的保护,远离校园贷等网络陷阱.上网是小事,安全是大事,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必须保持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多留心网络病毒的感染风险,养成定期对上网设备进行杀毒和修复的习惯.

3.5 其他社会组织

抓好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提高公民网络素养,营造和谐网络环境,促进社会稳定运行及保障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正如党坚持走群众路线,努力从广大群众的实践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一样,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也离不开公益组织、研究机构、网络媒体及相关企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的建言献策和踊跃参与.

3.5.1 加强行业自律

相关企业应积极主动地依照中国互联网协会(ISC)的自律规范,定期互查或自查自纠.严格把关网络信息的编辑和传播过程,强化网络信息的内涵和深度,抵制虚假信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提高社会公信度,维持网络舆论健康有序,避免向大学生传播虚假、有害的网络信息.

3.5.2 凝聚宣传合力

相关企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应承担一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普及和渗透职责.普法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知法懂法才能守法护法.

3.5.3 规范名人效应

网络名人、社区领袖等社会力量应设立专门的平台及人员发布官方通告,澄清不实信息.此外,还应重视其自身的示范作用,传播社会正能量,在确保思想健康、内容科学、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带货”.

3.5.4 开放在线教育

鼓励公益组织、相关协会等社会力量建设开放型在线教育平台.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显著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应充分发挥开放型在线教育平台的优势和作用,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规划及发展,如定期发布网络素养文献资料和技术指南等.

猜你喜欢

基本技能维度素养
“1+X”课证融通下《飞机维修基本技能实训》的活页式教材开发与设计研究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全媒体记者的基本技能和采访技巧探析
浅谈电视台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理实一体化在中职《电工基本技能》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