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媒体报道对澳门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2022-09-05张正
张 正
2022年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凝心聚力共创新局的关键之年。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官网显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启动并完成了“澳门文化产业发展定位研究(2020—2024)”,全面审视澳门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颁布《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框架(2020—2024)》,在时装、电影、原创歌曲等方面,为文创项目提供支持。澳门从人文关怀出发,以文化铸造城市的灵魂。
作为经常举行盛大节事活动的地区,澳门有着汇聚东西方文化的独特优势。其中,澳门国际电影节极具代表性。澳门国际电影节(Macau International Movie Festival)是澳门电影电视传媒协会与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于2009年创办的国际性电影节,于每年12月26日在中国澳门举行,至今已经成功举办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聚焦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与宣传,集中展示全球广获好评的电影,具有一流电影节应有的国际视野。澳门国际电影节的举办在促进电影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资本与影视项目对接的场域。在这个文化空间里,制作方、投资商、国际影视明星、政商名流和民众齐聚一堂,弥合了社会距离。澳门特别行政区通过澳门国际电影节这种盛大节事活动的日常呈现,配合展映与其他活动,充分利用澳门丰富的旅游资源,塑造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城市形象,进一步落实澳门作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城市发展定位。
一、研究内容
“城市形象”这一概念由美国建筑规划学家凯文·林奇在专著《城市意象》①中提出。他认为城市是由可感知的符号组合而成的,城市形象由区域、标志物、边界、道路和节点五个要素构成。围绕城市形象塑造理论,中外学者提出了多种观点,但在本质上具有共通性。学者汲懋頔、王硕将媒体报道节事活动的议题划分为经济形象和文化形象两个方面②。本文采用此观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的媒体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探析其对澳门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一)样本采集
本文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检索“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相关内容,时间范围设定为2021年12月20日—2022年5月20日,查找出标题或内容关键词包含“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的报道,人工抓取35篇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二)对文本内容进行预处理
本文通过ROSTCM6对抓取的35篇相关媒体报道的文本内容进行预处理。首先,手动抓取35篇报道内容至同一文档中,使用ROSTCM6进行合并同义词、近义词,剔除无关部分。其次,进行初步过滤。在ROSTCM6中构建过滤词表,将冠词、助词、代词等无意义的词汇纳入过滤词表。再次,使用ROSTCM6进行分词,将分词后的文档进行词频分析,编制高频词汇表。最后,使用ROSTCM6进行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并保存使用。
(三)建立分析类目
本文根据前人的城市形象塑造理论基础,以及学者汲懋頔、王硕将媒体报道节事活动的议题划分,将媒体报道具体类目划分为经济形象和文化形象两大类,并在之后的讨论部分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报道规模与来源
本研究选取的35篇新闻报道中,搜狐网报道数量最多,报道数量为8篇,占比约23%。腾讯网其次,报道数量为7篇,占比20%。1905电影网报道3篇,山西晚报报道3篇,人民网、封面新闻、北青网-北京青年报各报道2篇,潇湘晨报报道1篇,中国情报网报道1篇,其他媒体报道6篇。
(二)词频分析
本研究将选取的35篇报道作为样本,运用ROSTCM6进行文本的词频统计,得出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报道的前30高频词(如表1所示)。其中,“最佳”为35篇报道中的最高频词,共288次。此外,“电影”为180次,“澳门”为161次,“电影节”为151次,“导演”为105次,“谢霆锋”为99次。第7到第30的高频词中提到的优秀获奖影片较多,例如“北京”报道频数为67次,“怒火”报道频数为64次。报道大多为奖项名称,例如“主角奖”报道频数为40次,“导演奖”报道频数为30次。有少数报道为明星或导演名字,例如“陈木胜”报道频数为45次,“徐帆”报道频数为29次,“郭麒麟”报道频数为26次。
表1 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报道的前30高频词
(三)报道议题分析
为了对文本信息更加准确地进行提取与分类,通过ROSTCM6对35篇报道的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得出图1。结果显示,报道议题偏向于澳门国际电影节的奖项颁发,如“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等。
图1 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媒体报道的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图
三、讨论
通过对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的35份媒体报道样本进行分析可知,澳门国际电影节的宣传报道较少与澳门城市相结合,关于澳门城市特色文化节事活动介绍较少,仅立足于电影节中电影的宣传,不仅难以让人们通过报道对澳门国际电影节举办地澳门产生明确的认知,而且报道媒体的宣传渠道狭窄、内容转载形式单一,难以让澳门城市形象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一)报道渠道狭窄且原创内容少
澳门国际电影节的报道渠道狭窄。透过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报道来源占比可知,关于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主流媒体报道较少,澳门当地媒体报道较少,报道渠道仅限于腾讯网、搜狐网等偏娱乐方向的媒体报道,地方性媒体如山西晚报、潇湘晨报报道多为明星通稿,原创内容较少。整体上看,转载较多,多有重复,渠道狭窄,不利于澳门城市国际化形象的塑造和宣传。
(二)议题为经济形象的报道不突出
通过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报道样本的前30高频词分析发现,相关报道多集中于明星通稿与经济措施。明星通稿如《谢霆锋获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影帝,击败了吴京、刘德华、古天乐》《2021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获奖名单》《澳门国际电影节落幕,柳岩首次拿下影后,于谦跨界成功获最佳男主》等。这类报道是基于明星本身的关注,带动粉丝经济,吸引流量,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通过明星窗口为澳门的城市形象开拓渠道。相关经济类的报道大多基于澳门国际电影节的举办,以及鼓励澳门电影产业多元化发展。与明星通稿相比,关于澳门经济形象方面的议题并不突出,除了聚焦获奖电影的票房经济外,对于澳门经济形象的关注较少,不利于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城市形象塑造。
(三)议题为文化形象的报道单一
在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报道样本中,议题为文化形象的相关报道多为相关影片的介绍以及背后工作人员的故事。例如《电影〈您好,北京〉堪称优质,获三项大奖惊艳澳门国际电影节》等新闻报道,文本内容多是对影片《你好,北京》进行评析,以及对背后工作人员对待这部电影的态度进行评析。除此之外,还有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媒体报道介绍活动流程、致敬前辈及获奖人员的获奖感言等。而澳门当地媒体澳门日报的报道虽然聚焦澳门颁奖晚会场地布置,突出了澳门国际化、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形象,但是对于澳门文化形象的报道方向仍旧单一。
澳门国际电影节媒体报道也缺少对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形象的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澳门国际电影节等重大节事活动上给予的支持以及统筹调配作用不可或缺,理应受到媒体关注。除此之外,偏向于构建澳门多元文化共存的城市形象报道也较为稀缺。丰富多彩的节事活动是澳门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组织的盛大节事活动使得民众和社会各界以“趣缘”的方式聚集在一起,参与活动的人们以非正式的参与网络参与其中,形成强大的社群力量,实际上是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另一种表现。文化形象报道的单一使得受众对澳门文化形象的认知难以达到良好效果。
四、对澳门国际电影节媒体报道的建议
对于澳门国际电影节的媒体报道,不仅要与城市相结合,而且要让人们通过报道对澳门这个城市产生一个明确的形象认知,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国内外媒体形成报道合力,拓宽澳门城市形象宣传渠道
不仅是澳门国际电影节,澳门所有的节事活动报道都不应仅限于娱乐版面、娱乐偏向性媒体的报道,应该立足于澳门特别行政区国际化开放城市的定位,国内外媒体形成报道合力,共同形塑澳门城市形象。不仅要有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也要有新媒体平台的报道,同时还应在Instagram、Facebook、Twitter等海外媒体平台进行强势宣传。相关节事活动的专业媒体同时报道,打造宣传矩阵,相互呼应。不同媒体报道各自有所侧重,增加原创报道方向内容,减少不必要的转载,为澳门城市形象塑造形成媒体传播矩阵。
(二)增加经济议题报道,塑造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城市形象
《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框架(2020—2024)》指出,澳门应在大文化产业概念的引领下,构建高质量的文化市场体系,打造完整文化产业生态链,推动澳门成为多元、包容、特色、时尚、活力的国际文化创新城市。在政策引导下,澳门国际电影节的相关经济议题报道可以侧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对澳门国际电影节等节事活动的支持及成效。媒体的经济议题报道还可以追踪联动澳门的旅游资源。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三面环海,交通便利,为经济资本积累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澳门经济议题提供了丰富的报道素材。澳门还具有中葡交融的文化产业景观,历史氛围浓厚,具备独特的旅游资源。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带动了澳门旅游产业的发展。澳门国际电影节等节事活动的媒体报道,能为澳门城市带来相应的客流,实现“旅游+”跨界融合,助力澳门塑造“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城市形象。
(三)加强社区联结,营造澳门多元文化景观
“节日为集体活动和公共性交往提供了时间契机,通过这个被赋予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社会成员相互之间借助各种渠道进行情感交流,强化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和认同。”③澳门众多节事活动的举办成为社会成员拥有集体记忆的时间节点,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共通的文化场域。在这个场域之中,社会成员在彼此认同的文化中进行情感交流。“在现代社会情感疏离的今天,国际性的节事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制度与充满丰富内涵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群聚合与社会交往方式并表现出明显的‘公共性’特征,具有动员民众、凝聚人心,加强亲情与友情,增强群体、社区与地域认同感的积极价值与作用,是家庭、家族、社区、地域认同的重要体现与载体。”④社会成员在澳门盛大的节事活动中狂欢,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消解一部分现代人的区隔与疏离。澳门国际电影节这样的节事活动加强了社区联结,把电影爱好者等具有共同特征的群体聚集在一起,强化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和认同。媒体的报道方向可以更多偏向于社会成员们的联结,而不仅仅是电影方面的宣传报道,从而能够多角度、多方面地传播澳门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
在澳门众多文化景观中,慈善公益文化盛名,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等都是其文化景观中的一部分。社会成员们都努力为回馈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志愿者是盛大节事活动公益性的重要体现。“如果说电影节为城市空间贡献了文化景观,那么充满活力和专业度的志愿者团队则是这道景观中的最大亮点。”⑤澳门国际电影节面向澳门高校招募志愿者,大学生们踊跃报名,积极参与,形成澳门国际电影节的公益服务力量。这个公益文化景观为澳门塑造了“公益性”的城市名片,应成为媒体报道的一部分,被广泛传播,从而塑造澳门作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城市形象。
五、结语
本研究结合城市形象理论,对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的媒体报道进行文本分析,从经济形象和文化形象等角度对举办地澳门的城市形象塑造进行探讨。澳门国际电影节不仅是作为电影相关节事活动而存在,而且担负着传播澳门城市形象、社群活动、文化景观的重任。澳门国际电影节的媒体报道除了要拓宽宣传渠道,进行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的报道,还要增加经济议题报道,塑造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形象,同时增加社区联结相关报道,营造澳门多元文化景观。
注释:
①[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②汲懋頔,王硕.互联网媒体中的节事活动报道及其对城市形象的建构探析——以长春电影节相关报道为例[J].视听,2020(09):215-216.
③左路平.节日资本化与资本节日化:以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为线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6):141-149.
④王加华.作为人群聚合与社会交往方式的节日——兼论节日对基层社会建构与治理的价值[J].东南学术,2020(02):100-109.
⑤路春艳.景观营造、社区联结与艺术认知——电影节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塑造[J].电影评介,2021(22):6-9.